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意見

時間:2022-05-26 09:12:00

導語:政府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意見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

近年來,全市各地探索出了一些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建設了一批示范典型,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本地乃至全國產生了影響。但是,我市農業循環經濟仍處于起步階段,農業經濟發展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農業資源綜合利用率偏低,農村環境問題突出,生活污染加劇,面源污染嚴重,農村節能減排任務十分艱巨。為此,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牢固樹立和實踐科學發展觀,以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生態農業理論為指導,以轉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抓手,按照循環經濟理念,促進我市農業資源最佳配置、廢棄物有效利用、環境污染減少到最低水平,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目標。

(二)基本原則

1.“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農業資源使用和廢棄物產生減量化,促進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態效益。

2.分類指導,分步實施,整體推進。各地根據自身特點,選擇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示范引導,逐步推廣和全面發展。

3.政策引導和市場主導相結合。堅持以市場主體為主,采取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企業實施、公眾參與相結合方式推進。

4.科技先導。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推進農業科技進步,依靠科技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5.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并重。根據農業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確定農業經濟發展速度,力求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換取最大的經濟價值,以最低的環境代價謀求最好的發展質量,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三)總體目標

力爭到“**”末,建立比較完善的農業循環經濟政策支持體系、技術創新體系、推廣服務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大幅度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建成一批符合農業循環經濟要求的農林牧漁及其加工產業、農業循環經濟園區和企業集群,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生產指標。到“**”末,糧食面積穩定,單產提高,總產超500萬噸,年均增長3%;農作物秸稈總量達600萬噸;油料、棉花、蔬菜生產水平穩步提高;肉蛋奶總產達到80萬噸,年均增長5.9%;水產品總產達到12萬噸,年均增長4.8%。

2.農村經濟指標。到“**”末,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250億元,年均遞增4%;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46%;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8%。

3.減量化指標。到“**”末,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45,化學氮肥施肥強度降低5%,化學農藥施用強度降低10%。

4.資源化指標。到“**”末,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55%,農用塑料薄膜回收率達到96%以上,養殖場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利用率達到70%以上。

5.可持續發展指標。到“**”末,森林覆蓋率達到17.4%,沼氣池建設用戶比例達到10%、太陽能建設用戶比例達到30%,有效使用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標志的產品總數達100個以上。

二、重點任務

(一)節本增效,發展節約型農業。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強化節約意識,創新和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建立健全推進節約型農業建設的體制和機制,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全面推進節地、節水、節種、節肥、節藥、節電、節油、節柴、節糧、減人(減少從事一產的農民)等“九節一減”工作,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1.穩定提高耕地集約利用水平。加強耕地質量管理,組織開展耕地地力的全面調查,建設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實現耕地質量的動態管理。切實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施用有機肥,大力推廣機械化秸稈粉碎還田、過腹還田等耕地培肥和保護性耕作技術,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步伐,完善田間水利、機耕道路等基礎設施。調整種植業結構,提高復種指數,提高土、水、光、熱等資源的利用率,鼓勵發展低耗能設施農業,提高耕地的綜合產出率。結合新農村建設村莊規劃,加大農村土地整理力度,逐步清理整治空心村、閑置宅,盡量減少占用土地。

2.積極發展節水型農業。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優先發展節水型農業。篩選和推廣一批耐旱性強、產量高、質量好的農作物品種,積極推廣深耕深松、集雨蓄水灌溉等節水技術。攔蓄地表水,合理利用地下水,加快井灌區恢復配套和節水改造。建設和管護節水灌溉設施,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減少水的蒸發和漏失。推進灌區收費體制改革和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初步形成新時期農田水利建設管理模式。

