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工業體系建設指導意見

時間:2022-10-28 04:12:00

導語:現代工業體系建設指導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工業體系建設指導意見

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工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推進產業聚集和產業融合,促進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升工業整體競爭力,現就實施全市工業倍增計劃(2009-2012年),建立現代工業體系,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基礎條件和總體目標

(一)基礎條件。

產業門類較全,發展相對均衡。醫藥工業、紡織服裝等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效果明顯,規模、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裝備制造、石油化工、輕工業發展迅速,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冶金、建材行業布局日趨合理,結構不斷優化;電子信息產業基礎較好,發展潛力巨大。

經濟規模增大,支撐作用明顯。200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15.73億元、利稅391.69億元,完成增加值1096億元。全部工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5.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7.6%。

產業聚集加快,集群效應顯現。七大市級工業園區中,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循環經濟化工示范基地、裝備制造基地、信息產業基地、紡織服裝基地初具規模;藥博園和南部工業新區快速啟動;辛集皮革產業園、卓達服裝產業園等縣域工業園區基本形成;新興建材、正定板材等特色產業集群正在崛起,全市工業布局日趨優化,集約化程度明顯提高。

(二)總體目標。

到2011年,生物(醫藥)、裝備、化工、電子信息、紡織等5個主導行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155億元,比2008年增長102%,年均增長27%,實現主導工業行業三年翻番目標。到2012年,生物(醫藥)、裝備、化工、電子信息、紡織等5個主導行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487億元,比2008年增長161%;全市工業增加值達到2632億元,比2008年增長104%,完成全部工業四年翻番目標。

全市主營業收入100億元以上產業聚集區達到10家以上,其中化工基地達到600億元;50-100億元的產業聚集區達到10家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超過30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達到2家以上、100-300億元的企業達到3家以上、50-100億元的企業達到15家以上。產業發展更加協調,產業布局更加合理,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產業鏈條更加完整,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全市工業發展的實力、活力、競爭力顯著增強。

二、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

(一)基本原則。

——分類實施。遵循產業發展規律,統籌考慮不同行業產業基礎、資源稟賦、要素支撐和市場需求等綜合因素,按照“主導產業三年翻番、全部工業四年翻番”的總體要求,根據行業發展實際,分別制定不同的發展目標。

——集聚發展。加強規劃指導和政策引導,加快主城區企業搬遷步伐,支持企業入駐五大基地及南部工業新區等,壯大產業集群。扶持有資源優勢、有市場需求、有環境容量的地區,謀劃建設大基地、大園區、大項目,確保每個縣(市)至少有一個靠近城區的工業園區或產業集聚區。

——扶優扶強。集中土地、資金等有限資源向重點產業和優勢企業集中,扶持大集團、大公司和產業聚集區的骨干核心企業加快發展。

——集約節約。整合土地資源,提高投資強度,優化資源配置,發展循環經濟,走集約化、節約型發展道路。

——擴大開放。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加強與國內外大集團、大公司合作,主動承接京津地區和國內外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轉移。

——推進創新。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深化國企改革,完善要素市場,優化發展環境;大力推進自主創新,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突出抓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二)主要任務。

重點發展生物(醫藥)、裝備、化工、電子信息、紡織等五大主導產業,優化整合輕工、冶金、建材等行業,著力構建優勢突出、發展集聚、競爭力強、拉動力大的現代工業體系,推動全市工業倍增發展。

1.著力發展生物(醫藥)工業。以*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為主要抓手,做強做大化學制藥、現代中藥、新型藥物制劑,大力培育生化與生物技術藥物,重點建設*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研發孵化區、產業核心區、現代中藥區、生物制造和原料生產區、頭孢類抗生素中間體生產區五個產業聚集區,重點支持華藥、石藥、神威、以嶺等優勢企業,著力推進華藥培養基級白蛋白、石藥集團特色原料藥、凍干粉針制劑、柏奇化工7-氨基-3-氫頭孢烷酸(7-ANCA)、神威藥業現代中藥產業園、河北以嶺藥業芪藶強心膠囊、*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生物產業技術服務和實驗中心等項目。到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45億元,重點培育主營業務收入100億元以上企業2-3家,50-100億元企業3-5家,實現三年翻番。

