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時間:2022-11-28 05:06:00

導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向大會報告我市2006年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請予審議。并請各位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6年計劃執行情況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積極實施“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發展戰略,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努力克服“三低一小一滯后”的矛盾,推進招商引資項目開發建設,整合各種社會資源,促進全市經濟全面發展。全市經濟總體運行態勢良好,效益明顯提高,實現“十一五”良好開局。

據預測,全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433999萬元,同比增長12.8%。其中:第一產業162161萬元,增長11.4%;第二產業86043萬元,增長17.5%;第三產業185795萬元,增長11.8%。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37.4%、19.8%和42.8%。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

三次產業比重結構還不盡合理。與05年相比,第一產業提高了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持平,第三產業下降了0.6個百分點。第一產業比重仍偏大,第二產業比重偏小,三次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第一產業中,由于糧食實現恢復性增長,種植業主要產品產值明顯增加,熱帶水果收獲喜人,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漁業生產平穩發展,農林牧漁業完成增加值162161萬元,同比增長11.5%,第一產業的比重有所提高。其中糧食總產量8.9萬噸,同比增長52.1%;干膠產量4075噸,同比下降10.7%;蔬菜總產量15.72萬噸,同比增長17.1%;瓜果總產量6.15萬噸,同比增長15.8%;水產品總產量和肉類總產量繼續獲得較快發展,分別完成了61100噸、37171噸,同比分別增長13.9%、5.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正在不斷深化,農業整體效益正在日益提高。第二產業中,由于合理調整了工業規劃布局,永青物流、黃河家俱廠等項目在禮紀工業經濟園區建成投產,廣藿香產業化、萬州制藥、萬杰實業等項目規模不斷擴大,促進工業的規?;?、集約化發展。工業完成增加值48368萬元,同比增長15.5%。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7511萬元,同比增長12.3%;由于旅游項目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全市建筑業完成37675萬元,同比增長20.0%,拉動了第二產業的增長。第三產業中,服務業、旅游業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全市消費品零售總額150100萬元,同比增長14.3%;全市貨物運輸量1438萬噸,貨物周轉量128728萬噸公里,分別同比增長9.9%、13.2%;全市接待旅游過夜人數268萬人次,同比增長0.3%;旅游收入78360萬元,同比增長4.8%,旅游收入增長快于游客增長。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重點建設項目成果豐碩。由于神州半島旅游項目基礎設施工程、北坡供水工程、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農村道路通達工程、石梅灣旅游區、博鰲特別規劃區道路、興隆溫泉大道改造、城北新區、美國蘆薈水療度假村、艾美五星級酒店等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的穩步推進,中海永青、黃河家俱廠、廣藿香產業化等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帶動了我市固定資產投資的快速增長,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0142萬元,同比增長31.5%。

進出口總值略有增加,外資利用大幅增長。全市完成進出口總額604萬美元,同比增長2.0%;其中出口493萬美元,同比下降2.8%。實際利用外資3865萬美元,同比增長38.0%。

財政收入保持增長,GDP含稅率亟待提高。全市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6598萬元,同比增長23.3%,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4856萬元,同比增長16.8%。GDP含稅率5.0%,亟待進一步提高。

城鄉居民和農民收入增加,人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全市在崗職工人平均工資15213元,同比增長23.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40元,同比增長15.1%,高于GDP增速2.4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現金收入3698元,同比增長11.0%。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社會事業穩步發展,教育、文體、衛生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2006年,全市共投入資金5541萬元,新建與改造校舍面積6萬多平方米,農村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投入資金218萬元,新建改造鄉鎮醫療業務用房4032平方米,全市醫療衛生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群眾看病難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通信網絡進一步加強,06年新增6個村委會27個自然村看上了有線電視;文明生態村建設成果顯著,公眾環保意識增強;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加強,城市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經濟總量小和質量不高,“三低一小一滯后”的矛盾仍然突出;二是特色產業和品牌產品較少。此外,市場經濟秩序還不夠理想,社會誠信度不高,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對這些問題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決。

