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辦三農工作意見
時間:2022-04-24 03:26:00
導語:扶貧辦三農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以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及省、市有關文件,結合我縣實際,就2012年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加強“三農”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和工作目標
1、總體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轉變方式為主題,接軌大橋為主線,改革創新為動力,深入實施“1560”發展計劃,加快農村全面小康、城鄉全面融合步伐,加速建成祥和、美麗、富足而有活力的和美新農村。
2、工作目標。2012年,我縣城鄉統籌、加強“三農”工作的基本目標任務是:實現農業總產值67.6億元,增長3.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創建市級全面小康村5個,基本完成全縣所有行政村環境整治;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萬畝,農業規模經營比重達到80%以上。全年農村住房集中改建安置農戶4000戶,其中危舊房改造622戶、下山移民400戶。
二、深化農村改革,創新農村發展體制機制
3、推進農村住房制度改革和集中改建。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要求,改變農村建房和供地方式,控制單家獨院、推廣多戶聯排、鼓勵多層公寓,不再采取單一、分散的農村宅基地分配方式。大力推進農村住房集中改建,全面改善農村居住條件。建立農村宅基地退出、置換、流轉和使用機制,鼓勵農戶自愿退出宅基地置換農民集中居住區住房,經縣批準,允許偏遠地區農戶到鄰近鎮鄉置換集聚。
4、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健全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立價格指導機制,加快推進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開展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社保試點。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新型方式,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流轉土地的農戶結合成利益共同體,開展合作生產、規模開發。有序推進林地、林木流轉,農戶林地承包經營權在二輪承包的基礎上再順延20年,達到70年。健全土地承包和流轉糾紛調處機制,促進農業規模經營健康發展??h安排土地流轉專項資金140萬元,全縣土地流轉率達50%以上。
5、深化金融支農服務創新。扎實做好金融支農產品擴面增量工作,充分發揮現有信貸產品效用。鼓勵金融機構進一步創新信貸模式和服務方式,探索試行農民集中居住區住房按揭貸款等產品和“貸款卡+合作社+農戶”等貸款模式。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開展健全農村信用體系助推“誠信”建設競賽活動,積極打造信用鎮鄉(街道)、信用村、信用戶“三信”工程??h安排120萬元資金用于信貸支農產品創新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評定獎勵。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辦法,擴大保險品種和覆蓋面,減少農業經營風險。增加縣新農村投資公司和農業小額擔保中心資本金,擴大農村住房集中改建和農業生產經營擔保規模。
6、探索完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制度。積極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辦法,出臺全縣集體建設用地基準地價標準,實行“農村建設用地減少與城鎮建設用地增加相掛鉤”政策??h安排5000萬元用于農村宅基地復墾補助,全年完成復墾整理800畝。完善村級發展留用地制度,保障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7、建立縣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進一步完善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制,推動農村產權流轉,實現農村資產資本化。組建縣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收集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農村房屋產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業類知識產權等欲轉讓的農村產權信息,并為相關交易提供專業服務,確保農民利益最大化。
三、轉變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8、深入實施產業強農戰略。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發展要求,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縣安排1150萬元,實施地力提升和糧食功能區工程建設,擴大糧食全程機械化覆蓋面,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堅持集群、集聚、集約原則,促進特色產業向優勢產區集聚,縣安排2400萬元用于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推進“7+1”龍型產業提升計劃,提升主導產業專業化、規?;⒃O施化、生態化、市場化水平,確保龍型產業產值增長10%。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以設施農業、循環農業為重點,著力建設環大塘港10萬畝循環農業示范區、西滬港低碳健康養殖區,啟動中國東部(漁山)海洋“牧場”建設。組建區域農機服務中心,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
9、加快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加強農業龍頭企業動態管理,被評為省、市、縣級農業龍頭企業的給予稅收等政策優惠。縣安排60萬元,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規范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20家。大力倡導農業創業創新,加大農業對外招商引資、引智力度,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回鄉創業、城鄉青年回流農業、工商企業投資開發農業,著力培育一批新型農民??h安排50萬元,引導大學生開展現代農業創業。
10、加強農業品牌創建和市場拓展。進一步打響“中國海鮮之都”、“中國梭子蟹之鄉”、“中國柑橘之鄉”等區域品牌,推動縣級農產品公共品牌創建,推介使用“白鵝”等5枚國家地理證明商標,爭取獲得“柑橘”、“南田泥螺”等地理標志。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鼓勵申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QS、ISO、HACCP等認證,切實提高生產、加工的標準化水平。進一步拓寬農產品市場銷售渠道,按照“建市場、設窗口、進超市、辦展銷、強品牌”要求,繼續組織參加國內外各類農產品交易會、展示展銷會,舉辦地理證明標志等大型專場推介會,縣安排150萬元用于主導農產品的包裝、宣傳。推進綜合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構建現代物流新型農產品營銷模式。支持特色農產品和大宗農產品季節性批發市場、配送中心建設,建成石浦鮮活海產品市場。積極支持農民經紀人拓展農產品銷售,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繼續開展“守合同重信用”農戶評選活動。
11、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全面落實農技推廣責任制,實施農技推廣績效考核,完善激勵農技人員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農業首席專家、農技指導員的作用。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社會力量,通過多種方式為農民提供全程農業科技服務,對社會力量創辦民營科研機構、引進高層次技術人才的實行專項補助。加強對社會化農技人員的服務和管理,在項目申報、職稱評定、繼續教育等方面享受與國家農技人員同等待遇,積極營造“不講身份,只講能力和貢獻”的創新環境。設立縣農業科技創新獎和農業科技進步獎,開展農業鄉土人才評審。施行重大農業科研項目招標制度,重點安排科研經費。鼓勵科技特派員與派駐鄉鎮的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多種形式的科技合作,創建農業企業、農村科技服務機構或示范基地??h安排170萬元,并在縣級科技經費中安排1/3以上資金,用于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四、加快建設步伐,傾力打造花園式和美新農村
