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工作計劃
時間:2022-08-23 04:14:00
導語:交通運輸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是社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環節正常運轉和協調發展的先決條件,對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促進國防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繼續加快交通運輸建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重要內容。
本規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運輸結構的重點專題規劃,是指導和組織**年至**年我國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本規劃包括綜合交通發展現狀和未來形勢的分析,**綜合交通體系的發展方針和目標、發展重點以及主要的政策措施等內容。
一、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一)綜合交通發展成績顯著
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消除交通運輸嚴重的“瓶頸”制約,國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增加投入并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推進了交通運輸的改革與發展,使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交通運輸落后被動的局面初步扭轉。綜合交通發展取得顯著成績,主要有:
1、基礎設施快速發展,運輸能力不斷增強。以干線鐵路、高速公路、樞紐機場、國際航運中心為重點的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極大地改善了交通運輸設施條件和裝備技術水平,其中高速公路建設和鐵路提速成為九十年代交通運輸快速發展的形象工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到**年末,鐵路營業里程6.8萬公里,比**年增加6000公里,其中復線里程2.16萬公里,電氣化里程1.5萬公里,分別比**年增加4700公里和5300公里;公路通車里程140萬公里,比**年增加24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萬公里,比**年增加1.27萬公里,公路已通達99%的鄉鎮和90%的行政村,分別比**年提高1.9和10個百分點;民航機場129個,比**年增加11個,航線1120條,比**年增加323條,航線里程151萬公里,比**年增加39萬公里;輸油(氣)管道2.5萬公里,比**年增加7800公里;內河千噸級以上航道7855公里,比**年增加1140公里;沿海港口萬噸級以上泊位646個,比**年增加164個?;A設施的快速發展,使交通運輸在滿足運輸需求、降低運輸成本、節約運輸時間、提高運輸質量等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目前,鐵路運輸緊張狀況有所緩解;公路交通狀況明顯改善;港口壓船壓港減少;民航干線運輸基本適應需求。**年全社會貨運總量135億噸,比**年增加11億噸,貨物周轉量43359億噸公里,比**年增加7629億噸公里;全社會旅客運輸總量146億人,比**年增加29億人,旅客周轉量12188億人公里,比**年增加3186億人公里。城市交通發展速度加快,目前全國668個設市城市中有613個城市有公交設施,公共交通車輛21萬輛,地鐵線路120公里,出租汽車79.1萬輛;城市道路長度15萬公里,道路面積18億平方米??傮w上,運輸緊張狀況有較大程度的緩解。
2、綜合運輸體系逐步形成,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開始得到發揮。從“八五”開始著手建設的全國綜合運輸大通道骨架已初步形成,由鐵路、公路、內河和沿海港口組成的煤炭運輸通道,以沿海主要港口為龍頭、后方各種運輸方式為集疏運的外貿貨物運輸通道,以沿海和長江港口為重點的原油、鐵礦石運輸通道運輸能力大幅度增加,運輸效率不斷提高,通過高速公路建設、民航運輸發展、特別是鐵路的提速,以北京、上海、廣州為中心的客運快速通道框架基本形成,服務質量明顯改善。經過不斷調整和優化,客貨運輸依賴單一或少數運輸方式的運輸結構有了很大變化,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開始得到較好發揮。**年與1980年相比,貨物周轉量中,鐵路比重由48%降為31.4%,公路比重由6%上升為13.8%,水運比重由42%上升為53.2%,管道比重仍維持1.6%左右;旅客周轉量中,鐵路比重由60.6%降為36.8%,公路比重由32%上升為54.2%,水運比重由5.7%降為0.8%,民航比重由1.7%上升為8.2%。公路的基礎性作用日益顯現,鐵路、水運的長距離、大運量的優勢得到了較好發揮。
3、交通運輸改革取得進展。運輸管理體制與企業經營機制改革取得一定進展,鐵路全面推行資產經營責任制,提出“網運分離”的改革方案,公路、內河和海上運輸基本實現“政企分開”,國有大中型運輸企業通過重組、改制,現代企業制度正在建立。交通設施建設的投資主體、投資渠道與投資方式多元化格局正逐步形成。運輸價格改革穩妥推進,公路、內河水運等運輸方式運價基本與市場接軌。不同行業與多種經濟成分參與運輸經營,運輸市場競爭機制正在建立,運輸質量與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用戶已開始有可能通過運輸市場選擇經濟、合理和服務質量高的運輸方式及運輸企業。
(二)綜合交通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我國交通運輸面貌發生的巨大改變,使**交通運輸發展比以往有了更加好的基礎,但是,由于我國交通運輸的基礎脆弱,承受需求波動的彈性小,尤其是當前尚沒有足夠的空間改善運輸質量,交通運輸仍處于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
1、運輸網規模總量不足,地區發展不平衡。我國現有的運網密度低,跨區域干線運輸通道不足,現有主要鐵路干線運輸負荷過重,省際干線公路不成網,運輸能力不適應市場需求,西藏自治區仍未通鐵路,全國尚有460多個鄉鎮、7萬多個行政村不通公路;西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更加落后,運輸網的密度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與東部地區相比差距更大;農村交通條件較差,道路等級低、路況差,大部分為砂石路面,嚴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
