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局糧食生產工作意見
時間:2022-04-25 11:14:10
導語:農業局糧食生產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縣糧食生產始終堅持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深化改革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糧食生產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持續強勁支撐的同時,當前糧食價格走低、雙改單現象嚴重,農業勞動力投入嚴重不足。為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確保產糧大縣地位,特制定以下意見:
一、穩定糧食生產面積,發展雙季稻生產。
1、明確2016年糧食生產任務。全縣糧食總播面積102萬畝以上,總產45萬噸以上,其中雙季水稻播種面積92萬畝,雙季早稻面積80%以上;全縣20個國家糧食監測點和主要公路沿線稻田全部種植雙季水稻。
2、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和產業結構.按照我縣農業種植傳統,依據農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進一步明確湘江流域、京珠高速、衡炎高速以及省道S314、S315及縣鄉公路沿線為糧食生產主產區。各鄉鎮必須竭盡全力,想方設法確保主產區雙季稻全覆蓋,嚴禁出現閑置田、季節性拋荒田,堅決制止耕地拋荒和耕地流轉后非農業化、非糧化。加快洣水流域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發展紅色生態旅游、油菜花觀光帶、新塘現代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園等特色農業。對重金屬污染嚴重區域要開展調查登記,劃分區域范圍,合理規劃,逐步改種經濟作物,為將來輪耕、休耕提供科學依據。
3、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制止亂建濫挖耕地行為,加大違法占用耕地查處力度,穩定永久基本農田面積。建立基本農田臺賬,規范耕地占補平衡,積極推進建設占用耕地剝離耕作層土壤再利用。
4、堅決遏制耕地拋荒。實行耕地拋荒零容忍,鄉鎮主要領導包干負責,鄉鎮駐點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組,做到早宣傳、早發動,早調查,分片包干,責任到人,跟蹤服務。對原有的拋荒田,要查清原因,明確責任,限期整改。督查中發現出現耕地拋荒現象,將嚴格按照衡辦[2014]10號《關于遏制耕地拋荒工作責任追究辦法》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5、切實抓好國家糧食監測點工作。監測點的雙季稻種植,直接關系到產糧大縣地位的鞏固,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鄉鎮長是國家糧食監測點第一責任人,分管副職和農技站長為具體責任人。對糧食監測點要加大專項資金支持,根據農事季節,組織有關職能部門進行專項督促檢查,確保糧食監測點雙季稻面積的落實。
二、狠抓增產技術措施,提高糧食單產。
6、構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和服務,做好超級稻研究和推廣應用,抓好農業技術配套組裝,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繼續實施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由縣糧食生產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抽調局班子成員帶隊,組成17個專業技術服務小組,分赴每個鄉鎮指導農業生產。
7、繼續推廣應用集中育秧、合理密植、安全齊穗三項高產關鍵技術,以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化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為育秧主體,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以社會化育秧為突破口,全縣集中育秧拋插大田面積10萬畝以上。每畝用種量早稻在原來基礎上一般增加一斤,晚稻半斤,增加基本苗,適時早插,安全齊穗奪豐收。
8、創建高產示范片。集合農業生產新技術,引進高產、優質、高抗新品種,打造以鎮、鎮為中心的10萬畝雙季稻水稻基地,選擇水利條件好的鄉鎮開展農業部水稻萬畝高產創建。每個鄉鎮要創建一至兩個雙季稻千畝示范片,發揮示范片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全縣糧食種植水平的提高。
9、穩妥發展再生稻。在不宜種植雙季稻地區,實行一季中稻加再生稻”兩季噸糧生產目標。選擇再生能力強的中稻品種,在四月上中旬播種,于八月上旬收割,通過加強肥水管理長出再生稻,每畝可產稻谷五百斤左右。對種植再生稻的農戶,可以按雙季稻標準發放“三項合一”糧食補貼獎勵資金。
三、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業現代化。
10、著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統籌各類教育培訓資源,構建以農業廣播學校、縣鄉農技推廣服務機構、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等多元參與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從業人員為重點,培育一批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新型職業農民。
11、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構建糧食生產全過程的農機、植保、農技、農資等專業化服務,鼓勵農業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代耕、代育、代插、代管、代防、代收代銷和統測統配統施等農業生產環節服務,切實解決好“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等突出問題,每個鄉鎮要新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2—3個。
