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十三五”總結及“十四五”規劃
時間:2022-02-07 10:03:38
導語:民政局“十三五”總結及“十四五”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十三五”期間工作成效
(一)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區是全市扶貧開發非重點區(縣),全區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942戶7465人,分布在全區17個鄉鎮363個行政村。全區2018年實現1037戶4062人穩定脫貧,2019年實現897戶3376人穩定脫貧,2020年完成剩余8戶27人的脫貧任務,全區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我區作為全省績效考核非貧困縣系列市轄區內的組團區,在2020年上半年全省績效指標考核摸底評估中位于12個組團區第一名。
(二)實現產業就業扶貧全覆蓋。一是產業扶貧全覆蓋?!笆濉逼陂g,全區累計投入約1.24億元,先后實施了股份合作、扶貧微工廠、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等扶貧產業項目140多個,實現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扶貧覆蓋率100%。二是就業扶貧全覆蓋?!笆濉逼陂g,我區每年都通過就業狀況調查、勞動技能培訓、舉辦大型勞務人才洽談會、民營企業專場招聘會、推送用工信息等措施,大力拓展貧困勞動力就業渠道,提高貧困群眾就業穩崗水平,增加貧困戶的工資性收入,全區貧困勞動力實現了就業扶貧全覆蓋。特別是,立足本地優勢,開展了“千企幫千戶、脫貧奔小康”志愿服務行動,全區貧困勞動力穩崗就業成效更加明顯。截至目前,全區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中有2696人實現了就業并穩定增收,其中省外就業達424人,實現有勞動能力且有意愿的貧困勞動力就業全覆蓋。
(三)實現扶貧惠民政策落實全覆蓋。一是在健康扶貧上,實現建檔立卡貧人口參保全覆蓋,貧困群眾“先診療后付費”政策普惠率100%;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醫生簽約全覆蓋,服務類100%;累計實施大病救助231人次,免費救治建檔立卡白內障患者22人;累計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辦理慢性病認定1798人。二是在教育扶貧上,以“學段全覆蓋、對象無遺漏、結果全告知”為目標,扎實落實減免保教費、“兩免一補”、“三免一助”政策。2016年以來,全區累計資助建檔立卡學生8023人次,發放資助金456萬余元,落實雨露計劃補助貧困學生共計969人,發放雨露計劃補助資金145萬余元,做到了教育扶貧政策落實全覆蓋。三是在安全住房上。累計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農村危房195戶(C級143戶、D級52戶),共計發放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208萬余元,通過建立危房鑒定常態排查機制,確保所有貧困戶住房安全有保障。四是在安全飲水上。五年來,每年都對全區17個鄉鎮的貧困戶進行一對一、面對面的跟蹤走訪、精準對接,委托第三方具備資質的檢測機構對全區363個行政村的水樣進行定期檢測,確保貧困群眾飲用水水質、水量、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證率均達標。
(四)全區實現零返貧零致貧。一是開展結對幫扶。由區級領導帶頭,帶領全區1942名黨員干部與貧困戶結對子、結親戚、交朋友,開展結對幫扶活動,深化了結對幫扶實效,提高了貧困戶的滿意度。二是開展消費扶貧。集中開了“消費扶貧月活動”,我區設立了新洺超市、美食林迎賓路店和嘉德潤超市等3個消費扶貧專區,均與扶貧產品生產企業簽訂了扶貧產品專區簽署供銷協議。先后開展4次扶貧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擴大扶貧產品消費帶貧能力。全區共認定扶貧產品17個,其中,可利爾種業、紫山懷小米等15個扶貧產品通過國家扶貧辦審核,線上入駐了消費扶貧展銷平臺,線下入駐了市消費扶貧專館。三是開展金融扶貧。全區累計發放扶貧小額貸款196.5萬元,支持70個貧困戶,通過發展養殖、種植、手加工等產業實現增收且穩定脫貧。四是實施兜底保障。結合我區實際,及時將農村低保標準由2016年的2820元/人/年調整為現在的5124元/人/年,確保低保線始終高于扶貧線。通過精準核查、精準施策、兜底擴面等工作,截至目前,累計將全區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納入兜底保障范圍2752人,其中,農村低保2719人,農村特困供養33人,為打贏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五是實施精準防貧救助。通過招投標,與太平洋財險簽訂協議,以政府購買服務形式,區財政先后拿出613.7萬元,作為防貧保險金,啟動實施精準防貧救助。全區累計實施防貧救助494戶,累計發放防貧救助資金419萬余元。同時,按照“一幫一”機制,落實防貧救助對象后續幫扶措施,全區無一例返貧脫貧現象,真正從源頭筑起貧困發生的“截流閘”和“攔水壩”。
(五)區劃建設工作成效斐然。一是一次性完成三個撤鄉設鎮工作。自2016年9月縣撤縣設區以后,我局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省市民政部門的大力指導下,在東楊莊、講武、西蘇和各有關單位的共同努力下,落實責任、大力指導,完善設施、改造提升,規范管理、積極籌備,于2017年6月6日至7日順利通過了省民政廳的驗收,獲得了領導的一致好評。2018年2月5日,市政府根據省民政廳冀民函【2017】169、170、171號文件精神,分別下達了邯政字【2018】19、20、21號文件,批復同意上述3個鄉的撤鄉設鎮工作。一次性批復同意3個鄉的撤鄉設鎮工作,創造了區劃管理工作歷史,對經濟社會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截至目前,全區共有9個鎮、8個鄉,全區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二是新建成立18個城市社區。成立了區委書記、區長牽頭的城市社區建設指導委員會,副書記、常委組織部長、主管民政副區長等縣級領導干部牽頭的兩個工作專班,制定了《區城市社區建設工作推進方案》,通過外出觀摩學習,與組織、住建、臨洺關鎮及相關村街多次商討,經廣泛征求意見建議,在區委區政府正確領導下,在主城區新設立了18個社區并全部掛牌運行,添補了我區城市社區的空白,補強了城市社區建設的短板。
