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設總體規劃二

時間:2022-02-10 03:20:00

導語:生態建設總體規劃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建設總體規劃二

一、建設目標

(一)總體目標

到2018年,在全市初步形成循環經濟型的產業體系,可持續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體系,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體系,體現現代文明的生態文明體系,全面增強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把棗莊市基本建設成為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環境優美、社會文明的生態市。

(二)階段目標

與生態市建設和提前建成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戰略步驟相銜接,棗莊生態市建設主要分為近期、中期、遠期三個階段。

1、近期階段——啟動和推進階段(2004~2007年)

到2007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50億元,第三產業比重達到39%;總人口控制在373萬以內,城市化水平達到45%;初步緩解水資源緊缺的矛盾,全市基本實現平水年水資源的動態平衡;環境質量有較大改善,95%的水體達到水功能區劃和水環境功能區劃標準,城市空氣環境質量基本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基本建立農業標準化體系;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60%,回用水利用率達到5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5%;森林覆蓋率達到28%,退化土地恢復治理率達到60%;受保護地區面積達到國土面積的10%;建設3~5個循環經濟型工業園區試點、2個生態示范區、5個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建成10個省級環境優美鄉鎮,25%的行政村建成生態文明村。

2、中期階段——發展和提高階段(2008~2013年)

到2013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28.5億元,第三產業比重達到42%;總人口控制在386.9萬以內,城市化水平達到50%;水資源緊缺狀況得到有效緩解,全市基本實現枯水年水資源的動態平衡;基本解決結構性污染問題,區域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100%的水體達到水功能區劃和水環境功能區劃標準,城市空氣環境質量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保證;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0%;回用水利用率達到6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森林覆蓋率達到30%;退化土地恢復治理率達到80%;受保護地區面積達到國土面積的15%;擴大循環型經濟園區試點范圍,基本建成3~5個循環經濟型工業園區;2個區基本達到生態縣標準;建成20個省級以上環境優美鄉鎮。

3、遠期階段——全面發展階段(2014~2018)

到2018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641.3億元,第三產業比重達到45%;總人口控制在398.6萬人,城市化水平達到55%;解決水資源緊缺問題,保證主要河流的生態用水,戰略儲備地下水;全市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得到基本解決,環境質量得到根本改善,所有水體達到水功能區劃和水環境功能區劃標準;所有城鎮空氣環境質量優于國家二級標準;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0%,回用水利用率達到7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森林覆蓋率達到30%以上;退化土地恢復治理率達到90%;受保護地區面積達到國土面積的18%;5個區、市達到生態縣標準,80%的鄉鎮建成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

二、建設指標體系

為客觀反映棗莊市生態環境的特點和生態市建設的重點領域,突出循環經濟理念對生態市建設的指導作用,重點解決產業結構不合理、水資源短缺、森林覆蓋率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較重等關鍵問題,依據國家環??偩稚鷳B市建設指標體系,結合我省生態省建設的實際,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進步3個方面,確定具有代表性的41個指標,其中有32個國家生態市建設指標,9個是針對棗莊特點而設立的指標,構成了棗莊生態市建設指標體系。詳見附表1。

第二章自然、經濟、社會環境概況

第一節自然環境概況

一、地形地貌

棗莊市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區,地跨東經116°48′30″至117°49′24″,北緯34°27′48″至35°19′12″之間,屬于黃淮沖積平原的一部分。東與臨沂市的費縣、蒼山縣接壤,南與江蘇省銅山縣、邳縣為鄰,西瀕南四湖,北與臨沂市的平邑縣和濟寧市的鄒城市毗連。地勢呈東高西低、北高南低,由東北向西南傾伏狀。全市總面積4550平方公里,其中丘陵面積1650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36.3%,平原面積2450平方公里,占53.8%,澇洼面積450平方公里,占9.9%。

二、氣候

棗莊市屬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兼受海洋氣候影響,具有年均氣溫高、熱量豐富、雨量豐沛、四季分明的特點。常年主導風向為東風,夏季多東風,冬季多西北風,多年平均風速3.5米/秒。年平均氣溫在13.6℃~14.2℃。年光照時數2300~2500小時,無霜期達200天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950毫米,年均值為799.8毫米。

