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關于如何加快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意見
時間:2022-08-15 06:10:00
導語:市人民政府關于如何加快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級有關部門:
打造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是市委、市政府為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而作出的一項重要決策,也是加快構建新農村建設產業支撐,促進農村生產發展的根本要求。為集中力量培育和扶持一批特色突出的優勢產業和有較強加工能力的龍頭企業集群,促進全市農業產業優化升級、提高我市農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力,形成多個產業共同發展、多渠道促進增收的新格局,現就加快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總體目標、區域布局和主要任務
(一)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
“十一五”期間,全市重點培育優質糧油、畜禽、苧麻、薯類、油橄欖、中藥材、蔬菜花卉等七大特色產業,通過建設規范化特色農產品基地和實施龍頭企業帶動,逐步形成特色明顯的區域性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到“十一五”末,全市建設規范化特色農產品基地325萬畝,建設規范化畜禽養殖基地鄉鎮200個,畜禽規范化養殖小區400個;培育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2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6-8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00家,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10家,特色農產品加工率達到80%以上,商品率達到70%以上,實現特色農產品年加工產值130億元以上。
(二)特色農業產業的區域布局和主要任務。
1.優質糧油產業。布局在七個縣、市、區的重點鄉鎮。到“十一五”末,建立規范化優質糧油基地220萬畝,其中優質糧食規范化基地160萬畝(優質稻規范化基地80萬畝,專用玉米規范化基地80萬畝),優質油菜規范化基地60萬畝。2006年建立優質糧油規范化基地100萬畝,其中優質稻規范化基地40萬畝,專用玉米規范化基地30萬畝,優質油菜規范化基地30萬畝。扶持壯大梨梨生物化工、中貿糧油、東柳醪糟、云蒙米業、通源油脂、渠縣精米加工廠等糧油加工龍頭企業,使全市30%的優質稻谷、80%的專用玉米、100%的優質油菜籽得到深加工。到2010年,實現糧油年加工產值20億元以上。
2.畜禽產業。到2010年畜牧業產值達到134億元,年均增長6.8%,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達到60%以上。(1)生豬。布局在七個縣、市、區的重點鄉鎮。繼續實施生豬質量工程,到2010年全市年出欄肉豬730萬頭,建立生豬規范化養殖鄉鎮150個、優質肉豬規范化養殖小區200個,其中今年分別完成40個、50個。(2)肉牛。重點布局在萬源、宣漢、達縣。2010年全市年出欄肉牛60萬頭,建設規范化肉牛養殖鄉鎮80個,新建優質肉牛集中育肥小區100個,其中今年分別完成20個、25個。(3)奶牛。重點布局在宣漢縣,到2010年奶牛存欄達到1萬頭,建設規范化奶牛養殖鄉鎮10個,規范化養殖小區10個,其中今年分別完成2個。(4)舊院黑雞。重點布局在萬源市。到2010年年出欄舊院黑雞300萬只,建設規范化舊院黑雞養殖基地鄉鎮10個,養雞小區45個,其中今年分別完成2個、10個。(5)開江白鵝。重點布局在開江縣。到2010年年出欄白鵝500萬只,建設規范化養鵝基地鄉鎮10個,養鵝小區45個,其中今年分別完成2個、10個。重點扶持發展順鑫鵬程食品、華升肉食品、八仙橋肉食品、西塔乳業等肉乳食品加工企業,引進一批有較強實力和較大規模的豬、牛肉深加工龍頭企業。到2010年,實現肉乳制品加工產值30億元以上。
3.苧麻產業。重點布局在大竹縣、達縣。到2010年,全市苧麻種植面積達到60萬畝,其中優質高支苧麻面積達到48萬畝,苧麻總產9萬噸;建設苧麻規范化基地15萬畝,其中今年完成3萬畝。扶持發展金橋麻業、智鵬麻紡廠、馥麟麻紡廠等苧麻加工龍頭企業,加快引進一批苧麻紡織、印染、服裝等深加工龍頭企業。建設特大型交易市場1個。出口創匯0.5億美元以上,實現苧麻年加工產值50億元以上。
4.薯類產業。到2010年,全市薯類總面積達到200萬畝,總產達到200萬噸,其中馬鈴薯100萬畝,紅苕100萬畝,每年為龍頭加工企業提供優質商品薯100萬噸以上;建設薯類規范化生產基地50萬畝,其中今年完成10萬畝。扶持發展荷田生物化工等龍頭企業,引進一批薯類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實現年加工產值10億元以上。到“十一五”末,在開江、萬源發展規范化葛根基地5萬畝,其中今年完成1萬畝。以宋氏葛業為重點抓好優勢粉葛的產業化開發,到2010年,實現粉葛年加工產值2億元以上。
5.油橄欖產業。重點布局在開江、達縣。到2010年,油橄欖面積發展到13萬畝,完成規范化基地建設10萬畝,其中今年新建2萬畝。依托天源油橄欖公司,新建橄欖油及其護膚品、飲料、保健品等系列產品生產現代化綜合加工廠1個,實現油橄欖年加工產值2億元以上。
6.中藥材產業。重點布局在達縣、萬源、渠縣?!笆晃濉逼谀?,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主要發展烏梅、百合、桔梗、白芍等道地優勢中藥材,完成規范化基地建設5萬畝,其中今年完成1萬畝。以天予藥業、惠康藥業、福瑞藥業、琦云藥業等為基礎,重點扶持1-2家產值超5億元的中藥現代化龍頭企業,到2010年實現年加工產值10億元以上。
