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發展十五計劃
時間:2022-08-23 11:18:00
導語:教育發展十五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期間我省認真貫徹落實《教育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深入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深化教育改革,加快發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為**時期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教育事業持續、協調發展
鞏固提高“兩基”成果。**年通過了國家對我省“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總驗收,提前三年在全國率先實現“兩基”;開展創建教育強縣活動,推進中小學布局合理調整,不斷提高“兩基”水平。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取得長足發展。積極發展高中段教育。**年全省各類高中段學校共招收新生39.7萬人,比**年增加12.5萬人,初中畢業生升高中段教育的比例達到75%,比**年提高23.4個百分點。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年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7.35萬人,是**年的2.64倍,在校生達到38萬人,積極促進自學考試等各類高等教育發展,自考報考人數已增加到77萬人次;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年的6%提高到13%;研究生在學人數從**年的4609人增加到近三萬人,擁有博士點143個、碩士點342個,建設了一批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和人才培養基地。
(二)教育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管理體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進一步完善中等及以下教育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體制,全面調整中等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加強了市級政府對中取教育的統籌管理。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強強聯合,組建了部省共建共管新的浙江大學,在浙原部屬高校體制調整工作全面完成。結合省市共建,加大教育結構和布局調整力度,合并成立了新的寧波大學、浙江海洋學院等5所本科院校。中小學布局調整全面推進,辦學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
辦學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認真貫徹省政府《關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的若干規定》,制定了一系列鼓勵政策,社會力量辦學得到迅速發展。改制籌建浙江萬里學院,合并重組新的浙江樹人學院,以成人高校的改革、改制、改組和中職學校補充作為主要途徑,通過政府投入、土地置換、銀行貸款等辦法,以新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新建和籌建35所高職學校。全省現有各類民辦教育機構1萬多個。
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人事分配、招生收費、教學科研、學生就業等制度改革不斷深化。高校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全面展開,后勤服務開始從學校行政管理體系中剝離出來,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社會化運作。
(三)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加強
加強師德教育,調整師范教育結構,加快高學歷師資的培養,加強在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學歷合格率和高學歷專任教師比例有大幅度上升。**年教師學歷合格率小學達到95.6%,初中達到92.3%,普通高中達到76.1%,分別較**年提高問個、17.7個和19.3個百分點,小學專科及以上、初中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分別達到17.6%和18.4%,比**年提高14.7個9.6個百分點。統籌解決民辦教師問題,成為全國第一個無民辦教師的省份。教師住房條件大為改善,全省城鎮中小學和普通高校家庭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2.57平方米和9.82平方米,比“八五”期末分別增長34.1%和25.9%。生活待遇和社會地位得到提高。教師正在逐步成為受人羨慕的職業。
(四)教育投入不斷增加
以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基本形成。**年全省教育經費達到209.06億元,比**年增長1.6倍,年均增長21.1%。保證教育投入的財政主渠道作用,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實現“三個”增長。依法加強教育費附加征管力度,城鄉教育費附加已成為教育經費的主要補充渠道;同時開征高等教育費附加,拓寬了政府投入教育經費來源渠道;初步建立教育成本分擔機制,適當提高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學費收費標準,社會力量辦學接成本收費;啟動銀行教育信貸業務。
高教園區全面規劃建設。杭州下沙、濱江、小和山和寧波、溫州5個高教園區建設全面啟動,高教辦學空間將進一步擴大,為**時期高教的進一步發展增強后勁。各級各類學校的校舍。教學儀器設備、圖書及體育設施等辦學條件均得到較大的改善。
二、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時期是我省為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隨著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經濟實力的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對外開放的擴大,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世貿組織的加入,勞動者素質和人才結構必將發生重大變化,對教育改革和發展也將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令后5到20年內,必須堅定不移地深入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深化改革,加快教育事業的發展,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促進我省經濟社會的快速、持續、健康發展。
