城鄉科技一體化發展工作意見

時間:2022-12-05 09:33:23

導語:城鄉科技一體化發展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鄉科技一體化發展工作意見

為貫徹落實《市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綱要》精神,建立城鄉一體化科技發展體系,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特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全面實施“科教強市”戰略,統籌城市與農村、工業與農業、經濟和社會科學技術發展,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完善科技創新平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推進城市科技資源向農村延伸,為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二、工作目標

(一)總體目標:到2012年,初步建立以城帶鄉、城鄉互動、覆蓋城鄉的科技創新體系和服務體系,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科技成果轉化率明顯上升,科技人才隊伍發展壯大,全民科學素質顯著提高。

(二)具體目標

1、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建成高新區、鋼城經濟開發區、萊城工業區3大專利密集區。專利申請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10%以上;獲省以上科學技術獎項數量年均增長10%以上;實施農業重大科技計劃項目26項;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在姜蒜、丹參、花椒、黑豬等特色產業中的應用取得突破性進展。

2、城鄉科技投入穩定增長。全社會R&D占GDP的比重達到2.2%以上。科技應用研發資金占同級財政決算支出的比例每年不低于1.3%,其中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達到30%以上。

3、城鄉節能降耗水平不斷提高。萬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5%以上;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太陽能、沼氣等新型能源在農村廣泛應用。

4、城鄉科技創新平臺不斷完善。建成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新增省級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

5、農業農村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形成一支國家、省、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隊伍,全市農業專業技術人員達到1700人以上。

6、全民科學素質不斷提高。建立起科普示范基地、科技培訓、科普宣傳、農技協發展、技術服務五大城鄉科普體系,全民科學素質達到全省中上游水平。

三、主要任務

(一)加大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力度

1、加快工業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的研發與轉化推廣。抓好“可工業化生產的新型節能建筑關鍵技術及裝備”、“大型塑料擠出機械關鍵技術及設備”、“新型節水技術與器具”等新技術、新設備的研發與轉化推廣,發揮工業技術在改善農村新型建筑住宅體系、開發多種類大寬幅塑料薄膜生產機組、發展節水農業等方面的作用。

2、加快農業特色產業技術研發與轉化推廣。①姜蒜產業。發揮職業技術學院、市農科院等科研機構的人才技術優勢,圍繞種質資源保護、創新利用及標準化生產,抓好生姜抗姜瘟病育種、姜瘟病綜合防治、姜蛆防治、加工專用型姜蒜新品種培育等關鍵技術研發,建成全國最大、品種最全的生姜種質資源圃和生姜種質資源信息庫;圍繞食用、醫用、保健、洗滌化妝等姜蒜精深加工技術研究,研究開發生姜精油、蒜氨酸等系列產品;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重點推廣姜蒜標準化種植、高產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改良等先進適用技術和農業優良品種,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②“三黑一花”畜牧產業。以魯萊黑豬研究開發中心、魯中波爾山羊繁育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為依托,圍繞黑豬、黑雞、黑山羊、花臉長毛兔種質資源保護、評價、創新利用及產業化開發,突出抓好“黑豬世代選育—新品種培育—配套系開發—標準化養殖基地—精深加工”等技術的研發,建立全國優良地方豬種黑豬基因庫;大力推廣畜禽疫病綜合防治、高效健康養殖、標準化飼養等先進適用技術和優良品種,加快畜禽集約化、規?;蜆藴驶a。③白花丹參產業。以職業技術學院、紫光生態園等單位為依托,開展白花丹參提純復壯、新品種選育、標準化種植等技術研發與轉化推廣,開發飲片、保健茶系列藥品等新產品,建成全國重要的白花丹參GAP種植基地。④林業。以市林業局、市果科所為依托,開展森林生物防蟲、森林資源與生態監測、林業生態保護、瘠薄荒山造林、容器育苗造林等關鍵技術研究與轉化推廣,推進林業科技創新。

3、加快節能減排、環境整治、污染防治等新技術的研發與轉化推廣。①重點圍繞鋼鐵、煤炭、電力、化工、建材、造紙等行業節能減排,加強電爐除塵、高爐煤氣回收利用、余壓余熱發電、中水回用、廢液污泥處理、廢舊輪胎綜合利用、再生節能保溫墻體材料等新技術的研發與轉化推廣,減少污染物向城鄉排放,提高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保護和改善城鄉環境。②開展以畜禽糞便、秸稈和生活垃圾為主的農業和農村廢棄物資源肥料化、飼料化技術研究;開發以鮮姜苗為主的綠色無公害功能性飼料、飼料添加劑,規?;B殖場便污物及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研究開發沼氣發電、照明、炊事、供暖等技術,示范推廣“一池三改”(沼氣池、改圈、改廁、改廚)等循環生態農業和家庭模式,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③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精準施肥和無公害施肥技術,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和生態控制技術,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二)大力培育科技型龍頭和骨干企業

1、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輻射帶動農村配套發展。重點圍繞新型鋼材及鋼鐵深加工,粉末冶金,紡織新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精細化工及煤化工,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扶持龍頭和骨干企業,實施一批對企業發展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項目,突破一批制約企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做大做強一批對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高新技術企業。到2012年,全市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2家以上。開展高新技術企業與農村中小型科技企業牽手共建行動,扶持高新技術龍頭和骨干企業,到農村中小型科技企業建立科研基地、中試加工基地,引導更多有條件的中小型企業為高新技術企業搞配套加工,實現城市高新技術資源與農村人力資源、空間資源的優勢互補、融合發展。

