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戰慰問抗戰老兵活動總結3篇

時間:2022-09-10 09:48:13

導語:紀念抗戰慰問抗戰老兵活動總結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紀念抗戰慰問抗戰老兵活動總結3篇

慰問抗戰老兵活動總結1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7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贏得了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抗戰老兵們是這段歷史在今天最主要的見證者,也是抗日戰爭留在今天的最重要財富之一。

為緬懷抗戰老兵的光輝業績,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我們報社從去年底就開始重視、謀劃、啟動、宣傳開展尋找抗戰老兵活動工作,具體做法如下:

一、思想早重視

為發現尋找我市當年參與這場偉大戰爭迄今還幸存和被埋沒的抗戰老兵,讓我們用心聆聽這些曾經的戰士在他們那個年代,親身經歷的愛國故事,從而進一步增強大家的愛國主義意識,去年年底在召開全年工作總結會議上,本報就意識到開展尋找發現抗戰老兵活動工作會是貫穿2015全年的重大事項,也會是我們新聞媒體做新聞報道的重點內容之一。

所以,在制定2015年工作計劃安排時,就要求從思想上開始重視這項工作,將它列入報社新年工作重要議事日程,列為2015年新聞采訪重要任務之一,探討如何做好此項工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隨后,又多次在編前會上組織大家學習相關抗戰歷史內容,了解目前政治宣傳形勢,對編輯記者進行提高思想認識方面教育,要大家深刻認識開展此項工作的意義,深刻認識開展此項活動的重要性,讓大家從思想上早做準備,早重視。

二、活動早策劃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想教育醞釀準備之后,一進入2015年,本報就開始進一步策劃布置尋找發現抗戰老兵活動。具體策劃是:

第一步,先和市內多個民間愛心組織和愛心人士發起一場尋找關愛抗戰老兵活動,通過本報熱線電話、外圍網站和QQ群,以互聯網為平臺,以各縣區志愿者為幫手,對1931年——1945年抗日戰爭中幸存至今且生活困難的抗戰老兵進行尋找發現。

第二步,組織記者對尋找發現到的老兵進行深入采訪,寫出人物專訪,做紀念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宣傳報道。其中,要求重點采訪參加過八路軍游擊隊的共產黨抗戰老兵,也要采訪參加過國民黨的抗戰老兵。同時推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書法詩歌散文繪畫征集”等系列活動,評出優秀文章和書法作品。

第三步,組織協同有關單位部門對抗戰老兵給予人文關愛和經濟救助。

三、任務早完成

本報按照計劃開展尋找關愛抗戰老兵宣傳活動,是在今年4月份正式啟動,5月8日進入高潮,隆重推出“我們的抗戰老兵”特刊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書法詩歌散文繪畫征集”等系列活動。要求有任務記者,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每周要加量完成一篇抗戰老兵的專訪,和多篇相關消息稿件。后勤上全面配合保障,要車出車,要力出力,為全面落實完成采編任務積極努力支持。

此系列活動在本報一經推出后,立即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得到市民大力積極支持。市作家協會主席、中國著名小小說作家劉國芳;江西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市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家陳勝華;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李貴陽、傅曉輝、杜思吾等相繼表示要攜作品參加此次征集活動。市老一輩中國書法家、畫家吳德恒、范如之等也表示要攜帶作品參加本次系列活動。

本報本次整個活動采訪報道了13位抗戰老兵,收集到書畫來稿60余篇,詩歌散文50余篇。評出優秀書法作品8幅、詩歌散文7篇。得到省老干局、市委宣傳部,黨史辦和江西日報、《老友》雜志、xx日報等關注和肯定,他們來電來信索取有關資料,選取部分文章刊登在自身媒體上。

市民鐘先生來電說:“我是貴報的忠實讀者,看了你們的‘抗戰老兵’系列報道后,心情很激動。我愿作為你們‘抗戰老兵’系列報道的一位志愿者,為社會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參加此項活動,讓抗戰衛國英雄精神流傳后世。”

四、工作早總結

X月X日上午,為總結拜訪抗戰老兵活動,對抗戰老兵給予人文關愛和經濟救助,本報在市縣有關部門和xxXX汽車發展有限公司、吉利汽車俱樂部、xx龍鳳珠寶協助下,在xx廣電大樓前舉行簡短儀式后,便分為4路6輛車,滿載著愛心慰問物品出發,分別看望慰問居住在XX、XX、XX、XX、XX、XX等縣區的已經采訪報道的13位抗戰老兵,為他們送去溫暖和慰籍。

