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發展生態特色工業工作計劃
時間:2022-03-04 02:13:00
導語:縣發展生態特色工業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提出實施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著眼,繼東南沿海開發開放和西部大開發之后做出的又一個重大戰略決策。對我縣而言,是一個千載難逢的重大歷史機遇和嚴峻挑戰。必須搶抓這一機遇,動員全縣人民,凝聚各方面力量,齊心協力,克難攻堅,努力把靖宇建設成生態特色工業示范基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生態與自然資源
我縣地處長*腹地,生態資源良好,環境系統完整,可恢復性強,是全省生態建設中等示范城市。
森林資源??全縣有林地面積24.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84.2%,活立木蓄積量為3000萬立方米。
經濟動植物資源??全縣野生動物350余種,野生藥用植物700余種,野生食用植物200余種,是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主產區,是“中國西洋參之鄉”和“中國西洋參種源基地”。
礦產資源??全縣已發現礦產30余種。其中有優質礦泉水水源地47處,日涌量達15.1萬噸,是“中國長*靖宇礦泉城”。煤炭資源豐富,遠景儲量1.5億噸,普查儲量7800萬噸,精查2468萬噸,原煤年產達到45萬噸,是“全國重點產煤縣”。此外,還有金、鐵、銅、硅藻土、泥炭、石灰巖、火山渣等礦產資源。
水能資源??境內屬松花江流域,共有大小河流31條,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15.2萬千瓦,可開發水能資源量9萬千瓦,已開發1.3萬千瓦。
旅游資源??有楊靖宇將軍殉國地、*湖庫區、龍灣湖、贏海景區等人文和自然景觀,以及農夫山泉、娃哈哈、西洋參工業園區,具有廣闊的旅游發展前景。
(二)發展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進一步解放思想,克難攻堅,艱苦創業,使全縣經濟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近年來,立足資源開發,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全力打造礦泉城品牌,引進了農夫山泉、娃哈哈等知名企業落戶靖宇,初步形成了以礦泉水為支撐,以醫藥、冶煉、綠色食品為優勢的生態資源工業經濟體系。2003年,靖宇縣生產總值65200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12200萬元;全口徑財政收入4598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3850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73146萬元,人均儲蓄存款5059元;城鎮居民和農村人均居住面積分別達到13.2平方米和8.2平方米?;A設施建設步伐加快,2003年,開工建設了宇輝地方鐵路,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0公里,“一橫二縱四出口”公路建設框架基本形成。小城鎮建設取得新成就,中心城鎮帶動功能明顯增強。工資、養老金、民政優扶等資金的基本保付,保證了社會穩定,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三)主要矛盾和問題
靖宇經濟發展既有歷史形成和積累的矛盾,也有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總量小,財政收支缺口較大。靖宇屬后發展縣份,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到2003年,靖宇縣生產總值僅實現65200萬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528元,比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3627元。三次產業結構為33.6∶37.9∶28.5,由于二產業總量規模小,沒有形成對三產業的有效牽動,致使三產業發展滯后。全縣年銷售額在5000萬元以上規模工業企業僅有農夫山泉、娃哈哈、西洋參集團和東林冶煉4戶,特別是境內沒有大型中省直企業,工業經濟對縣域經濟增長的支撐力不強。財政收支矛盾較大,入不敷出,2003年全縣當年財政資金缺口達到3371萬元,累計資金缺口達到6814萬元,縣、鄉兩級財政的困難困擾了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
2、傳統主導產業衰退,新型產業支撐作用沒有突出顯現。在“八五”前后,林參產業是我縣的主導產業,由于多年來對林木的過量采伐和參林矛盾加劇,致使這兩大產業逐年衰退,產量下降,效益下滑。林參兩大產業由“八五”期間年均占全縣GDP的65%,下降到目前的24%,木材采伐量由最高年份的2.3萬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0.8萬立方米,人參產量由最高年份的1042萬公斤,下降到目前的657萬公斤。醫藥、冶煉、礦產等新型工業發展速度緩慢,到2003年,醫藥、冶煉、礦產、礦泉水四大工業產業增加值僅占全縣GDP比重的17%,支撐拉動作用仍不十分明顯。
