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經濟發展報告
時間:2022-02-13 02:32:00
導語:縣經濟發展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年是新一屆政府工作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貫徹黨的***精神,推動全縣新一輪發展的起步之年,做好明年的各項工作對于全面實施“***”規劃,深化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至關重要。20*年我縣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重要發展機遇和許多有利條件。
從宏觀發展環境看,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將成為20*年及今后一個時期的主題和重點。從經濟發展周期看,我國目前正處于新一輪經濟發展周期的上升期,總體上處于“增長較快、效益較好、活力增強、價格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偟膩砜?,宏觀形勢總體上更加有利于我縣進一步抓住機遇,加快發展。
從自身發展能力看,濟菏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以及220國道的拓寬改線,使我縣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更加明顯,對于物流業、房地產業以及生態觀光旅游業帶來了極好的發展機遇;工業園區三大片區以及錦東新區的建設完善,將進一步提升我縣招商引資的承載能力;瑪鋼公司、平陰山水、濟南伊利、黃河特鋼、齊發藥業、魯西化工等大企業的膨脹極大地促進了我縣工業四大支柱產業的發展;行政審批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大大改善了我縣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以上這些都為我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立足國家宏觀調控取向和發展形勢,根據黨的***精神及中央、省、市一系列會議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初步確定全縣20*年總體發展思路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緊圍繞縣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建設富裕、民主、文明、和諧新平陰”的奮斗目標,以增強經濟的內生力、內動力和匯聚力為突破口,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再上新水平,全力打造省會經濟的加工基地、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和旅游休閑的后花園,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著力解決民生問題,促進全縣經濟社會更好更快地發展。
20*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
——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生產總值增長17%,達到12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4%,達到15.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18%,達到7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22%,達到31.5億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達到65.2億元;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8%,達到3.6億元;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達到39.3億元;
出口創匯增長13%,達到2.1億美元;
實際利用外資1000萬美元;
引進內資增長8.3%,達到26億元;
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增長8%,達到46.4億元;
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增長15%,達到27.3億元;存貸比達到58.8%。
——經濟結構繼續優化提升。
三次產業構成12.5:62.1:25.4;
三次產業投資比例7.4:69:23.6;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17%。
——運行質量明顯改善。
稅收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比重達到70%;
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增長23%,達到203億元;
規模以上工業利稅增長24%,達到27億元;
萬元GDP綜合能耗降低4.5%;萬元GDP水耗降低4%。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達到10650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5%,達到5740元;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4311噸以內;
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3753.8噸以內;
環境空氣質量良好率達到90%;
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28.5%;
三、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一)以轉變發展方式為核心,繼續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按照推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總體要求,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實施主導產業“提升、突破”工程,促使四大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6%。以“3331”奶業富民工程為抓手,進一步加快3萬頭奶牛9大標準化基地建設,力爭全縣奶牛存欄量有較大突破;積極推動蔬菜產業發展,重點抓好5萬畝優質馬鈴薯和300萬平方米食用菌基地建設;不斷提高林果產業產值,全面推進14萬畝優質干鮮雜果基地建設;做大做強玫瑰產業,提高玫瑰精深加工水平,力爭玫瑰深加工總量達到3000噸。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新增農業龍頭企業3家,達到38家,農村經合組織進一步發展,帶動6萬農戶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領域。