2.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圍繞煤礦資源開發發展煤礦裝備、圍繞鐵路建設發展軌道交通運輸裝備、圍繞國家產業布局發展航空產業基地、圍繞汽車產業調整振興方向發展整車及配套產品、圍繞重點工程建設及產業調整振興方向發展其它關鍵裝備,扎實抓好創新能力建設、產業布局調整、龍頭企業發展、培育現代制造服務業等工作,重點支持*煤礦機械有限公司、*強大泵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南車集團*車輛有限公司、中航二集團*飛機工業有限公司、河北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等優勢企業,著力建設南車集團*車輛有限公司軌道交通裝備制造、*飛機工業有限公司通用航空、*煤礦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礦山工程機械研發制造等項目。到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55億元,重點培育主營業務收入50億元以上企業2家,實現三年翻番。

3.推進化工產業做大做強。按照煉化一體化、園區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安全生產的要求,繼續發展以石煉化煉油綜合改造及40萬噸己內酰胺項目為龍頭的*循環經濟化工示范基地,積極培育以醫藥中間體為核心的精細化工基地,發展壯大碳一化學基地,扎實抓好化工產業集群化發展、企業技術改造、主城區重點監控企業搬遷、落后產能淘汰等工作,重點支持中石化*煉化分公司、白龍化工公司、聯合石化公司、柏奇化工、油漆廠、金萬泰化肥等優勢企業,著力建設中石化*煉化分公司油品質量升級及原油劣質化改造、金石化肥60萬噸合成氨多聯產、橡膠一廠醫藥用橡膠密封制品、新宇三陽實業公司乙醛深加工等項目,重點淘汰工藝技術落后、產品質量差、安全隱患大、環境污染嚴重的落后產能。到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20億元,重點培育主營業務收入超300億元企業1家,50-100億元企業4家,原油加工達到1000萬噸,總氨達到300萬噸,阿維菌素達到1000噸,實現三年翻番。

4.培育壯大電子信息。重點抓好半導體照明、節能與能源電子、通信信息系統、衛星導航定位、公共安全、液晶和平板顯示六大產業鏈,培育壯大衛星導航、太陽能電池、節能和電力電子、電子儀器和專用設備、集成電路等新的增長點,加快發展*信息產業基地、*軟件園和動漫產業基地,重點支持中電科集團13所和54所,同輝公司、普興公司、四方通信、永生華清等優勢企業,著力建設13所射頻模塊擴產,54所衛星通信、數字集群通信系統、公路鐵路和軌道交通專用通信系統,四方通信光纖活動連接器系列產品,*永生華清、邁爾斯通、鹿泉新型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的TFT液晶材料產業化和擴大規模等項目。到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0億元,實現三年翻番。

5.改造提升紡織服裝工業。遵循“存量調強、增量調優,名牌帶動、產業聚集,加快改制、做強做大”的原則,大力發展高檔及新型面料,提高紡織裝備自主化水平,加快發展產業用紡織品,扎實抓好優化產業布局、培育龍頭企業、鼓勵自主創新、淘汰落后裝備、加強市場開拓等工作,重點支持*常山股份公司、河北新大東紡織印染集團等優勢企業,著力建設正定紡織服裝基地、辛集皮革服裝基地、晉州紡織園、*卓達服裝產業園“兩基地兩園區”及*常山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整體改造優化升級、*市鵬輝紡織有限公司新型高檔服裝面料、河北業盛源紡織印染有限公司牛仔布生產線搬遷改造、*潤泰紡織服飾有限公司整體搬遷改造及產業升級、*常山一印新型纖維面料染整、河北吉藁化纖有限責任公司天竹纖維3萬錠渦流紡紗線等項目。重點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產工藝和設備,棉紡行業重點淘汰“1”字頭型號紡紗和織造設備,A512、A513系列細紗機;印染行業重點淘汰74型染整生產線以及其它高耗能、高耗水的落后裝備;化纖行業重點淘汰R531型酸性老式粘膠紡絲機、濕法氨綸生產工藝。到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15億元,重點培育主營業務收入超50億元企業2家以上,力爭實現四年翻番。

