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狀況的調查與分析

時間:2022-03-29 05:40:00

導語: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狀況的調查與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狀況的調查與分析

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同時也是消除社會不穩定的因素、維護社會穩定,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為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狀與趨勢

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嚴重性、反復性、長期性、潛在危險性已日益為全社會所認識。其現狀與趨勢如下:

(一)違法犯罪現狀:

1、犯罪數量劇增。據統計,20世紀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約占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20-30%;到80年代增至70%,至今仍居高不下。因此,青少年違法犯罪已呈明顯的上升勢態,形勢嚴峻不容忽視。

2、犯罪主體變化。(1)低齡化趨向:90年代以來,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齡比70年代提前了2-3歲;14歲以下的犯罪案明顯增多。(2)女性犯罪增多:80年代以來,女性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絕對數增加,且增長率遠高于男性。女性青少年犯罪具有極大地腐蝕性,如不遏制會很快在社會上傳染開來。(3)閑散人員居多:這些青少年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識淡薄、社會經驗不足,過早流入社會后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不法分子利用、引誘和唆使,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3、犯罪類型增多。90年代以來,我國青少年犯罪的類型明顯增多。有資料顯示犯罪類型依次排列是:盜竊、搶劫、流氓、強奸、傷害、綁架等。其中搶劫和盜竊發案率最高約占75%左右,是當前青少年主要犯罪類型。據統計:2000年1至12月,搶劫罪占44.36%,盜竊罪占36%,傷害罪占15%;2001年1至6月,搶劫罪占48%,盜竊罪占44.2%,傷害罪占3.8%。近些年來,還出現了新類型犯罪。如涉毒、涉槍、賭博、、和拐賣人口的犯罪日漸增多。

(二)違法犯罪趨向:

1、趨向暴力性及惡性化。青少年犯罪具有“偶發性和盲目性”的特點之外,近些年來,已趨向“暴力性及惡性化"。部分青少年作案過程中很少顧及后果,手段野蠻、殘忍,社會影響惡劣。據統計,目前全國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占65%,說明了青少年犯罪性質具有較明顯的惡性化趨向。

2、趨向團伙性及黑幫化。有資料表明,青少年犯罪中75%屬于團伙或結幫作案。他們在一個自由結合的群體中,想法和行動會更多的得到認同和實現。他們結伙行動、互相壯膽、具有“糾合性”的特點。這類糾合起來的群體一旦被不法分子操縱,極易形成一個具有嚴密組織形式、分工明確的團伙,成為一種帶黑社會性質的惡勢力,對社會的危害性極大。

3、向成人性及智能化。在我國90年代以后,新類型犯罪逐漸出現。如利用電子計算機犯罪,利用竊聽技術犯罪,利用生物學、化學、醫藥學進行犯罪。涉及這類犯罪的青少年往往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他們善于模仿,將掌握的知識和技術運用到犯罪活動中,其作案過程集中體現了犯罪主體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青少年犯罪已出現了成人化、智能化、科學化的趨勢。

二、青少年違法犯罪原因的分析與研究

(一)社會環境:不良因素是滋長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溫床

1、精神污染。改革開放以來,西方頹廢思想,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滲入,以及社會丑惡現象死灰復燃,使部分青少年正在形成的世界觀受到污染,滋長好逸惡勞的不良習氣,喪失理想與信念的追求。

2、文化腐敗?,F在社會上宣染色情、兇殺、暴力的書刊、音像制品泛濫,以及低格調的影視作品充斥業余文化生活。這類文化制(作)品對青少年社會化潛在效果不可低估。青少年的好奇、模仿、冒險的心理,容易使涉世不深和意志薄弱的青少年情感沖動,失去理智,滑向腐化墮落,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3、墮落場所。遍及中小學周圍的游戲廳、臺球廳、網吧,以及隨處可見的發廊、歌舞廳等場所中的不良內容,更是誘發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溫床。極易造成青少年厭學、逃學、輟學的直接后果,使他們過早流入社會,成為"亞文化群體"的人員。

