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發展工作計劃
時間:2022-03-04 02:10:00
導語:市科技發展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按照*市生態市建設的要求,圍繞建設資源型城市發展接續產業示范基地和全面促進科技進步的發展目標,結合*市科技發展的實際,特制定*市科技發展“*”規劃。
一、*市科技發展現狀
在“*”期間,*市的科技發展在科技發展計劃、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高新技術和民營科技企業發展、成果轉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和中藥現代化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的科技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發展現狀
1、圍繞區域經濟發展,實施了一批科技發展計劃?!?”期間,全市共列入國家、省、市科技發展計劃項目237項,無償科技投入2529萬元,其中爭取國家和省科技三費2029.7萬元,新產品計劃項目15項,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項目2項,國家和省中小企業創新資金項目20項,星火火炬計劃項目16項,爭取科技貸款23957萬元。通過計劃項目的實施,現已開發各類新產品160多個,推廣先進適用技術100多項,已經鑒定的科技成果45項,獲省科技進步獎13項,發明專利35項,依靠科技實現產值8.15億元,創利稅1.38億元,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2、圍繞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全面實施了可持續發展戰略。1997年*市被國家科技部批準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組織編制了《*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總體規劃》,實施了“長*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模式研究”、“長*森林恢復與農林業系統示范工程”、“節能草磚房建設示范項目”和“長*珍稀動物飼養繁育工程”等88個可持續發展項目,完成規劃項目的93.6%,實際投資95.79億元。人口教育示范工程、生態教育示范工程和人才培養工程的實施,在全社會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共識。2003年9月,吉林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市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進行了中期驗收檢查,認為*市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在生態建設、堅持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市進一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認真準備,今年8月18日-20日勝利通過了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專家驗收組的全面驗收。
3、以科技為支撐的產業格局已經形成。圍繞做強能源、林產、礦產冶金產業,培育壯大醫藥、綠色食品、旅游等產業,獨具特色的產業格局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在礦泉水等綠色食品加工方面,2004年1月,*市被命名為“中國*國際礦泉城”,引進了國內知名的礦泉水生產企業娃哈哈和農夫山泉,形成了自己品牌。生產出林蛙油軟膠囊、利生源紅景天顆粒等暢銷產品。以中藥現代化基地為龍頭的中藥材產業和醫藥產業快速崛起,現已有中藥現代化基地7個,有3個基地2個品種通過國家GAP認證,18戶企業通過GMP認證。在“硅藻土精制系列產品開發”、“高純度鎂合金”、“超厚旋切表板實木復合地板”等科研項目的帶動下,臨江鎂業集團有限公司等礦產企業已經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金隆木業、金橋木業已成為木材加工業的龍頭企業。
4、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期間,從多方面、多角度加強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工作。一是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已經發展到6戶,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23戶。二是建立星火學校和星火科技專家大院,發揮專家作用。全市建立國家級星火學校2所,省級星火學校4所。省市級星火科技專家大院8戶,大院專家共計64名。三是突出科技示范園區的示范引導作用。全市現有農業科技示范園區6個,縣(區)級新建科技示范園區、基地42個。四是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合作。全市已有80戶企業與43所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建立了合作關系,產學研一體化的合作形式已經初步形成。五是發展壯大科研機構和廠辦科研。全市省級研發中心2個,獨立科研機構7所,科技人員達到119人,80%以上的企業建立起廠辦科研機構。六是全市現有專業技術人員52490人,科技創新的能力不斷加強。七是以科技活動周為載體,加強科普宣傳,提高全民科技意識。
(二)存在問題
1、高新技術發展緩慢。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只有6戶,高新技術產品少,產值不高,形成大的產業鏈條困難,發展高新技術的基礎還很薄弱。
2、企業缺乏科技人才。全市企業科技人員只有6652人,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占職工總數的2.1%??萍既藛T的素質不高,數量逐年減少,人才流失現象嚴重。
3、科技投入力度低。政府每年用于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不足1%,企業沒有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有很多企業還在依靠政府資金進行科研活動。
4、科技服務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還沒有建立起能夠發揮作用的技術市場和科技中介機構,科技信息和網絡建設還不能滿足需要。
二、科技發展“*”規劃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科技發展要以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針,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立足我市科技發展的實際,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圍繞工業立市、工業強市和建設“三城兩地”的奮斗目標,把老工業基地建設,科技資源整合,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發展高新技術和實現農業產業化等作為科技發展的重點,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科技支撐,促進科技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全面提升科技實力,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全社會的科技進步。