三、水文及水資源

(一)水文

全市河流按匯水去向分別流入南四湖、韓莊運河和蒼山縣境內的西泇河。滕州市的全部和山亭區、薛城區的大部流入南四湖,流域面積2586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56.8%,主要河流有城河、郭河、十字河、薛城大沙河、北沙河、界河等;嶧城區、臺兒莊區的全部,市中區的大部,薛城區、山亭區的小部流入韓莊運河,流域面積為1828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40.2%,主要河流有嶧城大沙河、陶溝河等;市中區和山亭區的小部流入西泇河,流域面積為136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F有巖馬、馬河等5座大中型水庫和130座小型水庫。棗莊市水系情況見附圖2。

(二)水資源條件

棗莊市屬于淮河流域運河水系。境內韓莊運河為大型河道,其余均為小型河道。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4.72億立方米,人均392.8立方米,是全省人均的1.2倍。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開采量為4.343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灌溉用水2.825億立方米,工業用水1.039億立方米,城鎮生活用水0.149億立方米,農村人畜用水0.33億立方米。平原、沿湖、沿河地區水資源較為豐富,水質良好,為工農業生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丘陵山區水資源相對缺乏,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因素。

四、土壤

本市土壤分為棕壤、褐土、潮土、砂礓黑土和水稻土5個土類,12個亞類,29個土屬,80個土種。土壤總面積為5211874畝,占全市總面積的76.37%,。

五、生物資源

(一)植物資源

棗莊市有農作物類植物13科32種;瓜菜類植物10余科50余種;林木果樹類植物42科104種;水生經濟植物20余科50余種;觀賞植物50余科260余種;其它栽培利用植物及野生經濟植物80余科300余種。

(二)動物資源

棗莊市有馴養家畜家禽類動物19種;水生經濟動物78種;野生經濟動物149種;農作物害蟲天敵139種。

六、礦產資源

全市境內已發現的地下礦藏有46種。主要有煤、鐵、銅、鋁土、石膏、石英石、稀土、陶土、黏土、蛭石、大理石、花崗石、磷礦等。煤炭探明資源地質儲量16億噸,石膏探明資源儲量4.2億噸,石灰石探明資源儲量8.3億噸,石灰石預測資源量35億噸,大理石探明資源儲量9.6億平方米,白云石地質儲量1.5億噸。礦產資源分布情況見附圖4。

七、旅游資源

棗莊市有形的旅游資源點(含已開發的景區、景點)70處,其中:以人文資源為主體的旅游資源點38處,以自然資源為主體旅游資源點32處;另有12種旅游節慶活動和地方主題旅游活動。

除有形的資源外,棗莊市還有許多無形的旅游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名人、文學藝術和民間傳說等。

第二節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

一、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棗莊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落實中央和省制定的各項政策措施,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新的成就,綜合實力明顯增加。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13.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3.1%,增速提高2.1個百分點。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45.75億元、162.2億元和105.95億元,分別增長4.0%、16.4%和12.5%。三次產業結構比例達到14.6:51.7:33.7。

二、社會發展現狀

(一)人口現狀

2002年,棗莊市年未總人口3622467人,年增加人口19310人,人口增長率為0.53%。在總人口中,男性人口1879268人,女性人口1743199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1.9%和48.1%;其中:農業人口2476611人,非農業人口1145856人,分別占總人口的68.45和31.6%。全市總戶數為1047850戶,平均每戶3.46人。年末全市人口密度為796人/平方公里。

(二)教育

2002年全市教育經費投入86718萬元,比上年增加7001萬元,增長率為8.78%。2002年全市教育經費支出85292萬元,比上年增加7860萬元,增長率10.15%。2002年,全市共接收師范類畢業生1638人,其中本科233人,???64人,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共有教職工46072人,其中普通高校584人,普通中專1117人,成人中專1059人,技工學校917人,職業中專1031人,中小學38691人。在中小學中,專任教師33543人,其中普通高中2979人,初中11457人,小學19107人,特殊教育134人,幼兒園1584人。