6.推進輕工產業集聚發展。按照“產品結構多元化、品種檔次高級化、產業布局園區化、生產技術高新化、企業規模大型化”發展思路,鞏固壯大液態奶及乳制品制造、調味品、屠宰類及肉制品和煙草加工業,改造提升糧油加工、飲料及飲料酒行業,開發培育特色食品和禽蛋加工業,大力發展高檔新聞紙、箱板紙、書寫印刷紙加工以及高檔皮革、功能及專用塑料、環保家具等,重點支持河北白沙煙草、珍極集團、雙鴿集團、國大洛杉奇、趙縣興柏、辛集黑馬、趙縣泛亞龍騰、深澤深玉、鴻銳集團等優勢企業,以永盛乳業有限公司高檔乳制品系列產品、雙鴿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肉品加工基地、洛杉奇食品有限公司禽肉類產品屠宰及深加工、益海糧油二期日產1000噸棉籽油1000噸面粉工程、鴻銳集團深澤工業基地年產35億只PVC手套生產線、辛集市梅花皮業有限公司年產330萬張毛革一體鞋面革生產線為龍頭項目,以產業發展為鏈條,提高產品規模和檔次。到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80億元,重點培育主營業務收入超50億元企業2家以上,實現五年翻番。

7.整合提升冶金工業。遵循循環經濟發展理念,按照“抓品種、抓質量、抓整合”的總體要求和“扶大壓小,扶優汰劣”的指導方針,鋼材品種向汽車專用鋼、特鋼棒材方向調整,減少市場過剩的建筑鋼材產品的生產,保留原有的高速工具鋼材的生產。重點支持石鋼、鹿鋼、敬業、澳森等優勢企業,著力建設澳森公司環保、節能、資源綜合利用改造、河北盈德氣體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河北豐達公司年產100萬噸熔融還原金屬化球團燒結技改等項目,重點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普通煉鐵高爐、30噸及以下轉爐、電爐。到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90億元,重點培育主營業務收入300億元以上企業1家,100-300億元企業2家以上,力爭四年翻番。

8.優化提升建材工業。圍繞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大力發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建材,優化建筑陶瓷、石材、板材等產品結構,重點支持金隅鼎鑫水泥、曲寨水泥、銀港人造板、力馬建陶等優勢企業,大力推進以鹿泉九里山、宜安鎮為中心的水泥產業集群,以正定北早現鄉為中心的木材加工產業集群,以靈壽和平山為中心的石材工業小區,以高邑富村鄉、萬城鄉為中心的建筑陶瓷小區建設,著力建設河北乾昊集團責任有限公司50萬噸碳酸鈣系列產品、高邑力馬陶瓷有限公司高新建陶產業基地、贊皇金隅日產4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玉晶玻璃有限公司超白壓延玻璃等項目,重點淘汰一批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水泥生產線。到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50億元。重點培育主營業務收入超50億元企業2家以上,力爭四年翻番。

三、政策措施和實現途徑

(一)貫徹落實國家、省產業調整振興有關政策。全市各級各部門要緊緊抓住國家出臺擴大內需相關政策和實施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發展機遇,全面貫徹落實相關配套政策措施,推動全市產業戰略轉型。要按照國家規劃、省實施意見確定的發展方向和扶持重點,認真分析我市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條件,著眼發揮比較優勢,構建省會現代產業體系,制定我市主導產業調整振興實施意見。成立*市產業調整振興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研究相關政策措施,協調解決重大問題。認真做好項目謀劃篩選工作,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順勢而為,加快發展。

(二)設立市主導產業調整振興專項資金。利用專項資金對列入國家規劃和省實施意見,并爭得資金支持的項目和企業,按要求比例進行配套。以貸款貼息、專項補助、資本金注入等方式,支持列入市產業調整振興實施意見的項目和企業加快發展。對爭得國家、省資金支持的項目,按爭取資金額的2%給予獎勵,充分調動企業謀劃項目、爭取資金的積極性。專項資金的具體數額和使用管理辦法由市財政局和市發改委研究提出,報市政府審定后實施。

