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扶貧開發工作意見范文

時間:2022-02-01 04:04:00

導語:農村扶貧開發工作意見范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扶貧開發工作意見范文

一、指導思想、任務目標和工作原則

(一)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按照“產業扶貧、整村推進、鞏固提高、全面發展”的要求,以提高低收入人口收入為中心,以實施產業扶貧為主線,以整村推進為平臺,進一步改善提高貧困地區群眾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促進扶貧工作由階段性任務向長期性任務轉變、由解決絕對貧困為主向提高低收入人口收入水平為主轉變,逐步縮小發展差距,促進全市區域經濟和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二)任務目標。經過3年努力,力爭到2010年貧困地區基本達到“一高四新”的任務目標,即努力提高42.5萬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由年人均純收入1000元左右提高到1500元以上,鞏固扶貧成果,縮小地區差距;綜合實力有新增強,市重點扶持地區GDP總量年均增長14%左右,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左右;基礎設施建設有新突破,全市貧困地區基本實現“戶戶通水”和“村內通硬化路”的目標;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有新提高,貧困農民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逐步提高,新建、維修、改造貧困村衛生室,升級改造各類中小學校、幼兒園和成教中心;區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達到新水平,爭取通過3年扶持,扶貧重點鄉鎮在各縣(市)、區年度考核中位次普遍前移,100余個重點村建成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

(三)工作原則。

1.堅持產業扶貧與救濟扶貧相結合。對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通過產業扶持實現增收,對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貧困家庭及時納入保障范圍。

2.堅持產業扶貧與社會扶貧相結合。產業扶貧走“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優勢產業+農戶”的模式,采取整村推進方式,建設專業村、特色村,夯實低收入農戶的增收基礎;社會扶貧工作由縣(市)區為主,重點安排領導干部、部門、企事業單位聯系貧困村、戶,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個人資本參與扶貧開發

3.堅持重點扶貧區域與非重點區域相結合。將低收入人口相對集中的鄉鎮、村確定為扶貧重點鄉鎮、村;重點鄉鎮、村以市里為主扶持,省扶貧工作重點縣由省、市兩級共同扶持,非重點區域的扶貧工作由所在縣(市)區自行安排。

4.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與自力更生相結合。對扶貧重點村的產業項目,市給予適當資金扶持,對基礎性、公益性項目由市有關部門給予適當扶持。同時,充分調動低收入人口參與扶貧開發的積極性,發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

二、重點扶持區域

根據貧困人口分布和扶貧開發的現狀,上報商河縣為省扶貧工作重點縣;將原扶持的平陰縣洪范池鎮、安城鄉,長清區雙泉鄉,歷城區仲宮鎮高而辦事處,章丘市文祖鎮、曹范鎮、垛莊鎮,濟陽縣仁風鎮、孫耿鎮、回河鎮列為市扶貧工作重點鄉鎮;將平陰縣孔村鎮李溝辦事處、東阿鎮太和辦事處、孝直鎮東山辦事處,長清區萬德鎮武家莊辦事處、馬山鎮漩莊辦事處、張夏鎮詩莊辦事處、孝里鎮馬嶺辦事處,歷城區仲宮鎮四道溝辦事處、西營鎮棗林辦事處、柳埠鎮突泉辦事處、彩石鎮宅科辦事處,章丘市官莊鄉閆家峪辦事處,濟陽縣新市鄉江店辦事處等區域相對集中連片的210個村列為市扶貧工作重點村。共涉及1縣、10鄉(鎮)、732個重點村、17.5萬戶、63.5萬人,其中低收入農戶7.64萬戶、26萬人,低收入人口占全市低收入人口總數的60.9%。

三、大力實施產業扶貧

(一)擴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檔次。繼續按照“一鄉一業”、“多鄉一業”和“一村一品”、“多村一品”、規?;?、產業化的思路,重點培育商河大蒜、淺水藕、布藝加工,濟陽富硒西瓜,平陰食用菌、鮮食地瓜、優質果品,長清波爾山羊,章丘薄殼核桃、優質小雜糧等10個特色優勢產業。規劃建設淺水藕、食用菌、設施林果、大棚菜等設施農業2.7萬畝;發展優質鮮食地瓜、小雜糧、脫毒大蒜、中草藥等特色種植5.4萬畝;發展核桃、板栗、蘋果等優質果品基地8萬畝;新增奶牛、肉羊、生豬等家畜15萬余頭,肉雞、肉鴨、獺兔等家禽300萬只。