(三)科學技術

2002年,圍繞全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共安排實施各級各類計劃項目145項,總投資9900萬元??萍夹椭行∑髽I創新資金計劃成效顯著。扶持項目21個,專項資金250萬元,拉動總投資6225萬元。全市取得科技成果109項,其中,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以上的科技成果93項,申報專利135項,獲得省科技進步獎8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17.56億元,同比增長27.3%,比年初的3.39%增長2.1個百分點。

(四)衛生

2002年,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53處,病床10114張,衛生人員16844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4107人。全市共報告法定傳染病13種2275例,均為乙類,總發病率為62.42/10萬人,較上年同期下降26.41%。孕產婦死亡率為15.88/10萬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17.09‰。

第三節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現狀

一、環境保護現狀

(一)水環境質量現狀及廢水排放情況

1、地下水水質現狀

據2002年環境質量年報資料,全年對六處地下飲用水源地進行了水質監測,21項監測項目全部達到《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中2類標準,水質較好,地下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

2、地表水水質現狀

(1)主要河流水質現狀

據棗莊市環境監測站2002年監測資料,主要納污河流有北沙河、城郭河、新薛河、薛城小沙河、小泥河、嶧城大沙河、小季河等,水質主要指標COD、高錳酸鹽指數、氨氮濃度除嶧城大沙河外其它河流均超過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2)主要水庫水質:2002年監測的周村水庫、巖馬水庫的主要指標COD濃度分別為36.9mg/L、29.9mg/L,均超《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

3、廢水及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

(1)廢水排放量

2002年棗莊市共排放廢水13590.14萬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為8111.14萬噸,占總排放量的59.68%;生活污水排放量5479.0萬噸,占總量的40.32%。

(2)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

2002年棗莊市廢水中COD排放總量39768噸。其中工業廢水中COD排放量19832.8噸,占總量的49.87%;生活廢水COD排放量19935.2噸,占總量的50.13%。

(二)環境空氣質量現狀及廢氣排放情況

1、環境空氣質量現狀

2002年棗莊市城區監測結果:二氧化硫濃度年均值為0.04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濃度年均值為0.023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年均值為0.098毫克/立方米,均符合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二級標準。

2、廢氣排放情況

2002年棗莊市工業企業廢氣排放量1288.51×104萬立方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為60504.3噸,粉塵排放總量為11.73萬噸,煙塵排放總量為12184.66噸。

(三)固體廢物

2002年工業固廢產生量424.56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90.11%。生活垃圾30.3萬噸,生活垃圾處理量28.5萬噸,處理率為94.06%。

(四)面源污染現狀

2002年棗莊市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1398.3平方公里,地表水土流失主要污染物COD模數為3.3噸/km2·年,水土流失COD的流失量4614噸。2002年畜禽養殖主要污染物COD排入河量4685.8噸、氨氮770噸;農藥、化肥、地膜的污染也較重。

(五)聲環境

1、區域環境噪聲

2002年棗莊市城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晝間為51.6分貝、夜間為46.5分貝,符合《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2類區標準。

2、道路交通噪聲

2002年5月份對市駐地30條主要路段的道路交通噪聲進行監測,監測道路總長度21.98千米,平均路寬20.7米。經監測,平均車流量1169輛/時,市駐地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67.6分貝,無超標路段。

3、功能區環境噪聲

2002年棗莊市城區功能區晝夜平均等效聲級61.6分貝。2002年棗莊市城區聲環境質量狀況較好,總體夜間好于晝間,夏季好于冬季。

二、生態環境現狀

(一)礦山生態環境破壞現狀

棗莊市礦產資源開采歷史較早,礦山生態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截止2002年,全市采礦塌陷面積為47.73平方公里,露天采礦場面積3.84平方公里。

(二)林業生態建設及森林資源現狀

棗莊市林業用地990.84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21.78%;非林業用地3559.16平方公里,占78.22%。

(三)水土保持現狀

全市山丘區面積1650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36.3%。據調查,2002年棗莊市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1398.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嚴重。