3.不斷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全面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在合理選用肥料品種、優化施肥結構上下功夫,把握施肥時期,改進施肥方法,促進化肥施用由通用型復混肥向專用型配方肥方向轉變;積極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強選擇性的農藥和新型施藥器械,改進施藥方法,加強技術培訓,減少農藥使用量,防治農村土壤污染。普及應用種子精選分級、包衣、藥劑拌種等加工處理技術,提高種子質量和良種供應能力。全面推廣應用主要農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種技術。

4.切實抓好農業裝備節能工作。降低農業裝備能耗,加快高耗能老式落后農業機械和漁船設備的更新換代;積極推廣節油產品和復式聯合作業機具等節能農業機械,減少作業環節和次數,降低單位農產品生產能耗水平。

(二)重點突破,綜合開發利用農作物秸稈資源

1.加快建設秸稈收集體系。建立企業為龍頭,農戶參與,縣、鄉(鎮)人民政府監管,市場化推進的秸稈收集和物流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企業建設必要的秸稈儲存基地;鼓勵發展農作物聯合收獲、粉碎還田、撿拾打捆、貯存運輸全程機械化,完善秸稈田間處理體系。

2.大力推進種植(養殖)業綜合利用秸稈。推廣秸稈快速腐熟還田、過腹還田和機械化直接還田。鼓勵養殖場(戶)和飼料生產企業利用秸稈生產優質飼料。到“**”末,秸稈快速腐熟還田、過腹還田和機械化粉碎直接還田利用秸稈量達到230萬噸,形成“種植—秸稈—養殖—糞便—還田—種植”的循環模式。

3.積極發展以秸稈為基料的食用菌產業。麥秸、玉米芯、棉籽殼等是食用菌栽培的良好培養基。各地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發展食用菌產業。到“**”末,食用菌栽培面積達到6萬畝,年消耗麥秸、稻草等秸稈30萬噸。使用后的培養基作為優質有機肥,直接還田,形成“種植—秸稈—食用菌—菌渣—還田—種植”的循環模式。

4.有序發展以秸稈為原料的生物質能。以秸稈為原料的生物質能是一種清潔可再生能源,要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一是支持相關企業建設秸稈發電廠。鼓勵支持企業和個人開發使用秸稈壓塊技術,為秸稈氣化、秸稈發電提供服務。“**”期間,擬建2座秸稈發電廠,年消耗秸稈40萬噸。二是推進秸稈氣化示范點建設。在全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選擇11個示范鎮、106個示范村和阜陽市柴湖良種場率先進行示范點建設,力爭到“**”末,秸稈氣化站達10個以上。三是發展秸稈沼氣。利用沼氣池生產沼氣,解決沼氣建設對畜禽飼養的依賴問題。到“**”末,推廣秸稈沼氣池達30%以上。四是推廣秸稈炭化技術。發展以阜南縣洪河橋鎮為中心的秸稈碳化基地,到“**”末,秸稈碳化量達到4萬噸,年消耗秸稈15萬噸。

5.積極發展以秸稈為原料的加工業。鼓勵采用清潔生產工藝生產以秸稈為原料的非木紙漿,引導發展以秸稈為原料的人造板材、包裝材料、餐具等產品生產,減少木材使用。積極發展秸稈飼料加工業和秸稈編織業,到“**”末,力爭秸稈加工量達到10萬噸。

(三)發展沼氣,凈化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實施“生態家園富民工程”,推行“一池三改”(建沼氣池,改廚、改廁、改圈),將人畜糞便以及農業生產中的廢棄物通過微生物發酵生產沼氣,為農民生活提供新能源,為農業生產提供優質肥料。力爭到“**”末,全市戶用沼氣池保有量達到力爭10萬個,年處理人畜糞便60萬噸、生產沼氣4000萬立方米,節約標煤2.8萬噸。推廣“牛—沼—菌”、“豬—沼—菜(糧、瓜果)”、“林—草—牧—沼—菌”等模式,發展安全優質農產品。

(四)龍頭帶動,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能力和水平,促進農業產業之間、農業與工業之間、農業企業與其它企業間的循環,重點開發畜牧、糧油和林產品加工產業,帶動相關產業良性發展。

