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業“十三五”工作計劃
時間:2022-06-30 05:27:18
導語:文化事業“十三五”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根據《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中辦國辦《關于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等文件精神,結合我區文化事業及文化產業發展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回顧及形勢分析
(一)“十二五”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間,我區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發展全局,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重大機遇,以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根本出發點,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文化事業取得了明顯成效。
1.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基本形成了覆蓋區、鄉鎮(街道)、村(社區)的三級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其中,區文化館被評為國家三級文化館;區圖書館建成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新增藏書5000余冊;區美術館新增館藏作品200件。12個鄉鎮文化站建設全面完成,鳳凰鄉、牛佛鎮鄉鎮綜合文化站被評為省級文化示范站;三多寨鎮鄉鎮綜合文化站被評為市級文化示范站。建成農家書屋148個、社區書屋40個,村級綜合文化室148個,建成一批文體示范社區、農村文化大院、留守兒童文化之家、農民工文化驛站等文化陣地。
2.文藝精品創作成果豐碩
以弘揚新時期改革創新精神為主旋律,積極打造“紅梅贊·江姐文化藝術節”品牌,創造一批富有時代氣息、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作品。鳳凰鹽都山水社區獲得省群眾廣場舞“金曲迎春·舞動天府”大賽市第二名、省總決賽優秀獎;市第十四屆藝術節,獲舞蹈新作、戲曲小品、街舞比賽三項第一名,4人躋身“十大歌手”,獎牌數和綜合排名居全市各區縣之首;市2014年社區藝術展演獲廣場舞比賽2個一等獎、1個二等獎,農民歌手大賽2個二等獎、1個三等獎,才藝展演1個優秀獎、2個表演獎,軍歌比拼二等獎;國慶合唱比賽二等獎。新成立區棋類協會、“燊海書畫院”。區作家協會成功換屆,《龍鄉文學》改版升級。長篇小說《燈魂》填補彩燈題材小說創作空白;《遇僧》、《最美中國》、《蓮蕭》等文藝作品獲得省市專家好評。
3.文化惠民扎實推進。
組織端午龍舟賽、迎春文藝匯演、職工暨農民歌手大賽、軍歌賽、廣場舞新作比賽、才藝展演、書畫攝影展、中華經典誦讀比賽、讀書征文等全區性大型特色文化活動48場次;利用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廣播電視村村通、村村響的作用,通過以會代訓、集中培訓等形式對對鄉鎮、村(社區)文化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和指導20余期,參訓人數500余人次。邀請舞蹈、聲樂、戲曲小品類專家到基層開展業務指導培訓,每年開展廣場舞、攝影、繪畫、書法等培訓近20場次,組建以腰鼓隊、秧歌隊、健身舞蹈隊等為主的民間組織40余個、文化骨干400余名;區牛佛鎮成功申報為2014—2016年度“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4.文化遺產保護成績斐然
全力對上爭取,到位中省文物保護維修資金近千萬元。燊海井、李亨祠堂、王氏牌坊等一批文保單位得到保護性修繕。牛佛鎮王爺廟社區成功爭取為全國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集中成片傳統村落”;“牛佛烘肘”、“耍龍燈”傳承人被評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紅蘿卜龍”、“井鹽傳統熬制技藝”傳承人被評為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燊海井井鹽深鉆汲制技藝榮獲第四屆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優秀展覽獎。完成了我區第七批國保、第八批省保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劃定和上報工作。
4.文化市場監管更加規范。
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原則,加大對新聞出版市場、文化娛樂場所等領域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按照“掃黃打非”工作要求,開展對少兒出版物市場、書報刊銷售點、打字復印點查處非法印制邪教宣傳品及反動、淫穢、迷信內容為主的專項整治行動20余次,依法收繳各類盜版及非法出版圖書、報刊、印刷品和盜版音像制品7299冊(盤),為營造我區保護知識產權的法治和文化環境奠定了基礎?;ヂ摼W上網服務營業場所、歌舞娛樂場所、演出市場的管理力度不斷加大,管理效果不斷提高。2011年至今,年均出動執法人員168人次,共查處違規經營場所29家,收繳罰沒款5.99萬元,確保了我區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的順利迎檢和文化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二)“十三五”發展形勢
