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會發展規劃
時間:2022-09-11 02:48:00
導語:小康社會發展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明確提出在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边@是對小康社會更全面的描述,是對小康內涵的豐富和拓展。進入新世紀,面對發展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和多種突發性災害,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團結帶領全區各族干部群眾,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科教興新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不斷加大改革開放、結構調整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國民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長足進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逐步加快,正奮力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邁進。
一、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總體目標
在黨的**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以后,我區迅速組織力量,對我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途徑等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研究成果對編制“十一五”規劃、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目前距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仍有較大差距。從區域內對比分析看,主要表現在:整體實現程度較低,特別是在居民收入、農村居民住房、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實現程度很低;小康建設不全面、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水平滯后于整個區域的發展水平,與城鎮相比差距更大;南北疆發展不平衡,南疆三地州(喀什、克州、和田)與北疆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和昌吉州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從與全國平均水平對比分析看,主要表現在:**與東部地區相比差距很大,經濟發展水平還相當的低,還處于工業化的初級階段;農業勞動力所占的比重較大,農業勞動生產率極低;對外開放方面地緣優勢還未得到充分發揮;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較低,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低、消費結構層次低;自身自然條件較差,基礎設施仍較為落后;教育和科技水平較低。由此我們得出結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在南疆三地州,難點在南疆三地州的農村。
按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結合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要努力實現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全面進步,到2020年我區全面建設小社會的總體目標是:
在經濟方面,到2020年,全區生產總值達7720億元(按2000年不變價格計算),年均增長9%,比2000年翻兩番半,人均GDP達到30800元(折合約3800美元)。走適合**區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基本達到工業化中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地緣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全方位開放戰略取得重大進展,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基本建成。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得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
在政治方面,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健全,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社會管理體系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公開辦事制度得到完善,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得到有效管理,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各民族更加團結、更加繁榮,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得到鞏固和發展。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效果明顯,各種犯罪活動和社會丑惡現象大幅減少,社會秩序良好,人民更加安居樂業,社會更加穩定和諧。
文化方面,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到2020年形成比較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各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逐步形成,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
可持續發展方面,全社會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得到明顯增強,水土、礦產等重要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環境污染得以治理,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人與自然相處更加和諧。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戰略構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穩疆興疆、富民固邊。堅持以人為本,以增加貧困人群就業和提高收入、改善農村基本生活狀況為核心,增強貧困地區防災抗災能力,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堅持協調發展,注重公平,講求效率,以協調、均衡發展為導向,通過天山北坡、天山南坡重點區域的發展帶動全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本宗旨,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堅持因地制宜,通過區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采取城鎮化、新型工業化、特色旅游業、制度創新及科技等多種手段為助推器,逐步形成相對完整的四個層次的城鎮體系;堅持繼承與發展、改革與創新相結合、全面提高社會文化科技水平和各民族整體素質,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發展時間序列:從2000年至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致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00—2010年,為重點建設、打基礎階段,第二個階段從2011—2020年,為飛躍發展、全面提升階段。
建設主體: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主體應實行政府、市場、企業多元化并存公推方式,采取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手段相結合,發揮各自優勢,政府將在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優化配置非競爭性共享資源、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利益、支持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議、縮小城鄉、區域差距、協調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建設重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難點在南疆的農村,要著力提高南疆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解決好貧困農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問題,努力實現南疆農村與其他地區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務。要通過天山北坡(烏昌至伊犁)、天山南坡(庫爾勒至阿克蘇),帶動全疆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整體實現。
空間地域結構:地域發展戰略構思可概括為“一區、二環一帶、三大支撐工程、四個層次的城鎮體系”,即建設一個農業資源整體發展區——綠洲現代農業區;二個產業聚集帶——沿兩大盆地邊緣和吐哈一帶形成二環一帶產業聚集帶;三大支撐工程——生態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工程建設、保障體系工程;建設四個層次的相對完善的城鎮體系。
產業發展:大力發展石油化工、煤電煤化工產業,提升第二產業比重。著力依托山勢、盆地、綠洲富集的農副產品、豐富的礦產資源地等布局,使地下、地面資源開發與利用帶動地面要素的充分流動、組合集聚、加工轉化,形成全新產業集聚帶,逐步改善資源生產環境和資源利用效率。積極發展旅游業、現代流通業和新興服務業等為主的第三產來,緊緊依靠二、三產業的發展來推動、反哺第一產業。
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環境是共享資源,其外部性治理離不開國家宏觀調控與治理。生態環境的改善、保護與治理須靠大型環境工程建設與項目覆蓋。城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生態工程建設、市場體系建設等都需要制定優惠傾斜的政策給予支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要著重依靠輸入和外援推力促進**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