1.畜禽加工產業。以福潤公司、海利公司、旺潤公司、山羊集團、先利禽業、旺興禽業等企業為骨干,改擴建年屠宰生豬540萬頭項目,新建年屠宰加工優質肉牛20萬頭、優質山羊50萬只、優質肉禽5000萬只項目。以加工帶動養殖業發展,促進農業結構調整。

2.糧油加工產業。以規模面粉企業為龍頭,發展面粉及其制品,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以六本食品、快樂面粉、經緯面粉、寶鼎糧油等規模加工企業為龍頭,加快糧食產業園建設,促進糧食深加工。促進優質小麥、優質芝麻和優質大豆規?;l展。利用糧油加工產生的副產品加工成飼料或肥料,延長產業鏈,減少資源浪費,降低環境污染。

3.林產品加工產業。實施阜南大亞集團、太和東盾木業技改項目,加快建設滬千木業加工項目,進一步提高加工能力,充分利用次薪材、樹枝丫、廢木生產高(中)密度纖維板,到“**”末全市年生產人造板能力提高到30萬立方米。以阜南黃崗為中心,輻射阜南中南部和潁上縣部分地區,建立區域化、規?;幑に嚻飞a加工基地,年生產能力由目前的800萬套提高到2010年的1500萬套。以太和姜樓為中心,建設規模化木線條生產加工基地,年生產能力達到5萬立方米左右。

(五)調整結構,發展現代農業。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以十個優勢農產品規?;亟ㄔO為重點,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經濟效益。

1.發展安全優質農產品。推廣優良品種,實施“安全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工程”;規范化學農業投入品使用,按照無害化要求組織生產,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到“**”末,有效使用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標志產品達到100個以上。

2.建設無公害生態養殖區。加強畜禽養殖業投入品和污染防治監管,規范養殖行為,優化養殖環境,規模養殖場100%配套建設沼氣等糞污處理設施,畜禽糞便實施無害化處理,促進畜牧業規模化、生態化、可持續發展。到“**”末,規模養殖戶達3萬個以上,規模養殖量占總養殖量的50%以上。

3.推廣水產品生態高效養殖模式。改善水體環境,走綜合開發、立體混養之路,推廣精養技術,降低成本,高效養殖,防止污染。在潁上、阜南、臨泉沿淮和河灣地區建立10萬畝無公害水產品生態高效養殖基地,重點發展鯽魚、鯉魚、鳙魚、鰱魚等4大淡水魚和蟹、蝦等特種水產品。有條件的地方,適當發展水生經濟植物。

4.建立林業生態經濟區。“**”期間,建設總面積145萬畝(含培育、改造)的林業生態經濟區。其中,速生豐產林基地100萬畝,杞柳生產基地10萬畝,元竹生產基地5萬畝,水果生產基地20萬畝,銀杏、香椿、花卉、木本藥材等10萬畝。

(六)倡導文明,建設農村綠色社區。把農村綠色社區和村鎮總體建設規劃、新農村發展規劃結合起來,統籌安排,協調發展。

以鎮為單位規劃建設農村綠色社區,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和能源綜合利用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村鎮綠化工作,創建生態村、文明村。

集鎮區域:對垃圾污水處理設施進行總體規劃;按人口規模建立垃圾集中點,綜合處理生活垃圾;建設污水統一排放管道,集中處理后達標排放。

農村區域:建立垃圾集中點,修建垃圾處理設施,推廣“一池三改”模式,禁止焚燒秸稈,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控制和科學處理規?;笄蒺B殖場的污水、糞便排放,使用可降解的農用薄膜。推廣利用太陽能、沼氣、秸稈等可再生能源。

逐步建立戶收、村集、鎮中轉、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

(七)典型引導,建設一批農業循環經濟示范項目。按照分步實施,典型示范的原則,抓好重點示范園區、重點示范工程、重點建設項目,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