(一)指導思想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按照省委、省政府制訂的《浙江省教育現代化建設綱要(**——2020年)》和《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的要求,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發展,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努力構建一個充滿生機活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全面進步需要、具有浙江特色的現代教育體系,為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l、以發展為主題。充分發揮教育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的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作用,實施適度超前發展戰略。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原則,促進教育協調發展,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
2.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根據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優化教育結構,加快培養急需人才,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勞動者。
3、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快管理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理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和政府管理的關系,增強教育發展的活力、潛力和競爭力,培育新的增長點,促進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更加緊密結合。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強與國內外教育的合作與交流。
4、以質量為根本。把提高質量擺在突出位置,貫徹質量與規模、結構、效益相統一的方針,促進教育可持續發展。
(二)**時期發展主要目標和任務
1、高標準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確定基礎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堅持基礎教育優先發展。到2005年,完成推行小學六周歲入學和“六·三”學制統一實施工作,實現高標準“普九”;加快發展特殊教育,最大限度地滿足殘疾少年兒童入學的需求,與此同時,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采取積極措施,改善辦學條件,消除薄弱學校。實現學校布局合理化、辦學條件標準化、學校管理規范化,使全體國民教育普及程度、整體水平得到更大提高。
2、普及高中段教育。到2005年,各類高中段教育招生數達到50萬人,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段教育的比例達到85%左右,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專業結構更趨合理,努力適應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開展農村文化技術教育,初步建立社區教育網絡。
3.初步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加強高等學校建設,擴大高等教育資源,加快高等教育的培養規模和速度,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到2005年高起點建設70所普通高等學校。積極發展成人教育。自學考試、遠程教育等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到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0%以上。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不斷提高研究生在學人數占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的比例。
4.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師德師風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學歷水平有很大提高,職業學?!半p師型”教師達到一定比例。到2005年小學、初中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均達到98%以上,其中小學教師??萍耙陨?、初中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均達到40%;小學、初中新任教師分別基本達到專科和本科學歷;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0%和80%,普通高校教師的研究生學歷比例:大學達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達到30%以上)、本科院校達到60%以上、高等專科學校(高等職業學校)達到30%及以上。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的專業技術職務結構和年齡結構更為合理,普遍具有現代教育觀念、良好的師德、較高的教育教學水平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
(三)實施教育重點工程
**期間,實施十大教育重點建設工程,為教育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1、實施“重點學校建設工程”。重點建設20所左右蒿校,支持浙江大學加快成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與此同時,建設國內有影響的10所教學科研型本科院校和10所高等職業學校,建設5所高等師范院校。建設省級示范性幼兒園200所、示范性小學500所、示范性初中200所、省一級重點普通高中100所、省一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100所、省級示范性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00所。
2.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充分利用教育科研網、衛星視頻傳輸系統等現代信息技術和資源,建設開放式遠程教育網絡。按現代教育技術裝備標準,建立專用教室,配備計算機和多媒體視聽設備,實現“校校通”。辦好“浙江教育網站”,充實和豐富省教育信息資源庫。到2002年,建成省級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500所,其中50所左右成為國家級實驗學校。2005年全省所有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
3、實施‘稿教園區建設工程”。運用新機制、新模式建設好省本級杭州下沙、濱江、小和山高教園區和寧波、溫州等地高教園區。省本級的三個園區占地面積分別達到10平方公里S平方公里和5平方公里,建成后形成15-20萬人全日制辦學規模。
4、實施“教學改革工程”。5年內建設全省高校重點專業150個,基礎課教學實驗室200個,文化素質教育和教學實習基地50個,重點教材500種。完成省級教學改革研究300項。建設中等職業教育重點專業100個,重點教材200種。完成對九年義務教育教材新一輪的充實調整。