(二)戰略目標
“*”期間,*市的科技發展要圍繞實施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圍繞生態市建設的目標,通過深化科技與經濟體制改革,強化體制創新,建立完善的、切合實際的創新體系,提高*市主要支柱產業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全面提升科技實力和科技產出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1、工業要逐步建立起資源集約轉換為主的生態工業產業體系,依靠科技,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清潔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重點工業行業以能源、礦產冶金、建材、礦泉飲品、綠色食品、輕工醫藥、特產加工、汽車配套為骨干企業,打造出自己的名牌產品。實施創新基金項目20項,星火火炬計劃項目20項,建立中試基地5處,開發新產品500種。生產技術水平達到省內或國內先進水平,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農業要突破傳統經營方式,逐步建設生態效益型特色農業體系。依靠科學技術發展優勢產業,向規?;?、集約化方向發展。加強中藥現代化基地建設,不斷培育林業副產品加工、食用菌產業化的龍頭型科技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10個,推廣農業適用技術100項,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畜、禽、水產良種普及率達到85%以上。
3、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企業。在生物基因工程、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技術上要有所突破。到2010年,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戶,科技企業發展到40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全市出口總額的比例分別達到20%。
4、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科學普及和技術引進,促進傳統產業的更新改造、技術升級和結構調整,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期間,建立科普基地20個,完成引進、推廣成果200項,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90%以上。
5、加強創新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高科技支撐能力。在“*”期間,要建設以企業為主體、企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將重點產業的培育與提升創新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90%以上的規模企業建立起廠辦科研機構,形成在國內具有競爭能力的高新技術產業??萍挤阵w系建設的重點放在加速科技信息網絡、高新技術孵化器和科技中介機構建設上??萍夹畔⒕W覆蓋率達到50%,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到10戶。
(三)基本原則
1、堅持“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基本原則。始終把科技工作和*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建設資源型城市提供科技服務,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市優勢產業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實現科技發展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
2、堅持突出創新體系建設的原則。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政府的科技協調職能,優化整合技術人才結構,建立健全技術創新體系,鼓勵技術創新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大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合作,不斷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使企業成為創新工作的主體。
3、堅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原則。用高新技術對工業企業特別是傳統工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提升規模和檔次,注重高新技術項目的引進、吸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選擇適合*發展的高新技術項目,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4、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人才資源的原則。營造人才興業、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吸引和用好各類人才,在企業和農村培養一批實用技術人才,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工作積極性。
5、堅持集中科技資源,突出抓好科技發展重點的原則。要集中人力、智力、財力,集中投入“三城兩地”建設的重點領域和項目,集中解決我市建設資源型城市發展接續產業示范基地中的關鍵技術和難題。
三、重點領域和重點任務
(一)農業科技
農業科技發展要圍繞解決“三農”問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改善生態環境和提高競爭能力,研究關鍵性技術問題,多層次攻關,盡快取得突破,推進我市的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
在森林資源培育方面,圍繞長*森林恢復和林下開發做好工作。推廣退耕還林、林參間作、老參地再利用、母樹林基地建設等技術成果,保證森林資源的恢復。營造長*高效復合經濟林,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研究品種選育、良種選育及栽培技術、重大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在山野菜及食用菌等其它經濟植物的繁育栽培和保鮮、干燥技術方面開展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
在中藥材種植方面,要圍繞中藥現代化基地建設,逐步完成長*道地中藥材生產的GAP認證。到2010年,將人參、西洋參、穿龍薯蕷、桔梗、北芪、刺五加等基地擴大到20個,建成良種繁育基地、野生中藥材生產保護基地,研究中藥材的生長環境、病蟲害防治、品種繁育及豐產技術。
在動物飼養、水產養殖繁育方面,以長*珍稀動物為重點,圍繞林蛙標準化養殖、長*冷水魚養殖、瀕危物種的培育、梅花鹿飼養繁育、野豬飼養繁育開展科技攻關,解決生產中的品種選育、疾病預防、飼料配方等技術難題。畜禽的養殖要引進優良品種和改良地方品種相結合,建立健全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在疾病診斷、疫病綜合防治、畜禽廢棄物綜合利用上開展攻關,實行規范化、標準化養殖。
