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設工作總結六

時間:2022-02-10 03:10:00

導語:生態建設工作總結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建設工作總結六

今年是我市生態市建設的第三年,全市生態市建設開始由起步階段轉向全面建設階段,建設成果開始逐步體現。今年以來全市圍繞生態市建設規劃和生態市建設目標責任書,從資源節約、環境綜合整治、污染防治、國土綠化、水資源優化配置、生態保護、組織保障能力、宣傳教育等八個方面,強化領導、落實措施、加大重點項目建設力度,生態市建設得到扎實、有成效地推進。

一、生態市建設得到了空前重視

*年是生態市建設目標責任書任期考核的最后一年,全市各級充分認識我市生態建設的重要意義,自去年年底省政府對我市的生態市建設市長目標責任書中期考核后,市政府于元月份組織了對各區(市)、市直有關部門的責任書考核,對各區(市)的建設情況進行了通報。市政府于6月份召開了生態市建設工作會議,對于全市的生態市建設進行了調度,滕州市政府和市林業局分別作了匯報發言。8月份市人大常委會下發了《關于開展生態市建設情況視察的通知》,市政府非常重視,組織了五區一市和17個生態市建設成員部門就貫徹落實《棗莊市人大常委會關于建設生態市的決議》和實施《棗莊市生態市建設規劃》的情況進行專題匯報。8月底9月初市人大視察組分成7個組對全市的生態市建設情況進行了視察,形成了《關于視察生態市建設情況的報告》。針對市人大在《報告》中提出的問題和建議,李峰常務副市長召集市委宣傳部、市經貿委、市環保局等11個部門負責人進行座談研究,把整改工作落實到了有關部門和單位;吳承鑒副市長主持召開了全市生態市建設工作調度會議,對整改落實情況再進行再調度、再督促,12月中旬,市政府將及時把整改落實情況報到市人大常委會。

二、生態建設成果逐步體現

自2005年生態建設市長目標責任書中期考核后,棗莊市各級各部門加快了生態建設各項工作的進展,把生態市建設與全市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相結合,本著全面推進,突破難點的思路,重點從從資源節約、環境綜合整治、污染防治、國土綠化、水資源優化配置、生態保護、組織保障能力、宣傳教育等八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1、生態市建設日常工作有序開展。一是組織機構得到加強,生態建設工作逐步規范化、科學化。按照《棗莊市生態市建設市長目標責任書》的要求,生態市建設組織機構得到逐步加強,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已經作為常設機構開展日常工作,從市委宣傳部、建委、衛生局、執法局,等部門抽調了工作人員,充實了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力量。二是生態市建設宣傳力度加大。今年來我市重視生態市建設的宣傳,為形成濃厚的創建氛圍,在報紙、電視、電臺上開辟了專題宣傳欄目,定期進行宣傳;在新城區、區(市)駐地、交通要道設立了大型宣傳牌,用于宣傳工作的費用已達48萬元。為加大生態市建設的重視力度,深化生態意識,提高各級領導的水平,在各級黨校主題班設立了生態建設課程,聘請專家講課。同時對生態市建設情況進行了經常性調度檢查,定期召開生態市建設工作會議。

2、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級政府及環保部門不斷加大環保執法力度,積極推進建設項目環評和“三同時”制度落實,在全市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卻逐年下降,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目前,我市7條主要出境河流斷面水質COD年均值較2002年平均降低了50%左右,*年城市空氣質量良好以上的天數目前已達到320天。各級政府認真落實市人大常委會《關于依法加強開山采石管理的決定》,制定了山石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和關閉、治理計劃,規范了礦山開采秩序,礦山生態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開始走上規范化軌道。大力開展土地開發整理,投資3億多元治理采礦塌陷面積4000多公頃,改造中低產田近15000公頃,新增耕地9千多公頃。小流域治理成效明顯,部分河流建設了節制閘和橡膠壩等攔蓄、凈化工程以后,河流的調蓄和自凈能力大大提高,薛城大沙河年增加蓄水量800萬立方米,回補地下水1000多萬立方米,COD濃度由上游的62毫克/升降至28毫克/升,河流水質得到很大改善。

3、生態環境建設得到加強。各級政府認真落實《關于加快林業發展建設綠色棗莊的決定》和《關于加強林業工作的決議》,堅持依法治林、科技興林,不斷加快林業建設,今年以來累計造林12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7.5%,已接近2007年要達到的28%的目標。積極開展農業標準化建設,滕州、臺兒莊等地的生態農業建設成效明顯,全市已有119個產品獲得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農村戶用沼氣建設居于全省第三位。加強了冠世榴園、紅荷濕地等旅游景區的保護與建設,創建了山亭區熊耳山——洪門葡萄生態園等兩個全國首批農業生態旅游示范點,初步形成了以保護求發展、以發展促保護的生態旅游建設格局。系列綠色創建活動促進了生態市建設工作在基層的深入開展。我市已建成11個省級環境優美鄉鎮和一批綠色學校、社區,市中區永安鄉已建成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文明生態村建設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提高了農民文明素質和生活質量,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加強了生態示范區和自然保護區等重點區域的生態環境管理與建設,嶧城區已成為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單位,生態示范區內的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恢復和改善。加強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城市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廠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有新的進展,滕州市和臺兒莊區在城市污水處理的市場化運營和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通過實施背街小巷改造、城區河道治理、舊城改造和大力發展集中供熱、供氣、城市園林綠化等,促進了城市功能的進一步完善和生態環境質量的提高。