2、結構矛盾突出。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運輸方式之間和運輸方式內部的一些結構性矛盾日顯突出。在綜合運輸方面,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協調配合、運輸設施的統籌規劃建設、運輸裝備的發展以及運輸經營管理都尚未形成有機整體,除了部分單一貨種的聯運系統建設有了一定進展外,具有綜合功能的運輸樞紐尚未形成,各種運輸方式缺乏有效銜接,要建立完善的綜合運輸體系尚需很長時間。在運輸方式內部,鐵路網絡結構不盡合理,繁忙線路客貨混行影響了速度的提高和效率的發揮;民航干支線、大中型與小型飛機比例失調,支線機場和支線飛機數量明顯不足;公路雖然加快了國道主干線建設,但廣大農村公路交通條件仍然比較落后,中西部及邊疆地區公路條件也急需改善;港口集裝箱及大型散貨泊位能力不足,一般雜貨碼頭利用率下降,主要港口及重要出??诤降浪顕乐夭蛔?;城市道路建設滯后,大中城市交通擁擠嚴重,路網結構仍不夠合理,快速交通路網體系尚未形成,交通結構單一,特大城市缺乏快速大容量的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方式。
3、技術裝備水平與運輸質量不高。我國交通運輸硬件設施的總體技術水平仍然很低,鐵路復線和電氣化率不高,機車車輛通信信號等技術裝備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很大,客運高速和運營管理自動化等尚處于起步階段,集裝箱和冷藏等現代化運輸裝備不足;公路三級及以下標準的公路比重近90%,通行條件較差;內河能通行300噸級以上船舶的航道里程比重僅占19.3%,大部分內河港口的裝卸設備十分落后;沿海港口缺少大型、深水、高效的專業化泊位,難以適應發展需要;民航空管及通信導航技術裝備落后,綜合配套與管理水平不高;交通運輸工具技術狀況參差不齊,運輸效率和效益較低,安全性較差。我國交通運輸軟件建設仍處于較低水平,尚不能為用戶提供更為安全、快捷、方便、舒適的服務,突出表現在服務人員素質不高、運輸中轉銜接不協調、運輸信息不及時、客貨機制不健全、旅客及貨物托運人的權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證和一些行業不正之風依然存在等。在貨物運輸方面,由于沒有完全擺脫運輸緊張局面,目前只提供單純的運輸服務,很少涉足物流的其它過程,與國外的貨物運輸服務已經全面涉足現代物流的全過程相比,運輸服務與質量存在很大差距。
4、交通運輸改革相對滯后。鐵路、民航、港口至今仍未實現真正的“政企分開”,“過于集中”、“統得過死”的弊端未能完全消除;適應交通運輸行業特點與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尚未健全;運輸市場化進程緩慢,國有大中型運輸企業,盡管進行了多種改革試點,但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仍未到位;市場競爭機制尚不完善,一些運輸行業壟斷經營的局面未被打破;運輸價格的形成機制與管理體制仍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交通運輸法律、法規建設滯后。
(三)**綜合交通發展面臨的形勢
**時期,世界經濟呈平穩增長趨勢,又是我國實施第三步戰略目標的起步階段,從國內外經濟發展態勢分析,交通運輸的發展機遇將大于挑戰。
1、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增強,特別是加入WTO后將對我國交通運輸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我國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將會較快增長,促使交通運輸需求持續增長。
2、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與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將使貨物運輸結構發生較大變化,高附加值產品,特種貨物及鮮活貨物有較大幅度增加,使單位產值的貨運強度有所下降,但貨運需求總量仍呈增長態勢,**期間貨物運輸與國民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在0.5左右。
3、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員往來將更加頻繁,特別是西部開發戰略的實施,國家為擴大內需努力開拓農村市場,客運需求增幅將高于貨運需求,**期間旅客運輸與國民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在1.0左右。
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種運輸方式承擔的運輸市場份額發生了較大變化,**期間,隨著運輸市場競爭機制的進一步完善,不同運輸方式、不同運輸企業之間在運輸市場中所占有的比重將繼續發生變化,并日趨合理。
5、城市化戰略的實施將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增加農民收入,增加內需,將使運輸需求的總量、結構與分布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對運輸資源的合理配置產生直接影響。
6、交通運輸發展需要占用和消耗大量的能源、土地及岸線資源,產生大量的交通噪音和空氣污染,對自然環境造成很大壓力,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對交通運輸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7、21世紀初,盡管和平與發展仍是世界的主旋律,但威脅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樹立安全意識,保障國家安全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要倍加重視的問題。**時期,要特別重視國邊防交通建設,完善國防交通網絡,進一步增強國防交通綜合保障能力。
根據需求分析和多種方法測算,**期間,我國貨物運輸年均增長速度將在3.5%左右,其中鐵路2%、公路5.7%、水運3.0%、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5.5%左右、航空貨郵13%左右。旅客運輸將以7%左右的速度增長,其中鐵路4.6%、公路7.9%、航空8%-10%;水運旅游、海峽及陸島間的旅客運輸量有一定增長,但客運總量將保持現有水平或略有下降。
預測到**年,我國客貨運輸需求總水平為:全社會貨運總量約165億噸,比**年增加30億噸,貨物周轉量約49000億噸公里,比**年增加8000億噸公里;全社會旅客運輸總量約210億人,比**年增加64億人,旅客周轉量約17000億人公里,比**年增加4770億人公里。
二、發展方針和目標
(一)發展方針
