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意見
時間:2022-10-23 04:29:00
導語: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農村人口和農業從業人員多,農業基礎相對薄弱,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更具必要性和緊迫性。根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發展現代農業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結合**實際,現就我市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按照市委“兩創一促”的總要求,深入實施城鄉統籌戰略,大力發展高效生態安全節水的現代農業,繼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加快培育新型農民,著力強化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和諧與城鄉一體化進程,讓廣大農民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
二、基本原則
--堅持優化結構調整與強化設施裝備相配套。按照高效生態安全節水農業的要求,發揮比較優勢,調整種養結構,優化區域布局,加強基礎設施,強化技術裝備,拓展農業功能,提升產業層次,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
--堅持資源綜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針對我市“人多、地少、水缺”的現狀,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農業資源,發揮農業保障供應和支撐生態的雙重作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相協調。強化科技支撐,深化體制改革,創新組織形式和利益聯結機制,增強產業保障能力和發展活力。
--堅持市場導向與政府主導相結合。以市場為導向,發揮市場對產業發展的帶動和促進作用。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與管理,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營造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三、發展目標
到2011年,全市現代農業發展達到以下目標:
--農業農村經濟優化發展。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45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5%;經濟作物和畜牧業生產占農業總產值的60%以上;蔬菜、生豬、禽蛋等主要農產品市場供應自給率分別達到60%、75%和50%。
--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完成農田水改旱面積8萬畝。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率達到40%;畜牧業生產專業化程度達到80%;農機裝備總動力達到30萬千瓦,耕種收管綜合機械化率達到30%;灌溉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數控制在0.65以上。
--農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2%;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和畜禽養殖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率分別達到75%和95%以上。
--農業減災能力顯著提高。努力使全市重要區域的防洪排澇標準分別達到50年一遇和20年一遇,力爭農田排澇標準達到10年一遇。完成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提高山塘防洪標準,繼續實施標準河道建設。建立完善氣象防災減災應急保障體系。
--農業保障服務切實增強。標準農田面積穩定在12萬畝,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平方公里;實施灘涂圍墾18萬畝,圍墾成陸面積8萬畝;植物病蟲害損失率控制在3%以下;確保不發生重大動植物疫情;漁農村“農民信箱”入戶率達到20%以上;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50家,其中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80家,帶動農戶3萬戶;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達到應保項目的80%以上。
--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700元以上,年均增長11%以上,其中工資性收入比重達到65%以上,農村低收入家庭進一步減少。
四、主要任務
圍繞上述發展目標,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抓好九項重點工程建設。
(一)特色產業工程
重點發展我市既有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又有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的蔬菜、瓜果、茶葉、花卉、苗木、畜牧等優勢特色產業。集中扶持建設規模化高效蔬菜基地60個,其中主要經濟大島確保有2個50畝以上的蔬菜生產基地,建設10個旱糧基地、50個水果基地、15個茶葉基地、20個花卉苗木繁育基地、20個生態畜禽養殖場(小區)。同時,建設20個休閑觀光農業基地。形成一批優勢產業特色鄉鎮、特色村,促進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與旅游業、與城市景觀相結合,深入實施“強龍興農”示范工程,高標準發展生態型農業、休閑觀光型農業、外向型農業及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產業化經營水平。
(二)綠色生態工程
深入開展綠色生態**建設工程。以329國道和疏港公路全程為重點,加快實施生態廊道工程建設,全面建成兩側各30米的綠化林帶;以全市主要城鎮、景區及外圍山體為重點實施城鎮景觀林工程建設,創建100個省、市級綠化示范社區(村);以**本島和全市其他主要島嶼為重點實施沿海防護林工程建設,實現海岸基干林帶基本閉合,形成由海岸基干林帶、平原農田林網、城鎮村莊綠化組成的高標準綜合防護林體系;以補植造林和封育改造為重點,加快重點生態公益林建設,全市重點生態公益林建成面積達到40萬畝。加強林地資源保護。建設改造高效生態養殖區和規模養殖場,完成現有年存欄生豬300頭以上,家禽1萬羽以上的畜禽養殖場(戶)的畜禽排泄物綜合治理,實現養殖污水達標排放。建設20個生態環境保護與清潔能源綜合應用示范村,進一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三)平安農業工程
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重大動植物疫情防控、森防安全、農機安全和農產品供求預警“五大平安體系”建設。鞏固提高市、縣兩級農產品質檢機構的檢測能力。加快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全市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確保10萬畝。建立健全重大動植物疫情預警與指揮、預防控制、檢疫監督、獸藥質量檢測及殘留監控、防疫技術支撐、防疫物質保障六大系統。推進動物防疫示范鄉鎮建設,重點完善市、縣兩級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加強林區道路阻隔、預警通信、?望監測等森林消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森林火災綜合防控能力。深入推進“平安農機”創建活動,重點建設10個“平安農機”示范鄉鎮和30個“平安農機”示范社區(村)。以標準農田為重點,每年實施“沃土工程”3萬畝。
