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業“十四五”工作規劃
時間:2022-01-31 09:33:46
導語:文化和旅游業“十四五”工作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精神和對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大力發展文旅經濟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旅游強省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大力發展文旅經濟加快建設生態康養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大決策部署,充分挖掘文旅資源優勢,釋放文旅經濟活力,發揮毗鄰成都、重慶兩大國家中心城市和天府新區、兩江新區的優勢,按照“12345”發展思路謀劃全域旅游發展,即創響“·綠色”一個品牌,明確全國紅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美麗鄉村旅游目的地兩個定位,推進文旅融合、農旅融合、康旅融合三個融合,構建紅色經典景區、鄉村休閑旅游景區、美麗鄉村旅游示范帶、陽化河鄉村旅游觀光帶四大組團,做實項目、品牌、平臺、基礎、人才五大支撐,突出文化生態旅游功能區建設,加快構建全域旅游格局,打造上連成都、下接重慶的天府旅游名縣,努力推動成渝中部綠色發展示范區再上新臺階。
二、發展目標
經過5年努力,把我縣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踐行、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的全國紅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美麗鄉村旅游目的地,爭創天府旅游名縣。
文旅品牌進一步唱響。著力唱響“·綠色”文旅品牌,推動文藝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文化名流名家不斷集聚,“中國田園詩歌之鄉”“成渝特色賽事之城”“中國燒烤美食之都”文化活動名片不斷豐富,對外文化形象不斷提升,文化旅游獨特魅力更加彰顯。
文旅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建成縣文體中心,文化館、圖書館達到一級館標準。鄉鎮和村(社區)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全域旅游格局基本構建,成功創建A級景區8個(其中,國家5A級旅游景區1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2個)、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1個。
文旅產業帶動力進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作為支柱產業的支撐帶動作用更加凸顯。新增文旅企業20戶,省級文創產業園1個,星級旅游飯店2家,星級鄉村酒店5家,星級農家樂20家。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實現翻番。文旅市場規范有序,人民群眾文化旅游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顯著增強。
三、功能布局
構建“一區、一帶、一鎮、六點、四線”的縣域旅游空間布局。
一區:文化生態旅游功能區。
一帶:“三旅”融合發展產業帶。串聯、、、、等人文自然旅游資源,打造旅游環線。
一鎮:勞動文旅特色小鎮。小鎮定位為偉人、詩意田園、古鎮風韻,堅持紅色文化與綠色田園相融發展,建設4.2平方公里元帥紅色旅游核心區、中國最小古鎮。
六點:一是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二是蜀中凈土·報國寺建設綜合型宗教禪修田園觀光旅游目的地,三是打造水鄉、康養福地,四是中國桑都·桑海旅游景區打造桑都文化地標,鐫刻歷史封面,五是旅游景區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六是通過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結合發展,打造陽化河旅游體驗區。
四線:融入成渝古道,共建精品旅游線路?;罨捎骞朋A道,集成渝主軸上秀麗山水、革命紀念、宗教石刻于一體的精品旅游線路,構建成渝古道旅游線。西起邛崍紅軍長征紀念館,串聯建川博物館、等,東至重慶周公館,弘揚紅色文化,構建紅色文化旅游線。西起都江堰,串聯國色天香、桃花、雁江花溪谷、四季果鄉、、安岳檸海等生態旅游景點,構建生態文化旅游線。西起羅漢寺,串聯文殊院、大慈寺、報國寺、馬鑼睏佛寺、蟠龍石匣寺、安岳石刻等,東至重慶大足石刻,構建佛教文化旅游線。
四、“十四五”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健全文旅公共服務體系