為適應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根據交通運輸行業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所面臨的形勢,**期間我國交通體系發展指導思想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深化交通運輸改革;以擴展網絡為重點,繼續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適應市場變化為目標,加強結構調整;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全面提高交通運輸的現代化水平和安全水平;以效益為中心、服務為宗旨,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需求。為此,**綜合交通體系發展方針是:深化改革,擴大網絡,優化結構,完善系統,提高質量,開發西部。
1、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是推動交通運輸發展的客觀要求。**期間,交通運輸改革的重點是推進以“政企分開”為核心的交通運輸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改革,同時,交通運輸投融資體制和價格體制的改革也要取得新的進展。
2、擴大網絡
擴大運輸網絡、增強設施能力是**交通運輸發展的一項主要任務。擴大網絡要注意新建與改造相結合,并做到因地制宜。擴大網絡的重點是:
強化運輸骨架,擴大干線通道能力。圍繞綜合運輸骨架網的形成,重點完善既有鐵路干線,適當布局建設新的跨區鐵路通道,進一步加快公路國道主干線和水運主通道建設,加強干線機場建設和改造,增加油輸管道里程,提高運輸能力。
擴展覆蓋面,提高通達度。建設區域鐵路,填補省區鐵路空白;加強農村公路建設,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為實施城鎮化戰略、啟動農村消費市場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重要配套措施;積極推進支線機場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支線機場建設。
增強國際運輸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為適應我國加入WTO后國際貿易運輸增加和國際運輸競爭加劇的趨勢,加強對外貿易運輸設施和設備的建設。重點是加強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集裝箱深水港為主的沿海大型樞紐港口建設,增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競爭能力;加強遠洋船隊建設,優化結構,增強適應國際航運發展趨勢的能力;加強海、陸、空口岸設施與通道建設,增強國際運輸能力。
建立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運輸梯次格局。進一步優化運輸網絡的區域布局,在擴大運輸設施規模和提高運輸設施質量方面,根據各地區的不同特點和要求,有重點地展開。東部地區重點提高運輸網絡的質量,中西部地區擴大網絡與提高質量相結合,使各地區運輸網絡的規模和質量更貼近經濟發展階段的要求。
3、優化結構
優化運輸網絡結構。根據新時期交通運輸面臨的形勢與任務,以及客貨運輸市場的變化調整好運輸網絡結構,充分發揮鐵路、公路、水運、民航以及管道等運輸方式各自的優勢,使各種運輸方式的交通設施規模與布局更為合理。
優化設施與裝備的技術結構。一是加快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高等級航道、港口大型專用泊位尤其是大型集裝箱專用泊位等現代化設施的建設,增加高等級設施與裝備的比重。二是堅持高標準、高起點方針,結合各地區客貨運輸市場特點,選定合理的技術標準,使整體技術結構進一步優化。
優化客貨運輸產品結構。運輸產品要適應多極化、不同層次客貨運輸用戶的要求。貨物運輸要滿足集裝運輸、冷藏運輸、散貨運輸等專業化的運輸需要,實行貨物運輸組織的“客運化”。旅客運輸要根據客運需求的特點與變化,不斷調整運輸產品結構,為不同層次與不同需要的旅客提供相應的運輸服務。優化城市道路網絡與公交線路網絡,調整各種公交車輛的結構比例,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安全、快捷、準點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務,最大限度的滿足乘客的出行需求。
4、完善系統
城間旅客快速運輸系統。一是建立以北京、上海、廣州等中心城市為核心,連接主要省會城市的城間旅客快速運輸系統。積極發揮鐵路、航空和公路運輸各自的優勢,通過對既有干線鐵路全面提速以及加快高速鐵路和客運專線、高速公路和省際干線公路、大型樞紐機場和省會機場的建設,初步形成城市間的旅客快速運輸系統。二是建立城市群間的旅客快速運輸系統。以高速公路和城間鐵路干線為重點,加強京津唐、滬寧杭以及廣珠深等城市群客運系統的建設。三是重視城市客運樞紐的建設,特別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市內運輸與城間運輸的配套銜接工程。
大城市和市郊旅客運輸系統。為改善大城市交通擁擠狀況,減少交通對城市環境的污染,拓展城市郊區功能的開發,**期間要加快大城市和市郊旅客運輸系統的建設。大城市、特大城市客運交通要發展以軌道交通為骨干、道路交通為主體的公共交通系統。
集裝箱運輸系統。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優勢,加強協調配合,建立多式聯運系統。注重集裝箱運輸場站、運輸裝備以及集裝箱運輸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實施全程運輸實時跟蹤,全面提高集裝箱運輸系統的效率、效益與服務水平。
國際集裝箱運輸重點加強以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廈門和深圳等沿海主要集裝箱港及后方鐵路、公路和內河集疏運通道組成的集裝箱運輸鏈。
集裝箱運輸系統建設,要注意加快長江三角洲地區集裝箱深水港區的建設,這是我國華東地區以及全國集裝箱運輸系統建設的重中之重。
內貿集裝箱運輸要搞好系統的規劃、建設,沿海港口通過泊位的結構調整與內貿集裝箱泊位的新建,逐步形成沿海內貿集裝箱運輸系統和鐵路、公路、內河等組成的內陸內貿集裝箱運輸系統。
大宗物資運輸系統。大宗物資運輸系統是現代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煤炭、石油、鐵礦石雖然初步形成以水陸聯運為主的運輸系統,但在銜接配套、能力協調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期間,調整、完善煤炭運輸系統進行,充分發揮已建成設施的能力,提高運輸效益。石油運輸系統要協調好與大型石化企業集團之間的關系,重點改造現有設施,并新建沿海大型原油泊位,適應原油進口增長的需要。鐵礦石運輸系統,要改進運輸組織,減少中轉次數,降低運輸費用,提高運輸系統效率和效益,繼續完善以寧波--舟山海域為主的進口中轉基地,適應上海及長江沿岸鋼鐵企業進口鐵礦石的運輸需求,建設北方沿海進口鐵礦石運輸設施,滿足東北、華北地區鋼鐵企業進口鐵礦石的運輸需求。
**期間,在建設完善大宗物資運輸系統時,還應注重運輸裝備、倉儲設施以及現代信息技術與管理體系的建設,為推進現代物流系統的形成奠定基礎。
特種貨物運輸系統。推進貨物運輸向專業化、集約化方向以及最終建成現代物流系統的方向發展,**期間要重視冷藏貨物、危險貨物、滾裝運輸等特種貨物運輸系統的建設。
