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委城市化建設工作意見
時間:2022-06-27 05:20:40
導語:區委城市化建設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速推進城市化進程,是優化城市資源配置、增強區域競爭實力的有效手段,也是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為貫徹落實省、市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全面提升我區城市化建設水平,推動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結合我區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1.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實施“城市發展引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的城市化戰略,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注重特色”的要求,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效能管理,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更加注重城鄉一體化發展,更加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不斷拓展城市空間、完善城市功能、突出文化品位,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推動城市化“全面提速提質提效”,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區域協調、經濟高效、社會和諧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2.基本原則。
堅持統籌發展。著眼城鄉統籌、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環境統籌,聯動推進城市化和新居民區建設,一體謀劃經濟與社會發展,走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路子。
堅持集約發展。正確處理開發建設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關系,集約利用各種資源,更加重視生態保護,促進城市化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堅持特色發展。把城市發展與人文歷史融為一體,把開發建設與資源稟賦緊密結合,凝練內涵,彰顯個性,充分體現中心城區城市化建設的特色和品位。
堅持創新發展。注重運用創新的思路、改革的辦法和市場經濟的手段解決城市化過程中的突出問題,著力構建有利于城市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堅持和諧發展。把以人為本的要求貫穿到城市化建設的各個環節,把城市化過程作為改善民生的過程,實現城市化發展與群眾得實惠的有機統一。
3.發展目標。把新型城市化作為整體提升中心城區發展水平的總抓手,按照“年年邁出新步伐、三年實現大提升、五年呈現新面貌”的總要求,堅持老城改造與新城開發同步、城市建設與城市管理并重、拓展空間與完善功能同時、集約發展與民生改善統籌的原則,全面打響城市化攻堅戰,以城市化推動全局工作,擴大內需、拉動增長、調整結構、轉變方式,推動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10年,把舊居改造和老城區管理作為城市建設管理的重中之重,確保年內完成舊城舊居改造開工面積235萬平方米;全力搞好“城市管理年”活動,著力解決老城區影響城市形象的突出問題。力爭今后三年城建拆遷200萬平方米以上、開工建設面積1000萬平方米以上,全面完成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的任務。到“十二五”末,完成所有城郊居民區的綜合配套改革任務和舊居改造任務,建設5處百萬平方米以上的“大社區”,全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45%以上,打造50個標準化示范小區,建成區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全區城市化水平更加提高,城市形象明顯提升,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城鄉差距明顯縮小。
二、打造新型城市化結構布局和產業體系
4.協調推進中心城區開發建設。深化“市區一體、共興共榮”理念,以中心城區“、、”為抓手,加快市區融合發展步伐。以灣、大南山、夾河沿岸開發改造為抓手,依托城市的自然資源稟賦,盡快啟動“三大區片”開發改造,拉開城市建設框架。重點加快小區、商住區、區片等老城區改造項目建設,進一步改善群眾居住環境。到2015年,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占六區的比重提升到35%以上,更好地發揮中心城區在全市城市發展中的龍頭帶動作用。
5.加快推進舊居改造和新居民區建設。搶抓省、市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方面的政策性機遇,按照“集中規劃、連片建設,遷村并居、聚集發展”的原則和“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村企聯合、強村帶動、企業參與”的推進模式,以舊居改造安置房建設為突破口,以只楚、黃務、臥龍三大區片為重點,加快舊居民區改造步伐,到2012年全面完成13728戶農村住房和919戶危房的改造任務。統籌做好新居民區范圍內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周邊環境整治,同步配套城市路網、電網,完善供水、燃氣、熱力、污水等地下管網建設,提升轄區凈化、硬化、綠化、亮化和美化水平。
6.優化城市產業發展格局。全面構建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城市經濟發展體系。立足現有發展基礎,放大服務業規模聚集效應,以建設區域性服務業中心為目標,加快推進海港路中心商貿區、濱海金融商務區、南部新城高端產業聚集區、保稅物流中心和城市文化休閑旅游區“五大產業聚集區”建設,構筑城市產業發展的總體框架。以大型城市綜合體項目為主抓手,加快推進產業載體建設,依托經濟園區和工業樓宇資源,推進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的都市工業和樓宇工業發展,拓展城市產業發展新空間。
7.推動兩個園區加快發展。進一步整合園區資源要素,按照“布局合理、產業聚集、土地集約、持續發展”的原則,推進兩個園區提檔升級、科學發展。膨脹產業規模、延長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體系。只楚園,要抓住只楚區片改造、夾河開發的機遇,按照“有保有壓,有取有舍”的原則,嚴把入園項目審批關,加快園區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現代物流、休閑旅游產業,打造新型城市產業園區。臥龍園,以南部新城建設為契機,充分利用好“軟件園”的對外效應,整合利用東和科技園、動漫基地、服務外包基地大樓等載體資源和技術平臺,突出發展創意設計、信息技術、軟件、動漫及服務外包產業,進一步提升園區發展的檔次和水平。
三、明確加快推進城市化的工作重點