3、資源轉化層次低,開發利用不充分?,F有工業企業“原材料”型產品多,產業鏈條短,效益流失嚴重。煤炭100%作為原料輸出,中草藥材加工轉化率僅為24%,木材加工占原木采伐量僅為21.2%;目前全縣礦產資源開發僅占11.2%,水能利用率為14.4%,資源優勢沒有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
4、所有制結構不優,民營經濟發展不足。由于歷史和體制等諸多原因,我縣工業經濟不僅總量小,而且所有制結構矛盾突出,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占經濟總比重過高,民營經濟發展明顯不足,沒有形成自主增長機制。企業改制面臨較大困難,全縣仍有9戶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沒有轉制。
5、就業和再就業矛盾突出,社會保障能力較弱。到2003年末,全縣下崗失業人員達到9550人,下崗職工再就業率僅占45%,全縣每年需就業和再就業崗位與可提供及新增的就業崗位之差為4050個,就業和再就業的壓力較大。目前全縣企業職工實際參加養老保險7000人,參保率為64%,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為57%和30%,全縣每年養老保險資金缺口約800萬元。全縣城鎮納入動態“低保”對象14778人,農村約有1.5萬富余勞動力需要向城鎮轉移。
此外,思想解放程度不夠,人才十分匱乏,小農意識、計劃經濟思想和“官本位”觀念的束縛和影響仍較嚴重,行為方式、工作方法及發展環境還不適應新形式、新任務的要求,站位不高、思路不寬、辦法不多、創新意識不強。
二、發展生態特色工業總體構想
抓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機遇,發展生態特色工業,必須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確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用新思路、新體制、新機制、新方式,走出加快靖宇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和縣委十二屆三次全會精神,圍繞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堅持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堅持工業立縣、產業興縣、企業富縣,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主線,著力推進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產業創新和技術創新;依托資源優勢,面向兩個市場,抓住機遇,突出項目建設,做大做強礦泉飲品、礦產能源冶煉、現代中藥、綠色農特產品、林木深加工五大產業,矗立產業支柱,形成區域格局,壯大經濟實力,努力把靖宇建設成中國著名的長*礦泉城。
(二)基本原則
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發揮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依靠市場機制推進生態特色工業發展。
堅持科技驅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資源深度開發與發展新型產業并重,注重先進科技成果引進和轉化,運用高新技術改造裝備傳統產業。
堅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在抓好工業經濟的同時,促進農業和第三產業同步發展,實現速度與效益相統一、經濟與社會同發展。
堅持爭取外援和發揮自身優勢并舉,挖掘內部潛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在這一前提下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
堅持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做到開發與保護并舉,發展與建設并重,抓好生態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堅持把解決再就業問題與產業結構調整、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相結合,在發展壯大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的同時,注重發展勞動緊密型產業,努力擴大就業。
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通過思想觀念、工作思路、體制結構、領導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創新,促進和保障發展生態特色工業目標的實現。
(三)規劃目標
從2004年起到2010年,把靖宇建設成全國著名的礦泉城,并形成以礦泉飲品、礦產能源冶煉、現代中藥、綠色農特產品加工及林木深加工五大產業為支撐的生態特色工業產業基地。
到2010年,靖宇縣生產總值達到185000萬元,年均增長1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400元,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8%,實現在全省位次前移;三次產業結構比重達到19∶59∶22;財政收入達到15000萬元,年均增長18.4%;城鎮居民可支配性收入達到6000元,年均增長7.6%;全社會累計新增就業崗位15000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21億元。
