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衛生改革發展實施意見

時間:2022-11-02 04:18:00

導語:農村衛生改革發展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衛生改革發展實施意見

各街、鎮、鄉,縣府各部門,縣屬各廠礦、中學:

農村衛生是衛生工作的重點和優先發展領域,是保障農民健康,振興農村經濟和維護農村穩定的大事。為貫徹《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體改辦、國家計委、財政部、農業部、衛生部關于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1]39號)和《**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體改辦、市衛生局、市財政局、市農業局關于**市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渝辦發[2001]129號)精神,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具有預防保健和基本醫療功能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大力推行多種形式的農民健康保障辦法,使全縣農民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根據我縣農村實際,現就全縣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繼續加強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

在全縣農村繼續推進和深化初級衛生保健工作,是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一項長期任務。各級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高度重視和發展農村初級衛生保健事業,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統籌安排,并隨著農村經濟發展逐步提高初級衛生保健水平。堅持實行政府組織、部門協調、全社會和群眾參與的原則,把初級衛生保健工作納入政府目標管理,作為考核政府及其領導干部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與農村小康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衛生街鎮鄉、村、社評價體系建設一同組織實施,把初級衛生保健工作推向深入。要進一步穩定和充實各級初級衛生保健組織機構,落實工作經費,完善工作制度,履行工作職責。要按照國家和**市新時期初級衛生保健規劃要求,制定縣域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發展規劃,統籌安排人力、物力和財力,加強重點傳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傳染病疾病的預防控制工作,做好基本醫療服務、婦幼保健、老年保健、改水改廁等工作,并進行指標量化和跟蹤評價;抓好健康教育與促進工作,積極推進“九億農民健康教育行動”,普及醫藥科學知識,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

二、改革農村衛生管理體制

衛生行政部門要切實轉變職能,實現由辦衛生到管衛生的轉變,加大對農村衛生的宏觀調控力度,依法行使管理和監督的職責,打破部門和所有制界限,實行全行業管理。要盡快制定和認真執行全縣區域衛生規劃和社區衛生規劃,合理調控、布局農村衛生機構,加強農村衛生機構、從業人員醫療衛生技術應用等方面的準入管理,制定服務規范,完善規章制度,禁止非衛生技術人員進入衛生技術崗位。堅決取締非法行醫,整頓和規范農村衛生服務市場。繼續抓好醫療機構撤并改革工作,理順關系,規范運作,強化管理,認真解決好中心衛生院與所屬門診部的債權債務、人事、分配及退休人員待遇等問題,提高衛生資源利用率和綜合效益。

農村衛生機構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鼓勵多種經濟成份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是以公共衛生、預防保健為主并適當開展基本醫療服務的非營利性衛生機構。在堅持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性質和基本職能不變的條件下,推行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產權制度改革。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由政府和集體投資舉辦,允許城市醫療機構、社會資本和單位職工采取集資入股方式進行農村衛生機構所有制改革。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所有制改革中必須有效保證國有資產的合法權益,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以實行集體舉辦,村醫聯辦或個人承辦。街鎮鄉、村衛生機構不論采取哪種形式舉辦,都必須確保公共衛生、預防保健、愛國衛生等工作任務的完成。

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行縣鄉共管,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其人事、經費、業務等由縣衛生行政部門管理。街鎮鄉衛生院院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由縣衛生行政部門提名和考察,在征求街鎮鄉黨政意見后行文聘任。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跨街鎮鄉調動經核定編制后,由縣衛生行政部門行文??h內外調動和進入中心衛生院以上衛生單位由縣衛生行政部門報機構編制、人事部門按有關規定辦理。各街鎮鄉要加強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黨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工作,積極支持和配合縣衛生行政部門抓好本街鎮鄉的衛生工作。為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要認真貫徹執行《大足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大足縣鄉村醫療機構一體化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足府發[1999]55號)精神,積極推行和完善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強化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指導與監督作用,提高鄉村衛生組織的綜合服務能力?!笆濉逼陂g全縣街鎮鄉衛生組織必須實行鄉村一體化衛生服務管理。

三、健全農村衛生服務網絡

要不斷優化縣、街鎮鄉、村衛生室資源配置,調整農村衛生的結構和布局,建立符合農村實際,能滿足農民基本醫療和預防保健需求的衛生服務體系。要制定優惠政策,加強街鎮鄉衛生院規范化建設管理,按照《**市鄉鎮衛生院規范建設標準》和《**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標準》要求,將街鎮鄉衛生院建成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并重,提供社區性、綜合性、便捷性、連續性服務的農村衛生樞紐,條件成熟的衛生院可逐步轉向社區衛生服務,建立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0年,力爭全縣60%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規范化建設目標,建成15個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相應的社區衛生服務站。為明確職能,突出服務重點,資源共享,避免重復建設,街鎮鄉衛生院和計劃生育服務機構要積極創造條件,顧全大局,逐步進行合并,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鼓勵縣、街鎮鄉、村衛生機構開展縱向業務技術合作,實行聯合或合作經營,提高效益。要深入開展醫療質量意識教育,建立健全醫療機構內部責任追償制度,試行醫療責任保險制度,化解和轉移醫療責任風險。在農村衛生服務網絡建設中,要堅持“中西醫并重”方針,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不斷滿足農民群眾對中醫藥的需求,提高中醫藥服務在農村衛生工作中的比重。

