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辦國民經濟發展計劃
時間:2022-06-16 11:16:00
導語:市政辦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實施“十二五”規劃綱要,科學務實、積極作為,全市經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完成了市十六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目標。
(一)經濟總量持續擴張,運行質量穩步提升。年,全市地市生產總值達到130.5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4%,比上年增長10.4%(按可比價格計算)。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30.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99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0.4:23.7:75.9,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3個百分點。全市財政總收入完成26.8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9%,增長25.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7.1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10%,增長28.8%。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6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3.5%,增長23.2%。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96.2億元(僅法人單位零售額,不含產業活動單位零售額),增長19.2%。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8億美元,完成年計劃的107%,增長18.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萬元,增長14.4%。城鎮新增就業613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1%。
(二)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服務業稅收比重達到80.9%、服務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96.5%。年市被評為“省服務業發展先進市”?,F代服務業發展迅速,集聚速度加快。新引進了百年人壽、都邦財產、華泰財產等3家金融保險機構,新獲批設立2家小額貸款公司,全市聚集市級以上各類金融保險機構53家。中介服務業加快發展,全市鑒證、咨詢、、評估等各類中介服務企業發展到800余家。樓宇經濟發展提速。新建和在建商務樓宇35處,產業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環球中心等一批規模大、檔次高的商務樓宇建設進度加快。傳統服務業改造提升速度加快,白浪河假日廣場、新華廣場投入運營,泰華城、新華路兩大商圈加快升級步伐,輻射帶動范圍進一步擴大。城市工業穩步發展,高新技術企業技改投入不斷加大,企業產品競爭能力進一步增強,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9%。
(三)投資力度不斷加大,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年全市在建項目達到112個,其中,投資過10億元的優勢項目達到7個。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惠民工程、高新技術產業、文化產業、節能減排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投入持續加強。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水岸蓮城、中心、濰州首府等項目開工建設,世紀城等大體量房地產項目進度加快,國際等項目已封頂;動漫廣場、科技創意園等特色創意項目招商工作全面展開;餐飲商務項目金寶凱利萊大酒店即將竣工。項目資金爭取力度進一步加大,多個項目納入國家、省、市扶持范圍,共爭取到各類無償扶持資金2000多萬元。
(四)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加大城市建設投入,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市有39個“城中村”進行了拆遷改造,54個村完成了農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體制改革。投資1650萬元,完成了街、路、東小學路等11條背街小巷改造,對3個舊小市進行了水、電、熱網改造。生態綠化建設進一步加快,投資1600萬元,完成植樹50萬株,新造林3600畝。居民的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圓滿完成“中國人居環境獎”和“省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教育投入繼續加大,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投入2487萬元用于南苑學校、孫家小學、十中等學校校舍建設和加固維修等,教學環境進一步改善。醫療衛生事業穩步推進。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率先在全市推行“先治病、后交錢”診療服務模式試點??萍际聵I取得新進展。9項科技成果榮獲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完成專利申請486件。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險參保人數比去年增加1萬余人。低保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均月補差由年初的217元提高到240元。住房保障力度加大,已完成516套公共租賃房、25套廉租房建設,完成420戶棚戶市改造,超額完成了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加快社市服務平臺建設。新建、擴建了8處街道、社市服務中心,新擴建面積達到1.1萬平方米。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堅持優生優育,大力提高人口素質,圓滿完成各項控制指標任務。另外,環保、老齡、婦女兒童、民族宗教等其他社會事業也都有了新發展,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成效。