——冷藏運輸。加快發展冷藏運輸,使鮮活、易腐等貨物充分利用冷藏專業運輸;增加冷藏車船數量和設備,建立多式聯運冷藏鏈,逐步形成完整的冷藏運輸系統,改變針對目前我國冷藏運輸薄弱的狀況。
——危險貨物運輸。對易燃、易爆、腐蝕性強及放射性物質等危險貨物的運輸,應積極組建專業運輸公司,實行專業化規模經營。加強危險貨物分類、檢測、包裝標準和儲存運輸規則的制訂,逐步與國際標準接軌,在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的基礎上建設專用設施,配備專用船舶車輛等運輸工具,逐步建立完善的危險貨物運輸系統。
——滾裝運輸。加強陸島、海峽間輪渡滾裝運輸系統建設。為溝通沿海通道,進一步改善陸島、海峽之間的交通條件,重點在大連煙臺間、滬甬舟間、瓊洲海峽間和渤海灣、杭州灣、北部灣內增設輪渡設施,發展滾裝運輸船隊,形成布局合理、競爭有序的車渡滾裝運輸系統。為適應汽車工業發展,滿足商品汽車運輸需求,重點在長江干流及沿海港口增建滾裝碼頭。
5、提高質量
在繼續擴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的同時,積極采用高新技術與現代化經營管理手段,保證運輸安全,提高運輸質量與效益。在綜合運輸體系的規劃、建設中積極開發、應用高新技術,緊緊追蹤國際先進水平。鐵路以高速鐵路與快速鐵路網建設為重點,搞好成套技術的研究開發;建立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高度智能化的列車實時追蹤系統,自動化管理系統,行車安全監控系統;公路以加快新材料和新工藝的開發與應用,推進新技術、新產品在公路建設和養護中的應用,建立智能化的高速公路交通運輸綜合信息服務系統、高效的公路運輸管理系統、貨物動態跟蹤系統。水運以提高沿海主樞紐港現代化裝備水平,實現內河水運主要水系干支與江海直達運輸,建設以電子商務系統為核心的集裝箱綜合管理系統,加強海事、救助等支持系統的建設;民航運輸以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和通航能力為目標,建立安全高效的信息網絡服務系統;城市交通以提高公共交通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為宗旨,應用新技術,開發和使用先進的設備,提高公共交通的裝備水平和服務水平,建立高效的智能化車輛調度系統、快捷的信息反饋系統和安全的救援保障系統。
在提高運輸速度的同時,加強交通安全設施的建設,提高交通安全管理的整體水平,減少交通事故,確保旅客與貨物運輸安全;增強服務意識,全方位提高服務水平,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管理設施,落實服務質量責任制,加強服務質量管理,建立高效、快捷、安全、舒適、便利的服務體系。
6、開發西部
西部地區綜合交通建設是長期艱巨的任務。在全國綜合交通規劃的大框架下,**期間西部地區綜合交通建設重點是:
首先,盡快打通西部地區連接中、東部地區的運輸大通道。通過對現有鐵路、公路、內河、民航、管道等運輸設施的改擴建與新線的建設,使綜合運輸大通道的建設有實質性進展。
其次,加強西南、西北地區間的運輸通道、西部地區內的干線運輸網絡以及交通樞紐的建設,同時,加強國邊防公路與農村公路建設。
第三,盡快打通通江達海與口岸運輸通道。要改變目前西部地區對周邊國家運輸通道數量過少的狀況,新辟通往周邊國家的國際運輸通道,改善口岸運輸條件,以滿足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需要。
(二)**發展目標
我國交通運輸發展的長期戰略目標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建立客運快速化、貨運物流化的智能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為實現這一長期目標,**期間的階段性目標為:通過深化改革,基本建立比較完善的交通運輸市場體系;綜合運輸能力繼續增強,結構進一步趨于合理,運輸質量明顯提高;初步形成大城市間的快速客運系統、多種運輸方式協調配套的集裝箱運輸系統、大宗散貨運輸系統和特種物資運輸系統;以信息化、網絡化為基礎,加快智能型交通的發展,在市場機制較完善、交通基礎設施較發達的地區,推進現代物流系統的形成。
到**年,鐵路營業里程達到7.5萬公里,其中復線里程2.5萬公里,電氣化里程2萬公里;公路通車里程160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速公路2.6萬公里;沿海主要港口深水泊位800個;內河通航里程11萬公里,其中千噸級以上航道8800公里;通航機場150個左右;輸油(氣)管道里程4萬公里;城市道路長度18萬公里,城市道路面積26億平方米,城市公共交通車輛30萬輛,出租汽車100萬輛。
到**年,運輸服務質量明顯提高,旅客運輸的安全、快捷、舒適、方便性進一步增強,各種運輸方式的銜接更加緊密;貨物運輸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更加安全、及時、便捷,并向現代物流方向發展。
到**年,運輸領域中建設和經營的市場化機制基本形成,各種運輸方式面向市場化的改革取得更大的進展,交通運輸建設與經營的市場準入、運輸市場的規范及法律、法規建設等方面邁出更大步伐。
(三)2010年發展設想
21世紀的前10年是實現我國第三步戰略目標與交通運輸發展戰略目標的重要階段。到2010年,我國交通運輸的改革與發展將取得更大進展,比較完善的交通運輸市場體系基本形成,綜合交通路網整體骨架布局趨于合理。鐵路網規模達到8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和客運專線預計達5000公里,復線鐵路3.5萬公里,電氣化鐵路3萬公里,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干支協調的路網整體骨架,高速客運網初具規模,貨運重載網全面完善,基本形成快捷的運輸系統;公路通車里程18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6萬公里,基本建成國道主干線系統;沿海港口深水泊位850個,吞吐能力17億噸,建成高效、完善的集裝箱、大宗散貨和滾裝運輸系統;內河航運建成長江、珠江、京杭運河、淮河及黑龍江等1.5萬公里的水運主通道,配套建成內河主樞紐港口,形成完善的內河航運體系;民航形成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快速、安全的客運系統和快捷、方便的貨運系統。快速客運系統和貨運物流系統初步形成,使我國交通運輸的總體能力、服務質量、市場化進程等基本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為建成智能型綜合運輸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綜合交通建設重點
**期間要緊緊圍繞交通運輸發展的重點任務和建立綜合運輸系統的要求,加強交通設施建設,全面實現**綜合交通發展目標。具體建設重點是:
(一)鐵路
