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設施工作意見

時間:2022-08-22 11:38:22

導語:城市排水設施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排水設施工作意見

城市排水設施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障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隨著我省城鎮化快速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增加,城市排水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總體上看,多數城市排水標準偏低,排澇泵站排水能力不足,排水設施管理不規范。特別是近年來受集中強降雨等極端天氣增多的影響,我省部分城市道路多次出現大面積積水,造成城市居民出行不便、財產受損,社會反響較大。

為保障城市安全度汛,現就加強我省城市排水設施建設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加強城市排水規劃編制與實施工作

(一)科學編制規劃,合理確定排水標準。

城市排水專項規劃是城市排水工程建設和管理的重要依據,各地首先要依據批準的城市總體規劃、防洪規劃,編制和完善城市排水專項規劃。規劃要遠近結合,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則合理劃分排水區域,按雨、污分流的要求,分別制定城市雨、污水收集系統。要根據當地社會發展和經濟實力,科學確定城市排水標準。

技術指導意見:

1、在編制排水規劃時,排水系統可根據當地總體規劃實施情況和經濟發展狀況一次規劃、分期建設。

2、排水規劃應按照雨污分流原則規劃排水系統。我省屬于降雨量偏多地區,制定排水系統時應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由污水收集系統收集并送到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雨水由雨水系統收集,就近排入水體,或通過提水泵站排到外河。

3、適度超前確定城市排水標準?!妒彝馀潘O計規范》(GB50014-2006)規定,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一般采用0.5年~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區或短期積水能引起較嚴重后果的地區,一般采用3年~5年。過去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地方經濟實力的影響,我省均采用規范的下限,城市干道和高架橋下穿道經常出現長時間積水,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不便??紤]近40年來我國排水設計標準一直沒有提高,而城市建設水平已大幅度提高,短期積水所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嚴重。因此,要求按照規范的上限或適度超上限確定城市排水標準,以防止或減少城市發生大面積積水的機率。

4、準確校核城市排澇設施的能力。水利部門提出按二十年一遇的排澇標準確定城市排澇泵站的裝機能力。我省可參照上海市道路積水標準校核城市排澇泵站的排水能力(即城市道路積水深度不超過15cm,積水時間不超過1小時,積水范圍不超過道路路線長50m),采用雨水重現期對排水設施的能力進行分析,根據道路高程確定內河排澇水位,按該雨水系統內城市道路積水深度不超過15cm進行復核。復核結果不符合上述要求時,則應調整排水系統設計,包括放大雨水管徑、增設透水磚路面、建設雨水調蓄池、增加泵站排澇能力等措施。

5、充分考慮蓄、滲、排、用并舉,重點突出“兩個確保、兩個利用、一個推廣”。兩個確保:一是確保按照設計標準保證城市排水暢通。全省縣城及縣城以上城市要基本消除社會反響大、影響面廣的積水區:即發生降雨強度在每小時35毫米以下時,城市道路不出現積水;發生降雨強度在每小時35--45毫米能在雨后2小時內排除積水,城市重要地段及交通樞紐不發生積水;二是確保在超過設計標準時,退水快,積水時間短。即發生降雨強度每小時45--55毫米能在雨后6小時內排除積水;發生降雨強度在每小時55毫米以上時,不發生人員傷亡及重大財產損失。

兩個利用:一是充分利用城市的公共綠地及自然或人工修建的河、湖等排水溝渠,作為超標準降雨時的臨時調蓄水體;二是科學、合理利用雨水資源,作為對水質要求不高的景觀和道路用水水源。要引導和鼓勵雨水利用、屋頂綠化等設施建設。

一推廣:積極推廣透水磚路面作為人行道、廣場、庭院、停車場等地面硬化設施,以利于雨水下滲。

(二)合理開發利用,提高調蓄能力。

在城市開發建設中,要體現低影響開發的重要理念,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水系,綜合治理水環境。要合理利用景觀空間對暴雨徑流進行控制,采用雨水蓄滲、透水磚路面等調蓄、滲透手段減少雨水徑流量。要擴大城市綠化面積,推廣“下凹式”綠地建設,充分發揮綠地的滲水功能。要盡可能保留原有的自然水系、濕地,嚴禁隨意填埋河道水系。有條件的城市要恢復已填埋的溝、河、湖、塘,并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將其改造成濕地,恢復蓄洪分流功能。要推廣雨水調蓄池建設,提高水體的調蓄能力。

技術指導意見:

1、低影響開發(LTD)強調城鎮開發應減少對環境的沖擊,其核心是建立源頭控制理念,構建城市的自然排水系統,合理利用景觀空間,對面源污染進行處理和對暴雨徑流進行削減。隨著我省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道路在建設中易造成道路墊面不透水層的增加,導致徑流量增加。城市規劃時,通過低影響開發理念實現雨水控制和利用,采用滲透、調蓄等手段減少雨水徑流量。具體措施包括屋頂綠化、下凹式綠地、透水磚路面和雨水調蓄池等。

2、下凹式綠地是將綠地低于周圍地面適當深度,可削減綠地本身的徑流,同時周圍地面的徑流能流入綠地下滲。下凹式綠地結構設計的關鍵是調整好綠地與周邊道路和雨水口的高程關系,即路面標高高于綠地標高,雨水口設在綠地中或綠地和道路交界處,雨水口標高高于綠地標高而低于路面標高。如果道路坡度適合,可以直接利用路面作為溢流坎,使非綠地鋪裝表面產生的徑流雨水匯入下凹式綠地入滲,待綠地蓄滿水后再流入雨水口。

3、注重建設并發揮城市雨水調蓄池作用。在城市建設中,應推廣建設雨水調蓄池。設置雨水調蓄池,將部分雨水暫時儲存在調蓄池中,可降低下游雨水干管的管徑,提高區域的排水標準。對于城市內河的主要污染源來源于合流制排水系統的溢流污染物或分流制排水系統排放的初期雨水,在排水系統雨水排放口附近設置雨水調蓄池,可將濃度較高的污染物或初期雨水暫時儲存在調蓄池中,待降雨結束后,再將儲存的污水通過污水管道輸送至污水處理廠,以減少面源污染。在缺水地區,通過建設雨水調蓄池,可以充分利用雨水資源。

雨水調蓄池可以充分利用現有河道、池塘、人工湖等水體景觀設施建設。雨水調蓄池的布置視其作用而定:當主要用于削減城鎮面源污染時,可將調蓄池布置在排水系統的末端;當主要用于削減洪峰流量時,一般將調蓄池布置在排水系統的起端或中間位置;當主要用于雨水利用時,調蓄池應靠近用水量較大的地方,以減少雨水利用管渠的工程量。

(三)加強規劃管理,完善排水體系。

排水專項規劃一經批準,必須嚴格組織實施。各地要以規劃為依據,統籌推進城市排水設施建設和管理工作。要根據城市的發展和需求,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使排水設施建設與城市發展同步。要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對排水專項規劃進行制定或修編,以保證城市發展的需要。

二、全力推進城市排水設施建設

(四)加快排水設施建設,實施雨污分流。

各地在城市建設中,要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設時序進行,科學利用地面、地下空間,保證泵站、雨水管網等排水設施建設用地和管位需求。要按照規劃要求,及時完成新建成區排水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排水系統,突出保障人口密集區和城市主干道的運行安全。要按照城市的排澇標準,加快城市排澇泵站的建設。

在舊城改造中,要按照雨污分流的原則對原有的排水系統進行改造,加快老城區雨水管網的改造進度。全面開展城市低洼易澇片區調查,制訂老舊街巷的排水工程年度實施計劃,并按照輕重緩急有序推進。

(五)綜合治理水環境,改善人居環境。

各地要以城市水系及濱水綠地為重點,對城市水環境進行綜合整治。要以創建人居環境(范例)獎和園林城市為抓手,建設和改造城市河道、池塘、人工湖等水體景觀設施,加快城市園林綠化和濕地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城市調蓄和排水能力。

(六)加強建設管理,確保工程質量。

城市排水主管部門要全面負責城市排水工程質量監督工作。建設單位要建立和落實質量責任制,保證工程施工質量;應將城市排水工程發包給具有相應資質等級的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和工程質量檢測等單位承擔相應的建設任務??辈臁⒃O計、施工、監理和工程質量檢測單位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技術標準從事執業活動,并依法對工程質量承擔相應責任。

建設單位要合理安排工期,加快施工進度,確保排澇工程在汛前完工并發揮效益。汛前不能投入使用的項目,要做好內澇防范措施,修建臨時排澇工程并注意做好與周邊排澇設施的銜接和溝通。

道路雨水管網、排澇泵站等基礎設施建設要積極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提升城市排水系統科學化、自動化和先進性水平。