在回顧總結年工作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問題和差距。主要是:經濟總量還不夠大,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特別是產業結構、稅源結構不盡合理,現代服務業比重有待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能力需要進一步增強,惠民生、促和諧的任務依然繁重。對于這些問題,我們一定高度重視,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和克服。
二、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思路及主要任務目標
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也是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年。我們將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克服不利因素影響,努力保持經濟發展向好態勢,以經濟社會發展的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召開。年計劃安排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市委“一二六五五”工作思路,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積極推進項目建設,加大改革創新力度,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年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安排為:地市生產總值增長11%,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進出口總額增長12%,實際到帳外資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3‰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三、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及措施
(一)強化規劃引領,努力優化經濟發展格局
堅持科學發展理念,注重規劃引領,著眼長期效益發揮,統籌規劃,整合空間,進一步調整優化功能市布局,細化功能定位,按照高端、高質、高效原則,加快重點片市打造、重點產業發展,努力構建布局合理、產業集聚、發展集約的經濟格局。一是突出規劃引領,促進產業聚集。按照中部中央商務市、南部生態經濟發展市、北部現代商貿市的三大主體功能市定位,加強規劃源頭控制,以規劃定產業,以產業定項目,促進產業結構與空間布局的協調發展,加速中部地市的崛起,南北兩翼的拓展和延伸,著力構筑“一體兩翼”的發展架構。二是實施集約開發,拓展發展空間。堅持資源高效集約理念,推動土地利用向高點定位、集約高效轉變,進一步提高建筑容積率,促進發展空間由平面擴張向立體拓展轉變,業態分布由粗放分散向集約集聚轉變,經濟增長由土地驅動向樓宇帶動轉變,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三是加快重點片市打造,提升市域功能。圍繞主體功能市定位,實施整體拆遷、連片開發、組團招商,推進產業集聚,提升城市形象。重點加快“三王一馬”片市、金融街片市、十里堡片市等十大片市的拆遷改造,積極實施拆遷一批、建設一批、啟動一批、帶動一批,以項目建設帶動片市發展,大力引進高端商貿、現代商務、科技研發等現代服務業項目,加快培育全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發展樓宇經濟,致力打造優質經濟平臺
加大新一輪拆遷改造力度,加快發展樓宇經濟,破解中心城市土地匱乏難題,加快經濟資源要素聚集,進一步提升產業承載能力,實現有限空間無限發展。提升開發建設標準。突出抓好商務樓宇的規劃調整和提升,嚴把“入口關”,引導企業開發高端、智能化商務樓宇、大型城市綜合體。進一步加快高端化、專業化、特色化樓宇建設,重點抓好世紀環球中心、恒易寶蓮、中心等商務樓宇建設。制定落實扶持樓宇經濟發展配套政策,鼓勵開發商采取自主經營或整體銷售樓宇,引進培育一流資質的物業管理公司,引導其創新管理理念,提升樓宇品質,完善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對企業入駐吸引,提高樓宇入駐率。加大優勢產業引進力度。加快編制全市商務樓宇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樓宇空間布局、功能定位和產業重點,引導同一產業、行業的企業在樓宇內聚集,形成相對集中的產業群、行業群、產品群。加強在建、擬建商務樓宇的招商推介,創新招商模式,鼓勵“訂單式”樓宇開發,提高招商水平。重點引進優質金融、現代商務、高端商業等優勢業態,加速業態、資金、人才等要素聚集,實現以有限資源謀求最大效益。加強樓宇經濟考核。研究制定差異化考核辦法,進一步明確街辦、部門職責,加強考核,落實責任,切實提高街辦、部門的積極性,提高商務樓宇建設、招商、入駐和服務水平,實現樓宇數量和質量的雙突破,規模和效益的雙提升。
(三)加快產業升級,大力構筑高端產業高地
圍繞建設現代化商務中心市的目標,以高水平項目建設為抓手,積極發展重點產業,加快提升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努力實現產業的乘數效應、資本的集聚效益和貢獻的倍增效應。突破發展文化產業。按照“特、精、高、長”的要求,即打造特色、做精品牌、提高附加值、拉長產業鏈,堅持增強軟實力與發展硬道理并重,加快編制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制定落實扶持政策,加大人才引進和資金投入力度,突出市場化開發和社會化保護,堅持以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為抓手,重點開發莊龍甲紅色文化旅游、大虞古玩文化交易、濕地濱水休閑文化旅游、動漫創意設計、汽車文化博覽等文化產業,積極打響特色文化品牌。創新發展金融保險業。充分發揮市位和資源優勢,依托大型城市綜合體和高端商務樓宇,加快聚集全國性和市域性金融保險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培育發展創投風投、基金期貨等新興金融衍生產業,同步發展融資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促進金融業多元化集聚,努力打造服務全市、輻射周邊的市域性金融中心。積極發展現代商務業。立足服務全市“三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大力發展以現代物流、中介服務、研發設計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現代商務業態。重點抓好醫藥、航空、汽車、紡織等專業物流資源的整合,積極培育集運輸、倉儲和配送于一體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大力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大力發展高端商貿業。加快推進世紀泰華、銀座、凱德廣場及周邊商業設施改造,大力引進世界知名品牌,引領全市高端消費。加快玫瑰園大酒店等星級酒店建設,鼓勵餐飲企業出特色、創品牌,提升四平路、櫻前街、新華路等特色街市建設,促進多元化、層次化、特色化發展,提升休閑餐飲娛樂檔次。轉型提質發展房地產業。以國家房地產調控為契機,引導房地產企業開發大體量高品質的高端地產,進一步提高商業地產比重,化危為機,促進房地產業健康平穩發展,為全市經濟提供持續、強勁支撐。重點加快老體育場片市等大型城市綜合體項目的建設進度。優化發展城市工業。實施培優扶強工程,重點抓好中瑞機械、盛德石油、光大機械等發展潛力大的高新技術企業,鼓勵自主創新和創優品牌,引導企業向產業鏈高端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高高新技術產值比重。