東部地區重點調整結構,繁忙干線逐步實行客貨分線,建設客運專線與高速鐵路,補充必要的支線與聯絡線,加大既有線技術改造,特別是電氣化改造的力度。中部地區,配合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加快承東啟西運輸干線和能源外運干線建設為重點,擴展網絡,形成大能力的運輸通道。西部地區,重點建設連結中部、東部地區的運輸通道,完善內部運輸網絡,開辟新的國際運輸通道,從根本上解決西南、西北地區對外通道能力受限制的問題。
**期間,國家鐵路和合資鐵路建設規模為:新線6000公里,既有線復線3000公里,既有線電氣化5000公里,地方鐵路建設規模為1000公里左右。
1、鐵路主通道建設
**期間重點建設和強化改造“八縱八橫”(約34000公里)鐵路主通道:
京哈通道。建成秦沈客運專線,改造京秦鐵路,貫通京沈客運快速鐵路;完成哈大鐵路電氣化改造,進行天津至沈陽段電氣化改造。
東部沿海通道。建成大連至煙臺鐵路輪渡、蘭村至煙臺鐵路復線、蘭村至新沂鐵路、新沂至長興鐵路,建設溫州至福州鐵路。
京滬通道。主要是實現客貨分線運營,開工建設京滬高速鐵路,對既有京滬線進行電氣化改造;建成蚌埠樞紐復線工程。
京九通道。建成龍川至東莞東段復線,完成全線提速改造。
京廣通道。建成武廣段電氣化工程,實現全線電氣化,開工建設武漢長江鐵路二橋。
大湛通道。建成北同蒲線太原至朔州段復線,進行焦柳線洛陽至襄樊段電氣化改造,建成益陽至永州鐵路和粵海通道,建設永州至玉林(或茂名)鐵路。
包柳通道。建成神木北至延安北鐵路,完成西安至延安鐵路擴能改造,建成西安至安康鐵路新線,完成襄渝線襄樊至達縣段擴能改造。
蘭昆通道。完成成昆線電氣化改造。
京蘭通道。完成包蘭線包頭至石嘴山段復線工程和石嘴山至蘭州電氣化改造工程,同時對京包線進行提速改造。
煤運北通道。建成朔州至黃驊重載鐵路新線。
煤運南通道。進行膠濟鐵路的電氣化改造,完成新月線電氣化改造和菏兗石鐵路復線建設。
陸橋通道。建成隴海線寶雞至蘭州段復線,完成隴海線鄭州至寶雞段提速改造、完成徐州至鄭州、武威至張掖段電氣化改造工程。進行蘭州至武威及北疆鐵路擴能改造。
寧西通道。建設西安至南京鐵路和南京至啟東鐵路南京至海安段。
沿江通道。進行寧蕪鐵路、武漢至九江鐵路擴能改造,建設銅陵至九江鐵路新線、枝城至萬縣鐵路新線,建成長江埠至荊門鐵路。
滬昆(成)通道。建成貴昆線昆明至沾益段、株州至六盤水鐵路復線,進行浙贛線、滬杭線電氣化改造,開工建設滬杭鐵路客運專線。
西南出海通道。建設廣深線第四線,對南昆鐵路進行擴能改造。
在對路網主骨架進行建設強化的同時,繼續加強區域內鐵路建設,完善路網布局。建成蕪湖長江大橋、陽涉鐵路、錫桑鐵路、天津港1000萬噸煤炭下海鐵路工程,完成外福鐵路、石門至懷化鐵路電氣化改造和邯長鐵路擴能改造,建設贛州至龍巖鐵路、合浦至河唇鐵路。
2、鐵路既有線技術改造
鐵路既有線改造重點是提高主要干線的裝備水平,形成通暢的大能力主通道。抓緊建成一批電氣化改造項目。東北地區的重要鐵路干線圍繞提速、安全、降低運營成本等要求,改善線路技術條件,整治路基、橋隧等病害。華北、華東、中南地區鐵路干線按照客運提速要求,改造、提高線路質量,更換提速道岔,完成道口平交改立交工程等。西南、西北地區加強線路病害整治,圍繞保障行車安全、適度提高行車速度等進行系統改造。
3、西部地區鐵路網建設
除加強陸橋通道、京蘭通道、滬昆通道、沿江通道、西南出海通道、寧西通道建設外,重點建設遂寧經重慶至懷化鐵路;建成內江至昆明、水城至柏果、達川至萬州鐵路,完成內宜、盤西線電氣化改造;規劃建設新的西北至華北鐵路和進藏鐵路;加快新的西北至西南鐵路、中吉烏鐵路和泛亞鐵路的前期研究工作,條件成熟即開工建設。
4、地方鐵路建設
繼續加快發展地方鐵路,續建沙蔚鐵路、德龍煙鐵路大萊龍段、惠澳線等項目;同時做好保定至霸州鐵路、赤峰至大板鐵路、登封至阜陽鐵路等項目前期工作,并力爭開工建設。
(二)公路
**期間公路建設以“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和西部地區公路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完善省際高等級公路網,強化路網建設與改造,提高技術水平,充分發揮公路運輸的基礎性和主通道作用。
**中期,全面貫通“三縱兩橫兩條重要路段”國道主干線,初步實現聯網,在全國形成數條橫連東西、縱貫南北的高等級公路運輸大通道。
**期間,全國公路新增公路通車里程2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萬公里。到**年,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6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達到2.5萬公里,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比重達18%,通達公路的鄉(鎮)和行政村比重分別達到99.5%和93%左右。
1、“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建設
——“三縱兩橫”主干線
同江至三亞國道主干線。建成哈爾濱至長春、萊西至汾水、寧波至溫州、溫州至福州、漳州至詔安、開平至電白等高速公路。
北京至珠海國道主干線。建成駐馬店至信陽、信陽至武漢、武漢至長沙、長沙至湘潭、小塘至廣州等高速公路和鄭州黃河大橋。
重慶至湛江國道主干線。建成貴陽至新寨、雷神店至崇溪河、崇溪河至遵義、水任至南寧、山口至湛江等高等級公路。
上海至成都國道主干線。建成合肥至高河埠、萬縣至長壽、成都至南充等高等級公路。
連云港至霍爾果斯國道主干線。建成連云港至徐州、徐州至商丘、洛陽至三門峽、天水至忠和、奎屯至賽里木湖高等級公路。
——其他主干線
北京至福州國道主干線。續建泰安至徐州,新建福州至三明、三明至南昌等高等級公路。
二連浩特至河口國道主干線。續建祁縣至臨汾,新建豐鎮至原平、閻良至禹門口等高等級公路。
綏芬河至滿洲里國道主干線。新建齊齊哈爾至甘南、博克圖至滿洲里等高等級公路。
丹東至拉薩國道主干線。續建丹東至本溪、懷來至宣化、麻黃溝至中寧,新建呼和浩特至老爺廟等高等級公路。
青島至銀川國道主干線。續建古窯子至王圈梁,新建濟南至石家莊等高等級公路。
上海至瑞麗國道主干線。續建杭州至衢州、麻江至凱里、大理至保山、湘潭至邵陽,新建梨園至溫家圳等高等級公路。
衡陽至昆明國道主干線。續建衡陽至棗木鋪,新建羅村口至硯山等高等級公路。
2、西部開發公路建設
在繼續實施現有規劃的國道主干線基礎上,規劃并起步建設八條新的通道:
蘭州至云南磨憨口岸。連接西北、西南及對外通道;
阿榮旗至北海。連接西北、西南的南北出海通道;
阿勒泰至紅其拉甫口岸。連接南北疆及對外通道;
銀川至武漢。連接西北與中部及通達長江的公路通道;
西安至合肥。連接西北與華東地區的公路通道;
長沙至重慶。連接中西部的公路通道;
西寧至庫爾勒。西北地區橫向公路通道;
成都至西藏樟木口岸。與上海至成都國道主干線連通,是西藏通向四川及我國中、東部地區以及對外口岸的主要通道。
西部地區干線路網改造的重點為國道214線西寧至打洛段、國道215線敦煌至格爾木段、國道216線阿拉泰至烏魯木齊段、國道312線蘭州至平涼段、國道317線成都至那曲段,國道326線秀山至曲靖段、國道315線西寧至喀什段、國道212線蘭州至重慶段等。
3、完善公路網絡
加快公路網的建設與改造,提高路網技術水平,改善通行條件。東部地區基本建立通達地市級城市的快速公路網,通縣級城市的公路達到二級以上標準;中西部地區大部分通地市級城市的公路達到二級以上標準及通縣級城市的公路達到三級以上標準,并繼續擴展覆蓋面和通達度。建設主要鐵路場站、公路主樞紐場站、主要港口以及機場的客貨集疏運公路和省會城市的環城公路,提高運輸樞紐的集疏運能力。