7.蔬菜花卉產業。(1)蔬菜產業。在低海拔地區重點發展早春蔬菜,在中海拔地區重點發展“遲春、越夏、早秋”蔬菜,在城鎮近郊重點發展鮮銷蔬菜,在其它地區發展耐貯、耐運及加工型蔬菜?!笆晃濉逼陂g,全市蔬菜生產面積保持在100萬畝以上,產量達到300萬噸;建成蔬菜生產專業村200個以上,建設規范化商品蔬菜基地20萬畝,產量達到80萬噸,其中今年完成10萬畝,產量達到40萬噸。扶持壯大塔沱農貿市場,建成川東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實現市場交易額12億元。重點引進和發展一批加工、銷售和鮮儲的龍頭企業,到2010年建成蔬菜加工龍頭企業10個以上,實現年加工產值2億元以上。(2)花卉產業。主要抓好以臘梅為代表的觀賞花卉和以黃花為代表的食用花卉,適度發展觀賞苗木及鮮切花?!笆晃濉逼谀?,花卉栽植面積達到10萬畝,建設花卉規范化基地5萬畝,其中今年完成1萬畝。到2010年,培育花卉產業開發龍頭企業10個,實現年產值3億元以上。
二、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措施
(一)加快規范化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規范化特色農產品基地是指在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中,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特征,按照“六化”(區域化、規?;?、優質化、標準化、機械化、訂單化)要求,集中連片建設的高標準、高起點特色農產品基地或規?;B殖基地。通過規范化農產品基地建設,帶動面上農產品生產逐步實現規范化,推動我市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在規范化基地建設中,要大力實施農業“種子工程”,引進、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應用先進實用的農產品栽培、養殖技術,加強關鍵性技術和薄弱環節的科研攻關。要加快特色農產品及其基地標準化建設,質監、農業、畜牧、林業、科技等有關部門要組織力量在2006年內完成七大特色產業質量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的建立,市政府對獲得認證的農產品標準制定單位進行獎勵。進一步搞好無公害農(畜)產品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和標識管理工作,加快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申報認證和“原產地域保護”申報認證,市政府對獲得認證的企業和單位給予獎勵和補助。積極創建具有*特色的地方農業品牌,并整合現有農產品品牌,市上對每種農產品重點向外推出2-3個品牌,對于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國家、省著名商標和知名品牌的給予獎勵。要積極引導,加強組織和協調,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規范化農產品基地建設中發揮主力軍作用,政府給予一定補貼和政策優惠。積極探索適應形勢發展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適度發展特色農產品規模經營。
(二)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發展以七大產業為重點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培育以七大產業為基礎的加工企業集群。各地要認真落實中央、省、市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優惠政策,加大財政、信貸扶持龍頭企業力度;要積極支持特色產業龍頭企業通過資本經營、品牌運營等擴大規模;通過技術研發應用、人才培養引進等提高核心競爭力;通過擴大訂單規模、設立產業化風險基金等密切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增強帶動基地和農戶的能力;通過新建項目、挖潛改造等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精深加工業,延長產業鏈,促進優勢農產品轉化增值。
(三)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建立農業特色產業招商引資項目庫,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樹立“不求我所有,但求我所用”的理念,敢于拿出我市優勢產業如苧麻、畜禽、油橄欖、中藥材等項目去招商,吸引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采取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參與我市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投資興辦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增強特色產業的發展后勁。特別要注重承接成渝、東部沿海地區傳統農產品加工企業轉移落戶我市,借助其資金、技術和市場優勢加快我市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四)抓好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配套工程建設。一是切實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抓好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努力改善特色農業產業生產條件,增強綜合生產能力。二是加強農產品安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動植物疫病綜合防治體系,提高對危險性病蟲害,特別是對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疾病的防控能力。