在繼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水平的同時,將文化廣電公共服務的投入、設施和服務內容同旅游公共服務有機銜接,將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試點同發展旅游有效結合;在文化公共服務設施中豐富旅游和教育功能,在旅游公共服務設施中增加文化內容。重點依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示范項目、城市旅游服務中心、全域旅游服務中心等,促進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的一體化。引導公共文化機構在服務好當地居民的同時,面向游客提供文化服務。推動重點旅游區域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重點旅游鄉鎮的公共文化服務站與旅游咨詢中心、旅游休閑設施統籌建設與運營。推動圖書館以及流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進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推動文化志愿服務進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將農家書屋等農村文化公共服務設施與鄉村旅游公共服務設施整合;將文化志愿者和旅游志愿者隊伍整合等。
(二)編制完善文旅事業產業規劃
1、開展縣文化和旅游發展思路研究。開展文化旅游資源調查,摸清縣域文化和旅游發展的資源現狀和產業基礎,聘請專業策劃團隊開展縣文化和旅游發展思路研究。
2、編制縣文化和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對接成渝旅游總體規劃和布局,結合成德眉資同城化工作,編制完成《縣文化和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推進文旅規劃與產業布局、交通發展、公共服務、生態環保、國土空間、城鄉規劃的高度融合,實現多規合一。
(三)推動一批文旅重點項目建設
1、加快推進在建文旅項目。啟動故居旅游大道景觀帶、弘毅之路內環線、新游客中心等工程建設,順利推進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建設。加快推進、五館一中心、羊叉河國家康養小鎮、威尼斯酒店、羊叉河鄉村振興示范帶等重點文旅項目建設。
2、積極籌備一批文旅項目。加強與有意向投資業主的對接聯系,研究落實項目用地、基礎配套、政策支持等相關工作,做好已簽約項目征地拆遷、環評等前期工作,力爭開工建設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園、高寺鎮生態度假基地等項目。
3、包裝引進一批文旅項目。策劃包裝中國田園詩歌小鎮、中國桑都特色文旅小鎮、康養度假區,康養度假區、鼓樓山旅游景區、睏佛寺旅游景區、謝無量文學藝術館、縣域旅游環線等項目,積極開展項目招商引資推介活動。
(四)創建一批重點文旅品牌
1、實施創建5A級旅游景區。實施景區基礎設施和功能配套建設,提升景區品牌影響力,力爭2年內成功創建5A級旅游景區,努力推動創建國省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園。
2、實施創建4A級旅游景區和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推進“旅游+農業”發展模式,依托國家級林業科技示范園,挖掘鄉村文化旅游元素,培育鄉土民俗風情,規劃建設旅游門戶服務中心,林業科技博覽區,珍稀花木游賞區,特色林果休閑區,濕地公園游樂區,林下休閑運動區,民俗風情度假區。爭創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
3、實施報國寺創建4A級旅游景區。依托“川中名剎•蜀中凈土”報國寺佛教文化,打造成渝地區具有影響力的禪修文化觀光與養生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引進滌蕩浮塵、息心忘返的養生休閑文旅產業項目,實施禪修文化觀光與養生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基礎設施和功能配套建設,爭創國家4A級旅游景區。
4、培育打造勞動文旅特色小鎮。依托,突出紅色文化主題,深度挖掘薛苞古鎮自然資源、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孝廉文化,打造集研學體驗、觀光采摘、自駕露營、休閑康養等為一體,宜居宜游宜業紅色文旅小鎮。
5、打造鄉村旅游示范品牌。大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和鄉村旅游提升行動,積極開展“美麗宜居鄉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舉辦童家桃花節、勞動梨花節、石佛親水節、高寺葡萄采摘節等“中國·詩意田園”鄉村文化旅游節慶活動,推動農家樂向精品民宿、鄉村酒店等方向轉型升級。