4、農村公路建設
公路是農村地區的主要交通方式,農村公路建設要堅持從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出發,與當地山、水、田、林綜合治理、小城鎮建設及資源利用相結合。重點抓好通往經濟中心、交通中心,以及連接國省干線公路的“出口路”建設;抓好資源開發、旅游、貧困地區聯片開發的“經濟路”建設;抓好通往不通公路的鄉鎮、行政村的“通達路”建設。到**年,公路交通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狀況得到初步緩解。
5、國邊防公路和口岸公路建設
重點加強東南沿海、西部邊境戰備公路及進藏公路的建設,完善配套邊境口岸公路設施。
(三)沿海港口
以優化港口布局和調整泊位結構為主,通過新建與改造,重點完善沿海港口集裝箱運輸系統、大宗散貨運輸系統。加快港口設施的技術進步,提高技術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實現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提高型、由管理粗放型向集約經營型的兩個轉化。
**期間,沿海港口建設深水泊位140個,新增吞吐能力26億噸。其中:集裝箱泊位50個,吞吐能力1650萬標準箱;大型原油接卸泊位3個,吞吐能力3000萬噸;大型礦石接卸泊位3個,吞吐能力3000萬噸。
1、集裝箱運輸
**期間,重點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集裝箱深水港和能靠泊第四代以上集裝箱船舶的干線港,相應發展支線港、喂給港,促進我國形成布局合理、層次清晰、干支銜接、功能完善、管理高效的國際集裝箱運輸系統和我國大陸沿海具有1000萬標箱以上的集裝箱樞紐港。
北方地區。重點建設大連、天津、青島三個集裝箱干線港和營口、秦皇島、煙臺、連云港四個支線港。
華東地區。重點建設上海集裝箱樞紐港,相應發展江浙兩翼的寧波、太倉兩個干線港,及南京、鎮江、張家港、南通和溫州等支線港。
華南地區。在保持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的同時,重點建設深圳港,相應發展廣州、廈門兩個干線港,及福州、汕頭、珠海、湛江、防城、??诘戎Ь€港。
**期間,內貿集裝箱運輸重點改造利用現有件雜貨泊位,新建部分必要的碼頭泊位,以滿足迅速增長的內貿集裝箱運輸需求。
2、散貨運輸
進口鐵礦石運輸。**期間,我國仍需要增加進口高品位鐵礦石數量,需建設20萬噸級以上大型深水專用泊位及轉運系統設施,以滿足東北、華北、華東及長江中下游大型鋼鐵企業的需要。
在北方地區,擇點建設礦石接卸碼頭,新增接卸能力1600-**萬噸。
進口原油運輸。**期間,我國原油進口量將繼續增加,為配合石化工業的發展與原油戰略儲備的需要,需增加大型原油泊位的接卸能力。我國北方地區與華東地區是建設大型原油接卸泊位的重點地區。
3、老港口挖潛改造與結構調整
**期間,有重點地對大連、青島、上海、廣州等港口老港區的泊位功能進行調整、改造和動遷,以適應運輸需求和城市發展需要。
4、改善主要出??诤降兰爸饕獦屑~港口進出港航道通航條件
整治長江口深水航道,建設廣州港出海航道二期工程、深圳銅鼓航道工程,有計劃地安排天津、煙臺、營口、連云港、溫州、廈門、汕頭、湛江、深圳、防城港等樞紐港口航道的升級和疏浚。
5、海上搜巡救助系統
提高海上運輸安全保障能力,加大海事、救助裝備的更新力度,建立海上立體搜尋救生體系。
(四)內河航運
加強長江、珠江水系及京杭運河等水運主通道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水網密集地區骨干航道與內河主樞紐港的建設,提高航道等級,調整優化港口與內河運力結構,重點發展集裝箱、大宗散貨與滾裝運輸,完成三峽庫區重點水運設施淹沒復建工程,繼續解決內河礙航閘壩問題。鼓勵航電結合,以電養航。
**期間,內河航運建設的規模為:改善內河航道里程3350公里,其中三級航道950公里,增加內河港口吞吐能力2500萬噸。
1、水運主通道和水網航道建設
長江水系主通道。長江干流重點整治中、下游武穴航道、碾子灣河段、張南及東流水道等礙航河段;結合長江口航道治理工程,綜合治理下游航道;上游重點做好三峽庫區航運復建工程。主要支流,按四級航道標準,重點梯級渠化嘉陵江航道,開發江漢平原、洞庭湖區等航道網及漢江、贛江航道等。
珠江水系主通道。加快西江航運干流向上游延伸工程,為云、貴等西部省區打通出海航道,重點建設柳黔江、紅水河和右江三條出海通道。
京杭運河、淮河主通道。京杭運河重點改善北段航行條件,提高船舶噸級和航道管理水平。
長江三角洲江南航道網。按四、五級航道標準,改善江南航道網通航條件,完善航運網絡,重點建設蘇申內港線、申張線、長湖申線、蘇申外港線、平申線、蕪太運河等跨省市干線航道。
珠江三角洲航道網。按三級航道標準,逐步完善該地區航道網,重點整治小攬、陳村、勞龍虎水道等航道。
為實施西部開發戰略,西部地區內河重點建設長江、西江兩條出海通道、瀾滄江跨境運輸航道以及相應的區域性航道。
2、內河港口集裝箱、大宗散貨、汽車滾裝運輸設施建設
集裝箱運輸。重點在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形成國際集裝箱支線運輸網絡。
大宗貨物運輸。重點完善煤炭、礦石、原油、成品油等大宗散貨的港口裝卸系統。
汽車滾裝運輸。重點在長江沿線汽車工業主要生產基地和消費地,建設商品汽車滾裝碼頭,逐步形成內河汽車滾裝運輸系統。
(五)民航
實施航空樞紐工程建設,合理安排機隊配置,加強支線航空,強化空中交通管制系統建設,改造和完善配套系統,全面增強航空運輸能力。
1、機場建設
按照樞紐輻射航線網絡布局的原則,建設樞紐機場,完善干線機場,增加支線機場。重點加快西部地區機場建設。
樞紐機場。重點建設北京、上海、廣州機場,使其成為功能完善、設施配套、運行高效和管理一流的全國航空樞紐。
干線機場。重點擴建天津、沈陽、大連、寧波、濟南、青島、成都、重慶、昆明、西寧、西安、拉薩、蘭州等機場,遷建和新建汕頭、長春機場和烏魯木齊備降機場等。
支線機場。新建和改擴建敦煌、黑河、達川、格爾木、萬州、九寨溝、佳木斯、興義、荔波、黎平等40個支線機場。
2、機隊配置
適應市場和航線結構需求,控制遠程寬體飛機,適當增加干線飛機,大力提高支線飛機的比重。飛機的增加要與生產增長相適應,充分發揮現有運力作用,調整機隊結構,重視飛機的經濟效益。積極支持國產支線飛機發展。購租飛機實行多元化戰略。
3、空中交通管制系統建設
東部地區以實現雷達管制為目標,建設通信、導航、航管、航行情報等設施。建設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區域管制中心,完成航路二期的改造工程,在部分主要航路上實現雷達管制;西部地區實施航路自動相關監視系統、衛星導航航路監視系統、衛星導航精密進近系統。
4、維修設施建設
重點建設和完善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飛機維修基地和北京、廣州、成都發動機維修基地,提高修理能力和技術水平,特別要加大發動機修理深度,努力使各型飛機、發動機立足國內檢查和修理。
5、航空信息系統建設
重點建設和完善空管通信網和商務數據網,增加網絡服務功能,積極推進航空公司和機場的信息系統建設,實現集中信息系統互聯。
6、航油供應
重點建設北京、上海、廣州機場和其他干線機場供油的基礎設施,適應航空運輸發展的需要。提高供油設備設施自動化水平,縮短儲油周期,使航油的購、運、儲、注的管理水平有較大幅度提高。