圍繞這一目標,分三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2004至2005年,生態特色工業體系建設初見成效。搶抓國家對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等政策機遇,立足資源開發,盤活存量,擴充總量,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到2005年,初步建成3?5個有發展前途且較大規模的新型產業,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到2005年,靖宇縣生產總值達到82000萬元,年均增長12%,工業增加值達到29000萬元,年均增長27%;財政收入達到6000萬元,年均增長14.2%;生產力布局趨于合理;投資環境明顯改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加強,就業壓力得到緩解。
第二階段:2005至2007年,生態特色工業體系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靖宇縣生產總值達到1*000萬元,以2000年為基數,提前3年翻番,年均增長15%;工業增加值達到47000萬元,年均增長27%;財政收入達到10000萬元,年均增長21.4%;現代企業管理體制初步形成,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以礦泉飲品、礦產能源冶煉、現代中藥、綠色農特產品加工及林木深加工產業為重點的新型經濟支撐體系建設具備一定規模。
第三階段:20*至2010年,全縣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規劃目標基本實現。新型生態特色工業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撐,五大支柱產業工業增加值占全縣GDP比重的56.2%,對地方財政貢獻率比重達到80%以上。國有經濟完成戰略性調整目標,民營經濟比重達到90%以上,全社會累計新增就業崗位15000個,形成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經濟發展活力明顯增強。
三、發展生態特色工業的產業布局
圍繞建設生態特色工業總體目標,立足資源優勢,抓住政策機遇,超前謀劃,合理布局,全力打造生態特色工業發展新格局。
(一)礦泉飲品業
依托“中國長*靖宇礦泉城”和“吉林長*礦泉水基地”這一命名,加快發展礦泉飲品業,擴大生產規模,打響礦泉品牌,提升靖宇礦泉城知名度,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礦泉飲品產業基地。到2010年,全縣礦泉飲品生產規模達到100萬噸,增加值達到4.4億元,占全縣GDP比重的24%,我縣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最重要的礦泉飲品生產基地。
做大做強農夫山泉、娃哈哈兩大企業。繼續加大對農夫山泉、娃哈哈兩大企業的扶持力度,盡快建設與兩戶企業相配套的藍莓、胡蘿卜等原料基地,延伸產業鏈條,促使企業加快技改步伐,擴大規模,增產增效。實施農夫山泉年產15萬噸農夫果園生產線項目建設,使農夫山泉飲品年生產規模達到45萬噸。加強與娃哈哈總部的聯系與溝通,通過爭取政策支持,促使娃哈哈早日進行技術改造,新上一條年產30萬噸的礦泉系列飲品生產線,使娃哈哈礦泉飲品年生產規模達到42萬噸。
積極盤活做大吉源、德亞、雙龍泉等小型礦泉水企業。加強與長*酒業、長春亞泰等企業的聯姻與合作,使小企業攀高結貴,擴大生產規模,改良生產和經營網絡,創造知名品牌,提高經濟效益。
繼續引進大財團、大企業到我縣投資建廠,擴大礦泉飲品生產規模,提高我縣礦泉飲品在國內外競爭力。要立足礦泉資源,加強與康師傅、雀巢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的合作,力爭在2005年前后再引進1?2戶具有國際知名品牌的企業落戶靖宇。
(二)礦產能源冶煉業
立足資源開發,大力發展礦產能源冶煉產業,到2010年,礦產能源冶煉工業增加值達到2.4億元,占全縣GDP比重的13%。加大礦產勘探力度,通過引資、合資、合作等方式對礦產資源實行規?;鸵幏痘_發,利用招商引資,改造現有龍馬煤礦、新宇煤礦,完善生產技術裝備,擴大生產規模;在馬檔礦區5線以北新建一座年產45萬噸煤炭礦井;整合全縣鐵礦資源,新建設一座年產30萬噸鐵精粉項目。同時,積極規劃設計開發金、硅藻土和泥炭土等礦產資源。
水利能源重點搞好裝機1.5萬千瓦的蒙江電站、裝機1.3萬千瓦的白江河電站等項目建設,到2010年,全縣地方水電裝機總量達到4.6萬千瓦。謀劃整合水電資源,積極使地方水電業向集團化方向運作。同時積極配合國家、省、市做好核電站的前期準備工作,力爭把我縣建成重要能源基地。
冶煉工業在充分利用擁有工業硅對外貿易出口權的優勢基礎上,做大做強東林冶煉集團公司工業硅和活性炭項目,加強與國內外知名企業的強強合作,擴大規模,增加總量,改進生產能力,提高經濟效益。抓住與大連兵工合作的機遇,積極運作,新建4臺9000KVA年產20000噸工業硅電爐,配套煙塵治理同時回收微硅粉10000噸。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利用煤炭資源建設10萬千瓦熱電廠和年產5萬噸工業硅項目,總投資8億元。到2010年,全縣工業硅生產能力達到8萬噸,配套煙塵治理回收微硅粉2.5萬噸,形成煤?電?硅?供熱為一體的產業鏈條,同時加大研發力度,使工業硅逐步向高科技、精深加工、國際市場方向發展。
(三)現代中藥業
依托我縣豐富的藥材資源,打響“天然、純正、獨特”的長*品牌,建立穩定的具備一定產業規模的現代中藥產業基地。用3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建成符合GAP標準的中藥農業、符合GMP標準的中藥工業、符合GSP標準中藥商業,形成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骨干、商業為紐帶的現代中藥產業群。到2010年,現代中藥業工業增加值達到1.5億元,占全縣GDP比重的8%。