(二)教育環境:教育不當是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根源小陳老師工作室出品

1、家庭教育存在著“誤區”。有研究資料表明,家庭環境是導致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許多青少年違法犯罪都與家庭生活、撫養和教育方式的影響有關。甚至,有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就是從家庭走向社會的。主要存在著兩方面問題:

(1)孩子成長的環境先天不足。我國的離婚率呈直線上升,使“婚變型”家庭逐年增多。多項研究證明,孩子缺乏父愛或母愛是導致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第一誘發因素。

(2)家庭結構健全,教育方法不當。主要表現為,一、“溺愛型”家庭教育:容易使孩子養成好逸惡勞、貪圖享受、自私自利、專橫霸道的惡習,一旦個人欲望達不到滿足,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二、“高壓型”家庭教育:奉行棍棒政策,極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形成以暴力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這樣的孩子一旦犯罪,便會兇惡地報復社會,危害極大。三、“放任型”家庭教育:易使孩子失去家庭溫暖和監護,造成性格孤僻冷漠,經不起誘惑,一遇壞人引誘,容易沾染不良習氣,走上歪路。家長的言傳身教作用,尤其是父母的不良行為對孩子的潛移默化作用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2、學校教育存在著“偏差”。目前,許多學校的教育沒有真正意義上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根本轉變。應試教育仍然占據著初中、高中辦學方向的主導地位。其后果主要有三方面:

(1)從教育體系上看:第一,使作為促進學習“手段”的考試變成了學習的“目的”。第二,使“課程體系”變成了“應考內容”。教育成了應試訓練而不是能力培養,嚴重阻礙個性和創造能力的發展。第三,使“分數”變成了主宰“評價體系”的唯一標準。小陳老師工作室出品

(2)從學生角度來看:學生普遍感到學習太枯燥、不愉快、真無奈。成績好的學生整日在機械死板中學習,使他們感到疲憊;而成績差的學生因自卑感到不安和怨恨,使他們進入學校如坐針氈。這種狀況直接導致的后果是,第一,造成無奈心態。課業負擔過重,高強度、單一的心理活動和心理壓力造成青少年心態極不穩定,學習一旦遇到挫折就會灰心喪氣、悲觀失望,乃至誤入歧途。第二,自卑心態形成的人格障礙。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被劃入“另類”,他們的個性和人格在分數面前都被埋沒了,從而感到自卑、不安、怨恨。尤其是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極大傷害后,易形成人格障礙。甚至造成破罐破摔,有滑向違法犯罪的潛在危險。

(3)從學校來看:首先,片面追求升學率使有限的教育資源發生嚴重傾斜。教育工作者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面向20-30%的“優秀生”,而不是面對學生整體。學校應該是一個慈愛和安全的環境被扭曲。這與素質教育注重個性的培育、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全面發展的本質和價值相去甚遠。其二,教師育人與家長教子之間的溝通,成為簡單的“分數”交流。家長只知道孩子的考試成績單,而孩子在學校的人品、思想狀況及表現,成為家長的盲點;而孩子在家里的一切表現又成為班主任或授課教師的盲點。這種“雙盲”的現象是重智育輕德育的突出表現,也是教育中的一個嚴重偏差。成為一些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前置因素。其三,教育方法不當。少數學校缺乏對后進生、雙差生的關懷和幫助,個別教師的教育方式嚴厲多于關愛,甚至對部分學生采取“放任”式教學或粗暴的態度,直接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從而自暴自棄、厭學、逃學、輟學,流入社會,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總之,學校教育中存在著嚴重的偏差現象。應推行“發展為本”的素質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體現因材施教原則,使能力與個性不同的青少年都能正確認識自身價值,個體素質得到健康發展和提高,是從教育角度最大限度剪除青少年違法犯罪前置因素的重要環節。