4、循環經濟建設有新的進展。市政府出臺了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實施意見,成立了清潔生產指導中心,在建材、化工等行業和部分工業園區建立了10家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單位,有效促進企業拉長產業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減少污染物排放。我市煤矸石、粉煤灰等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率已達到95%,年創綜合利用產值10多億元,有57家企業成為省級資源綜合利用企業,19家企業的清潔生產通過了省級考核。魯南化肥廠形成了煤化工、熱電聯產等三條生態產業鏈,成為全國煤化工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先進典型。盈泰集團形成了生態型農畜牧業循環產業鏈,達到了能源再生利用、變廢為寶的目的。十里泉電廠的秸桿摻燒發電和豐源煤電集團的中科秸桿生態工業園項目每年可消耗農作物秸桿30多萬噸,在農作物秸桿的綜合利用方面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和推動作用。

我市的生態市建設工作啟動時間較短,總體處于低水平起步階段,許多工作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還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需要在今后的建設工作中加以高度重視并認真解決。一是建設生態市的濃厚氛圍不夠濃厚,全社會的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有待增強。二是生態環境形勢嚴峻,治理和保護任務十分繁重。結構性污染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污染防治壓力很大。三是國家環保模范城和衛生城創建工作進展慢,城區環境還存在臟亂差的現象。四是生態市建設的相關機制還不健全,建設生態市的合力尚未形成。特別是生態市建設目標責任書中關于各級財政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生態市建設并逐年增加的要求一直沒有得到落實,影響了生態市建設的順利開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新的形勢下,要做好生態市建設工作,我市將進一步統一思想,強化措施,狠抓各項任務目標的落實。

(一)進一步加強對生態市建設的領導。督促生態市建設各創建成員單位按照各自承擔的任務,針對“生態省建設市長目標責任書”*的每個項目做好有關文件和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確保通過2007年“生態省建設市長目標責任書”*的期滿考核。同時采取多種措施,切實加大對生態市建設的宣傳教育力度,大力弘揚環境文化,倡導生態文明,進一步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做到積極支持和主動參與生態市建設。提高各級政府建設生態市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進一步加強領導,充分發揮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的作用,調整、充實和完善工作機構,建立健全任期目標責任制、監督考核獎勵機制、責任追究制、問責制和有效的工作協調機制,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推動生態市建設全面深入開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確保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順利實施。我市將盡快建立生態市建設專項資金,按照分級負擔的原則,進一步加大政府對生態市建設的投入力度,新增財力要重點向生態建設傾斜,生態建設資金投入占GDP的比例要逐年增加,以確保城市污水處理廠、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國土綠化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項目的順利進行。我市將抓住國家和省加大生態建設投入的機遇,努力爭取上級資金投入。制定有利于生態市建設的價格、稅收等政策體系,積極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和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市場化運作力度,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生態工程項目建設,逐步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全面實施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為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廠的市場化建設、商業化運營、企業化管理創造基礎條件。

(三)嚴格執法,強化環境污染監管與防治。下一步我市環保部門將進一步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切實落實嚴格的污染物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制度,堅決管住排放總量,嚴控廢物增量。加強新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嚴格落實“三同時”制度,努力從源頭上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加快環保監管、監測能力建設,不斷完善監管手段,提高監測監控科技含量,建立健全環境監測監控網絡。強化水污染防治工作,進一步提高治理標準,加快治污設施建設。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的管理與保護,確保公共供水安全。以水泥粉塵治理和燃煤電廠脫硫為重點,加快大氣污染治理步伐,努力削減排放總量。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建立健全農業污染監測制度,積極實施“兩減三保”計劃,促進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化肥、薄膜等農資。加強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引導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檢舉環境違法行為,推動環境公益訴訟,切實保障公眾環境權益。

(四)盡快全面啟動國家衛生城和環保模范城創建工作,加大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力度。爭取明年年初啟動國家衛生城和環保模范城的創建,推動生態市建設深入開展。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力度,加快舊城改造步伐,進一步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提高城市園林綠化水平,全面改善城市環境衛生面貌,優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全市的城市污水、生活和醫療垃圾處理廠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目標,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環境。

(五)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加快工業結構調整,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淘汰和關閉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后工藝、設備和企業。加快生態型企業和循環經濟園區建設,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并依法強制審核。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標準化農業,促進農業生產良性循環。全面實施各項林業建設規劃,加快林業發展,進一步提高森林覆蓋率。繼續深入開展環境優美鄉鎮、文明生態村等系列綠色創建活動。大力推行建筑節能,建設節水型社會,推進污水再生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