(三)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抓住國家實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機遇,重視發揮商業銀行金融主渠道作用,搭建銀企溝通平臺,促進銀企對接,努力保障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的資金供給。優先支持列入國家產業振興規劃和省、市實施意見的重點企業利用上市、發行債券等多種方式融通資金。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擔保機構資本金擴充機制和風險補償機制。鼓勵設立企業創業投資機構、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等機構。充分利用市發展投資公司等政府投融資平臺,為園區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四)全力支持重點項目建設。認真落實我市《項目建設考核辦法》、《縣(市)區爭先進位考核辦法》和《鼓勵企業項目建設辦法》等,實行能者上、庸者下,營造全市上下狠抓項目建設的濃厚氛圍。繼續推行重點項目領導分包責任制,建立健全重點項目全程跟蹤管理機制,落實建設條件和扶持政策,協調解決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加大項目謀劃力度,特別是圍繞國家、省支持重點,謀劃一批符合我市實際情況,成長性好、關聯度高、帶動力強的龍型產業鏈條,引導企業參與建設。爭取更多項目列入省重點建設項目和省重點產業支撐項目盤子,最大限度爭取省預留土地指標。按照謀劃項目抓落地,在建項目抓進度,竣工項目抓達產的工作思路,建立謀劃儲備一批,開工建設一批,投產達效一批的項目良性循環體系。

(五)支持引導產業聚集。盡快研究出臺我市產業園區建設指導意見,加大投入力度,創新體制機制,加快產業聚集區建設步伐。針對各產業的不同特點,加強對產業聚集區的分類指導,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產業聚集區選址要與城市、城鎮發展相結合,優先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為產業聚集發展提供必要空間。落實主城區工業企業搬遷改造優惠政策,支持城區企業到工業園區集中建設,各縣(市)也要制定政策措施,引導分散設立的企業向產業聚集區集中。自2010年起,新建工業項目選址不在聚集區內的,原則上不予審批,不提供土地、資金、電力等生產要素供應。對于跨行政區域聚集的重大項目,由市財政制定稅收由流入地和流出地分享的政策。

(六)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當作調整產業結構、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大舉措來抓,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平臺建設,企業自建國家、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或工程中心的,由市財政給予補貼。在科技研發投入,項目貼息資金,新產品開發補助等方面向重點企業技術創新項目傾斜,切實落實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所得稅前抵扣政策。積極組織企業申報國家、省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專項,利用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組織實施我市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專項工程。引導企業加大研究開發和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投入,鼓勵企業與科研、設計院所聯合開發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產品。落實《高新技術成果落地*獎勵辦法》。對高新技術成果持有人和產業化投資者實行重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進程。

(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出臺優惠政策,革新招商方式,倡導親商、安商、富商的社會風尚,推動招商引資工作再上新臺階。鼓勵企業抓住金融危機導致國際產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項目、技術、人才引進成本降低的機遇,積極開展海外招商。繼續加強與國內外大集團、大公司的戰略合作,特別是與大型央企的合作。已開展合作的,要加快項目建設進程,繼續擴大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次;已有合作意向的,要加大洽談力度,爭取早日簽約。對尚未接洽的大集團、大公司,認真研究其發展動態和合作意向,積極尋找與我市產業的對接點,主動對接洽談,爭取開展戰略合作。加強與先進地區特別是京津的實質性合作,積極承接產業轉移。

(八)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堅持以節能減排促進發展方式轉變,進一步完善管理措施,嚴格控制能源、資源消耗高的企業規模增長,加快研發和推廣應用節能降耗關鍵技術、清潔生產集成技術,推動重點行業循環經濟改造。對在節能減排、減少污染、提高效率和效益等方面具有顯著成效,并具有重大推廣應用前景的產品和技術,由政府采購或補貼,逐步在全市推廣應用。嚴格執行新建項目節能評估審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項目核準、備案程序,實施項目審批問責制。繼續實施差別電價政策,建立淘汰落后補償機制,引導企業上大壓小、以先進產能替代落后的工藝裝置及生產能力。將節能減排年度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縣(市)、區政府和各重點企業,嚴格考核獎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