二、2007年工作計劃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實施“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發展戰略,在2006年打下的“十一五”規劃良好開局基礎上,保持這種勢頭并有所加快發展步伐,根據全市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2007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2%以上;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以上;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以上;

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50%以上;

利用外資總額增長19%以上;

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3.1%以上;

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12%以上;

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長10%以上;

新增就業崗位5000個,有組織轉移就業100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5‰以內。

實現2007年的發展目標必須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堅持實施“投資拉動、城市化帶動、龍頭企業驅動和園式啟動”的經濟發展戰略,充分依托利用資源,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加快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鞏固和提高第一產業、適度發展第二產業、以全面打造旅游強市為主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注重發展循環經濟。主攻“三低一小一滯后”的主要矛盾。按照省委四屆七次全會提出的“五個必須”:必須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培養經濟發展內動力,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努力打造環境特色;必須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努力打造產業特色;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努力打造體制特色;必須堅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努力構建和諧萬寧。做到“五個堅持”:堅持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戰略方針;堅持改革開放為動力;堅持調整經濟結構為主線;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富民政策。努力實現“五個新突破”: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取得新突破;新型工業壯大發展取得新突破;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取得新突破;改善投資環境取得新突破;打造體制特色取得新突破。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優化產業結構,打造旅游強市。

加大調整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力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旅游模式轉型,在創新中打造萬寧旅游新特色。一是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的方針,抓緊做好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不斷優化旅游產品結構,依托資源優勢,開發三種特色旅游產品:即依托109公里黃金海岸帶,開發突出濱海度假康樂旅游文化;依托溫泉、南藥、熱作、美食、演藝和多國風情等有利條件,開發和提升興隆康復療養旅游產品;高標準改造興隆旅游區和高水平開發東山嶺旅游區,突出萬寧東南亞文化、溫泉文化、佛教文化、人文文化等文化旅游產品。繼續策劃和開展文燈節、美食節、東南亞風情文化等旅游促銷活動,提升萬寧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二是加快建設神州半島、博鰲(萬寧區)、石梅灣、日月灣等精品景區、度假休閑區項目,開發旅游品牌,提高我市濱海休閑度假旅游檔次。三是積極開發熱作、瓜果、花卉等生態農業觀光游,增加旅游景點。四是進一步優化客源結構和旅游產品結構,加強旅游區綜合治理,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加強誠信建設,樹立萬寧旅游良好形象。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教育培訓、醫療保健、現代物流、交通運輸、信息服務、社區服務等。突出發展商貿物流業,高標準規劃商業網點,積極發展信息、金融保險、房地產物業等中介服務業。大力發展餐飲、文化娛樂、運輸等傳統服務業,鼓勵社區服務業,完善綜合服務功能,提高服務層次。

以資源優勢為依托,發展特色加工業。在堅持不污染環境、不破壞資源、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的“三不”原則的前提下,加快工業區域布局調整步伐,盡快形成富有特色的產業發展基地。一是不斷壯大園區經濟。一方面要加快禮紀農產品加工園區規劃建設,盡快形成以果蔬加工、熱帶果汁加工、旅游食品(工藝品)、保健品、南藥、木制品加工為主導產業的農業產業化工業發展園區;另一方面要加快鈦鋯礦產品深加工園區建設,發展海綿鈦、高鈦鐵等產業,提高鈦鋯礦產品附加值,使我市資源加工業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群優勢,走上園區化的發展道路,實現工業的跨越式發展。二是要不斷優化投資環境,采取多種靈活方式、手段,敞開大門,形成大開放的格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扶持一批技術先進,資金雄厚的工業龍頭企業,借助外力發展新型工業,為工業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三農”工作新突破。