在農村生態工程建設方面,要推行生態家園建設,實施太陽能住房研究與示范、沼氣的利用與推廣,繼續推廣草磚房等節能住房建設項目,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建立10個蔬菜無公害生產基地,引進果樹、蔬菜等優良新品種。在農產品質量的監測檢驗上開展研究工作,保證農業生產的安全。
(二)工業科技
要立足*工業基礎和資源優勢,圍繞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的發展,延伸產業鏈條,選擇科研攻關課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產業化的形成和發展。積極推廣CAD技術,推進清潔生產和無公害化生產,改造傳統生產工藝,提高技術水平,大力開發新產品,促進產業升級,產品更新,發展生態型工業經濟。
1、能源工業。加強煤的潔凈燃燒及煤化工新技術研究,開展生物能、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的研究開發和綜合利用,以及環境污染治理的研究。
2、林產工業。研究開發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林產品,調整林木產品結構,提高木材綜合利用率,把開發林木新產品做為重點,開發名優新特產品。
3、醫藥工業。發揮長*天然藥材庫資源優勢,開發新產品,發展高科技,在生物制藥、中藥材有效成份分離提取,制藥加工工藝的改進,加速傳統工藝的改造,在人參、西洋參、虎眼萬年青、林蛙、紅景天、北芪、淫羊藿等方面加大中藥新藥研制和植物提取物技術的研究力度,繼續加強化學合成藥、生物藥等創新藥物研制。依靠科技開發具有一流水平的新藥、特藥,并形成產業。
4、礦產工業。開展礦產資源勘查和綜合利用研究,引進技術以開發硅藻土、白云石、高嶺土和稀有金屬為重點,提高開發層次;研究煤矸石、粉煤灰、低品位礦、共伴生礦的綜合開發利用技術,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
5、綠色食品工業。大力開發長*綠色食品和功能食品,研究保鮮、保綠、保脆技術、殺菌技術,開發山野菜、食用菌、野漿果、干果仁、礦泉水等名牌產品,研究開發食品、飼料、膨化技術。
6、建材工業。要開發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建材新產品,發展多功能墻體裝飾及新型建筑材料,推進利用粉煤灰、煤矸石、頁巖土生產建筑材料的研究,加速建材工業的產業化。
7、塑料工業。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深入研發,不斷開發大棚配套產品、醫用塑料、塑料降解膜及建筑工程用塑料、汽車配套用塑料等新產品。
8、汽車配套工業。加強科技合作,在軸承、轎車門、鋁輪轂、汽車用塑料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方面進行開發研究。
(三)高新技術
根據*市的發展實際,建立符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律的管理體系、政策體系、創業服務體系和風險投資體系,形成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在現有高新技術企業的基礎上,孵化一批具有較高創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集中力量對我市的具有高新技術發展潛力的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和開發,并為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一批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使其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在生物技術和中藥現代化領域,合作開展生物制藥的研究,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腫瘤、抗心腦血管疾病、抗疲勞等藥物的研究開發;在新材料領域,合作開展硅鋁合金、硅鎂合金、鋁鎂合金、高性能工程塑料和納米材料的研究開發;積極創造條件引進開發電子信息技術,發展信息網絡技術等新興高科技產業。
(四)社會發展
圍繞人口、資源、環境等社會發展領域對科技的需求,組織50-100項帶動性強、具有較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對重點工業污染、家庭節水與生活污水處理綜合利用技術及設備進行研究和應用;進行新型建材、綠色建材、替代建材應用技術開發,開展高值化非金屬礦、工業廢物綜合開發利用技術的產業化研究;進行綠色節能、新能源技術開發;推進疾病防治、診斷、治療技術,推廣新型治療技術和計劃生育新技術開發應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健全和完善科技管理體系。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結合各地、各部門實際,真正把科技工作提高到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上來認識,堅持黨政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不斷完善科技管理系統,形成上下緊密聯系,橫向協調一致的科技管理體系,為科教興市奠定組織基礎。
(二)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萍紕撔乱詢瀯莓a業為基礎,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科技創新。建立廠辦科研機構,提高廠辦科研水平,促進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提高創新能力。完善各級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加強交流與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三)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營造有利于人才發揮作用的良好環境。針對*優勢產業的發展,努力培養科技與經濟發展所急需的各類人才,在企業培養一批專業技術人才,在農村培養一批鄉土人才。不斷加強政府的政策引導,用事業吸引人才,用條件留住人才,用待遇穩定人才,調動廣大科技人員進入科技創新和經濟建設主戰場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四)加大科技投入。采取有力措施,多渠道、多層次增加科技投入,要努力建立以政府投資為引導,以企業投資為主體的科技投入體系。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向高新技術產業。積極爭取國家和省重大科技專項。不斷提高市本級財政的科技投入,保證科技投入按一定的比例增長。
(五)加強科技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以項目為載體,推動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合作,共同開發新技術,研制新產品,積極引進高技術成果和專利技術,發展優勢產業,為*市經濟建設服務。
(六)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和服務體系建設。要抓好科學技術普及的載體,通過選派科技特派員、星火科技專家大院的建設,以農科部門和科研機構為主體開展科普工作。充分利用新聞媒體開展宣傳,提高全社會的科技意識,推動全市科學技術普及。加強科技示范引導和科技信息網、星火學校建設,推動各類科技中介機構建設,健全和完善科技服務體系。
- 上一篇:教育事業發展工作計劃
- 下一篇:縣發展生態特色工業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