12、加快農村集聚化、城鎮化步伐。按照《關于推進農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暫行辦法》,縣安排農村住房“兩改”專項補助資金4000萬元,合力推進農村住房改造建設,不斷提高農村集聚化水平。深入實施中心鎮、小城鎮培育工程,強化產業支撐,完善基礎設施,不斷提高城鎮綜合承載和集聚輻射能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縣安排300萬元專項用于小城鎮建設。探索戶籍制度及其配套改革,加快農民變市民步伐。
13、深化提升美化家園活動。堅持以縣美化家園地方標準為衡量依據,實施“美化家園示范帶”建設工程。采取分級推進的辦法,因地制宜,努力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示范帶,形成示范輻射網,帶動農村美化水平全面提升。深入實施“百千工程”,開展零星宅基地整合利用推進年活動,爭取全縣所有行政村基本實現整治。以“門前三包”為重點,落實保潔長效機制。開展第二屆“美麗村莊”評選活動,進一步形成相互趕超的良好氛圍??h安排1330萬元用于深化美化家園活動。
14、創新集體經濟發展方式。實施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壯大計劃??h安排專項資金1000萬元,主要用于對列入扶持范圍內的經濟薄弱村的項目扶持、經費補差和經營性創收獎勵。建立縣集體經濟發展基金,保證無合適集體經??村級集體資產和財務監管,穩步推進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制改革。
15、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加固屋頂山塘38座,完成河道、溪坑整治65公里,逐步推進農排線路改造工程。深入推進區域聯網供水,新建墻頭供農民飲用水工程改造。加快農村電氣化建設步伐,全面完成電氣化鄉鎮、村建設目標,完成農村網絡公路50公里,建成港灣式??空?0個。推進農村短途客運中巴體制改革,加快城鄉公交一體化步伐。繼續推進生態縣建設,爭創省生態示范縣。加快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創建環境優美鄉鎮和森林城鎮各1-2個,生態鎮鄉、村40個,綠化示范村45個。啟動3個世行貸款農村污水處理項目,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10座、農村生活垃圾太陽能生態處理站100座。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快生態循環畜牧小區建設。
五、推進民生工程,提升農民生活品質
16、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圍繞農民轉崗就業創業,積極優化組合教育資源,加大農民培訓力度,縣財政安排330萬元,用于農民培訓補助。開展充分就業鄉鎮、村創建活動,實施零就業家庭就業計劃,提高農民轉崗就業水平。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現代家庭工業、農村現代服務業,推進“農家樂”、觀光農業和休閑漁業、鄉村和森林旅游業發展,拓展農村非農就業空間,加快農民致富步伐。加強對低收入農戶的產業扶持,推進低收入農戶奔小康步伐。深入實施下山移民工程,促進移地致富。
17、加強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扎實推進教育均衡化發展,進一步優化農村教育資源布局,改善提升農村教師的學科結構和教學水平,大力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加快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穩妥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大鄉鎮醫務人員的培養力度,著力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積極實施農村新風尚建設工程,開展爭做新型農民、爭當文明農戶、爭創文明村鎮“三爭”等文明鄉風創評活動。大力發展農村文體事業,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落文化宮建設,加大村級文體隊伍建設和文體骨干培育,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小康體育村創建,舉辦首屆農民運動會。
18、完善農民服務和保障體系。認真落實《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意見》,在新建星級農民會所40家,改善34個村級辦公場所基礎上,著力提升農民會所的公共服務功能,加強農村社區服務工作者隊伍建設,加快促進農民會所向社區服務中心轉型。全面推行基礎養老金制度,實施新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不斷提高農村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和受惠度。完善被征地人員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健全農村社會救助體系,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六、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城鄉統籌發展的保障措施
19、完善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全縣各級黨委、政府要始終把農村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戰略位置,切實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加強調查研究,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切實解決統籌農村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整合財政支農資金,加大集中統籌使用力度,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農村各項建設。農村工作綜合部門要加強組織協調指導,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通力協作。各鎮鄉(街道)要切實轉變職能,加強統籌農村發展綜合平臺建設,構建與農村工作相適應的服務管理體系,更加科學、積極主動地服務發展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
20、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深入開展“基層基礎提升年”活動,推進“百家支部聯百村”工作,深化“三級聯創”和“先鋒工程”建設,探索運用IC卡建立黨員信息管理系統,努力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加強鎮鄉黨委(街道黨工委)建設,充分發揮在基層黨建中的龍頭作用。全面落實加強村干部隊伍建設的各項制度,對村主要干部進行一次集中輪訓,做好村級組織換屆準備工作。完善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深化大學生工作者服務農村機制研究。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和廉潔工程建設,推行“四議兩公開”和“村民說事”制度,拓寬農村社情民意表達渠道。
21、強化農村社會管理。深入開展農村基層平安創建活動和基層和諧促進工程建設,建立健全矛盾糾紛的排查和大調解處理機制,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和辦法,妥善解決農村社會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推進民主法治村建設,加強和改進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完善農村應急管理體制,切實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22、營造加快農村改革發展的良好氛圍。加強宣傳引導,大力推廣農業創業創新典型模式和美化家園等先進事例,進一步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積極引導社會各界參與支持農村新一輪改革發展,深化農村發展幫扶制度,鼓勵社會各屆開展結對幫扶、捐資捐助和智力支持,著力培育一批農村工作志愿者隊伍,營造強農惠農的濃厚社會氛圍。
- 上一篇:地基基礎方案意見思索
- 下一篇:經濟局經濟發展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