三、切實加強排水設施的管理

(七)落實維護經費,做好日常養護工作。

各地要按照國家確定的技術標準及操作規程,做好城市排水設施的維修養護工作。要落實道路雨水管網和排澇泵站維修養護專項經費,按照管養分離原則,積極推廣市場化運作方式,由專業隊伍負責城市雨水系統和排澇泵站的日常維修養護。

各泵站管理單位可參照水利部、財政部制定的《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定崗標準》實行定崗定員。要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按照“因事設崗、以崗定責、以工作量定員”的原則,落實專業管理人員,確保排澇設施及時發揮效益。

(八)依法加強管理,充分發揮工程效益。

城市排水主管部門要加大城市排水設施的管理和執法力度,及時發現制止損壞排水設施的行為,杜絕人為擠占和填埋河道、排水渠道、雨水調蓄池等水體的現象發生。

各地要強化監督檢查。對日常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督促責任單位立即整改,并做好整改情況的跟蹤督查,確保排水工程發揮應有的效益。要加強雨水系統和排澇設施的檢查,強化建設工程工地的管理。嚴禁將施工泥漿、砂漿、廢水等排入城市排澇管網,保障城市排澇設施安全運行。

(九)加強汛前檢查,消除內澇隱患。

在每年汛期來臨前,城市排水工程管理單位要組織人員對排水設施的建設、運行等方面進行全面檢查,針對城市排水存在的排澇能力不足、雨水管網阻塞、小區設施不配套等問題,及時制定方案,消除存在的各類隱患。要加強對雨水管網、排水溝渠的清淤、維護工作,確保雨水井蓖正常收水、排水通暢。要對排澇泵站機電設備和供電線路進行全面檢查,確保汛期泵站正常運行。

加強對積水易澇區域的防范,發現有堵水或內澇情況,及時采取措施。要協同有關單位清除市區河道、排水渠道等水體的阻水障礙物,拆除占壓排水設施的違章建筑。

要認真排查在建項目施工現場可能存在的各類隱患,重點檢查深基坑、施工圍堰等臨時設施的導流方案和度汛措施落實情況。

四、落實各項保障措施

(十)加大資金投入,保障隊伍建設。

城市排澇設施建設投資需求大,各地要把這項工作作為關系民生、關系城市安全的大事來抓。要加大對城市排澇設施建設的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并足額落實日常養護經費。切實加強排水設施管理制度建設,不斷強化城市排水隊伍建設,健全分工協作、齊抓共管、協調聯動的長效工作機制。

(十一)完善應急預案,提高應急能力

各級城市排水主管部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城市防洪排澇應急預案。已完成預案的城市,要根據城市發展實際,及時修訂完善,增強預案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據城市排水的需要,組建應急搶排隊伍,配備臨時機泵、移動變壓器、柴油發電機等應急設備和器材,落實各項應急措施,并適時開展應急演練,確保在關鍵時刻能夠發揮作用。要加強組織領導與部門協作,提高應急搶險處置能力。

(十二)做好預測預報,提高預警水平。

加強暴雨預測預報是減少城市澇災損失的關鍵。各級城市排水主管部門要與水務、氣象部門保持密切聯系,及時掌握雨、水情,科學調度排水工程,及時騰空底水,增加河、湖調洪能力。要建立和完善暴雨和災害性天氣預警體系,及時預警信息,適時啟動應急響應,提前落實防災、減災措施。各地要利用手機短信、廣播、電視等渠道,及時主動向公眾雨情、水情、道路積水等有關情況,指導群眾做好防范工作。

(十三)強化防汛值班,保證信息傳遞。

各級城市排水主管部門和工程管理單位要嚴格執行防汛值班制度,落實帶班領導和值班人員,嚴肅值班紀律,保證24小時通訊暢通,確保各類汛情、險情信息及時傳遞。要對城市立交橋、泵站出水口、低洼地區、主要道路積水情況進行實時監控,為城市排水工作提供及時、準確、全面的信息支持,掌握防汛排澇工作主動權。

(十四)注重宣傳教育,增強防災意識。

要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多種途徑和方式,面向廣大群眾宣傳普及城市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公眾防災意識、自救互助能力和防災避險主動性。發生災害性天氣時,按照防汛機構的汛情公告,及時疏導道路交通,搶排道路積水,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城市防洪排澇,努力將因突發災害性天氣所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十五)切實加強領導,落實各項措施。

各地要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建立健全城市防洪排澇統一指揮調度的工作機制。要全面落實行政首長負責制和分級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做到組織到位、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在政府防汛指揮部統一指揮下,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城市防洪排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