(四)生態示范區和生態農業建設現狀

目前,嶧城區已成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滕州市為全省生態農業示范縣。

在全市生態農業建設中,初步建成了低山丘陵糧、林、果、牧、漁生態農業示范區;沿湖沿運稻、漁、藕生產示范區等。建成的生態農業模式主要有:“豬——玉米——淀粉”種養加生態農業模式;“草——羊(豬)——糧果牧”生態農業模式;“藕——魚——雞鴨——松花蛋”生態農業模式;“三水農業”生態種養模式等。

(五)保護區、風景區現狀

目前,棗莊市保護區、風景區主要為抱犢崮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九頂蓮花山風景區、熊耳山大裂谷國家級地質公園、龜山地質公園。其它的自然景觀有蓮青山、文峰山、青檀峽谷、薛城石海等。

園林主要有嶧城萬畝石榴園、山亭萬畝梨園、陰平棗園、洪門葡萄村、壇山森林公園、木石省級森林公園等。

第三章生態市建設的機遇與挑戰

第一節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分析

一、國民經濟增長預測

按照《棗莊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要求,本世紀頭十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后十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則預計到2007年,棗莊市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550億元,實現翻一番目標;到2013年預計達到1028.5億元,到2018年,棗莊市GDP將達到1656.4億元。

二、人口預測

按照《綱要》要求,棗莊市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預測到2007年,棗莊市全市人口將達到373萬人,到2013年,全市人口預計達到386.9萬人,至2018年,全市總人口預計達到398.6萬人。

三、能源需求預測

根據《山東棗莊市實施合成氣城市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預測出不同水平年棗莊市能源消耗量,詳見表3-1。

表3-1棗莊市能源消耗指標預測

項目2007年2013年2018年

GDP(億元)5501028.51656.4

終端能源消費量(tce)736.24963.441193.84

萬元GDP終端能源消費量(tce/萬元)1.340.940.72

四、水資源需求預測

根據《21世紀初期山東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總體規劃報告》,在戰略儲備地下水的前提下,按照50%保證率,到2005年棗莊市將缺水2.857億m3;到2010年缺水3.444億m3;在75%保證率條件下,2005年棗莊市缺水5.318億m3,2010年缺水5.909億m3。

第二節生態市建設的有利條件

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

*年9月26日,省十屆人大第四次常委會作出了《關于建設生態省的決議》;*年9月29日,省委、省政府在煙臺召開了全省建設生態省動員大會,省政府于*年12月26日印發了《山東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毒V要》的出臺為棗莊市的生態市建設指明了道路。

棗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市的建設工作,成立了由市計委、市環保局組織牽頭的《棗莊生態市建設規劃》編制小組,決心通過實施《棗莊生態市建設規劃》,全面啟動棗莊市的生態保護和恢復重建工作。

二、區位優勢明顯

棗莊位于蘇魯豫皖交界和淮海經濟區中心,是我國東部地區的南北過渡地帶,又是沿海地區與西部內陸地區的重要結合部。京滬鐵路、京福高速公路、104國道、206國道、京杭大運河和設計中的京滬高速鐵路穿境而過。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棗莊具有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進行經濟、科技領域廣泛交流與合作的優勢,同時,由于自身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是發達國家、經濟發達地區產業梯次轉移的首選目的地。

三、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明顯進步

改革開放20年來,棗莊市國民經濟取得顯著成就,各項社會事業不斷進步,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市人民實現了由溫飽到總體上達到了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進入了一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特別是近幾年來,由于全面實施“工業強市、外向帶動、發展民營經濟、農業結構調整、城市化和科教興市”六大發展戰略,積極推進重點地區、重點工作和重點項目建設,區域經濟發展活力逐年提高,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為生態市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基礎。

四、礦產資源豐富,產業關聯度高

棗莊市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的地下礦藏20余種,主要有煤、鐵、銅、鋁土、石膏、石英石、衡土、陶土、粘土、蛭石、大理廠、花崗巖、石灰石、磷礦等。豐富的礦產資源,資源開發及相關產業的高度發達,使棗莊市具有發展循環經濟的先天優勢。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共生、伴生資源開發產業不斷興起,為產業間的橫向耦合,產業鏈的不斷延伸和循環型經濟社會的創立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五、基礎設施建設迅速