當第一路慰問團隊來到XX區XX鎮抗戰老兵陳日初家里,面對市縣有關部門和電視臺領導、報社總編及社會愛心人士的熱誠關愛,陳日初老人很是感動。大家歡聚一堂,共同回顧70年前那段硝煙彌漫的烽火歲月,對政府和社會不忘歷史、關愛抗戰老兵的行為表示肯定。慰問團隊還親切詢問陳老近來的生活狀況以及身體健康情況,生活中有無困難,并囑托老人保重身體,臨行前還興致勃勃地與老人合影留念。

第二路慰問團隊和第三路慰問團隊分別來到XX、XX和XX、XX對6位抗戰老兵進行慰問,得到他們的真摯感謝。

XX縣XX鄉村XX的抗戰老兵艾xx及其家人看到本報第4路慰問團隊時心情非常激動,連聲表示感謝:“謝謝你們采訪報道,謝謝你們看望慰問,此生有此心里非常滿足。”

xxXX吉利4S店袁xx總經理表示:“這次xxXX吉利有幸參加xx廣播電視報的‘關愛老兵系列活動’感到非常榮幸。多年前,在民族危難之際,一大批熱血青年慷慨赴難。當國家需要時,他們挺身而出。現在當他們需要我們時,我們也應盡力溫暖他們最后的歲月。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他們是我們最可愛的人。我們要以新時代特有的激情歌頌祖國的驕傲和對革命先輩的崇敬,讓抗戰衛國英雄精神流傳后世?!?/p>

慰問抗戰老兵活動總結2

活動時間:20XX年X月X日上午7:30—12:00

活動內容:看望抗戰老兵

活動地點:XX

活動負責人:XX

參加義工:XX

活動紀要:

參加XX志愿者協會看望抗戰老兵活動的義工們早早的來到北花壇農商行門口集合,由活動負責人為葛寨鄉、呂店鎮、白沙鎮三組組長開了一個短暫的會議,要求每一組都要向抗戰老兵們鞠躬、鮮花、聽他們講抗戰時期的故事、并且記住他們的生日。協會為每位抗戰老兵準備了一壺食用油、一箱純牛奶、一把香蕉、3斤桃酥和一束鮮花。

葛寨組在鄉親們熱情的引導和自豪的解說下,我們一行九人來到了第一位抗戰老兵劉松亭家里。已經92歲的老人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滄桑,反而令每一個人贊嘆不已。歲月的年輪并沒有特別眷顧他,除了耳朵稍聾,身體其他方面都很好。這應該是當兵打仗給他最豐厚的財富。同樣的感慨也在第二位抗戰老兵身上體現,已經是95歲高齡的劉守文依然除了耳聾沒有其他大礙。不得不要我們自愧不如,年紀輕輕的就開始長吁短嘆,感慨身體大不如從前。志愿者向老人家獻花、齊聲致辭、深深鞠躬、集體合影、虔誠的聆聽過去的故事等等。

呂店組我們一行六人前往呂店鎮看望抗戰老兵,首先來到了宋春喜老人的家里,今年已經88歲高齡,精神狀態非常好,很熱情的給我們志愿者講解抗日時的情景,從宋老的眼神中我們看出他似曾又回到了那個熱血年代,我們知道這個時候他是最開心的,一個人的付出被社會認可的時候,這就是他的榮譽他的驕傲。告別宋老,我們一行人又來到了呂店鎮后窯村張發政張老先生的家里中,今年已經88歲,張老的身體不太好,微微的靠在椅子上,耳朵有也點聾了,我指著帽子上印有“XX志愿者”字樣的字讓他看,他點了點頭,會意的笑了一下,意義是歡迎我們,張老的家里很簡樸,院子的墻上掛了一幅的畫像,當我問起他這幅畫像的時候,他竟然留下了眼淚,或許是我們讓老人回憶起了曾經的過往吧,我們不愿多說多問下去了,只想讓他安安靜靜的健健康康的生活下去。

第三站我們來到了呂店鎮周養賢周老的人家里,今年已89歲高齡,可惜他的家人都不在家,大門緊閉,只有周老在門口的一個小床上躺著,讓我看了不覺心酸,鄰居們說周老身體還是可以的,沒什么大病,年齡大了有點耳背眼花,我匆忙給他剝了一個香蕉,他也好不客氣的就吃了起來,這讓我倍感欣慰,能給他們這些偉人做點什么,也是我的榮幸,告別這些老人,我的心久久無法平靜,因為他們年邁已高,可他們的故事會永遠留在后人的心中。