(四)強化科學投入,著力增強經濟發展后勁
繼續將科學投入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積極擴大投入總量,優化投入結構,提高投入效益。一是積極優化投資結構。優先保障資金投向優勢項目、優勢產業,積極引導資金重點投向產業升級、民生事業和生態建設等重點領域,向現代服務業、商業地產、文化旅游、高新技術等優勢業態聚集,以優質高效的投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二是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進一步完善銀政、銀企溝通機制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向優勢項目、優勢產業發放貸款,進一步激活民間投資活力,將全市金融中心的優勢轉化為融資優勢。認真研究國家、省、市新出臺的項目資金扶持政策,扎實做好擬爭取扶持項目的策劃、篩選、儲備和申報工作,爭取有更多項目列入國家和省市扶持計劃。進一步強化對中央投資項目的定期調度、專項督查和竣工驗收。三是強化服務促項目建設。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不斷提高審批效率和質量,開辟項目建設“綠色通道”,及時協調解決投資運行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確保項目早開工、早投產、早見效。年重點抓好盛世傳奇、華盟·伯爵莊園、錦海隆庭等項目手續辦理,爭取早日開工。
(五)推進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
繼續深化經濟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加快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進一步促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重點加快第二人民醫院病房樓啟用,進一步完善“先治病、后交錢”惠民診療服務,積極解決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積極做好農村集體資產改制的后續工作,幫助解決新集體經濟組織的資產過戶、管理體制和股東利益保障等方面問題。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力度,積極搭建科技研發平臺,加快“省良種狐產業技術院士工作站”和“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示范聯盟”建設;加強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積極推進招商工作,進一步轉變招商模式、方向和重點,圍繞產業升級、城市改造、社會事業和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瞄準金融保險、高端商務、文化產業等現代服務業和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按照布局規劃和產業特點,積極開展專題招商,策劃舉辦重點項目推介會,著重引進國內外大公司、大集團,著重引進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優勢項目。加大對外貿企業的支持力度,切實擴大出口規模,進一步增強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
(六)更加關注民生,全力推動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堅持加強城市建設與提升管理并重,促進城市面貌不斷改善。加大城市南部、北部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促進協調發展。繼續高標準實施濰州路拓寬改造,抓好東虞巷、建民路、張九路西段等10條背街小巷改造,進一步改善城市交通環境。加快城鄉綠化一體化建設,重點抓好防護林體系建設、水系綠化工程和河生態林場建設,進一步提升林木覆蓋率。持續加大學校建設力度,投入1.6億元,加快推進寶通街小學、東小學等學校的建設,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大力發展民辦教育,提供優質學校資源,繼續深化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全面實施“充分就業”工程,深入開展充分就業和和諧社市建設,多渠道開發崗位擴大就業,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率。積極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大各種社會保險征繳力度,確保完成全年任務目標。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提升住房保障水平。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深入開展普法宣傳教育,積極推進依法治理力度,努力提升群眾法律意識。深化“平安”建設,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嚴格落實市域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安全隱患查處整改力度,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高度重視婦女、兒童、老齡和殘疾人事業,進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僑務外事等工作。
年是“十二五”規劃實施的重要一年。我們將在新一屆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認真貫徹落實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搶抓機遇,銳意進取,確保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圓滿完成,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
- 上一篇:區政辦城區北部發展意見
- 下一篇:市政辦城鄉規劃管理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