3、社會教育存在著“盲點”。社會是青少年的第二課堂,是校外活動或校外教育、尤其是影響他們思想意識形成的重要場所。

(1)社會對青少年的法規約制力度不夠。青少年學生因學校教育的偏差,大多只知道讀書不懂社會,缺乏正確認識社會的基本知識和與社會接觸的正確心態。盲目地、被動地接受社會的各種現象。加上社會對青少年行為制約管束的法規宣傳不夠,自覺執行力度不夠,更有見利枉法者,放任青少年隨心所欲,誤入歧途。

(2)社會教育場所太缺乏。非營利性的文化宮、青少年宮、體育館、科技館、展覽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太少,有的成為經營性場所;而營利性的游戲廳、歌舞廳、錄像廳、網吧比比皆是。青少年缺乏健康娛樂的客觀條件。

(3)生動的、高質量的優秀的精神文化作品少,滿足不了青少年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如青少年報刊變成了學習和應考欄目,缺乏健康的、高尚的情感交流渠道與方式,缺乏英雄與勞模、理想與信念、道德與法制的教育內容。

總之,教育是幾代人培育一代人,而一代人會影響幾代人的百年大計。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的每一個環節,在青少年健康成長中都是至關重要的,是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的大問題。否則,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教育方針將會變成一句空話。

(三)心理環境:心理“荒漠化”是青少年違法犯罪的起點小陳老師工作室出品

長期以來,人們往往只關心自身的生理環境,而忽視了對健康同樣重要的心理環境。這種傳統觀念直接影響到對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據相關資料統計,目前我國20-30%的家庭中存在著心理或精神方面的問題。全國有心理疾病的病人約1600萬,其中三分之一是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發病。而在我國大學生中進行的心理障礙調查也顯示,80年代為23.25%,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來已增至30%。這些數據說明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重視的時候了。青少年中由于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所造成的悲劇已呈上升趨勢,甚至已成為違法犯罪的重要誘因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

1、心理障礙與精神疾病的認識不足。目前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將心理障礙仍然與精神分裂癥劃等號。導致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有病不求醫,甚至諱疾忌醫。據了解,在中國醫科大學心理衛生醫院,每天就診病人有100多人,2000年為4萬人次,其中25歲以下的占總數40%左右。另有資料表明,當今引起各種疾病的原因中有70%與心理因素有關。因此,心理問題對于健康的危害已不亞于病菌的感染影響。

2、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力度和深度。健康的心理是健全的人格和良好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基礎,又是學生進行科學文化知識學習、開發自己智力資源和能力的基本條件之一。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生理發育與心理發展之間的矛盾、心理活動本身各部分之間的矛盾、以及心理意識與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這一系列矛盾的產生和相互作用造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不穩定因素,嚴重的便具有了違法犯罪心理。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

(1)從生理發育與心理發展方面來看:青少年時期是由本能的生物人向理智的社會人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處于這個特殊階段的青少年生理上發生了急劇而顯著的變化,但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對滯后,缺乏合理調配自己活動的能力而產生一系列的矛盾。如果這些矛盾得不到化解而被激化后,極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障礙,甚至形成違法犯罪的心理。

(2)從心理發展與社會化的方面來看:青少年不能正確和全面地認識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尤其是面對“現實中自我”與“理想中自我”之間出現差別時,就會產生許多苦惱和不安。更由于辨別事物的能力較差,易受情緒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可能形成違法犯罪心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需得到全社會、全校師生的重視,積極的宣傳、普及和教育。這樣可以明顯減少心理障礙患者的出現,從而避免違法犯罪心理的形成,最終降低青少年違法犯罪心理的發生率。小陳老師工作室出品

總之,在培養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到他們的敏感、好奇、喜歡模仿和愛冒險的特點。把這些特點引導得當就是優點,缺乏指導或引導不當就是缺點。處于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極易吸收暴力、色情和等有害的東西,走上違法犯罪的路。因此,預防和遏制青少年違法犯罪是家庭、學校、社會不可推卸的責任,更需要國家和社會各部門的關心和積極參與。只有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消除青少年違法犯罪產生的條件、土壤,堵塞青少年犯罪的源頭,使青少年違法犯罪控制在比較低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