5、實施“學科建設和科技產業化工程”。根據社會需求和高校實際,建設全省高校重點學科100個,爭取新增碩士、博士授予單位各5個。積極支持大學科技園和產學研基地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6、實施“教師繼續教育工程”。繼續加強教師進修學校的管理,加強繼續教育基地建設,形成相互銜接、相互協作、運行機制靈活高效的培訓網絡。5年內完成新一輪各級各類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更新知識,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實施中小學“5522”計劃。用5年時間,在全省重點培養中學和小學各500名“浙江省名教師”和各200名“浙江省名校長”。
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計劃。高校要結合重點學科建設,設立特聘崗位,每年吸引一批能夠領導本學科進入國內國際先進水平的優秀學科帶頭人特別是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以競爭方式,速選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00名進行重點培養。加大引進外國文教專家、選派訪問學者出國(境)研修交流的力度。
7、實施“理論武裝工程”。加強“三個代表”的學習宣傳,大力開展唯物論、辯證法教育,高質量地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品德課”教學,建成一支“兩課”專職滑干教師的隊伍,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陣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進宿舍、進社團。
8、實施“教育強縣、強鎮建設工程”。調動各級政府辦學積極性,促進各類教育協調、高質量、高水平發展。到2002年建成省級教育強縣30個左右,教育強鎮500個左右。到2005年有三分之二左右的縣(市、區)達到省教育強縣的要求;有半數以上的鄉(鎮)達到省教育強鎮的要求。
9、實施“中小學布局調整和標準化建設工程”。結合新一輪行政區劃的調整和加快城鎮化建設的要求,進一步調整中小學布局。到2002年,全省中小學基本建設投資180億元,對定點學校進行遷建、擴建,中小學布局調整基本完成。到2005年全省中小學校布局結構保持在2002年的水平,全省所有重點學校都按高標準要求建設。
10、實施“教育扶貧工程”。省每年安排專項補助經費,用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校舍建設、設備添置和師資培訓。安排縣與縣、鄉與鄉、校與校在資金、教學、招生等全方位對口支持。組織城鎮骨干教師到貧困鄉村學校進行講學和教學指導。結對幫扶,對口支援四川等西部地區教育的發展。通過多種措施,促進各地教育的同步發展。繼續為殘疾少年兒童開展“獻愛心”活動。
(四)2010年和2020年遠景目標
2010年高標準普及高中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5%,研究生占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的比例達到10%左右。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接近中等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各級各類教育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成為教育強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布局合理,橫向溝通,縱向銜接,形成社會化、開放式、多層次、多形式的終身教育體系,滿足社會成員終身學習的需要;教學內容體現現代化科學文化最新成果,教學方式方法開放、靈活,考試評價制度科學。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面向全體學生,形成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思想體系。
教育投入適應事業發展需要。教育基礎設施與教育技術裝備先進,基本實現教育信息化。師資隊伍數量足夠,結構合理,素質優良。依法辦學、依法治教,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相適應、符合教育規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三、**期間教育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條件
(一)依法增加教育經費,不斷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依法保證實現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期間,繼續增加省本級財政中教育事業經費的支出比例,每年提高1.2個百分點,各地要根據省里的精神,增加預算內教育經費的投入。逐年增加省本級預算內教育基本建設經費。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村義務教育經常性經費和建設經費金額納入財政預算。
建立符合公共財政要求的教育經費投入和管理機制。積極實施和完善部門預算制度,逐步做到按定員定額編制預算。通過置換、轉讓、拍賣等多種形式,優化資源配置,盤活教育資源。調整經費支出結構,重點為教學、科研服務。全面實施教師工資財政統一發放。
進一步完善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體制。依法加強城鄉教育費附加的征收和管理。完善地太高等教育費的征收使用辦法。積極運用教育信用貸款,建立、完善還貸機制,增加教育投入。
認真落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加大以“貸”為主,輔之以“獎、勤、補”等為內容的資助力度。積極推行國家助學貸款和一般信用助學貸款。保證經濟困難家庭學生按時入學并順利完成學業。
(二)努力深化教育改革,不斷增強辦學活力
加大管理體制改革力度。落實各級政府發展教育的職責任務,加大地方政府發展和管理本地教育的統籌權。完善農村稅費改革后基礎教育地方負責分級管理體制,全面落實高中段教育實行地方統籌管理政策。統一規劃,調整布局,優化結構,合理配置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
推進教育收費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體制以及政府公共財政體制的成本分擔機制。非義務教育學校實行學生繳費上學制度,逐步提高學費在培養成本中的比例。民辦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實行按生均培養成本收費。
繼續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制定有關法規和優惠政策,開放非義務教育市場,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辦學,將社會力量辦學納入教育總體發展規劃。較大步伐地引進社會投資,保障社會力量辦學舉辦者的合法收入,創造與公辦學校一視同仁的政策環境。依法加強指導、管理和監督,確保社會力量辦學健康發展。
加快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步伐。加強學校財務管理,進一步明晰學校產權,加強單位財產監管。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和教育財務管理水平監測指標。嚴格教育審計。規范教育收費行為,制止各種亂收費。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根據“精簡、高效、統一”的原則,精簡機構,減員增效。改革分配、獎勵制度,分配上向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拔尖人才、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師傾斜。完善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