2、大力培育農業科技型企業,輻射帶動農村加快發展。通過政策扶持、項目帶動、產學研合作等方式,支持有條件的農業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組建科研開發機構,建立中試基地、良種繁育基地等,以技術創新帶動萬興、東井、一品、通海等姜蒜加工科技龍頭企業,恒瑞生物、遠望生物、盛德泰等林果加工科技龍頭企業,得利斯、六和等畜產品加工科技龍頭企業快速發展,增創農業產業化發展新優勢。

(三)努力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

1、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落實市政府《關于貫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意見》,以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人口、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四大重點人群為重點,實施科學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科普資源開發與資源共享工程、大眾傳媒能力建設工程、科普基礎設施工程。2008年,面向四大重點人群,以“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為主題,舉辦科普巡回展覽4次,科技創新大賽1次。

2、啟動市級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在爭取國家、省科普惠農興村計劃項目的基礎上,從2008年開始,啟動實施市級科普惠農興村計劃項目,市財政每年投入10萬元資金,通過以獎代補形式,表彰獎勵一批農技協、農村科普示范基地和農村科普帶頭人。

3、深入開展科普村村通工程。在村級健全完善“一站一欄一員”(科普宣傳欄、科普站、科普員)科普宣傳陣地。依托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系統,2008年村村建立科普站;加強各村科普宣傳欄維護管理,及時更新科普掛圖;2008年所有行政村全部配齊科普員,統一登記造冊,發放證件。

4、抓好“科字號”文化下鄉服務活動。組織“梆子”劇團,深入農村基層開展“科字號”文藝節目演出活動,每年巡演30場次以上;每年“全國科普日”、“全省科技活動周”期間,組織開展科普趕大集、送科技下鄉等活動,弘揚科學思想,傳播科學知識,提高農民科學素養。

(四)完善城鄉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1、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推進工程。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方式,培育和壯大一批服務于科技項目實施和項目產業化的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一批服務于科技咨詢和技術評估的科技信息咨詢服務中心、知識產權服務中心、技術評估中心,一批服務于信息共享和技術轉移的技術市場、資源共享網絡等各類科技中介服務平臺,搭建技術研發、技術轉移、產業化示范等成果轉化平臺。到2012年,全市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到230家。

2、實施農業科技特派員技術推廣工程。根據國家、省統一部署,2009年在萊城區先行試點,從市、區具有專業技術特長的涉農企事業單位技術人員、高校院所與我市開展科技合作的專家、大中專畢業生等人員當中,首批選派20人到農業龍頭企業、重點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科技示范鄉鎮、村等,開展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培訓農業科技人才,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帶動農民致富。

3、農村信息化網絡工程。2009年,在萊城區開展試點,通過完善萊城區科技信息網,建立農業技術專家咨詢隊伍和實用技術查詢數據庫,借助萊城區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網絡平臺,向廣大農民提供先進適用技術信息、市場信息,適時提供互動式專家咨詢服務,建立覆蓋全區787個行政村的科技信息服務網絡體系。爭取到2012年,建成覆蓋全市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網絡。

4、農技協培育發展工程。按照以協會為組織紐帶,以實體經營公司為龍頭,建立生產基地,下聯周邊農戶的“協會+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方式,加快農技協由小型化向規?;l展,由技術、經營協作型向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型過渡,發揮好農技協在良種引進、技術培訓,種植、管理、貯藏、銷售配套服務,農村剩余勞力就地轉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力爭到2012年,新增農村專業技術協會15家。

(五)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1、創建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集中解決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穩定性、協調性不強,水資源、土地資源等要素制約和環境保護壓力大等突出矛盾和問題,積極爭創可持續發展實驗區。2008年重點做好規劃編制和申報工作,力爭2009年創成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2、創建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搶抓“十一五”期間全省重點建設10家省級農高區的機遇,以中西部姜蒜加工儲運板塊為依托,加快楊莊鎮姜蒜精深加工核心區建設,整合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省級農業特色(畜牧)科技園,建設國內一流的集品種選育、生產、加工、儲運、交易、信息為一體的特色基地。力爭2008年創成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3、依托企業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以東興源食品有限公司為主體,年內建成包括6000平方米研發大樓、質量檢測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和中試車間在內的省生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市魯萊黑豬研發中心為主體,到2010年建成集黑豬、魯萊黑豬種質資源、性能測定、育種、繁育研究于一體的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遠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依托,到2012年建成省水果籽加工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領導保障。發揮各級科技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加強對各項目標任務落實情況的宏觀指導和綜合協調。建立科學的考核和獎懲工作機制,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全民科學素質、城鄉科技創新投入、城鄉節能降耗水平等重要指標列入對市直有關部門和區級領導班子年度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嚴格考核,獎懲兌現。

(二)強化投入保障。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于科技投入的有關政策規定,依法保障和落實科技投入,科技應用研發資金占同級財政決算支出的比例每年不低于1.3%。2008年設立300萬元的農業科技扶持資金和40萬元的科普專項經費。同時,發揮好企業科技投入主體作用,引導企業按國家、省規定落實研發投入比例,并將能否達到規定標準作為科技政策支持的重要條件。鼓勵引導社會資金進入城鄉科技創新領域,支持各類民營機構積極開展風險投資和融資擔保業務,加快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金融機構及其它社會力量參與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

(三)強化項目支撐。圍繞解決制約城鄉發展的一系列技術難題,實施26項國家、省農轉資金、省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重大專項、科技富民強縣、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試點、農業良種產業化等重點科技計劃項目,通過項目實施,突破關鍵技術,加快成果轉化,提高城鄉科技創新能力,為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