8.突出規劃引領作用。搞好城鄉規劃編制,科學引導城市化的規模、速度和節奏,著力增強規劃的戰略性、科學性和前瞻性。在完成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修改完善,加快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管理步伐??茖W安排城鄉居民點和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社會事業發展。借鑒先進城市的規劃建設理念,突出自然、人文和歷史特色,進一步彰顯城市自然風貌和文化內涵。充分發揮我區獨特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重點突出“山、河、海、島、城”等資源稟賦和葡萄酒、開埠、道教、魯菜等文化底蘊,精心搞好重要地段和建筑物規劃建設,塑造城市特色,彰顯城市魅力。結合中心城區服務業發展定位和土地利用狀況,加大對產業地產和服務業載體的規劃設計比重,推動服務業結構布局調整和優化升級,提升產業承載能力,為城市發展預留更多空間。注重民生工程規劃,著重加快、等重點區片規劃改造,加快社區綜合用房建設規劃,明確規定居委會、醫療衛生站等社區用房的位置及數量,重點加強對社區綜合用房的落實。強化城市規劃執法剛性,切實維護城鄉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9.加大土地保障力度。充分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調控作用,優化土地利用布局。加大建設用地報批力度,用好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指標,優先保證市、區重點建設項目用地。深化土地市場體系建設,全面落實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招標、拍賣、掛牌制度,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實現土地資源公平、公開、集約、高效利用。強化土地市場動態監測和集約節約用地評價工作,加快推進舊城舊居改造和工業企業“退城進園”步伐,及時處置閑置土地,鼓勵依法轉讓土地,園區生產性用地比例不低于80%。因地制宜提高單位土地投資強度和容積率,鼓勵建設多層廠房,新批多層建筑統一建設地下一層,高層建筑一律開發兩層以上的地下空間。充分利用閑置低效土地,對利用原有土地增資擴建的,在基礎設施配套費等方面給予優惠。
10.搞好生態環境建設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深入貫徹落實生態市建設規劃,加強環境與生態保護,推進治污減排和環境安全體系建設,推動城鄉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力爭2015年全面達到生態市建設要求。加快南郊污水處理廠和城區雨污分流建設進程,完善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措施,逐步推廣生活垃圾袋裝化,力爭到2015年全區污水集中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100%,建成區住宅小區生活垃圾袋裝化達到50%以上,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5%以上。完善城市生態功能,做好大南山、黃金海岸線、夾河沿線、灣、島、崆峒島及綠地生態系統等的開發保護,加快生態創建工程步伐。大力推進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環境教育基地的創建工作,到2015年創建率達到65%。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做好飲用水源地劃界設標工作,加強綜合治理,確保水源安全。大力實施精品綠化工程,加強社區綠地管護,力爭到2015年全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以上。倡導健康、節約、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大力推進建筑節能,加快墻體材料革新,全面落實公共建筑50%、居住建筑65%的節能標準,到2015年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率達到1.5%。加快供熱系統節能技改,推廣供熱分戶計量和按實際用熱量收費。優化城鄉能源利用結構,鼓勵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到2015年90%以上的新建住宅實現建筑與太陽能熱水器一體化設計施工。
11.加快城市交通網絡體系建設。積極適應城市化發展需要,按照對內大循環、對外大開放的總體要求,加快路網結構體系建設,構建干支銜接,通暢便捷,配套發展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體系。全力配合推進藍煙鐵路電氣化改造、龍煙鐵路、青煙威榮城際鐵路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強區域內外的聯系溝通。搞好城區內外交通銜接,暢通城區進出口通道,盡快實現城區交通與城際交通、高速公路、干線公路、港口和客貨運主樞紐之間無縫對接。結合中心城區發展實際,突出抓好立交橋、地下通道、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建設,解決卡脖子路段,加大丁字路口改造,提高道路完好率,增強通行能力。完善提升只楚、幸福、鳳凰臺、南部新城和老城區等區片內和區片間的路網、管網等市政配套功能,實現城郊區片與萊山、福山、開發區等周邊城區的無縫隙對接融合。
12.完善城市公共服務功能。建立與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為市民提供更加健全完善的公共服務。加大城郊與城區學校儀器配備投入力度,推廣應用信息技術,逐步完成教室“班班通”和電子白板建設。加強基層基礎文化設施建設,繼續抓好街道(園區)綜合文化站、社區文化活動室建設與配套。積極開展“農家書屋”建設活動,繼續實施電影“2131工程”,推動社區電影發行放映工作制度化、經?;?。完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逐步完善區、街、社區三級信息網絡,整合文化藝術資源,滿足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強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完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核算成本分配,積極探索推行政府購買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加快城郊地區衛生基礎設施升級,逐步將條件成熟的村衛生室規范升級為社區衛生服務站。健全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提高補助和報銷比例,簡化參合居民就醫補償程序。加強社區體育、文化設施改造,在社區層面統籌發展公共服務,建立大型、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社區活動中心,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體育、文化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群眾性體育文化活動。
13.建立有利于城市化發展的集聚機制和政策環境。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基礎上,全面放開區域內戶口遷移政策,以合法固定住所為基本落戶條件,鼓勵農村勞動力就近有序轉移。認真落實購房落戶政策,對公民購買商品住宅房(包括二手房、房改房、自建房),以及通過其他方式獲得的住宅,建筑面積以45平方米為基數,并取得合法房產證書和土地證書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親屬入住后可允許三人在購房地落戶,每增加一人,加15平方米建筑面積。落實優秀農民工落戶政策,對進城農民工獲得省勞動模范、省首屆“十佳農民工”榮譽稱號的,本人及配偶、未成年子女可在務工地申請落戶;對獲得省首屆“百名農民工之星”榮譽稱號的,本人可在務工地申請落戶。加快住房、就業、社會保障、教育、征兵、退伍安置、優撫、計劃生育等與戶籍管理相關的配套制度改革,使進城務工人員與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進城務工農民就業指導和權益維護,促進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穩定就業。