6、創塑特色文旅活動品牌。持續舉辦中國燒烤美食文化旅游節、“中國·田園詩會”、“青松杯”全國小小說大賽,“帥鄉”省圍棋公開賽、橋牌錦標賽等省級以上重大文化旅游賽事品牌活動,打造“中國田園詩歌之鄉”“中國燒烤美食之都”“成渝特色賽事之城”文化活動名片品牌,不斷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力爭到2023年創建國家級、省級文化旅游品牌15個。推出“三寶”“四名”“五絕”等一批特色文旅商品進景區、進市場,挖掘紅色文化內涵,開發獨具地方特色的工藝品、老字號產品、文化旅游紀念品等創意商品,推動文化旅游消費和文化旅游產業升級。
五、九大重點工程
(一)實施重點景區創建工程。以構建全域旅游為目標,突出重點景區的帶動示范作用,打造名片,挖掘紅色文化、生態文化、農耕文化等,發展紅色文化研學、生態康養、休閑度假等業態,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23年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2025年報國寺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二)實施文旅特色小鎮建設工程。充分利用勞動鎮省級文旅特色小鎮品牌和文化旅游特色小鎮聯盟平臺,按照“一軸一環六點”的總體布局,建設研學旅行基地、文創產業園、演藝劇場、民俗旅游酒店、康養中心、特色旅游街區等項目,打造文化旅游副中心。唱響“中國田園詩歌之鄉”品牌,建設詩詞名家工作室、田園詩歌廊道、自駕游基地、美食文化街區等項目,打造中國田園詩歌小鎮。突出“中國桑都”文化IP,建設中國桑都博覽園、絲綢博物館、非遺體驗園等項目,打造中國桑都小鎮。
(三)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程。著力加強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保護,推動革命文物與紅色旅游深度融合,建設紅色旅游研學基地、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結合鄉村文化振興,實施睏佛寺摩崖造像、三圣宮等國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工程,規劃建設馬鑼睏佛寺旅游景區、三圣宮旅游景區。挖掘名人資源,建設謝無量文學藝術館、吳仲良愛心苑、凌云塔城市森林公園等項目,豐富葉鏞、羅光燮、郭隆凱等革命英烈展陳資料。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激勵機制,建設非遺體驗園、非遺傳習基地,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川劇振興工程。
(四)實施文藝精品創作展演工程。大力實施優秀文化傳承“六個一”工程,加大文藝創作生產扶持力度,深入挖掘元帥、謝無量等歷史名人文化內涵,持續推動《元帥》等影視作品、《青年》《回川》等舞臺藝術精品和文學書畫美術音樂主題創作。打通文藝創作、生產、展演、消費及經紀環節,搭建優秀作品多元傳播展示平臺。
(五)實施文旅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加快推進蜀都大道東延線(樂簡段)、成南達萬高鐵、弘毅之路內環線等項目建設,加速構建“兩鐵五高八快”綜合立體交通網。推進—報國寺——美麗鄉村旅游示范路建設,打造“旅游+交通”融合發展示范線。大力“實施市民300米購物計劃”,推動玉龍湖城市綜合體、奧特萊斯文化街區、巨洋威尼斯酒店等文旅項目加快建設。加快推進文體場館、旅游廁所、游客中心、智慧旅游平臺等文化旅游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不斷改善文化旅游服務條件。
(六)實施文旅品牌創建推廣工程。有效整合川渝文化旅游優質資源,打造—小平—“川內紅三角”和—小平---楊尚昆-聶榮臻“偉人”紅色經典旅游線,推出紅色文化體驗游、蠶桑文化體驗游、禪修文化體驗游、鄉村生態田園體驗游、農耕非遺展示游等鄉村旅游精品線。以“中國·詩意田園”鄉村文化旅游季為統攬,舉辦童家桃花節、勞動梨花節、石佛親水節、高寺桑椹采摘節等縣域文旅系列節慶活動。定期舉辦中國·田園詩會、“青松杯”全國小小說大賽、全省棋牌類公開賽、國際美食燒烤文化旅游節等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國省級文旅品牌活動。大力推進成資同城化、成渝直線旅游聯盟合作,協同實施文化旅游品牌推廣計劃,加大與主流媒體、旅游網站的聯合營銷力度,唱響“·綠色”品牌。
(七)實施文旅商品開發工程。積極對接高校、企業,挖掘紅色文化內涵,開發一批紅色旅游紀念品。加大對“三寶”“四名”“五絕”等特色文旅商品的開發支持力度,推動進景區、進酒店、進車站等。創新“旅游+電商”模式,推動文旅商品打開線上市場和高端市場,推動文化旅游消費升級。