(六)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更加規范。一是規范低保、五保管理。五年來,先后通過精準核查、精準識別、低保五保擴面等工作,規范社會救助管理工作,確保了應退盡退、應保盡保。截至目前,全區共有農村低保對象11240戶16138人,累計發放農村低保資金1.5億余元;城鎮低保對象230戶488人,累計發放城市低保資1100余萬元;農村特困供養人員1589戶1636人,累計發放資金4800余萬元。二是及時調整補差標準。將農村低保標準由2016年2820元/人/年調整為現在的5124元/人/年。將農村特困供養標準由2016年的4800元/人/年(分散)、5700元/人/年(集中)統一調整為現在的6720元/人/年。將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2016年的450/人/月提高至現在的702/人/月。三是開展醫療救助。城鄉醫療救助對象在醫療機構發生的醫療費用,在政策補償范圍內經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及其它各類商業保險報銷后,經本人申請,對個人自付的合規醫療費用按比例進行救助。累計救助各類困難對象950人次,救助資金達480余萬元。2019年初機構改革將此項工作移交至區醫保局。四是發揮社會救助站作用。十三五以來,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152人次,護送返鄉123人次,站外托養35人次,協助站外查詢受助人員100余次,同時對因盜搶進城的務工人員和因家庭糾紛而出走的無著落人員提供住宿,食物和返城車票等相關的救助服務。
(七)加強社會福利體系建設。一是兒童福利院順利完工并投入使用。我區兒童福利院位于西南開發區廣府大街西段北側,總投資400余萬元,總占地20畝,總建筑面積2000平米,設計床位50張,主要提供孤兒與棄嬰、家庭無力照管殘疾兒童收養服務,是一家集兒童供養、康復訓練、特殊教育于一體的兒童福利機構。通過一線督導、強化調度,2017年11月份,兒童福利院順利完工,并已投入使用,現有各類院民22人,其中孤棄兒童11人,流浪乞討3人,城市特困8人。二是實施養老院改造提升。對永合會、小龍馬、西河莊等3所敬老院進行了改造提升,全部實現了公辦民營。2020年,在劉營敬老院基礎上進行改造,完成了區養護院改擴建任務。截至目前,全區共有養老院13家,其中公辦養老院1家,公辦民營4家,民營養老機構8家,全區養老服務機構軟硬件建設更加規范,環境面貌煥然一新,服務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三是積極落實高齡補貼政策?!笆濉币詠?,累計為80歲以上老人發放高齡補貼1000余萬元。四是加強孤兒救助和殘疾人兩補工作。截至目前,全區共有孤兒202名,累計發放孤兒救助金1000余萬元。共有符合條件的重度殘疾人和困難殘疾人11004名,累計發放殘疾人兩補2500余萬元。五是區養護院建設完工投用。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養護院建設工作,列入全區20項民心工程和10項民生實事內容,及時安排、大力推進。2020年9月15日我區養護院建設完工,并于10月份實現順利運行。截至目前,我區養護院建筑面積1300平方米,總床位100張,總投資157.6萬元,規劃布局坐北朝南,所有場所均達到了無障礙設計要求,老年人健身場地、休閑娛樂場所配置完備,每個房間都有良好的通風和充足的日照,室內安裝了緊急呼救設備,護理員配備齊全,全院建設達到了三星級建設標準,為老人提供了綠化、美化、亮化、舒適化的入住環境,極大地提高了全區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服務水平。
二、“十四五”工作謀劃
(一)總體思路
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對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區關于推動民政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認真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牢牢守住社會建設的底線,緊緊圍繞區委“398156”工作思路,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更加突出全局站位、協同作戰、精準施策、共建共治,高質量推進民政事業建設新征程,為建設美麗、經濟強區貢獻民政力量。
(二)主要指標
到2025年,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市場參與、法制保障的現代民政運行機制更加健全;民政工作法治化、標準化、社會化、專業化、人文化、信息化達到較高水平,民政事業發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建成“現代新民政”,民政在社會建設中的骨干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民政服務對象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基本民生保障機制更加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社會救助機制日益健全,救助水平顯著提升,逐步統一低保金發放標準,救助程序規范公正、方便快捷,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社會力量參與救助渠道進一步拓寬。穩妥推進社會救助制度城鄉統籌,加快實現城鄉救助服務均等化。
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完善。養老服務網絡覆蓋更加廣泛,養老服務供給持續增加、結構更加合理、專業化水平明顯提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功能更加完備,老年人助餐、日間照料等基本服務需求優先得到保障。全區所有養老機構均達到星級以上標準,幸福院床位數達到2000張以上,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40張以上,社會力量舉辦或經營的床位比例進一步提高,“醫養融合”發展局面基本形成。社會養老服務發展環境不斷優化,體制機制充滿活力,產業規模顯著擴大。全區持證養老護理人才隊伍達到300名以上。
社會治理體系更加科學。城鄉社區多元治理局面初步形成,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更加健全,治理體制充滿活力。城市“三型”社區建設覆蓋率達到100%。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更加健全,發展環境更加優化,社會組織內部治理更加規范,綜合監管更加有效,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更加明顯,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蓋全區的社會組織孵化培育體系。與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梯次結構和分布格局基本形成?!八纳缏搫印睓C制實現全覆蓋。