(二)加快產業化經營進程,延伸產業鏈條。繼續培育一批帶動能力較強的農業龍頭企業和中介組織,搞好主導產品的加工轉化、市場開拓,實現農民收入穩定增長。3年內培育扶持各類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等60家,初步形成大蒜、淺水藕、食用菌等10余個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鏈條。

(三)加大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力度。積極開發貧困地區勞動力資源。針對農村貧困家庭的特點和需求,通過開展訂單式、援助式、輸出式等培訓,實現以培訓促就業,努力提高貧困地區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能力。規劃3年內扶貧地區完成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1.5萬人,其中技能扶貧完成3000人;農業科技帶頭人培訓8萬人次。對實現培訓轉移的人員提供一次性培訓補貼,補貼標準每人不超過800元。按規定需要進行職業技能鑒定的參照城鎮下崗失業人員技能鑒定補貼標準給予補貼。

四、認真做好部門與社會扶貧工作

由水利部門牽頭,認真開展并基本實現全市貧困地區“戶戶通水”。由交通部門負責,規劃新修柏油(水泥)路781.5公里,使我市扶貧重點地區457個行政村基本實現村村通瀝青(水泥)路和村內一條主干街道路面硬化。由教育部門負責,新建、維修、改造鄉鎮中小學、幼兒園和成教中心,增加現代化教學設備,加大中心學校的設施投入。由民政部門負責,加大對農村鄉鎮敬老院改造升級力度,提高集中供養率,基本實現貧困地區的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由衛生部門負責,新建、維修、改造貧困村村級衛生室,配置醫療設備儀器,完善城市醫院支援貧困地區醫療事業制度,逐步普及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解決農民因病致貧、返貧問題。由文化部門負責,不斷改善村級文化基礎設施,為廣大村民提供良好的文化活動場所和空間。由建委等部門負責,對100個重點村進行統一規劃治理,硬化村內主要街道,綠化、美化、凈化村內環境,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有關部門要優先安排項目計劃,確定補助標準,使貧困地區享受更多的優惠政策。

五、不斷加大扶貧投入

要立足城鄉統籌,進一步完善以財政資金為主導、金融資金為支撐、社會資金為輔助、農民投資投勞為主體的多元化扶貧投入機制,爭取到2010年,完成扶貧總投入10億元,其中產業扶貧7億元,部門及社會扶貧3億元。

(一)適當擴大市級財政扶貧專項資金規模。市財政每年安排市級財政扶貧資金3000萬元,3年安排9000萬元,集中扶持貧困地區發展種、養、加、銷等產業扶貧項目。

(二)抓好縣級財政配套資金落實。有扶貧任務的縣(市)、區要設立縣級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其規模要與扶貧任務相適應。商河縣、平陰縣按市和縣2∶1的比例落實配套資金,其它縣(市)、區按1∶1比例落實配套資金,有條件的縣(市)區配套比例也可適當提高。爭取3年縣級配套資金達到7000萬元左右。

(三)有效整合部門資金。市發改委、建委、經委、農業、林業、水利、畜牧、交通、教育、科技、文化、衛生、民政等部門要圍繞產業扶貧,以貧困村為平臺,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增加對扶貧重點鄉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的扶持力度,做到產業扶貧到哪個村,部門資金整合到哪個村。

(四)積極爭取金融資金和工商資本支持。利用國家放寬農村銀行金融機構準入政策的時機,積極爭取更多的金融信貸資金投入扶貧開發,擴大扶貧投入的來源渠道,以貸款貼息等多種形式支持低收入農戶發展生產。積極引導民間、外資等工商資本參與扶貧地區資源開發、農產品精深加工及鄉村公益事業建設。