(八)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工程。以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為契機,實施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旅游提升行動,持續開展“美麗·宜居鄉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動農家樂向精品民宿、鄉村酒店等方向轉型升級,創建一批鄉村文旅示范村、精品農家樂專業村、鄉村旅游合作社。打造毗河沿線水文化景觀帶,連接毗河沿線文物古跡、自然風光、傳統村落,建設沿河綠道、濕地公園、森林公園等微型景區。深入開展文旅扶貧扶志扶智行動,創新富民共享機制,讓群眾參與資源開發、商品產銷、經營活動等,帶動一方經濟,造福一方百姓。
(九)實施市場主體培育工程。探索建立國有或國有控股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公司,引領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瞄準國際國內文旅大企業、大集團,積極引進一批有影響力、知名度的文旅戰略投資者和運營商落戶。大力培育本土民營和中小微文旅企業,引導其向專業、精品、特色、創新方向發展,形成以旅游骨干企業為龍頭、大中小旅游企業協調發展的格局,推動吃住行游購娛醫康養等文化旅游要素不斷豐富。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領導機制。建立領導小組例會制度,集中研究解決文化旅游發展重大事項和重點問題。各部門(單位)、鄉鎮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工作領導機制,各有關部門(單位)要分工負責、協同推進,形成黨政統籌、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h委、縣政府每年召開一次全縣文化和旅游發展大會。
(二)建立激勵機制。把文化和旅游事業產業發展作為縣委、縣政府重點工作納入部門、鄉鎮工作績效目標考核,作為領導班子和干部實績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立景區創建激勵機制,對成功創建A級景區的相關部門、鄉鎮給予表彰獎勵。對文旅龍頭企業、星級酒店、星級農家樂等創評,給予年度經費扶持。以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公司為依托,按照市場化運作方式,參與文化旅游業開發建設、營運管理,或以股權投資、債券投資方式支持旅游業發展。設立文化旅游發展專項資金每年1000萬元,用于文旅基礎設施建設和兌現全縣文化旅游獎勵扶持政策等。
(三)注重規劃引領。建立規劃統籌機制,按照全縣統籌、鄉鎮主體、區域協同的原則,做好區域、景區、游線規劃,實現縣域文化旅游規劃“一盤棋”。建立多規合一機制,推進文旅規劃與國土空間、產業布局、交通發展、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等規劃銜接,發揮綜合聯動效益。建立規劃執行審查機制,定期開展督查和評估,確保規劃權威性和實施連續性。
(四)突出項目支撐。建立文化旅游動態項目庫,策劃包裝一批文旅項目,實行動態管理。加大文旅項目招商引資力度,爭取落地一批帶動性、示范性強的文旅項目,不斷壯大文化旅游產業規模。堅持縣級領導聯系重點文旅項目制度,實行一個重點項目、一個推進方案、一套工作專班,高效務實推進項目實施。
(五)突出人才支撐。加強文化和旅游創新實踐基地、文創產業園、智慧文旅中心等平臺建設,加大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推進文化旅游領域職稱改革,實施文化和旅游人才培養引進五年行動方案。大力發展文化和旅游職業教育,鼓勵政府、企業和高校共建文化和旅游人才培養培訓聯動機制。
(六)強化要素保障。加大財政對文化和旅游發展的投入力度,落實重點文旅企業、重大文旅項目招商引資和金融扶持政策,依法依規落實國家支持文旅發展的有關稅收優惠政策。落實文旅項目用地保障,及時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探索實施點狀供地,鼓勵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等多種供地方式保障需求。
(七)推進區域合作。將文旅融合發展作為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資同城化的重要內容,主動對接交流,推進旅游規劃、服務設施、宣傳營銷、執法監管等領域深度合作,全力融入成都文旅經濟發展核心區。共同挖掘開發紅色文化、鄉村旅游等獨特性資源,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合力舉辦文化交流和旅游節慶活動,提升將帥、美麗鄉村旅游帶等品牌影響力,構建環成都文旅帶、渝西旅游經濟帶協同聯動、融合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