建設林下參、刺五加、北柴胡、五味子4大地道中藥材保護基地,發展西洋參、吉林人參、林蛙、平貝母、穿龍薯蕷、細辛、北芪、蒲公英等8大人工中藥材生產基地。實施參業振興工程,大力開展農田土、老參地、草炭土種參實驗,解決林參矛盾,實現參業可持續發展。依托中國醫藥集團、上海醫藥集團、國家醫藥保健品公司及海南養生堂等知名企業和科研單位,建立資源、科研、生產經營一體化運營機制,著力培育具有長*特色、療效顯著、消費者認可度高的專有品牌,以品牌拉動骨干企業快速發展。加快洋參果消渴膠囊、洋參二醇組皂苷針劑等國家二類新藥及洋參蛤什螞油沖劑、洋參果口服液等新產品的研發進程,積極開發西洋參、皇封參及高麗人參系列產品,努力開拓升白康口服液、人參莖葉皂苷、參蘇補腎膠囊、皇封參等健康醫藥產品。扶持華洋藥業、北京同仁堂吉林人參有限公司、皇封參股份有限公司等醫藥重點企業。盤活皇封參股份有限公司存量資產,完成其中成藥生產線GMP改造任務,重振皇封參藥業。建設同仁堂吉林人參有限公司、西洋參中藥飲片公司、通寶中藥萃取科技有限公司、海源中藥飲片公司等醫藥企業GMP生產線。整合醫藥企業優勢資源,設計包裝項目,爭取將“升白康口服液、人參莖葉皂苷新藥開發”、“西洋參、人參系列產品精深加工”、“長*中藥飲片生產線建設”、“穿龍薯蕷生產線建設”等項目列入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項目。努力把我縣的現代中藥產業建設成為吉林省重點中藥產業基地和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
(四)綠色農特產品加工業
順應21世紀“天然、營養、無公害”的消費趨勢,在堅持開發與保護并舉的前提下,依靠科技創新,擴大綠色食品的生產規模和精深加工能力,重點發展以山野菜、食用菌、藍莓為主的綠色食品加工業,以肉食牛、梅花鹿為主的精品畜牧加工業和以林蛙、山雞、狍為主的綠色精品養殖業,形成綠色食品精深加工產業群。到2010年,全縣綠色農特產品加工業工業增加值達到1.1億元,占全縣GDP比重的5.8%。
加強山野菜保護地建設,加大山野菜家植、食用菌栽唷⒗遁?耘嗟燃際醯難芯苛Χ取V氐闋鑾孔齟罌翟瓷秸瀆躺?稱菲笠擔?プ∑湓諶?形寮衣躺?稱芳庸て笠道Π笊甌ü?依瞎ひ禱?馗腦煜钅恐鋅毓?1%的優勢,使其年產達到3萬噸山珍食品,成為*市綠色食品龍頭企業。抓好藍莓食品有限公司年產1.5萬噸藍莓飲料等項目建設。到2007年,綠色食品生產能力達到12萬噸,2010年達到15萬噸。利用我縣豐富的草場資源,實施“草變肉”工程,大力發展以鹿、牛、羊等食草型動物為主的精品畜牧業。推廣梅花鹿單公小群配種、黃牛三元雜交冷改、絨山羊改良等技術,優化種群質量。加強特色牧業小區和牧業強鄉建設,到2010年,全縣特色牧業小區要達到10個以上。梅花鹿、馬鹿存欄達到3.3萬只,牛存欄達到10萬頭,羊存欄達到5萬只。積極興建畜禽產品加工企業,加大與長春皓月,吉林德大等企業的聯系與合作,積極開發鹿及牛羊系列產品,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到2010年,畜牧加工業年產值達到2億元。
(五)林木深加工產業
借助省屬森工企業位踞靖宇及周邊的地域優勢,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發展林下經濟,搞好林產品深精加工和綜合開發。到2010年,林木深加工產業增加值達到1億元,占全縣GDP比重5.4%。通過招商引資,整合現有林產品加工企業,搞好深精加工,延伸產業鏈條,實現林木產品由粗放經營向精細加工轉變,由初級產品向高級產品轉變。吉強木業完成仿古家俱生產線改造;華興木業完成高細度指接拼板生產線改造,擴大兩戶林木企業生產規模,增加對外出口貿易額。規范和取締小炭窯,加快“速生豐產林基地”、“退耕還林工程”、“薪炭林工程”三個項目建設進程,充分利用森林采伐剩余物、森林撫育清理物,設計建設年產1萬噸工業型炭廠項目,生產工業炭、活性炭、木焦油等產品,實施林炭一體化工程,為工業硅等生產提供充足原料。發展經濟林,利用全縣6000畝葡萄基地,設計投資6800萬元,建設年產2萬噸葡萄果汁發酵站項目。同時,積極協調周邊森工企業局在我縣建設木材精加工企業,擴大林木制品生產規模。
在培育壯大五大產業的同時,抓好旅游、建材、化工等產業,促使旅游業和其他企業發展壯大。旅游業要全力打造“吉林靖宇火山礦泉群國家地質公園”這一平臺,重點抓好*湖仁義景區、楊靖宇將軍殉國地、龍灣湖、贏海旅游區等景區、景點、景觀的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松花江旅游經濟帶,形成以觀光、休閑、文化于一體的旅游發展新格局,以旅游開發帶動生態特色工業發展。建材工業要改造擴建華潤建材水泥和泡沫玻璃生產能力,使其年生產能力分別達到10萬噸和1萬立方米。
全力扶持一批重點企業。到2010年全縣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0戶,其中銷售收入3000萬元至1億元企業達到12戶,1億元到3億元企業達到5戶,3億元以上企業達到3戶,培育起“小巨人”重點龍頭企業群。
四、發展生態特色工業的措施