1.面臨的機遇?!笆濉逼陂g,我區文化發展面臨重要機遇。一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文化與經濟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任務十分迫切。同時,十八屆三、四中全會提出了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下一步,國家將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未來五年,將進一步加大對民生工程和社會事業的投入,為我區文化事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二是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全面實施“三大發展戰略”,奮力推進“兩個跨越”,提升文化軟實力、推動建設文化強省戰略,并確定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左右,到202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預計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85%左右的工作思路,更有利于全區上下進一步統一思想、大膽探索、加快發展。
2.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城市高速擴張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帶來巨大壓力。基礎設施建設、機構設置、服務提供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面臨著供不應求的矛盾。一是基礎設施薄弱?!叭^一站“基本公共文化設施陳舊落后,三館殘、舊、小的問題較為突出,新館建設迫在眉睫;區域中心沒有適合開展大型群眾文化活動的廣場,村(社區)文化活動室設施管理滯后,不能滿足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基本需求。二是文化產業發展緩慢,文化企業規模小、檔次低,尤其是文化創意等新興文化產業薄弱,產業帶動能力弱。三是文化建設規劃滯后,文化設施規劃不配套。許多社區、住宅區、商用房缺乏公共文化設施。四是投入不足。我區文化事業經費總體上呈增長態勢,但與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相比,投入依然嚴重不足,導致文化陣地設施建設和深度開發不足,文化陣地不能發揮其應有功能,缺乏活力和吸引力。五是文化人才緊缺,基層文化事業人才流失嚴重,隊伍青黃不接。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四個全面的戰略部署,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實施重點文化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以改革創先為動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不斷增強文化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為追趕跨越、奮力崛起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全民共享作為第一目標,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努力實現城鄉居民文化素養、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整體提升。
2.堅持協調發展。推進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豐富面向基層、群眾的文化產品種類和數量,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促進文化與商業、旅游、科技融合發展。
3.堅持全民參與。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相統一的文化建設管理和經營模式,大力激發全社會參與文化建設熱情,努力形成多方共建、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實現“辦文化”向“種文化”、“管文化”的轉變。
4.堅持改革創新。繼續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加強區域特色文化資源整理和開發,拓展文化產品宣傳和推廣手段,有效提升文化影響力。
(三)發展目標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轄區居民整體素質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作品更加豐富,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文化品牌效應進一步擴大;文化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均等化,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得到切實加強,文化軟實力明顯增強。
三、主要任務
(一)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品牌。
統籌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資源。整合利用現有城鄉公共設施,依托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加強城市社區和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村民間文化藝術的扶持力度,完善農家書屋出版物補充更新工作。大力開展流動服務和數字服務,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城鄉聯動機制,實現農村、城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整合和互聯互通。推進城鄉“結對子、種文化”,加強城市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幫扶,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