按照省委、省政府與市委、市政府部署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以“調精種植業、調大畜牧業、調強海洋漁業”為重點,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鼓勵引導農民以市場為導向,著重發展熱帶高效農業、畜牧業和海洋漁業,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以農產品儲藏、運銷為主的服務業,大幅度提高非農產業的比重。重點抓好畜牧、水產養殖、海洋捕撈、熱作、果蔬、水產品、林業等優勢特色農業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建設,積極培育和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拉長產業鏈。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想盡辦法,爭取國家和省大力支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抓好農村“五大”(即農田水利建設、農村電網改造、縣鄉公路改造、良種良苗基地建設)、“六小”(即農村人畜飲水、民房改造、改水改廁、農村沼氣、廣播電視村村通、文明生態村建設)工程。繼續建設萬寧水庫、軍田水庫除險加固,小海防潮堤工程和港北供水工程。把農村沼氣和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建設與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啟動石梅灣、神州半島供水工程建設項目,新增農村沼氣池2200個,新建文明生態村121個。三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重點抓好基礎教育,注重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服務。以鎮衛生院建設為重點,逐步建設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健全市、鎮、村三級服務網絡,完善農村公共衛生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繼續實施好“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四是引導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認真落實改善農民工進城就業環境的各項政策措施,繼續加大對農民的生產經營技能培訓力度,擴大勞務輸出,爭取全年有組織轉移10000個農村勞動力。五是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進一步清理整頓涉農收費,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過快上漲,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實現農民增產增收。六是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加快城市化建設進程。

(三)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力。

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特別要千方百計加大對城北新區、興隆旅游區、神州半島、博鰲(萬寧區)、日月灣等重點區域投資力度,促使污水、垃圾處理廠盡早開工建設,加快改造城鄉公路,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為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增強發展后勁。繼續增加對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基礎設施的投資,改變社會事業建設滯后的狀況。

(四)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著力打造體制特色。

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務必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政府職能轉變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大力度改革行政審批體制,規范完善行政審批制、首問制、行政首長負責制,打造服務型政府。二是規范政府投資管理,提高投資效益。三是加強對社會投資的引導和調控,確保投資良性循環。四是要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革,推進我市國有企業實現國企職工“雙退”的目標,促進非公經濟發展。五是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和開發性金融合作體系,改善金融環境,拓寬非公經濟融資渠道,解決融資難問題。

(五)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努力構建和諧萬寧。

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務必在構建和諧萬寧方面邁出新步伐。一是加快發展科技產業,引進和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二是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把“兩基”攻堅作為主要工作目標,保證中央和省專項資金實施的工作實效和質量,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全面推進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籌建萬寧優質高級中學,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水平;鼓勵扶持民間投資辦教育事業。三是加快醫療衛生建設,積極籌建市第二人民醫院和市中醫院。四是確保廣播電視綜合大樓、東山嶺廣播電視發射臺機房和配套設施如期開工建設,加快籌建市文化中心。五是完善“三集中”扶貧機制,進一步提升基礎設施水平,進一步解決上學難、走路難、看病難、飲水難問題。

切實抓好就業再就業。落實好就業再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拓寬就業渠道,鼓勵自主創業,抓好就業培訓,確保實現新增城鎮就業崗位5000個。重點解決好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和重組關閉破產企業的職工安置,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以及退役軍人的就業安置工作。擴大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的覆蓋面。積極探索建立、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堅決打擊違法犯罪分子,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強化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管理。完善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和應急物資儲備。完善社會救助機制。抓好對城鄉困難家庭、弱勢群體的救助。加強政府信訪工作。認真解決各種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努力維護社會穩定。打造平安萬寧。

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生態保護,堅決取締破壞生態、污染環境行為,實行污水達標排放、垃圾無害化處理,保證青山常在、綠水常流、藍天白云的良好生態環境,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共存。

各位代表,今年的發展目標和工作任務已經明確,我們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指導和監督下,團結一致,開拓創新,扎實工作,提高效率,為順利完成“十一五”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注: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額按當年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地方財政收入指取消屠宰稅、農業特產稅、農村教育費附加收入后與上年同期同口徑收入基數相比;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及各產業增加值絕對額按上年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