四、創新體制機制,增強城市化的動力和活力
14.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責權明確、自求平衡”的原則,加快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城建項目投融資體制。健全完善區級投融資管理機構,充分利用有形資產和政府信用,代表政府行使對外融資、政府項目融資管理等職能,明確還本付息責任,確保融得來、用得好、還得上。積極包裝策劃重大城市建設項目,優先爭取上級政策和資金支持。鼓勵有實力的開發商參與土地整理、代建安置房,積極探索實行土地質押貸款、項目收益抵押貸款等形式,多渠道籌措城市建設資金。繼續推動城市管理職能與作業職能分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提升管理效能。搞好城市建設用地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經營,提高土地收益,土地出讓收入可重點向城郊地區建設傾斜,首先用于解決被征地農民的保障問題。
15.調整城市建設管理體制。創新重大項目建設領導和推動機制,充分發揮重大項目指揮部和指揮長負責制的作用,調動更多層面加快推動城市化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調整理順城市管理體制,按照責、權、利相統一和事權、財權相匹配的原則,健全完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城市管理體制,推動城市管理重心向街道(園區)、社區下沉,充分調動基層參與城市管理的積極性。深入開展“城市管理年”活動,鞏固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成果,把標準化城市管理覆蓋到城管執法、環境衛生、環境藝術等領域,建立責任到位、科學規范的城市管理機制。加快推進數字化城市管理,理順管理職責,創新管理機制,逐步建立起管理科學、高效、精準的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加強房屋拆遷管理,編制好城市房屋拆遷中長期規劃、年度計劃和拆遷安置房建設年度計劃,構建起屬地管理、部門聯動、以人為本、科學高效的拆遷管理體制,強化宏觀指導、規劃管控和獎懲考核,規范拆遷補償估價行為,推行集中安置、現房安置,維護好被拆遷人合法權益。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化平安建設活動,維護城鄉社會和諧穩定。
16.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為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預留建設用地空間。規范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嚴格履行征地前告知、確認、聽證等程序,繼續完善征地補償先行機制和直接到位機制,維護被征地居民的合法權益。加強土地權屬管理,推進土地登記制度改革,提高服務理念,優化審批程序,提高登記效率。全力配合市政府做好土地管理職能的調整,全面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繼續爭取上級的政策支持,為提速中心城區城市化進程提供充足的土地支撐。
17.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構建廣覆蓋、多層次、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探索城鄉養老保障制度相互銜接的運行機制,做好跨地區、跨制度醫療保險關系轉接工作。抓住國家新農保試點的有利契機,深化農保制度改革,逐步過渡到新農保制度模式。健全完善由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醫療救助共同組成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鼓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和多種形式的補充醫療保險。嚴格落實被征地居民社會保障政策,確保被征地居民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和政府補貼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探索建立政府限價房、公共租賃住房和進城務工人員住房保障制度。2010年新增經濟適用房約3000套,并實現廉租保障應保盡保。
五、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城市化工作順利推進
18.完善推進機制。區委、區政府成立城市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區委、區政府相關領導任組長、副組長,各街道(園區)和區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負責全區城市化工作的組織協調、綜合規劃、政策制定和檢查指導;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區建設管理局,落實工作人員和經費,負責日常工作的協調推進。繼續實行區級領導聯系街道(園區)、分包重點項目等制度,建立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共同參與的城市化聯動機制。各街道(園區)也要抓緊成立專門領導機構,黨政一把手要親自抓,及時研究解決城市化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各級各部門各單位要把城市化工作作為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舉措,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推進機制,確保城市化建設任務落到實處。
19.營造良好氛圍。積極開展城市化建設重大課題研究,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加強各級干部專業培訓,提高城市化工作能力和水平。建立人才激勵機制,積極培養和使用城市化專業人才。深入開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區、文明機關、文明行業和文明單位創建活動,推動城鄉共建,全面提高市民素質。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領導核心和模范帶頭作用。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加大宣傳力度,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城市化建設的濃厚氛圍。
20.強化監督考核。建立城市化考核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把城市化工作納入目標管理考核范圍,作為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充分調動起各級各部門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城市化工作作為評選基層黨建工作先進單位的重要內容,定期評選表彰一批成績突出的先進街道(園區)、社區和先進部門單位。
- 上一篇:商場市場營銷對策
- 下一篇:日本稻米及其米制品市場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