1.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三館”項目建設,區文化館、圖書館達到國家二級館標準。加快推進數字化圖書館,公共電子閱覽室等重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建設,探索建設數字化農家書屋。啟動鹽場工業遺址廣場(中國鹽業博物館)的打造建設。加強對各類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完善管理運行機制,提高使用效率,做到建用并舉、用管并重。發揮區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機構在提供服務、組織活動、培訓骨干等方面的綜合效應,輻射并帶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開展。加強城鄉結對幫扶,促進文化資源的整合與交流,實現公共文化資源綜合利用,共建共享。強化村級文化設施規范管理。深化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
2.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形式。充分運用互聯網+,探索建設“數
字圖書館”、“非遺網上展示廳”、“網上圖書館”、“網上美術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遠程指導”等覆蓋全區的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多渠道向基層配送文化資源,為基層群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積極引導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支持民辦公益性文化機構的發展,鼓勵民間博物館、圖書館等公益性文化機構發展,探索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長效機制。
3.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深入開展面向基層、城鄉互動的群眾文化活動。建成城鄉聯動互補、城鄉居民廣泛參與的文化活動機制。繼續做精做強“紅梅贊·江姐文化藝術節”等品牌活動以及其他民間藝術活動,旅游文化活動、社團文化活動,打造一批富有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弘揚正能量、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品和活動品牌,發揮品牌示范作用和帶動作用,引領群眾文化活動整體推進。
4.加強文化細胞建設。通過文藝培訓、專家講座、遠程輔導、政策扶持等形式,大力支持城鄉居民、社會團體自辦文化和自主文化活動;深入開展文化七進活動,通過城鄉聯動、村企聯動、村校聯動,加強企業文化、校園文化、機關文化、社區文化等文化細胞建設。廣泛開展廣場文藝會演、民間文藝調演、經典閱讀等系列文化活動,在普及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活動質量,形成多層次、多類別、多樣式、城鄉聯動的群眾文化活動局面,不斷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5.打造文藝精品力作。組織實施文化名人名家工程,充分發揮專家智囊作用,邀請文化名人名家開展創作,研究和展演活動,打造一批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地域特色,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為一體的精品力作。強化激勵措施,鼓勵區內文藝骨干、社會團體和廣大群眾投入文化作品創作,扶持和推動優秀文化產品的創作和傳播,建立“群文之星”、“龍鄉佳作”評選機制,激發群眾文化工作者創作熱情,對在市級以上文化部門組織的重大藝術賽事中取得佳績的集體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加大文藝創作扶持力度,創新藝術生產管理機制,探索重大文藝創作項目和活動項目公開招投標和政府采購制度,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利用網絡、播客、微博等新形式展示文藝作品、增強文藝傳播能力。
6.加強文化隊伍建設。針對文化行業人才緊缺情況,分層次、有計劃地引進一批各門類的文學藝術人才、文化創意人才。加快發展一批符合文化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加大文化人才資源開發力度,逐步消除人才流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完善和創新人才引進、任用和激勵機制,培養一支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動員、鼓勵具有文藝專長的人員成為文化志愿者。
7.培育和扶持文化產業。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工作,努力把我區人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整合資源、突出特色,做大做強文化支柱產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優化產業發展環境,鼓勵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大力發展文化娛樂業,推動娛樂場所建設,促進娛樂消費化,吸引周邊地區居民前來消費。做大做強包裝印刷業,鼓勵發展會展、文化創意等產業。
(二)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程
1.加強文物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基礎上,做好新發現文物的列保工作和重點文物保護項目的規劃編制工作;積極推進館藏文物數據化管理,完善文物保護單位安全技術防范系統工程;做好工程建設中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充實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化內涵和文物內涵,積極申報國家級和省級文保單位;加強對民間文物收藏的指導與服務,大力提高展覽展示水平。
2.加強非遺的傳承利用。構建保護體系,非遺保護工作逐漸向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全面強化項目保護和資源共享,促進傳承發展方向轉化;繼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探索非遺活態保護和有效利用的途徑;通過命名、授予稱號、表彰獎勵、資助扶持等方式,確立非遺傳承人譜系,對傳承人進行合理有效的活態管理;注重專業研究、項目傳習、實物和資料收藏,與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生產性保護、旅游等相結合,使非遺得到合理利用和傳承發展。