實施“放心菜”、“放心肉”、“放心奶”工程建設,以*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及各縣(市、區)分中心為依托,對農產品、農業投入品、農業環境質量、農產品藥物殘留、重金屬含量等進行綜合性監督監測,逐步實現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三是注重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新建或改建一批現代化農產品批發農貿市場。完善市場交易、檢驗檢測和交易信息服務的基礎設施。積極扶持農產品和農資品實行連鎖、超市經營和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充分發揮農村經紀人、農民運銷大戶在農產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四是抓好科技服務。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隊伍建設,鼓勵農業科技人員、農村專合組織和民間組織到基地開展技術承包、指導和服務。進一步完善以“綠色證書”、“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工程”為主的農民技術培訓教育體系,提高農民群眾的科技水平。
三、加強對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
(一)落實機構。市上成立由市委副書記、市政府政府市長羅強任組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志科,市政府副市長何平任副組長,市級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綜合辦公室和優質糧油、畜禽、苧麻、薯類、油橄欖、中藥材、蔬菜花卉等七個特色產業推進辦公室。綜合辦公室設在市委農辦,主要負責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綜合、協調、組織、督查、考核和日常事務等工作。各特色農業產業推進辦公室負責各產業的規劃、實施、技術指導。各縣、市、區和市級有關部門要將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作為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堅持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落實人員專門抓,相關部門配合抓,認真抓好,抓實,抓出成效。
(二)科學規劃。各特色產業推進辦公室要會同各縣、市、區盡快制定“十一五”期間我市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規劃。規劃要因地制宜,既要有中長遠的戰略規劃,又要有近期發展的目標要求;既要有各特色產業的區域布局安排,又要有規范化基地建設的示范帶動;既要有做大做強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的政策措施,又要有企業與農戶之間合理的利益聯結。要將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落實到村組、農戶和田塊,做到規范化基地建設面落、種源、技術、物資、責任五落實,確定今年特色農產品規范化基地建設開好局,起好步;要把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在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布局一批規范化特色農產品基地,切實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產業支撐;要堅持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在注重規范化基地建設的同時,把“六化”標準逐漸向面上延伸,最終實現全市農業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的大轉變,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效益的大提升。
(三)加強扶持。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市級財政今年預算200萬元扶持特色產業發展,重點扶持規范化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和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根據財力增長情況,財政投入比例要逐年增加。各縣、市、區也要加大對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投入力度。二是整合使用項目資金。要整合農業項目資金,集中投入,加快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良種補貼、農機補貼80%以上要用于規范化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三是鼓勵社會投入。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有志之士和種糧大戶到規范化特色農產品基地規劃區內從事農業規模開發,政府給予政策優惠和扶持。
(四)目標考核。為確保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扎實有序推進,市委、市政府決定每年安排一定資金,對七大特色產業發展實行目標管理,重點考核規范化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和扶持培育龍頭企業的情況。市特色農業產業領導小組將制定具體的考核管理辦法,對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成績突出的縣、市、區和為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市級部門給予表彰獎勵;對工作措施不落實,工作進展不明顯的予以通報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