XX組我們一行五人來到XX村第一位抗戰老兵XX的家里,可惜家里沒人,在好心的鄰居解說下,我們聯系到了這位老兵的弟媳才知道他在女兒家住著,我們又輾轉來到了位于大柿溝劉莊村老人的女兒家,看到了老人,老人已經85歲了,除了腿腳有些不方便,耳朵有點聾,頭里還有打仗時期留下的炮彈碎片,身體其他方面都很健康。又來到了位于范村的第二位抗戰老兵申書京的家里,剛到村頭我們一打聽村里的人都知道老人的家在哪,通過問老人的兒子知道老人已經86歲了,除了腿腳不方便,且有點耳聾,身體各方面都很好。義工們向老兵們獻花、致辭、鞠躬、合影、聽著他們講抗戰時期的故事,我們都特別的激動,如果沒有他們的付出哪來的今日的太平。

每一幕都能感受到老人家的激動、光榮、感動和幸福。每一戶老英雄家里停留了近一個小時,這是對他們戰績的肯定和敬仰,同時也給志愿者們上了一堂終生難忘的人生之課?;顒咏Y束了,志愿者們個個心事重重,每個人得到的或許不同,但相同的是堅信這樣的活動應該繼續。我們記下了老人家的電話和生日,希望能長期保持聯系,他們從今往后都是XX志愿者協會的親戚,志愿者也會抽空為老人家過生日,要他們在有生之年擁有更多的關愛和幸福!感謝……

活動捐贈、捐物人員有:百家宴盧宣曉捐贈300元,微信網友雨點捐贈100元,協會會員呂俠、流浪各捐贈20元,高中學生小趙捐贈20元、芳草青青捐贈7束鮮花、杜瓊媽媽捐贈2件香蕉感謝他們為此次活動捐款、捐物。

感謝參與此次活動的所有義工!

感謝提供車輛的水世界、百家宴盧宣曉、真愛永恒!

慰問抗戰老兵活動總結3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是論語中的一句話,說的是一個人整夜不食不寢去思考鉆研一個問題,沒有什么好處,不如親自去學習研究。實踐的過程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必經之路,在這個路上,你不在是個孩子,在鍛煉,在成長,跌跌撞撞,且歌且行。青春的光陰留給我們更多的是奮進的號角與激昂的樂譜,也許每天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回來,也許每天都要為了完成當天的任務而焦頭爛額,也許每天都要為了明日的采訪做著準備,但我們是快樂的。不再是不為浮云遮眼之勢,更在一覽眾山之軀。

我們實踐,我們快樂。作為實踐,這樣的一項活動,也必須有其流程經營。從開始的確定主題,到隊員的選拔再到實踐的開始,分工,任務的布置,或許疏一看,甚易。但實則不然,在這過程中不是冷冷的追求學術上的嚴謹,更是尋找種人心向往的科學之美。孫中山說“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百事舉矣,則富強不足謀也”,每個人在這樣積極向上的團隊中貢獻著自己,以“重走抗戰路線,彰顯紅色信仰”為目的,大膽的去想,去做,在這個團隊中關心著對方,真正做到了團結,奮進,有激動,有感動,有觸動。

不論第一天大家為了團隊策劃方案爭論不休,不論每天在外采訪革命老兵的隊員被烈陽曬傷,汗珠滴落浸濕全身的隊服,更不論每晚寫報告,寫日志,總結全天,為明日準備到深夜。每天的采訪,吃飯,采訪,總結,休息,成為了我們的主線,每天奔波于鄉村城鎮,我們詢問著,尋找著,目的只是完成實踐,讓自己明白更多屬于我們,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真諦。只因為我們知道孵化夢想,需要汗水與堅強的臂膀,我們付出,我們收獲,我們快樂。

7月23日,我們社會實踐團一大早就乘上了大巴,奔赴涇陽。在當地民政局雙擁辦的熱心幫助下,我們很快拜訪了一位革命老兵——胡福才。接下來的時間里,胡爺爺娓娓道來,向我們講述了當年的軍旅生涯。聽著胡爺爺忘神的講述,我們仿佛回到了當時金戈鐵馬,戰火紛飛的日子。如身臨其境,成為了一名小兵,吃小米、高粱,啃樹皮,心潮澎湃地面見領導人,默默地在自己的崗位上,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而后進入軍校,用知識武裝自己,成為了一名參謀,隨軍旅,輾轉祖國各地,終轉業,回到家鄉安享晚年。胡爺爺說到在延安見到時,時光仿佛定格在當年,在大會上多次講話,胡爺爺就在臺下靜靜地聽著,他堅信共產黨一定能帶領人民走向幸福的未來。最后,胡爺爺用質樸的語言表達了對我們的期待:作為青年人,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作為國家的棟梁;同時要認準方向,不能走錯路。從胡爺爺質樸的語言中,我們感受到了老一輩革命戰士對現代年輕人殷切的期盼。