社會福利制度更加普惠。老年人優待、養老服務補貼、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等福利制度全面落實,覆蓋人群進一步擴展,福利水平明顯提升,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享受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社會福利服務。區級慈善理念深入人心,公眾自愿參與慈善活動的氛圍更加濃厚,全區慈善捐贈數額顯著提升,慈善透明度、慈善信息公開達標率達到100%。發展1個知名度較高的品牌慈善組織,建設2個品牌慈善項目。全區實名注冊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例達到13%以上,構建起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機制健全、覆蓋城鄉的志愿服務體系。建設現代化地標性慈善設施,打造不少于2個公眾參與度高的慈善廣場,帶動形成一批慈善社區、慈善街道等。
專項社會事務服務更加高效。行政區劃規模、結構更加科學,健全區劃調整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體制機制。地名文化建設和地名公共服務進一步加強?;橐龅怯浺幏痘斤@著提升。建設一處區級公益性骨灰堂,17個鄉鎮至少建設一所公益性骨灰堂和公益性公墓,殯改安葬設施基本滿足民眾需求。殯儀館全面改造提升,全區火化率達到60%以上,惠民殯葬政策更加完善,生態殯葬獎補政策逐步落實,覆蓋城鄉居民的安葬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建立。
(三)重點任務
1、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突出政治建設,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落實民政黨組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認真履行“一崗雙責”,健全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大力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孺子?!本瘢姓蚊裾到y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2、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笆奈濉睍r期,圍繞“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總要求,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全區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鄉村幫扶機制,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持續推進脫貧人口增收。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推動全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村,增強其鞏固脫貧成果及內生發展動力。
3、履行民政職能鞏固脫貧成果。一是加強社會救助兜底保障。落實重點民生實事,對困難老年人、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困境兒童、特困人員等特殊貧困群體落實特惠政策,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家庭無經濟收入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的、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家庭有一定經濟收入且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的、一段時間內有可能依靠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等三類對象實施分類保障,提高保障標準。二是發揮社會組織作用,積極組織社會組織參與扶貧脫貧,助力全區脫貧攻堅。三是發揮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橋梁作用,繼續實施鄉村治理三年行動,深入推進移風易俗,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四是切實鞏固脫貧成果。建立低保漸退機制,對脫貧不穩定貧困人口,實施兜底保障救助。
4、扎實保障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強化社會救助管理和經辦機構建設,健全社會救助協調機制,強化各項救助制度銜接,整合政策資源,實現部門信息互聯互通。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加強基層經辦能力建設,激勵社會組織、慈善力量和志愿者等參與社會救助工作。完善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科學設定救助標準,提升社會救助整體水平。加強各級社會救助設施平臺建設,推進“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窗口建設。
5、抓好兒童群體關愛保護。強化兒童福利機構建設和規范管理,拓展兒童福利機構社會服務功能。健全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立完善留守兒童發現、報告、干預、跟蹤、關愛等機制,全方位保障權益。加強孤兒保障工作,為孤兒成長提供必要的服務和支持。抓好流浪乞討兒童救助,加強對救助管理機構和托養服務機構的監管,加大尋親力度,深入開展“互聯網+”尋親服務。加強困境兒童權益保障,將因家庭貧困、自身殘疾、監護缺失等兒童全部納入困境兒童保障范圍,落實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基本醫療保障、教育保障、落實監護責任等政策。