積極打造重點工業產業集群。圍繞加快工業四大支柱產業發展,推進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優勢企業集中,促進產業鏈延伸,培植壯大龍頭骨干企業,進一步把瑪鋼公司、平陰山水、濟南伊利、黃河特鋼、齊發藥業、魯西化工等龍頭企業做大作強。全縣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50家,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達到35家,過10億元的企業達到6家。堅持“園區化發展”模式,形成各具優勢和特色的產業園區,在集群擴張、骨干壯大、名牌培育上實現新的突破。
大力推進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加強商業網點和專業市場的規劃建設,鼓勵城區工業企業產業置換,努力引進知名商家,優化提升商業服務水平。加快錦東、孝直、東阿物流中心建設,積極構筑以物流園區為依托、以物流平臺為支撐、以第三方物流為主體的現代物流體系,打造省會經濟“腹地西拓”的物流園。進一步突出玫瑰、宗教、泉水、鄉村四大特色,構筑“文化修身、玫瑰養顏、洪范泉水和東阿阿膠益壽”特色旅游帶。推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加快棚戶區、城中村改造步伐,在抓好環秀山莊、盛座明都小區、錦源居小區、福源小區等建設的同時,做好經濟適用房的開發建設。積極發展物業管理、社區服務業,不斷提高居民舒適度。
(二)以增強發展后勁為重點,積極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堅持突出重點、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方針,不斷加強重點項目管理和策劃、儲備力度,全面提高項目建設的質量和效益。
進一步強化重點項目管理。以千萬元以上投資項目、政府投資項目和領導包掛項目為重點,積極圍繞瑪鋼公司4萬噸球鐵擴產改造、魯西化肥16萬噸合成氨、二機床3萬噸樹脂砂、220國道拓寬改線、玫瑰湖濕地等重點項目,主動靠上服務,繼續完善科學的項目管理體系,做好項目的監測分析和服務管理。不斷加大項目策劃力度,緊緊圍繞汽車展銷市場、家具家裝市場、臺灣農業園等重點項目,編制建設性規劃,開展可行性論證,做好項目策劃工作,進一步充實完善“***”重大項目庫,確保投產一批、建設一批、儲備一批,形成項目建設的良性循環。
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按照拉長重點產業鏈條、推進產業集聚發展的思路,不斷改進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效益,把主攻方向和著力點放到大公司、大商社、大財團上來,集中力量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帶動作用強的大項目、好項目。加強與國內國際重點企業的聯系與合作,提高招商項目質量和引資水平。
(三)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全面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按照生態山水園林城、旅游休閑后花園的發展定位,大手筆謀劃,大力度建設,積極落實“十件實事工程”,全面提升經濟發展承載能力。進一步加強錦東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開發建設環境,加快長途客運中心、物流中心、國稅局綜合業務樓、質量技術檢測樓等項目的建設速度。實施錦水河街改造,完成無害化垃圾處理場一期建設。加快對物資局、魯濱等片區的改造,推進盛座明都、錦繡園、傲飾福貴苑、通達花園等小區的建設,改善縣城居民居住條件,提升城市形象。進行玫瑰湖濕地核心區一期工程建設,初步形成濕地公園景觀。進行工業園縣城片區土地整理及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南延工程,完善孝直片區和安城片區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園區承載能力。結合新農村建設,繼續實施農村公路改造工程。
(四)以全面節能減排為動力,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充分借助省會城市科技力量雄厚和各類人才密集的優勢,培育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重點扶持福膠集團、壓縮機廠、天源玫瑰、迪生電子等企業建設完善企業技術開發中心,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制定全縣工業項目土地利用標準和重點行業、主要產品的能源、資源消耗標準,積極開發和推廣資源節約、替代和循環利用新技術,鼓勵企業通過技改升級,提高資源再生回收利用能力,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經濟發展方式。
(五)以推進改革開放為手段,進一步提高經濟外向度。加快出口商品結構調整,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控制高污染、高能耗、資源型產品出口,擴大高科技產品、機電產品、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出口,鼓勵農產品出口企業提高產品競爭力,力爭全年完成出口創匯2.1億美元。深入推進各項改革,認真貫徹黨的***精神,不斷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體制保障。重點抓好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投融資體制、社會領域體制、醫療衛生體制、農村綜合等方面的改革。
(六)以切實改善民生為根本,大力推進和諧平陰建設。繼續實施“人才強縣”戰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確保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在85%以上,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達到1000人以上。積極實施改善民生“六大行動”和支農惠農“十大舉措”,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全縣安置城鎮就業再就業人員40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城鎮養老、失業、醫療、工傷保險覆蓋范圍,完善政府救助保障制度,強化對殘疾人家庭、低收入家庭、貧困學生的保障救助工作,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率提高到80%以上。繼續推進飲水安全和新能源發展,全面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使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8%以上,新發展太陽能、沼氣用戶5000戶。認真抓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社會穩定。
各位代表,20*年全縣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任務更加繁重。讓我們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扎實工作,圓滿完成全年各項工作任務,為促進全縣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