棗莊市交通、通訊事業發展迅速,能源供應充足,金融、購物、文體娛樂設施體系健全。全市客運線路發展到303條,通車里程達49660公里,客運班車除通達省內所有地市和市內所有鄉鎮外,還可通達京、津、冀、豫、滬、皖、蘇、浙等8個省市的中心城市和商品集散地。境內鐵路全長288.5公里,京滬鐵路縱穿棗莊西部,棗薛支線與京滬鐵路相交于薛城。京杭大運河境內航道68.5公里,境內共有港口53個,年吞吐能力達500萬噸。郵電通訊已采用現代化的光纜、微波和數字程控交換設施,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14.1萬門。電力擁有坑口發電廠10座裝機總容量186萬千瓦,年發電量150多億度。城市供水、供氣、供熱配套設施齊全。現代化的購物中心、星級賓館涉外服務功能日臻完善。

第三節生態市建設的制約因素

一、生態承載力不足,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一)生物資源匱乏

經生態足跡分析表明,棗莊市的生態赤字高達1.24ha2/人,生態赤字主要表現為耕地與林地面積的欠缺,主要原因為:

1、耕地面積不足

受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影響,棗莊市的農用耕地持續減少,目前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06公頃。由于棗莊市范圍內人類耕作歷史久遠,尚未開發的適宜耕作土地幾乎已不存在。因此,棗莊市的耕地面積不足問題應主要通過提高農業生產率和外部輸入來解決。

2、林木質量差

棗莊市的現狀森林覆蓋率為26.5%,除少數地區的植被生長狀態較好之外,多數地區的林地以中幼林為主,林分質量差,效益低,致使均衡因子低,可提供的生物生產性土地少。

(二)水資源承載力較弱

棗莊市是北方嚴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占有水資源量392.8m3,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7%左右,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已嚴重制約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同時,由于排污量的不斷增加,水質污染,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其他水環境問題。

(三)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嚴重

(1)微度侵蝕面積1928.6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42.4%;

(2)輕度侵蝕面積1221.1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6.9%;

(3)中度侵蝕面積651.2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4.3%;

(4)強度侵蝕面積397.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8.7%;

(5)極強度侵蝕面積256.1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5.6%;

(6)劇烈侵蝕面積93.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1%。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競爭能力不強

煤炭、水泥以及石膏等行業在棗莊市產業結構中占據主導和支柱產業的地位。由于支柱產業結構單一,加上煤炭、水泥、石膏等行業本身條件所限,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三、環境污染嚴重,防治任務艱巨

作為資源開發型城市,棗莊市面臨的環境保護方面的壓力遠比其它城市為大。工業生產特別是造紙、化工、煤炭、水泥業生產造成的污染最為突出,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石、廢水、廢氣對土壤、空氣和水體造成了較嚴重的污染,給生態環境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主要河流水質均超過國家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大中型水庫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任務較重,距離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水質保證的要求還有相當的差距。

四、城礦關系不順

由于歷史和體制方面的原因,棗莊市政府和城市中煤炭、水泥等行業企業,特別是煤炭業之間的關系有待理順。棗莊市既是城市、又是煤炭業工業基地,既承擔一般城市經濟社會的綜合服務功能,又承擔發展工業的產業支柱功能。地方財政力量薄弱,市政建設欠賬過多,城市功能發育不全,對煤炭城市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五、人口密度大、整體文化素質偏低

目前棗莊市的人口密度已達796人/平方公里,過高的人口密度不僅導致了人均資源占有量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對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等構成了巨大壓力。同時,人口整體文化素質偏低,每萬人中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和科技人員數量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民基礎文化水平不高,人才匱缺,也是制約棗莊市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因素之一。

第四章生態功能分區

生態功能區劃是實施區域生態環境分區管理的基礎和前提。其要點是以正確認識區域生態環境特征,生態問題性質及產生的根源為基礎,以保護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為目的,依據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不同,生態敏感性的差異和人類活動影響程度,分別采取不同的對策。它是研究和編制區域生態建設規劃的重要內容。