6、大力發展養老服務。一是大力推動完善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實行養老機構備案管理,建立養老機構綜合評估和信用評價制度,定期組織開展相關評估工作。二是深化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支持公辦養老機構實行公建民營,促進社會力量逐步成為發展養老行業的主體,規范公建民營養老機構管理、促進公建民營養老機構健康發展。配合醫保部門探索建立長期照護服務險,建立不同失能狀態老年人群的長期照護基礎服務項目、服務流程、標準與規范,提高專業化照護服務能力。加快區域性敬老院和照料護理區建設,提升敬老機構和救助機構的服務質量和水平。三是實施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發揮農村敬老院區域性示范作用,完善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提高農村敬老院兜底保障能力。推動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深化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養老服務公益行動,推動養老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
7、提質升級基本社會服務。一是深化殯葬事業改革。把殯葬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鄉規劃,加強區級公益性骨灰堂、鄉鎮公益性公墓和農村公益性骨灰堂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殯葬公共服務體系。大力倡導節地生態安葬,鞏固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成果,綜合運用政策宣傳、思想教育、鄉規民約、矛盾調處等多種手段,穩妥解決殯葬管理實際問題。二是推進婚喪習俗改革,明確操辦標準和要求、違約責任和獎懲措施,引導樹立厚養薄葬、節地生態、移風易俗的殯葬新風尚。圍繞民眾需求實際,逐步推進并完成1處區級公益性骨灰堂和17個鄉鎮的公益性骨灰堂、公益性公墓建設。三是規范婚姻登記管理。加強婚姻登記機關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婚姻登記機關達標建設。完善婚姻登記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實現與公安、法院等部門婚姻狀況基本信息共享,推進婚姻登記嚴重失信當事人信用約束和聯合懲戒。完善網上預約婚姻登記服務,探索婚姻家庭矛盾調解模式,提高婚姻登記管理服務水平。
8、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一是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加強基層黨組織領導,推動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規范化建設,依法配合組織部門做好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建立健全村(居)務監督委員會,完善黨支部、村委會、監委會、服務站、合作社“五位一體”的農村組織體系。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理順物業管理體制機制,健全黨支部、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樓門長、綜合服務站“六位一體”的城市社區治理組織體系,整合資源,推動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會志愿者“四社聯動”,提高居民參與度,深化社區協商,完善服務體系,構建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機制,不斷推進城鄉社區治理能力現代化。二是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加強黨對社會組織工作的領導,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確保社會組織發展的正確政治方向。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強化日??己嗽u估管理,完善社會監督手段,加快構建風險防范機制。推動社會組織加強自律。落實社會組織培育扶持政策,不斷拓展社會組織發展空間,優化社會組織發展規模和結構,到2025年建成覆蓋全區的社會組織孵化培育體系,促進全區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競爭有序、誠信自律、充滿活力的社會組織發展體系。三是大力發展慈善社工和志愿服務。全面落實慈善法,健全慈善組織公開募捐、信息公開、保值增值監管機制。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孵化基地作用,引導培育慈善組織向基層延伸,逐步形成區、鄉(鎮)、村(居)三級慈善組織網絡。要加快社區公益慈善類、社會服務類、社會福利類慈善組織的培育步伐,有針對性地培育發展關愛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智障殘疾等各類特殊群體為服務對象的慈善組織,逐步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慈善組織發展格局。完善區鄉慈善網絡,創建公益慈善品牌。弘揚志愿服務精神,支持福彩事業發展。策劃社工和志愿服務項目,培育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者隊伍。四是規范區劃地名界線管理。穩妥推進鄉級以上行政區劃調整,優化城區發展空間布局。健全完善行政區域界線糾紛防范化解機制,有序推進界線聯合檢查工作,探索創新界樁管理方式,不斷提升界線管理能力。推進地名信息化建設工作,創新和加強地名地址管理,滿足社會多樣化地名服務需求。建立健全地名標志維護管理長效機制,形成城鄉一體、銜接有序的地名標志導向體系。加強地名文化建設,傳承弘揚優秀地名文化,推進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9、全面加強民政能力建設。夯實基層基礎。配優配強區鄉民政干部隊伍,提高服務能力。發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強法治民政建設,完善民政政策法規,健全民政標準體系。加強安全管理。嚴守安全底線,落實各級民政服務機構主體責任,定期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堅決遏制和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
- 上一篇:民政局總結和謀劃
- 下一篇:民生任務進展情況專題報告
精品范文
10民政工作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