縣級衛生機構要貫徹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精神,履行農村衛生技術指導的職責,切實改善醫療衛生環境,轉變服務觀念和態度,解決看病貴、就醫難的問題。要抓住西部大開發和我國加入WTO后衛生服務市場逐步開放的有利時機,努力發展衛生事業。要發揮培訓農村衛生人才的中心作用,加快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h級預防保健機構要把預防保健工作深入到村、社,到農戶,加強對街鎮鄉、村防保工作的檢查和督導,提高效率和質量;縣級醫療機構要承擔街鎮鄉、村衛生機構的轉診任務,解決危重疑難病癥的診治;縣衛生監督所和縣疾病控制中心,要認真執行衛生部《全國衛生監督機構工作規范》和《全國疾病控制中心工作規范》,明確職責任務,健全規章制度,完善執法程序,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在全縣逐步建立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處理的應急體系和工作機制,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全縣醫療市場秩序,保障全縣人民的就醫用藥安全。逐步推行向街鎮鄉派駐或委托衛生監督執法人員制度,加強對農村公共衛生和衛生機構的監督。

縣級各醫療衛生單位要充分利用城鎮衛生的資源優勢,做好對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幫助扶持工作。以3年為一個周期,每個縣級醫療衛生單位要通過人才培訓,設備支持,資金扶持,管理帶動等方式,定點幫扶2個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使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走出困境。

要繼續抓好農村防保體制改革,加強街鎮鄉防保組的建設和管理,逐步實現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管理。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堅持預防保健工作與臨床醫療服務相結合,確保公共衛生工作任務的落實,提高基本醫療服務水平,增強服務能力。除中心衛生院外,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向綜合醫療模式發展。

要加強村衛生室的建設和管理,規范工作職責和任務,使之能夠為農民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經濟的常見病診療服務,并承擔公共衛生和預防保健任務,嚴禁超執業范圍開展診療活動和異地行醫。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在地不設村衛生室,條件成熟的衛生室可逐步轉向社區衛生服務,建立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

四、大力推進街鎮鄉衛生院改革

要加強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領導班子建設,堅持公開、公正、競爭、擇優的原則,按人事管理的有關規定,在縣內外招聘作風好、懂技術、善管理的具有醫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優秀人才擔任街鎮鄉衛生院院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適當提高其待遇。也可采取下派掛職鍛煉等方式加強衛生院干部隊伍建設。政府舉辦的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實行衛生行政部門領導下的院長(主任)負責制、院長(主任)任期目標責任制和調離任審計制,對不稱職的街鎮鄉衛生院院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予以解聘。

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建立權責明晰、民主管理、自我約束和自我激勵的機制,完善規章制度,加強醫療服務和財務管理,進行成本效益核算,降低運營成本。實行院務公開,規范醫療行為,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優質、便捷、價廉的衛生服務。按照“精簡、效能、統一”的原則,推進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根據街鎮鄉衛生院的性質、任務定編定崗,實行全員聘用制,做到因事設崗、按崗聘人、競爭上崗,對富余人員和學歷專業技術職稱達不到準入條件的人員進行轉崗分流。要正確處理分配與積累的關系,堅持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優勞優得的分配原則,嚴格內部考核制度,建立激勵機制,使個人收入與技術水平、服務態度和勞動貢獻掛鉤。

五、提高農村衛生技術人員素質

縣衛生局要著手建立農村衛生技術人員繼續醫學教育體系。要制定繼續教育規劃和實施計劃,加強街鎮鄉衛生院院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管理知識的培訓和衛生技術人員全科醫學知識與技能培訓。**年前完成街鎮鄉衛生院院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培訓工作。2005年前力爭80%的在崗基層醫生接受全科醫學知識培訓。從**年起,街鎮鄉衛生院中具有高中(含高中)以上學歷的醫生須在3年內達到執業醫師資格,高中以下學歷的醫生須在5年內達到執業醫師資格。近10年內為每個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培養2—3名業務技術骨干。要加強現有鄉村醫生的學歷教育,2010年前,100%以上的鄉村醫生達到醫學中專及其以上學歷。40%鄉村醫生達到醫學大專及其以上學歷,90%以上鄉村醫生具備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執業資格。在農村衛生人員培訓中,要加強中醫藥知識與技能的培訓。