1.重點示范園區。建設糧油、蔬菜、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為主的多業套種、循環種養的循環型農業園區,選擇不同的循環農業模式,推廣使用農業循環技術,建設一批化肥和農藥減量增效、沼氣和太陽能利用、節水灌溉、秸稈綜合開發、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等項目,使園區成為效益農業的集聚區、安全農產品的生產區、休閑農業的觀光區和現代農業的先行區。到“**”末,全市力爭建設50個示范園區,各縣市區根據自身特點,建設5-10個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區。

2.重點示范工程。以生態農業開發、畜牧業廢棄物處理、秸稈綜合利用、農產品深加工等為重點,建設一批循環型農業技術開發和應用示范工程。以太陽能、生物質能的開發技術等為重點,建設一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術開發和應用示范工程。

3.重點建設項目。選擇具有明顯農業循環經濟特征,符合區域產業發展導向,具有示范推廣價值的項目,重點扶持開發。除公共產品項目外,堅持“項目法人籌資為主體、政府補助為輔助、公眾參與為補充”的原則,加大項目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

三、保障措施

(一)廣泛開展宣傳教育。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培訓活動,大力宣傳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基礎知識、生產技能和重大意義,使循環經濟的理念深入人心,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把農業循環經濟引向深入,努力建設生產快速發展、生活寬裕舒適、環境整潔美觀、生態和諧友好、鄉風健康文明、管理科學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培育農業循環經濟載體。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加快農業企業化進程,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延長產業鏈條。積極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抓好循環型農業工業園區建設,以生產要素為紐帶,將具有上下游共生關系的農產品生產企業(包括養殖小區)、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集中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園區內,形成產業集群,實現資源、能源有效循環,逐步實現農業企業之間、農業產業之間、農業與工業、服務業之間的大循環。

(三)建立有力的技術支持體系。各級各有關部門應加強農業循環經濟共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重點研發和推廣土地水源節約技術、地力的恢復改善技術、副產品的資源化技術、環境污染的治理技術和相關產業的合作技術,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建立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及時向社會有關循環經濟技術、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機構和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作用,積極開展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活動。

(四)加大執法監督力度。認真宣傳貫徹落實《循環經濟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增強農業生產經營者法律意識,建立健全農業行政執法體系。積極推進農業執法體制改革,規范農業執法主體,完善執法裝備,改進執法手段。強化農業行政執法職能,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坑農害農行為,維護農業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規范化學農業投入品生產、銷售和使用行為,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優質農產品。

(五)完善相關政策。繼續穩定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積極鼓勵和引導土地合法流轉。對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重點示范工程、重點建設項目,各級政府應采取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予以支持。對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生產經營者,市、縣(市區)財政直接給予補貼。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農資生產、農產品加工、農村能源和秸稈綜合開發的企業依法給予稅收等優惠政策。對能夠延長產業鏈、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市、縣兩級財政和產業化項目資金給予重點扶持。對在研究開發和推廣農業循環經濟技術、節約農業資源、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六)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強農惠農政策,繼續增加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投入。市、縣兩級政府依法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預算安排農業循環經濟專項發展資金,落實好上級農業循環經濟項目配套資金,利用好國家農業項目投資。金融部門調整信貸結構,擴大信貸規模,加大資金投入,對技術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農業循環經濟項目提供優先貸款。充分發揮投資主體的作用,創造條件,吸引社會資金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繼續堅持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新招商方式,吸引市外資金投資開發農業循環經濟。

(七)加強組織領導。市、縣兩級政府建立農業、畜牧、水利、林業、農機、環保、科技、財政、發展改革、能源等各部門協作工作機制,及時研究解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各級各部門要強化領導、明確分工,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有計劃地推進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一次小循環、多次中循環、總體大循環,鞏固發展現有典型,擴大試點與示范范圍,努力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