(六)管道
繼續加強既有輸油氣干線運輸系統配套設施的建設,提高現有輸油氣管道運輸能力,結合國內油氣資源的開發與進口油氣的需要,規劃、建設新的輸油氣管道,完善全國輸油氣干線運輸網絡。**期間輸油氣管道規劃建設重點是:
1、新疆塔里木輪南至上海的西氣東輸工程。
2、青海柴達木盆地至西寧、蘭州輸氣管道。
3、重慶忠縣至湖北武漢輸氣管道。
4、長慶氣田至內蒙呼和浩特輸氣管道。
5、蘭州至成都成品油管道。
6、深圳秤頭角LNG接收站至佛山輸氣干線。
7、長江三角洲與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口原油接卸系統的管道運網工程。
8、海氣登陸工程。
(七)城市交通
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特大城市規劃建設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大城市建立地面準快速公共交通優先網絡系統,提高公共交通的運輸能力,完善和發揮城市交通的功能。**期間城市交通規劃建設重點是:
1、城市道路、橋梁和停車場的規劃建設,發揮交通樞紐作用。
2、城市公共交通車輛的更新改造和場站建設。
3、北京、上海、天津、長春、哈爾濱、廣州、深圳、海口、西安、烏魯木齊、重慶、成都及川中地區的清潔燃料公共交通車輛示范工程。
4、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武漢、重慶、成都、沈陽、天津、長春、青島、大連、西安等大城市的地鐵、輕軌和城市鐵路的建設。
5、城市智能交通系統的示范工程。
6、大城市地面準快速公共交通優先網絡系統。
四、**綜合交通發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交通運輸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然是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國家應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以保證其在21世紀實現綜合運輸系統的現代化,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進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比較完善的交通運輸市場體系
1、積極推進管理體制改革,實現“政企分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全面建立“市場準入”機制,切實轉變政府職能
“政企分開”是建立交通運輸市場機制的基礎,**期間,鐵路、民航、港口是實行“政企分開”的重點,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同時完善公路、水運管理體制。
鐵路運輸體制改革的基本模式是“網運分離”,把具有自然壟斷性的國家鐵路網基礎設施管理與具有競爭性的鐵路客貨運輸經營分開,組建國家鐵路網公司及若干個客、貨運公司,實行分類管理。政府鐵路主管部門的職能轉向宏觀管理和行業管理,不再干預鐵路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活動。**期間的主要任務是:落實鐵路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完善資產經營責任制。實現政企分開、社企分開、事企分開和減員增效,組建客運公司及專業貨運公司等;民航以“政企分開”為前提,建立投資多元化、充分發揮各方積極性的機場管理體制。航空公司成為獨立的經營實體,實行集團化管理,增強競爭能力;港口要加快管理體制改革,將現有中央與地方雙重領導的港口移交地方政府,同時實行“政企分開”。按照“一城一港一政”的原則設置港口行政管理機構,港口企業成為獨立經營實體;公路和水運,在進一步完善運輸市場的基礎上,健全建設體制的市場化;城市交通,加快城市公共客運交通改革的進程,增強科技開發、市場競爭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提高經濟效益。
在“政企分開”的基礎上,對國有大中型運輸企業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有效激勵、嚴格約束、責權利相統一的法人治理機構。除少數國有大型骨干運輸企業保持國有控制力外,大部分企業要通過聯合經營、兼并、中外合資、股份置換、上市、股份合作制、托管、租賃等形式,進行產權制度改革,逐步實現股權多元化。在運輸企業改制過程中,要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遵循客觀經濟規律,以企業為主體,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市場機制,在競爭中形成。
“市場準入”是建立市場體制的條件,只有在“政企分開”的同時建立公開、公平、有序的“市場準入”機制,才有可能建立比較完善的交通運輸市場體系。各種運輸方式在投資建設和運輸經營方面都要建立科學的“市場準入”標準和要求,凡是符合標準和要求的企業都可以進入投資領域和運輸市場。進一步打破行業壟斷,繼續鼓勵不同經濟成份、不同行業的企業從事運輸經營,放寬外資企業進入運輸市場的條件,引進競爭機制,開展公平競爭。改革運輸領域的審批制度,將審批制改為登記備案制。要鼓勵運輸市場的合理競爭,保持適度的市場競爭規模,合理劃分適度競爭與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界限,要通過市場規律淘汰經營效益低下的運輸企業。
各級交通行政主管部門要切實轉變職能,退出直接參與的經營活動,著重做好行業管理,研究制定交通發展戰略和規劃;負責安全生產的監督和管理;制定市場準入標準,規范市場運作規則,對市場實施監督,各類交通信息等。要轉變行業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扶植中介機構,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為企業創造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境。
依照市場經濟規律,完善交通運輸法律法規,規范交通運輸的建設與經營行為。**期間,推動《港口法》、《運輸市場準入條例》、《管道法》、《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出臺和《鐵路法》、《公路法》、《民航法》等法律法規的修訂。
2、積極推進交通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實施投資分類管理,培育、完善交通建設市場
通過改革,實行交通運輸投資主體、投資渠道與投資方式多元化政策,以籌措建設資金和推動運輸經營主體多元化、市場化進程;建立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發揮市場對投資活動的調節作用,形成投資主體風險約束機制。