(四)科技興農工程
以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為重點,深化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統籌科技資源,整合“農民信箱”、“農技110”、“漁農天地”等涉農信息資源平臺,重點實施一批農業科技示范引導性項目;發展一批農業專業技術帶頭人、科技入戶示范鄉鎮(村)、農業科技示范場、農業科技示范戶;抓好一批特色產品優質高產、種養業新品種、農業實用技術推廣示范點,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完善農業氣象災害預警、農產品銷售、科技信息服務等應用系統,因地制宜引進推廣先進適用的新型機械化設備及配套機具。
(五)服務體系建設工程
積極推進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全過程綜合配套服務。根據種殖業、養殖業等不同產業的基本特點和發展的內在要求,探索引導農戶進入市場和擴大經營規模的有效途徑,不斷提高生產的專業化、經營的一體化和服務的社會化。組建和推廣以專業合作社為基礎、供銷合作社為依托、信用合作社為支撐、政府部門服務和管理為保障的“四位一體”的農村新型合作體系。培育和發展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發揮農村能人的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專業合作社開展生產標準化、經營品牌化、產品安全化、管理規范化、社員知識化“五化”建設。扶持培育農產品流通服務業,全市建成5個農產品營銷服務中心,幫助企業和農民搞好產銷銜接。建立蔬菜瓜果、種子種苗等農作物救災儲備制度和重大災情疫情風險保障機制。加快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
(六)新型農民培訓工程
著眼于農民技術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的全面提高,健全農民培訓機制和扶持政策,整合教育資源,完善培訓設施,加快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建設,加快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骨干農民。適應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需要,深入實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實用技術培訓,拓展培訓內容,提高農民承接、運用科技成果的能力和轉移就業競爭力。大力培育農村后備勞動力,積極開展農民學歷教育和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全市累計培訓農民30000人,轉移就業28000人。
(七)度汛防洪保安工程
繼續實施“千庫保安”工程,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步伐,完成55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完成150座重要病險山塘加固建設。加強標準海塘的管理維護,完成20公里病險海塘加固任務。完成60座病險水閘加固建設。加快水流域規劃的實施,完善預警體系,提高防洪(潮)減災能力。
(八)河道綜合整治工程
按照“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總體目標,繼續實施“萬里清水河道”工程,加大對農村河道的整治力度。河道整治以防洪、排澇、蓄水、灌溉、治污、改善水環境為主要內容,建設清水河道460公里。其中,通過清淤、拓寬、新挖、護岸、截污、清障、綠化等綜合措施,整治以**本島為主的標準河道100公里。推廣河道水面保潔制度,促進村容村貌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
(九)小型農田水利工程
繼續實施“千萬畝十億方節水工程”。圍繞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加強水土田林路等基礎設施綜合配套改造。著力完善蔬菜、瓜果等產業基地的排灌系統,提高排澇抗旱能力。扶持發展設施栽培,推廣節水灌溉面積4萬畝。建立農田水利設施的養護管理長效機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牢固樹立和切實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黨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及時研究解決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各級涉農部門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加強調查研究,把握發展要求,切實抓好各項任務的落實工作。各有關部門要強化統籌城鄉發展的理念和服務“三農”的職能,加強協調配合,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社會各界要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三農”工作,形成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強大合力。
(二)加大投入力度
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農業和農村的支持與保護,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推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市財政逐年增加專項資金用于發展現代農業。各縣(區)也要增加相應的專項資金,對扶持發展項目按市補助額度實行同比例配套;發揮財政性投資的引導作用,引導和鼓勵信貸資金、工商企業、民間資本投資農業,加大農業項目招商引資力度,形成多元化的農業投入體系,促進農業投入的穩定增長。
(三)創新體制機制
穩定完善土地承包關系,切實保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穩妥推進土地合理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強化農村財務審計監督,深化和完善村級會計委托制,推進縣(區)、鄉鎮、社區(村)三級財務計算機監督網絡建設。創新農村經濟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推進以社區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理順集體經濟分配關系。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途徑,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空間,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探索建立面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市場主體的農業信用擔保體系,解決農民貸款融資難問題。建立健全農民減負長效監督機制,維護農民權益,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四)強化法制保障
認真執行《農業法》、《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農村土地承包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農業和水利法律法規,依法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快水利設施建設,加強防汛工程管理,保護農業資源環境,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深入開展農業和水利法律法規普及宣傳,提高農民守法經營和自我保護的意識與能力。健全執法體系,推進綜合執法,促進執法規范化建設,提高執法水平,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