按照建設生態特色工業體系的要求,立足資源,借助國家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政策優勢,引進外資外企外智,優化結構,創新機制,建設一批新型生態工業項目,重點采取以下措施;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掀起全民創業熱潮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牢固樹立靠改革開放、靠市場機制、靠自力更生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思想觀念,進一步強化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弘揚全民創業精神,營造敢于創新、勇于創利、勤于創業的氛圍。自覺摒棄舊的思維定勢和發展理念,破除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思想觀念、管理方式的束縛,緊緊抓住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有利時機,切實增強加快發展、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使命感。充分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動員和凝聚社會各方面力量,掀起全民“二次創業”熱潮,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投入到發展生態特色工業、振興靖宇經濟的偉大事業中。
(二)加快重點項目建設,牽動產業優化升級
發展生態特色工業,重在項目建設。國家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為我縣項目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全縣未來7年項目的規劃涉及工業、農業、城建、交通等十幾個領域。我們必須把項目建設作為各項工作重中之重,作為振興靖宇經濟的核心之舉,以此挺起工業強縣的脊梁。堅持依托資源上項目,在開發資源型項目上求突破;要集中精力上大項目,抓住事關全局的重點項目不放松,千方百計做成做好;要重視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項目,積極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聯手合作,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扶持民營項目,鼓勵社會資本和外資參與傳統產業調整改造和新型生態特色工業項目建設。研究國家投資導向,緊緊抓住國家重點扶持的產業,選上一批新項目。加強項目建設管理,嚴格執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和合同制,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確保工程質量,盡快形成新的生產能力。
(三)全面深化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消除不利于經濟發展和調整改造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增強發展生態特色工業的內在動力,是實現靖宇經濟振興的關鍵和前提。一是加快產權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積極穩妥、因企制宜、先易后難的原則,以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為目標,以保持社會穩定為前提,以股份制、民營化為重點,積極推進企業改革。通過實施產權出售、股權轉讓等多種形式,具備條件的國有企業2004年全部完成改制任務。二是推進實施企業集團戰略。整合重組有效資產,盤活呆滯資產,提高運行水平和規模能力。按照“龍頭企業十基地十農戶”的思路,運作西洋參集團、康源公司等龍頭企業與產業基地及農戶的聯合合作。積極探索能源、礦產、冶煉等資產整合重組,做大做強產業。三是加大改制企業規范力度。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強化企業內部管理,提高企業經營水平。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著力營造良好環境,鼓勵民營經濟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以及法律法規沒有禁入的行業和領域,給民營經濟發展讓出作業面。引導民營經濟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革、改組和改造,盤活國有資產,參與新型生態工業項目建設。要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撐體系、服務體系、信用擔保體系,不斷擴充民營企業的數量和規模,扶優促強民營企業。力爭7年時間,全縣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占全縣GDP總量的90%以上,對財政貢獻率達到80%以上。爭取到2010年涌現一大批年銷售收入超千萬元、納稅過百萬元的民營企業群,發展一批銷售收入過億元、納稅超千萬元的民營龍頭企業。
(四)大力招商引資,全方位擴大開放
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堅持“引進來,走出去”,努力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對外經貿體制和運行機制,在更寬的領域、更高的層次擴大對外開放,帶動傳統產業調整改造和新項目建設。一是要積極營造有利于招商引資的寬松環境。要樹立誠信和長遠觀念,全面落實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為引資企業提供優質服務。要加快生態經濟開發區建設步伐,在做大做強區內現有企業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吸引域內外資本向開發區聚集,使開發區成為域外客商投資的“洼地”。二是以項目為載體,積極開展資源招商、項目招商、企業招商和市場招商,全方位拓寬招商渠道。選擇一批有潛力、有市場,對開辟和拓展我縣生態特色工業有重大作用的產業,通過定產品、定企業、定市場、定目標,努力與知名企業聯姻合作,培育一批我縣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龍頭產業和骨干企業。三是采取多種措施,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積極采取行業招商、小分隊招商、委托招商和網上招商等方式,落實招商引資目標責任,把吸引投資同我縣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水平。四是落實好招商引資獎勵政策。對招商引資有功人員要敢獎、重獎,在全縣上下形成舉縣大招商、人人圖發展的新局面。