(五)充分調動農民投資投勞的積極性。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改善農民自籌資金的管理形式,年度扶貧計劃不再單獨下達農民自籌指標,鼓勵引導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建設。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項目管理,加大科技扶貧力度。要進一步加強扶貧項目管理。認真抓好項目選擇、計劃下達、項目建設、竣工驗收、后續管理等“五關”,努力提高產業扶貧項目的建設質量。要進一步嚴格產業扶貧項目程序,由鎮村提報,縣(市)區審核,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確定。各縣(市)、區扶貧重點鄉鎮要嚴格執行市里下達的年度項目計劃,認真組織產業項目的實施,努力提高項目建設質量。各級扶貧辦、財政局等要認真抓好檢查督促等工作,項目完成后要及時組織力量進行驗收,確保建設一個、成功一個、受益一片。要進一步加大科技扶貧工作力度,圍繞產業扶貧項目,重點推廣良種、栽培管理、防疫、農產品加工轉化等適用技術成果。市科技部門要進一步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抓好貧困鄉村干部群眾及科技帶頭人的培訓工作,積極扶持一批有規模、科技含量較高的科技扶貧示范基地和科技扶貧示范村。各級農業、林業、水利、畜牧等部門要組織科技扶貧服務隊伍,要按產業深入鄉、村進行面對面的現場科技服務,努力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和科技服務質量。

(二)進一步加強扶貧資金監管,提高使用效益。要嚴格按規定使用財政扶貧資金。實行扶貧資金使用公示制,做到計劃公開、使用公開、賬目公開。嚴格實行財政扶貧資金縣級報賬提款制,做到資金到項目、管理到項目、核算到項目。項目資金計劃下達后,可按不低于財政資金總額的30%—50%下撥項目啟動資金。對扶貧開發項目發生的數額較大的購買性支出要實行政府采購。要加強審計、社會和輿論監督,嚴防資金挪用和浪費。對騙取、套取、挪用、貪污財政扶貧資金的行為及其他違規行為,要如數追回違規資金,調減下年度撥款,并依法對相關單位和直接責任人員進行處罰,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各縣(市)、區要按項目計劃足額落實配套資金,安排落實扶貧辦的工作經費及必要的設備購置費用。對配套資金不落實的縣(市)、區,要按照1∶1的比例扣減市級扶持資金;對配套資金落實較好、任務完成好的縣(市)、區,要加大下一年度扶貧資金扶持力度。

(三)完善機制,形成全社會參與扶貧開發的強大合力。要廣泛動員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幫助貧困地區的開發建設,形成強大合力。要積極探索新的對口幫扶方式,拓展幫扶領域,擴大幫扶規模,提高幫扶水平,逐步建立完善社會扶貧長效機制。要倡導和鼓勵市級部門以多種形式聯系扶貧地區,繼續堅持縣級領導干部、部門對口聯系貧困村、貧困戶的方式。要以貧困村為平臺,鼓勵引導社會團體、民間組織、私營企業、志愿者個人等參與扶貧開發,支持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開發資源、扶危濟困及捐資助學,為貧困地區辦好事、辦實事。積極開展“企業幫村”、強村幫弱村等活動,縣級對口幫扶管理部門要與扶貧部門加強溝通,做好幫扶工作。要認真總結推廣社會扶貧中的好做法、好典型和好經驗,不斷提高我市社會扶貧工作的水平。

(四)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把扶貧開發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務求實效。要繼續落實扶貧工作責任制,按照“縣負總責、鄉抓落實”的要求,扶貧重點縣、鄉實行扶貧工作一把手負責制,做到扶貧開發工作力度繼續加強,產業扶貧方略繼續堅持,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繼續穩定,扶貧開發投入繼續加大。要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工作指導力度,研究和制訂整村推進、產業扶貧的思路、措施,加強分類指導,推動扶貧工作任務的貫徹落實。進一步加強扶貧組織機構建設,增強扶貧辦的組織、協調、指導和服務能力。不斷加大貧困地區基層組織建設力度,提高貧困地區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貧困鄉、村干部的培訓力度,明年對列入市重點扶持的縣、鄉和村干部集中進行一次培訓,增強做好扶貧開發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