按人事管理的有關規定,采取優惠政策招聘醫德醫風好,業務技術過硬,富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的具有大專學歷或有一技之長的衛生人員到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解決街鎮鄉衛生技術人才缺乏的問題。對衛生技術崗位上的非衛生技術人員要有計劃的進行清退。從現在起,非衛生技術人員一律不得進入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要嚴格執行縣屬醫療機構醫生在晉升中級和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前到農村衛生機構服務累計滿一年的制度,凡取得醫師以上職稱、工作5年以上的縣屬醫療衛生單位人員,應分期分批下派到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鍛煉和指導業務工作,幫助基層提高專業技術水平。

六、不斷完善農村衛生經濟政策

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衛生補助的重點要向疾病控制、預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領域傾斜。由財政對政府舉辦的街鎮鄉醫療衛生機構,其經費給予定額和定項補助。定額補助主要包括計劃免疫、婦幼保健、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基本醫療服務的補助。定項補助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設備購置、人員培訓等費用。定額補助和定項補助的標準按照縣財政局、衛生局、計經委《大足縣衛生事業補助政策實施辦法》(足財社[2001]143號)的要求,由縣財政予以安排,逐步兌現。積極引進外來資金和動員社會各方集資,創辦股份合作制醫院,加強內部管理,增加積累,其收支節余部分的60%必須用于衛生事業的發展。

村級衛生機構和衛生人員承擔的預防保健任務,應根據其工作數量和工作質量給予補助,補助經費納入街鎮鄉財政預算,以確保農村疾病控制和婦幼保健工作落到實處。

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為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其醫療服務價格實行政府指導價。縣物價主管部門要會同衛生行政部門加強對價格的監督。農村衛生機構的稅收政策,按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醫療機構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00]42號)的有關規定執行。任何單位和部門不得向農村衛生機構和鄉村醫生亂收費。

七、加強農村藥品供應與使用的管理

要加強農村藥品供應網絡建設,方便農民購藥。衛生行政部門要會同藥監、物價等部門,積極推行農村衛生機構集中招標采購藥品,統一配送到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或由街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鄉村醫生統一代購藥品。

要嚴格農村藥品機構和經營人員準入制,加強對農村藥品經營的監督管理,嚴厲打擊非法交易和制售假劣藥品的行為,保障農民用藥安全。嚴肅查處藥品經營者從事診療活動和超范圍經營行為。

縣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和鄉村衛生工作職責制定鄉村醫生基本用藥目錄,規范用藥行為。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和個體診所可經銷由縣衛生、藥品監管部門審定的常用和急救用藥外,不得從事藥品購銷活動。

八、實行多種形式的農民健康保障辦法

各級各部門要加強組織和引導,支持實行計劃免疫、母嬰保健保償制、合作醫療、社區家庭合同保健、醫療保險等形式的農民保障辦法,建立適應農村經濟狀況的籌資機制和管理體制,把農民健康保障納入全社會保障總體規劃。要通過宣傳教育,提高農民自我保障意識和互助共濟精神,幫助農民抵御疾病風險,切實解決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問題。

合作醫療制度是農村初級的醫療保險,是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政府要加強對合作醫療的組織領導,把農村合作醫療納入政府工作目標和小康建設指標,作為為民辦好事、辦實事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要按照自愿量力、因地制宜、民辦公助原則,繼續完善與發展合作醫療制度。合作醫療籌資以個人投入為主,集體扶持,政府適當補助。合作醫療經費要堅持財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增強經費使用透明度。農民交納的農村合作醫療費用屬于農民個人消費性支出,不屬于增加農民負擔,其籌資水平可根據各地經濟水平確定,但最低標準不低于10元/人·年,除市級以上財政補助外,縣、街鎮鄉應按實際參加合作醫療人數分別給予不低于2.5元/人·年的補助金,有條件的村社也應安排一定資金支持合作醫療,以體現黨和政府對農民群眾的關懷。在實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的同時,要探索新的財稅體制下農村合作醫療的籌資辦法和標準,為推進合作醫療工作提供經驗。要積極探索農村合作醫療形式,從實際出發,制定合理的籌資標準和補償比例,逐步提高風險共濟能力,緩解農民大病風險和因病致貧。力爭2010年全縣大多數街鎮鄉基本實現不同形式的合作醫療,其保障水平、社會化程度、抗風險能力進一步提高。

要繼續加大對貧困地區衛生事業的支持力度,按照《**市扶貧開發五年規劃》的要求,把衛生扶貧作為政府扶貧的一項重要內容,納入扶貧工作計劃,在符合國家扶貧資金投向的前提下,爭取市和縣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扶貧資金,用于貧困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婦幼衛生、傳染病、地方病防治和改善農村飲水條件。

九、加強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

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工作,是關系到農民健康、農村穩定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大事,也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各級各部門要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高度重視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工作。要按照本實施意見的要求,進一步統一思想,加強領導,銳意改革,開拓創新。街鎮鄉每年要專題研究部署農村衛生工作,納入目標管理考核內容,定期檢查督促,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問題。各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密切配合衛生行政部門抓好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工作,努力開創我縣農村衛生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