12、鼓勵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鼓勵發展規模適度的農戶家庭農場、種糧大戶、專業化服務合作組織。引導發展3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100-200畝家庭農場,按每個新合并村1戶、重點村增加1-2戶的要求,全縣重點扶持300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13、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規范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調動農民購機用機積極性,更新農業機械設備,有計劃組織農機跨區作業。大力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開展水稻機械化育秧的示范應用。
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快治理突出問題。
14、改造低產田和培肥地力。整合涉農資金,開展農田基本設施建設,建設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持續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2萬畝。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開展補充耕地土壤改良和培肥,提升耕地產出能力,確保稻田稻草還田率在70%以上,測土配方施肥100萬畝,綠肥種植6.5萬畝。
15、開展重金屬污染區耕地的修復治整。認真實施好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項目,選用低鎘水稻品種種植15萬畝,施用生石灰13.4萬畝,深翻耕6.5萬畝。建立長效監測體系和預警機制,對重金屬污染耕地的面積、程度、類型和危害進行全面調查、取樣、檢測和分析,摸清污染狀況,及時掌握土地重金屬污染變化動態,開展農產品產地安全質量等級劃分,分類進行管理與指導。
16、實施農業污染源零增長行動。農業生態環境關系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小康社會的實現,通過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增施有機肥,實施化肥零增長行動計劃,提高農作物吸收率,選用高效肥料、高效低毒農藥,實現農業污染源零增長,促進農業生態環境的好轉。
五、強化政策支農,建立糧食生產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17、把糧食生產作為財政支出優先保障領域,繼續增加財政投入,確保只增不減。從產糧大縣資金中拿出不少于50%的獎勵資金發展糧食生產,撥入縣農業局用于調整糧食種植結構,提高糧食產品產量和質量。整合涉農項目資金,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高產優質標準糧田。
18、完善農業資金發放辦法,及時足額發放地力補助,結余資金全部用于糧食生產。新增糧補資金重點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各鄉鎮要按要求強農惠農補助資金生物相關政策及時做好相關基礎數據的采集工作。
19、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化解農業風險作用。支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購買農業保險,完善農業保險的災情核查,評估及理賠程序,財政、農業、保險公司要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公開依法、據實理賠。防止虛報冒領農業保險資金。
六、落實糧食生產責任,嚴格監督檢查。
20、實行糧食生產行政首長負責制。成立縣糧食生產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糧食生產工作的組織協調、督查督辦和考核工作。由縣委書記任顧問,縣長任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縣委辦、縣政府辦及縣直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縣農業局),由縣農業局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聯系鄉鎮的領導對所聯系鄉鎮負總責,鄉鎮黨政一把手為本鄉鎮糧食生產第一責任人。鄉鎮黨委、政府要制定好糧食生產工作計劃和方案,成立相應的領導班子,落實好本鄉鎮雙季稻種植面積。
21、實行糧食生產獎勵機制。對鄉鎮的獎勵:設立糧食生產一、二、三等獎,一等獎一名,獎勵3萬元,二等獎兩名,獎勵2萬元,三等獎三名,獎勵1萬元。對主管部門的獎勵:對全年糧食生產抓得主動,各項工作及時到位,受到省、市政府或上級主管部門表彰的單位進行獎勵,主管部門獎勵30000元,相關單位獎勵5000-10000元。如獲得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或國家糧食生產先進縣的榮譽,對主管部門的獎勵另行制定。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獎勵:對種植30畝水稻以上的農戶和100畝以上的農業合作組織,按照不同的雙季稻種植比例和產量要求,設立相應的獎勵標準,獎勵辦法根據相關政策另行制定。
22、加強對糧食生產的督查??h糧食生產領導小組組織相關單位對各鄉鎮糧食生產工作進行督查,每年進行10次以上的集中督查,即早稻備種備耕、雙季稻面積落實、糧食生產監測點種植面積落實情況、鄉鎮高產示范片建設情況、拋荒情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工作情況、各項惠農政策落實情況、秋冬種等項目進行督查。每次督查情況進行評比站類,采用督查通報、手機短信、電視滾動播出等方式向社會通報督查結果。對完不成任務的鄉鎮,黨政主要負責人要向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當面作出整改承諾,并及時整改到位。對沒有完成全年糧食生產任務的鄉鎮要取消年度評先評優資格,對考核評比排在最后一名的鄉鎮要追究黨政主要負責人責任。
- 上一篇:辦事處機關作風建設工作制度
- 下一篇:教育局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