在參考各種專業地圖、文獻資料和統計資料對區域各種生態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相關分析,以各個區劃要素或各個部門綜合的區劃(氣候區劃、地貌區劃、植被區劃、土壤區劃、農業區劃、林業區劃、綜合自然區劃、生態地域區劃、生態敏感性區劃、生態服務功能區劃等)圖為基礎,通過空間疊置,以相重合的界限或平均位置作為新區劃的界限。綜合分析確定并選取反映生態環境功能地域分異主導因素的標志或指標,作為劃分區域界限的依據。應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編制景觀類型圖,在此基礎上,按照景觀類型的空間分布及其組合,在不同尺度上劃分景觀區域。不同的景觀區域其生態要素的組合、生態過程及人類干擾是有差別的,因而反映著不同的環境特征。棗莊市生態功能區分為:低山丘陵生態農業與生態恢復區、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區、平原生態農牧業區、濱湖沿運生態農業與濕地保護區。

棗莊市生態功能區劃圖見附圖1。

第五章生態市建設的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

第一節循環經濟型產業體系的構建

通過對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科學規劃,可以達到各產業內部和產業之間能源和物質的循環利用。形成經濟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合理、技術與產品創新能力強、國內市場占有率高的循環型、網絡型、服務型和進化型的高效持續生態經濟體系,把棗莊市基本建成循環經濟型城市,促進城鄉生態環境向凈化、綠化、美化的可持續的生態系統演變。

一、生態型農、林、牧、漁業

按照總體協調、循環發展、再生利用的原則,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以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為基礎,以提高生態效益為中心,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文明為支持,因地制宜地發展生態農、林、牧、漁業。

(一)生態農業建設的目標任務

1、目標、任務

目標:經過15年的努力,到2018年,在全市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大農業經濟體系,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綜合競爭能力、抗御自然災害能力達到全省較發達地市水平;農業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全省較先進水平,生態復合系統保持良性循環,可再生能源不斷增值;農民文明程度、綜合素質達到較高水平,實現農村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任務:通過實施大規模的生態環境工程建設,實現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建立具有棗莊特色的生態農業生產體系;大力發展農業科學技術教育,加快產業化、信息化、生態化進程,努力建設具有農業現代化標準和環境優美的農村人居環境。

(二)生態農業建設總體規劃布局與區域劃分

1、生態農業建設總體規劃布局

遵循非均衡發展規律,以鄉、村為基本單元,根據不同情況確定不同的生態農業建設區域,以此為重點,搞好突破,以點帶面、逐步推進,不斷帶動經濟總量擴大和發展水平提高。

2、生態農業建設經濟區域劃分

根據棗莊市資源、環境和經濟地域差異及自然狀況,將全市劃分為五種類型的生態農業經濟區。

(1)平原林網立體種植生態農業區

(2)山區立體開發生態農業區

(3)低山丘陵生態農業區

(4)濱湖沿運地區水體、林、糧、漁等立體開發生態農業區

(5)庭院、園林生態農業區

在五種生態農業經濟區域中,可根據當地地理和資源條件優勢,重點推廣以下八種生態農業模式或技術體系,即“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豬—沼—果”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平原農村復合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種植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畜牧業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術;設施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觀光生態農業及配套技術。

(三)生態農業建設重點

改組改造傳統農產品生產加工產業,優化提高龍頭支柱產業,高起點發展新興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點進行精準農業工程、農業產業化工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程、生態家園富民工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程、生態農業旅游工程六大工程建設。

(四)生態大農業與二、三產業循環鏈接體系構建

1、生態大農業建設與旅游循環鏈接

以嶧城區萬畝石榴園、山亭區洪門葡萄等為依托,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旅游;以山亭區抱犢崮、熊耳山大裂谷、壇山森林公園、木石省級森林公園等為依托,重點發展森林旅游、度假旅游和觀光旅游;以微山湖、運河等水產養殖資源為依托,開展觀荷、濕地風光旅游;以市、區農業科技示范園為依托,發展農業科技觀光旅游等。棗莊市生態農業建設與旅游業鏈接工程見圖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