轉變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采取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根據現代社會對人才和勞動者素質的要求,構建21世紀初葉教育課程體系,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程目標、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手段與方法。大力加強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5年全省中小學普遍開設信息技術課。積極推進小學英語教學,2005年鄉鎮以上小學自三年級起全面開設英語課。
深化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在公平公正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與普通高校招生實行網上錄取相適應的招生管理制度;公布高校畢業生一次就業率,促進高校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放寬畢業生的就業限制,逐步擴大師范畢業生“雙向選擇”比例。進一步改革學籍管理制度,積極探索彈性學制、學分制,擴大優秀??飘厴I生經過一定選拔程序進入本科階段學習的試點。
高校后勤服務實行社會化。到2002年,基本實現全省各類高等學校的盾勤服務上作從學校行政管理體系中剝離出來,按企業化、市場化運作。以產權為紐帶,通過控股、參股、兼并等形式,跨校組建若干個高校后勤集團。以多種形式吸引社會資金,加快高校后勤設施建設。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要用師德標準規范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把師德作為教師工作考核的首要內容和職務聘任的重要依據。加強對教師和師范院校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語言文字能力的提高工作,加強小學英語。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把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為教師培養、培訓和考核的重點。強化在職教師繼續教育,結合師范院校結構調整,充分利用現有師范院校資源,加強省。市、縣三級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基地和網絡建設。
加快中青年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培養。高等學校和中小學分別實施“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和“名師名校長計劃”。在教師高級職務的評聘、特級教師和功勛教師評選中,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師的比例。各級政府和學校要在科學研究、教學改革、進修和深造等方面,為中青年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創造良好的條件。
加強教師隊伍的科學管理。優化教師結構,拓寬師資來源渠道,鼓勵非師范類高校培養師資。落實縣級以上教育部門對教師的管理權,依法完善教師管理制度,建立教師輪崗制度,促進教師城鄉交流、校際交流。高校全面實行教師資格制度、教師聘任制和全員聘用制。加強中小學編制管理,全面整頓清退代課教師。完善中小學校長崗位培訓和持證上崗制度,試行校長職級制度,完善校長選拔和任用制度。
提高教師生活待遇和社會地位。貫徹《教師法》,營造尊重知識、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切實把公辦教師工資(含政府出臺的工資性補貼)列入財政預算,實行統一發放。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國家公務員平均水平。逐步提高中小學、師范院校教師教齡津貼標準和班主任津貼標準。逐步建立教師養老和醫療保險制度。改善教師住房條件,住房分配貨幣化政策要適當向教師傾斜,使城鎮教師住房面積達到或超過當地居民平均水平。
(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育質量
改進、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并把其融入到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之中。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繼續開展中小學教師在暑假期間參加為期一周的集中培訓和教育。把教師職業道德作為教師工作考核的首要內容和職務聘任的重要依據。
充分發揮素質教育實驗縣和創新教育試點學校在素質教育中的示范帶頭作用。加強指導,在優化教育環境、規范辦學行為、改造基礎薄弱學校、深化考試評價制度和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等方面加大實驗力度。認真總結推廣一批先進典型,積極推進區域性素質教育。
繼續開展“高等教育質量年”活動。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實施各項教學改革,加強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普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
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監督辦法,增強教育質量評價和監督的客觀性、公正性和科學性,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評價和監督機制。
(五)加強領導,依法治教,保障教育改革和發展
加強對教育工作的領導,保證教育優先發展。把教育作為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的知識產業和關鍵的基礎工程,納入戰略重點和現代化建設的整體布局之中,加強領導,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教育改革和發展。建立和健全目標管理責任制,層層落實目標和責任。動員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提高教育發展的整體水平。
加強依法治教工作。加強行政執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嚴格依法行政,建立教育行政執法責任制、政務公開制和教育行政處罰制度。強化教育督導、監察、審計等行政內部監督。重視教育司法,積極探索教育司法的途徑和形式,維護公民、法人和其它組織,特別是學校、教師、學生的合法權益。依法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健全教育法律救濟制度,重視教育行政訴訟、教育民事糾紛的處理。加強教育法制研究,開展教育法律咨詢服務活動。
加強教育科學研究,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堅持科研興教、興校的思想,加強教育科研工作。組織人員認真研究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加強教育規劃和重大教育方針政策的科學論證、科學決策研究。建立科學決策專家咨詢組織,確保重大決策的民主性、科學性。認真學習掌握現代經濟科技知識,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發展的規律,適當運用市場手段,引入競爭激勵機制,增強為社會服務能力,努力開創教育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