告別胡爺爺后我們來到了云陽鎮王孟村,采訪和慰問當地一位革命老兵——徐效參。徐爺爺是最初為一名通訊員,抗戰結束后進修醫學,畢業后作為衛生員又參與了多場戰役,在戰場第一線救死扶傷。最讓人感動的是,徐爺爺慷慨激昂地表示:雖然我已經八十多歲了,但是如果國家需要我,我依然能上戰場為傷員們包扎。談及對當代年輕人的寄語,徐爺爺簡單卻意味深長地說:不能忘卻歷史,不能浪費糧食。徐爺爺簡單的語言中,包含著對歷史深深的敬畏與懷念,也蘊含著勤儉節約的精神。

次日,我們來到三原縣城關鎮薊家村,拜訪一位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金戈鐵馬、驅除敵寇的抗戰老兵——楊春生。走進老人的家,一座簡單的小院映入眼簾,樸實無華的居住環境,生機盎然的花卉果蔬,仿佛彰顯著老人當年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生活。楊爺爺像我們詳細講述了他的生平經歷,還生動地描述并示范了一些戰友舍身赴死,勇炸碉堡,為國捐軀的故事。聽著楊爺爺的講述,我們仿佛身臨那戰火紛飛的日子,跟隨著新四軍走南闖北,奮力殺敵、為國捐軀的日子。最后楊爺爺告誡我們年輕人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因此我們年輕的一代在不斷努力奮斗的同時一定不能忘本,要銘記那段歷史,擔當起祖國的未來。楊爺爺對祖國的熱愛深深地影響了我們,激發了我們的愛國情懷,身為新世紀的大學生,應該銘記歷史,勿忘國恥,不斷奮斗,為祖國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雖然這兩天的問詢和訪不是一般的累,但卻是每一天都非常充實,因為它不僅讓我精彩的過了每一天,而且還讓我找回了那種不顧一切奮進的感覺!我相信在這之后我將會更加努力的去做每一件事,我也堅信在每一件事上即便不能完美的成功,但也會收獲良多。

接下來的日子,我們來到了山西省,一路奔波,終抵目的地——平型關大捷紀念館。沿著館內的路線,我們一邊看著當時的寫實照片,一邊默念記錄文字。從“八路軍挺進華北抗日前線形勢圖”上我們清楚的看到了平型關戰役共產黨和國民黨的戰斗進軍路線,從“中日兩國軍隊兵力裝備對比表”上看到了兩軍戰斗裝備存在著太大的差距,武器上幾乎相差一倍的數量,甚至坦克、車輛等我們一輛都沒有,中國軍隊調整師在裝備極其落后情況下艱難的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實屬不易。還有一些我軍和日軍的穿著和武器的實物和仿真品展覽,滿是補丁的軍服、簡易的草鞋,這就是我軍的日常用品,而日軍不管是在穿著還是日常物資方面都比較好,可見我軍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還在拼死抗日,艱苦奮斗的精神展露無疑。參觀紀念館后,我們深入地了解了當年的真實情況,還原了當年真實的歷史,感受了八路軍當年艱苦卓絕的生存條件,領悟了共產黨人即便條件艱苦依然為了國家,為了人民,拋頭顱,灑熱血,永不言敗,永不放棄的精神。

翌日,我們來到了忻口戰役遺址。遺址上簡簡單單地矗立著一座紀念碑,紀念碑上記載著在忻口戰役中犧牲的將領,我們看到紀念碑上也記載著共產黨在此役中為國捐軀的將士們。由此我們知道,忻口戰役中不單有國民黨的作戰,還有共產黨的努力,證實了一些言論是虛假的,還大眾一個真實的歷史。記錄完紀念碑上的信息后,我們在紀念碑前莊嚴肅立,緬懷先烈,致敬所有為國捐軀的將士們。

最后,我們走街串巷,找到了被遺忘在角落的忻口戰役紀念館。此紀念館是由愛國人士私人出資建造,其中記載了忻州戰役發生的背景和經過,列出了當時的軍力對比,展示了許許多多的真實照片??粗@些真實的史料記載,真實戰斗場景猶在眼前。參觀完后我們感受頗深,銘記歷史,勿忘國恥。我們這一代,忘卻了許多先輩的精神,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完善自我,為國家,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