3.加強文物保護項目建設。積極對上爭取資金和政策扶持,做好前期規劃和科學論證,推進牛佛王爺廟社區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項目、硅化木陳列館項目建設、燊海井遺址保護及“三防”(防雷、消防、安防)工程項目建設、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李莊異地保護項目等重大文物保護項目的建設。
(三)規范文化市場管理
實施“3+1”行動,初步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力爭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守法、監管有力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初步確立權責明確、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法治保障的文化市場監管格局。
1.實施綜合執法體制改革工程,全面破解權責交叉、多頭執法難題。堅持改革創新,強化融合發展。鞏固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制改革成效,進一步促進綜合執法機構規范化、科學化,橫向上,擴大綜合行政執法的范圍,建立健全部門聯動協同機制??v向上,將綜合行政執法向街道、鄉鎮延伸,推進執法重心下移。完成從單一執法機構整合的“物理變化”,到行政執法職能重組、轉變的“化學反應”,努力構建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現代行政執法體制。
2.實施文化市場綜合執法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綜合執法隊伍的思想素質和業務技能。一是引進和培育專業的行政執法力量,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執法隊伍建設,做到陽光執法、高效執法,樹立服務意識、法律意識、廉潔意識,通過積極參加執法大練兵技能大比武等活動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形象好”的文化市場監管執法隊伍。二是構建完整文化市場社會監督網,建立健全部門聯合機制,積極搭建12318舉報電話等群眾廣泛參與的社會平臺,加快推進和規范文化市場義務監督員隊伍建設,努力提高群眾自覺參與意識,不斷增強社會監督力量。三是引導、組織、推進文化市場行業協會建設,通過完善行業自律機制,打造文化市場誠信工程;四是堅持底線思維,強化兩手抓,做到一手抓繁榮、一手抓安全。建立健全文化市場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加強分類指導,督促市場主體做好應對突發事件的各項準備,有計劃進行突然事件應急演練。
3.實施互聯網+綜合執法信息一體化工程,全面提升文化市場監管信息化水平。一是利用好文化市場技術監管平臺,規范綜合執法工作,適應文化新技術發展帶來的新業態管理要求,提高文化安全預警能力。實時掌握和更新文化市場監管信息,徹底解決紙質文檔管理缺陷。二是提高行政執法手段的科技含量將文化市場管理工作同科技應用有機結合起來,積極爭取政府科技經費投入,整合各方資源,加快推進文化市場技術監管網絡視頻遠程監控系統建設,逐步實現對文化經營場所實時監控全覆蓋,從而通過提高科技監管手段克服管理中人員不足、裝備缺乏等困難,切實提高執法監管水平。
4.創新行政執法監督體系,全面提升文化產業發展效益。一是進一步落實“先照后證”改革舉措,建立文化市場事中事后監管體系,由重審批轉變為重服務和事中事后監管,由重事后處罰轉變為重事前事中引導。以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為突破口,把各項文化產業政策轉化為現實的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力爭到“十三五”末,形成一批文化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二是樹立執法為民的服務意識,以執法監管與行政許可相結合、日常巡查與集中整治相結合、整改教育與嚴管重罰相結合,執法監督與社會監督相結合,全面做好文化、新聞出版市場監管工作。加大版權保護力度,深入開展“掃黃打非”斗爭,大力整治市場環境。充分發揮政府的管理職能、行業的自律功能、社會的監督作用,形成良好的市場秩序。
四、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將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委宣傳部門組織協調、行政主管部門具體實施、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和群眾積極參與的文化建設和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2.強化項目支撐。健全重大項目推進機制,確保重點項目有效實施。嚴格建設程序,強化項目建設過程監管。加大項目前期工作推進力度,加強項目儲備,建立和完善項目庫。建立重大項目績效評估機制,提高重大項目的組織建設水平。加強政府投資項目監督,提高政府投資項目資金的使用效益。
3.加強隊伍建設。出臺相關政策,開設優秀文化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彌補我區舞蹈編排、曲藝創作等專業人才匱乏的不足。
建立健全有利于優秀學術與文化人才健康成長和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努力打造一支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基層文化輔導員和志愿者隊伍。
4.完善文化發展政策。積極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相關政策,在稅收優惠、建設用地、項目審批、資質認定、融資服務、技術合作等方面給予扶持。
- 上一篇: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 下一篇:城鄉建設“十三五”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