(五)搞好環境建設,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加強硬環境建設,重點抓好五項工作。一是積極爭取資金支持,打通靖宇大街西出口,擴大城區面積;二是爭取利用3?5年的時間改造建設青龍河堤北岸,使其成為縣城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三是加快縣城東部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完成引泉入城三期工程和城區供水管網改造;五是加快城區集中供熱進程,減少城區空氣污染。同時,加快龍泉鎮和花園口鎮等小城鎮建設步伐,增強小城鎮帶動和幅射功能。下大氣力解決靖宇交通的“瓶頸”問題,到2005年,實現宇輝地方鐵路竣工通車,利用三年時間實現村村通水泥路,努力建成四通八達、快捷通暢的交通網絡。加強軟環境建設,強化經濟調節、市場監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努力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著力點轉到主要為各類市場主體服務和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體制、政策、法律環境上,整頓市場秩序,改善市場環境,建立長效機制,增強政府應對和處理突發性事件的能力。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加強社會信用制度建設,建立政府、企業和個人誠信體系。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營造統一開放、公平競爭、誠信有序的發展環境。做到政策環境寬松、服務環境優化、信譽環境優良、法制環境規范,切實形成公平競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六)加強生態建設,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靖宇是一個資源富集地區,又是省政府確定的中等生態城市和吉林靖宇省級自然保護區。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對于發展生態特色工業至關重要。堅持開發與保護并舉,發展與建設并重,重點實施礦泉水水源保護區生態恢復保護工程,嚴格執行省級自然保護區相關條例。通過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建設薪炭林和加大資源林政管理等多項措施恢復保護區森林系統生物多樣性,建設多功能、高效益的人工生態系統。要制定和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價格體系,建立起資源更新的經濟補償機制。同時,對城市垃圾、工業“三廢”和各種污染進行綜合治理。
(七)努力擴大就業,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擴大就業、完善保障體系是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生態特色工業的一項重要任務和優先目標。立足創造有利于就業的體制和環境,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關于就業、再就業的方針和政策,大力推行內抓就業,外抓勞務輸出。堅持以資源優勢轉換開發就業崗位為重點,努力開發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鼓勵發展民營經濟、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容量。加強就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就業者競爭能力。做好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工作,推進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并軌,搞好“三條保障線”的銜接,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完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勞動力市場“三化”建設和“金保工程”建設。加大地方財政投入,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政策資金扶持,增加保障資金,確保失業人員、低保對象和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八)發展科教事業,大力推進人才興業
深化科教體制改革,增強科教競爭優勢,為建設新型產業提供技術、人才和智力支撐。重視先進科技成果的引進和轉化,重視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和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