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經濟發展計劃
時間:2022-02-13 02:25:00
導語:縣經濟發展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位代表:
我受縣政府委托,向大會提交平陰縣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年計劃草案的安排意見,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年,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縣十二次黨代會確定的總體思路,圍繞建設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新平陰,突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狠抓節能減排,加強城鎮建設,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圓滿完成了縣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目標。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06.3億元(預計,下同),比上年增長16.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億元,增長4%;第二產業增加值65.5億元,增長19%;第三產業增加值25.8億元,增長16.4%。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特點是:
(一)發展方式積極轉變。三次產業構成由20*年的15.2:61:23.8調整為14.1:61.6:24.3。從產業內部結構看,農業產業結構趨于優化,畜牧、蔬菜、林果、玫瑰四大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4.2%;工業經濟結構調整持續推進,機械裝備、醫藥化工、食品加工、水泥建材四大支柱產業銷售收入、利稅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均超過80%;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現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5.4億元,增長16.6%,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1%??萍紕撔虏椒ゼ涌?,全縣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3家,實現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15.3%。節能減排成效顯著,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3%,萬元GDP水耗下降5.7%,萬元GDP電耗下降2.9%,規模以上工業重復水利用率達到95.5%。生態環境繼續改善,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27.5%,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4311噸以內,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3892.8噸以內。
(二)運行質量明顯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38家,實現銷售收入165億元、利稅21.7億元、增加值56億元,分別增長17%、20%和21.5%,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265%,提高9個百分點。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04億元,增長17%,稅收占財政收入比重為69%。金融實力有所提升,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到43億元,各項貸款余額為23.7億元,分別增長5.7%和28.1%,存貸比達到55.1%。
(三)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3.5億元,增長20.2%,投資率達到50.3%,拉動全縣經濟增長9.3個百分點。從結構上看,一產投資3.9億元,二產投資37.2億元,三產投資12.4億元,分別增長27.3%、19.1%和21.3%;三次產業投資比重由去年的7:70.1:22.9調整為7.3:69.5:23.2。重點項目進展順利,伊利日產250噸冷飲生產、海川炭素煉鋼用炭電極、福膠機械加工等14個工業項目年內竣工投產。外向型經濟勢頭良好,實際利用外資314萬美元;引進內資24億元,增長16.5%,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4.9%。出口創匯完成1.86億美元,增長16%,拉動經濟增長2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6億元,增長16%,拉動經濟增長4.8個百分點。
(四)城鎮建設步伐加快。錦東新區,函山路、錦東大街等主干道路建設基本完成,職教中心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勞動力市場、路政征繳大廳、農林服務中心、教師公寓等一批重點項目進展順利。玫瑰湖濕地公園,編制了核心區詳細規劃,開展了400余畝地上附屬物清理工作。縣城片區改造扎實推進,原針織廠、錦源居、外貿公司等重點片區開工建設,總建筑面積達38萬平方米。工業園區升級為省級開發區,縣城片區開展了土地整理及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安城片區、孝直片區配套設施建設積極推進,為招商引資搭建了新的平臺。濟菏高速公路建成通車,220國道拓寬改線工程進入具體實施階段,拆遷工作全面展開,平陰開始融入濟南半小時經濟圈。農村公路建設取得新的成績,硬化道路通村率達到99%,村村通自來水工程進展順利,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城鄉綜合整治成效明顯,全面完成綜合整治任務。
(五)各項改革穩步推進。職業教育資源整合進展快速,體育中學整合基本完成。政府投資項目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出臺了平陰縣政府投資項目簽證管理、資金管理和審計監督等三個政府投資項目管理的暫行配套辦法。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繼續推進,糧油購銷企業改革逐步完善,商業、供銷、物資系統所屬企業改革進入掃尾階段,鄉鎮村辦集體企業改革基本完成。醫療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在所有鄉鎮醫院實施了藥房托管。
(六)以改善民生為主的社會建設取得新成績。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達到81%,普通高考本科上線1051人,其中重點本科上線266人。實施各類科技計劃46項。就業再就業工作穩步推進,全縣新增城鎮就業39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6%。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4.4萬人、3萬人和4.1萬人,農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0.1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8%??h老年公寓建成投入使用,慈善工作榮獲“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率達到75%。人民生活全面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80元,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5290元,增長12%。文體、廣播電視、殘聯、防震減災等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