交通運輸設施建設與經營按性質可分為經營性、公益性和既有公益性又有經營性三類。各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都要采取市場競爭的辦法,進行建設和運營管理。經營性建設項目,可以進入市場,直接招標,擇優選擇投資者;既有公益性、又有經營性的建設項目,政府應給予必要的資助或特許條件,招標選擇投資和經營者;完全公益性的建設項目,在政府明確其承擔投資并提出有關條件后,通過市場招標,擇優選擇建設者。對于交通設施的維護,也要采用市場辦法。
在國家宏觀調控指導下,逐步完善交通建設的市場管理機制。實行交通建設項目投資主體、項目法人以及項目設計、評估、施工建設全過程的招投標。建立必要的制度,強化交通建設項目管理,對交通項目建設全過程進行監督,確保建設質量。
(二)廣開資金渠道,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1、建立政府投資調節機制
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各級政府應承擔其相應的責任。完全公益性的基礎設施建設,由政府承擔投資;對于既有公益性、又有經營性的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承擔必要的投資。政府投資的主要來源是預算內投資、政府性建設基金、政府財政債券等。**期間,要完善政府基金制,通過實施費改稅,確立政府基金的穩定性。要避免在交通運輸緊張狀況有所緩解的情況下,削弱政府基金;費稅改革后,要保證用于交通設施建設和養護的資金,并應有穩定的增長。要繼續擴大“以工代賑”方式,加大貧困地區農村公路建設力度,發行必要的財政債券,用于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交通設施建設。
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調控作用,各類政府基金要納入各級政府計劃管理,按照發展規劃、區域布局和建設重點,進行必要的調節,組織好建設項目的實施。中央政府投資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交通設施建設,對于具有競爭力的建設項目,政府不再投資或給予資金補助。
2、積極利用國內外資金參與交通設施的建設與運營
在繼續增加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國外政府貸款以及國內金融機構貸款建設交通設施的同時,采取更為靈活的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資金參加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經營。**期間,改革外商投資的有關規定,擴大外商直接投資的范圍,調整外商投資股比的限制,采取積極的引資政策,增加交通項目建設的直接投融資比重。同時,建立相應的反壟斷機制,以保證經濟安全。
3、建立交通產業投資基金,發行中長期建設債券
建立產業投資基金和發行中長期建設債券,吸引社會資金和居民手持現金用于交通設施建設。對于產業投資基金投資,可以享受與外商投資相同的政策,對產業投資基金投向經濟效益較差的項目,政府可以給予定額補助或設定可控上限的回報率。
(三)交通價格改革
交通價格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符合運輸市場體制的運價形成機制。改革的思路是,以市場形成價格為主,政府指導價格相結合,分類指導,分類管理。對于競爭性運輸價格,由運輸企業根據市場自行確定;對于壟斷性運輸價格,由政府價格部門指導運價或最高限價,具體價格水平由企業根據市場確定。收費價格,如收費公路的收費標準等,由政府價格部門確定最高限價,允許企業向下浮動。運輸企業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建立多種價格形式組成的價格結構。在客運價格方面,可以實行多種形式的浮動價、折扣價。
以市場形成為主的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后,政府要加強監督和管理,制定反不正當競爭的具體措施,規范價格行為,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為了更好地發揮價格機制的作用和有效管理,政府可以把一些監督工作委托相應的行業協會等組織承擔。
(四)推進交通運輸技術進步
1、推廣應用當代國內外先進、實用的交通運輸技術
鐵路要著手建設時速在300公里的高速鐵路,積極推進上海浦東磁懸浮鐵路試驗項目,掌握相關的設計、制造和建設技術;要應用信息技術,實現鐵路信息化,發展行車安全保障技術,建立安全監控網絡;公路要發展中高檔客車,集裝箱拖掛車及大型專用貨車,全面提高公路運輸車輛性能;運輸船舶要重點發展遠洋第四代以上集裝箱運輸船、大型散貨船,沿海集裝箱船、滾裝船和特種專業船,以及推進內河船舶標準化;繼續增加技術經濟性能先進的運輸飛機,重視使用國產新型支線飛機,積極采用當代最新飛機維修技術,增加安全可靠性;城市交通的發展要廣泛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大力推進技術進步。
積極推進交通運輸智能化進程,目前重點做好電子商務在交通運輸中的應用和IC卡、GPS在公共交通系統的應用以及不停車電子收費系統的應用,加快港口口岸EDI系統的建設,建成長江沿線的EDI系統。
2、緊緊追蹤國內外交通運輸發展的新趨勢、新動向
**期間要引進、開發涵蓋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與運營全過程的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智能交通等當代最先進的交通運輸技術,以及現代物流系統中成熟先進的技術,引進、開發當代最新科技,加速綜合運輸體系現代化建設。
3、重視交通運輸技術裝備國產化
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交通科技已有了很大進步,一些科技成果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引進國外最新技術的同時,必須加強國內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動技術裝備國產化。
(五)扶持西部地區交通發展
交通是西部開發的基礎和保障。西部交通設施建設要綜合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開發效益,但也要因地制宜,少花錢多辦事。為扶持西部地區交通運輸發展,需要采取與其他地區交通建設有所差別的特殊政策。
1、增加國家財政資金與政策性貸款向西部地區的投入,支持西部地區交通設施建設。
2、采取更為靈活的政策,吸引國內外投資參與西部地區交通建設。在西部地區放開中外合資、合作建設交通基礎設施與經營項目的股比限制;對投資者予以土地開發、或利用其它資源開發的特許經營權,進行投資效益綜合補償;政府對投資者給予必要的投資回報補貼。
3、放寬西部收費政策的限制。如放寬西部地區公路收費標準限制等。
4、東部地區交通設施建設以擴大市場調節能力和范圍為主,鼓勵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投入。西部地區可通過加強與東中部地區的資源優勢互補,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