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三資”專項整治工作總結

時間:2022-11-27 10:14:33

導語:街道“三資”專項整治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街道“三資”專項整治工作總結

農村集體“三資”專項整治工作開展以來,我街道認真落實《省農村集體“三資專項整治實施方案》和《市農村集體“三資”專項整治實施方案》要求,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狠抓落實。對街道農村集體“三資”進行了全面的清理,現將具體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三資”專項整治工作基本情況

街道6個行政村33個居民組,農戶數3414戶,農業人口10057人。耕地面積5862.63畝,林地28076.25畝。資金管理方面嚴格按照《會計法》、《現金管理制度》、“三資”代管相關制度、辦法管理。全街道所有村級、組級賬目、資金全部由農經站代管。資產、資源管理方面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經清查街道資產的購置、變賣、報廢,集體資源的發包、租賃、出讓均由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截止目前,各村清查工作已全部結束,并建立臺賬,對出現的問題已整改到位,“三資”專項整治工作順利完成。

二、主要做法

1、制定方案。繼市農業農村局召開了全市農村集體“三資”專項整治動員部署視頻會議后,我街道高度重視、立即行動,先后召開了2次專題會議,及時傳達了相關會議和文件精神,并根據《市農村集體“三資”專項整治實施方案》相關部署要求,結合我街道實際,研究制定了《市街道農村集體“三資”專項整治實施方案》,并以文件下發至各相關單位,確定了整治重點和具體環節,成立了市街道農村集體“三資”專項整治專班,并在街道農村經濟管理中心下設了辦公室。

2、宣傳發動。為增強群眾的知曉度和參與度,我街道通過發放宣傳單、懸掛條幅、設立舉報箱、公布舉報電話等方式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共印發宣傳資料4300份;懸掛橫幅7條;出動宣傳車2臺次;設立舉報箱7個,為農村集體“三資”專項整治行動營造了濃厚的輿論氛圍。

3、摸排線索。街道黨工委高度重視,要求各包村領導親自帶隊進村入戶走訪,收集問題,建立問題清單臺賬;同時通過QQ群、微信群,加強對村干部相關政策及文件培訓和學習,讓干部更深入徹底的開展工作。

三、工作成效

1、強化落實,整改到位。經全面排查,發現疑似問題2條,經街道黨委會專題討論,確定民主村存在平調集體資源問題,并明確了處理意見。民主村按照街道下發的《街道“三資”專項整治問題的處理意見》積極整改,并通過召開會議研究決定:2005年11月29日簽訂的民主村五組東至陽岔山場,南至崗,西至崗,北至河邊的30畝集體山場發包合同,繼續履行合同約定,將民主村收取的承包金1000.00返還給民主村五組;2005年12月28日簽訂的民主村六組東至二號溝崗梁,南至道崗,西二號溝梁,北至河的15畝集體山場發包合同,繼續履行合同約定,將民主村收取的承包金1000.00元返還給民主村六組。

2、規范了財務管理,有效防控了管理上的漏洞。會計基礎工作得到加強,村級財務和村級資產、資源管理有序,收支清晰,杜絕了暗箱操作和違規操作,控制了亂報銷、亂開支行為,防止了集體資產的流失。

3、摸清了農村集體“三資”現狀。通過核實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摸清了村組集體家底,進一步理順了村級財務關系,各村根據“三資”清理核實結果建立健全了“三資”臺賬,為規范管理村級財務,按程序發包村集體資產資源,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寞定了堅實的基礎。

4、化解了社會矛盾。由于我們對對資產資源的透明處置陽光操作化解了社會矛盾,廣大人民群眾非常滿意,干群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少,一些歷史遺留的問題也逐步得到解決,村干部廉潔自律明顯加強,農村的“三資”信訪量明顯減少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和諧和穩定。并將此項工作作為常態工作奠定了預防村干部腐敗的基礎。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和諧和穩定。

四、存在的問題

1、三資”管理認識不高。少數村干部普遍存在著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少,債務多,無資產可管;村集體財務實行“村財鄉管”后,干部無機可乘等片面認識。也有少數基層干部認為村民自治不宜多管。由于認識上的偏差導致對村集體“三資”專項整治工作不重視,規章制度沒有得到很好地貫徹落實。

2、對“三資”管理不夠規范。在資產資源的管理、使用、處置等方面沒有嚴格操作程序,如在集體資產資源處置、發包等過程中,存在程序不規范、手續不完整、承包費用低等現象。

五、下步工作

1、健全制度,規范管理。嚴格控制資金管理使用,各項開支一律使用合法的票據,有符合規定的支出用途,嚴把審批關同時在加大民主決策制度和公開力度的同時,將農村集體“三資”信息錄入信息平臺,向全集體成員公開,實行社會監督。

2、嚴肅紀律,強化監督。圍繞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和直接關系群眾利益問題開展查處和監督,從而教育廣大基層干部遵紀守法,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確保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