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科學發展方案
時間:2022-09-21 09:21:00
導語:城市科學發展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能否增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是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發展對黨的執政能力的考驗與檢驗。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搶抓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機遇,提出“以強市富民為核心,提升城市競爭力,增強城市親和力,塑造城市個性魅力,提高城市綜合實力”的發展理念,強調政府工作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讓群眾充分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在實踐中,把社區建設作為促進城市健康發展、維護和實現群眾根本利益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力求創新發展,為建設和諧**、促進城市科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和諧社區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城市基層組織是我們事業的工作基礎和組織基礎。隨著社會結構、社會組織、社會群體的分化和社會價值觀的變遷,城市社區日益成為各種社會群體的集聚區、各種利益關系的交織處、各種社會組織的落腳點、各種社會資源的承載體,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切入點。我們認為,加強社區建設,是貫徹“執政為民”理念、促進社會和諧、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途徑。
第一,和諧社區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單元。城市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由一個個基層社區有機構成,社區從微觀層面擔當起了造就大社會的重任,和諧社會必然以和諧社區為基礎。**市城區共有1000多個社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完善,大量的“單位人”逐漸演變為“社會人”、社區人,同時,作為“九省通衢”和萬商云集之地,有百萬以上流動人口進入社區,使得社區這一共同體結構越來越復雜。計劃經濟條件下由單位承擔的大量社會服務、社會保障、社會管理的職能不斷從企業和政府中剝離出來,轉型時期出現的各種社會需求和矛盾在社區都有相應的反映。社區發展狀況如何,直接關系著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質量,直接影響著市民對城市的認識和對政府的認同,社區建設成為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的民心工程。只有全面加強各類社區建設,努力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和諧的現代新型社區,才能有效改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使廣大市民在享受改革發展成果中更加熱愛自己的城市。
第二,和諧社區建設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基礎平臺。社區是黨在城市執政的重要基礎。城市的各項政策和工作部署最終都要靠社區去貫徹和實施,居民群眾的意愿和要求最終要靠社區去了解和反映,推動城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最終要靠生活在社區中的千百萬群眾去創造、去實現。當前,**已步入人均GDP由2000美元到3000美元進而向5000美元跨越的新階段,**要在中部崛起中發揮戰略支點作用,需要我們做的工作很多,且夯實社區建設是做好城市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礎。黨和政府把社區各項工作做好了,城市工作的基礎就得以加強,整個城市工作就有了可靠保證,人民群眾才會增強幸福感,進而才能激發出投身**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巨大熱情和力量。
第三,和諧社區建設是推進城市管理創新的重要載體。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調、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這是新形勢下創新城市管理體制的努力方向和明確要求。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著力推進城市跨越式發展,提出了建立“創新、親民、務實、廉潔”的責任政府建設目標,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于加強政府職能建設,切實把主要精力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社區是實現這種轉變的有效載體,強化社區公共服務是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的合適切入點。建立政府自上而下與社區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動,實現政府依法行政與社區依法自治的有機結合,創新城市建設與管理模式,使黨委、政府的決策更好地落實在基層,來自群眾的呼聲可以更好地得到反應。政府依法行政與社區依法自治相結合的社區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在社區層面實現了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互動,適應了我國現階段政治經濟發展的要求。
二、積極努力探索和諧社區建設的規律
在多年的社區建設實踐中,我們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服務群眾為主題,以完善居民自治為導向,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以社區文化建設為靈魂,以群眾是否滿意為標準,逐步探索構建具有**特色的和諧社區建設模式。
第一,和諧社區建設必須以服務群眾為主題,努力滿足社區居民的生活需求
社區建設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斷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發展素質,滿足居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群眾對社區建設到底有什么需求?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滿足這些需求?市委、市政府經過反復調研認為,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的綜合經濟實力大為增強,城市環境面貌日新月異,讓廣大市民享受改革發展成果,就要從居民反映最強烈、需求最急迫、最有條件解決的地方著手。為此,我們提出實施“社區建設883行動計劃”,擬用三年時間分三批對全市7個中心城區的883個社區的市政、管理、服務等進行綜合治理(計劃提出時城市社區數為883個),其工作重點是“四到社區”,即就業和社會保障到社區、城市建設與管理到社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到社區、綜合服務社會化到社區。
就業和社會保障是社會的穩定器和安全網。我們提出把就業和社保工作直接落實到社區,通過在社區建立社保服務站,實現“就業工作在社區,就業服務在社區”,各職能部門與社區對接,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會救助。
在城市建設和管理方面,我們堅持著眼于建設適宜人居的現代城市,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過去三年,**市累計投入20多億元,改造社區泥巴路和破損路、安裝路燈、改造排水管網、安裝體育健身器材、整治社區臟亂差、加大拆除違力度以及增加社區綠化面積,建成覆蓋883個社區的社區服務信息網絡體系。
大力開展社會綜合治理進社區工作。廣泛開展“平安社區”創建活動,著力推進治安防范、戶籍管理、流動人口管理進社區,加強社區治安硬件設施建設,實行人防、物防、技防同步強化。今年3月起,**市委、市政府為小區居民建造“安全墻”工程正式啟動,計劃3年內投資9000萬元,在住宅小區建立嚴密有效的防控體系。
大力開展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不斷增強社區綜合服務功能。通過實施“星光計劃”,開展“吳天祥小組”等活動,為優撫對象、殘疾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務,為居民群眾提供便民利民服務,為社區內的單位提供社會化服務。積極推進基本醫療保障進社區。實施社區“納涼工程”,為保障孤寡殘弱等困難群體清涼度夏。實施“全民健身體育場館開放工程”,將全市部分中小學校的體育場館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此外,政府公共服務還進一步向家庭延伸,市委、市政府決定每年拿出600萬元,為這些“空巢”老人每人每年購買365小時的養老護理服務,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邁開了實質性步伐。
第二,和諧社區建設必須以居民自治為導向,不斷提升社區自治功能
高度發達的居民自治是和諧社區建設的發展方向和有效模式,也是一個城市民主法治水平的重要體現。在實踐中,引導居民通過自治來解決社區建設和管理的疑難問題。2003年,我們注重加強政府部門與社區居民的良性互動,確立“依法行政、有情操作”的原則,充分發動社區居民開展深入細致的工作,做好車主的思想工作,積極想辦法為交車后的車主尋找社區就業崗位,努力消除“零就業家庭”,為他們尋找到新的生路。在“禁麻”的同時,將出租車起步價由8元調至3元,同時延伸公交線路,方便群眾出行。
第三,和諧社區建設必須以轉變職能為重點,建立運轉協調的社區管理體制
在和諧社區建設實踐中,我們堅持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社區居委會的主辦作用、民間組織的促進作用、社區居民和駐區單位的協同參與作用,形成了和諧社區建設的整體合力與動力格局,建立了運轉協調的社區管理體制。切實推進“四到社區”工作,我們要求民政、城建、城管、社保、公安、房產、文化、衛生等41個政府部門重心下移,條條進入、塊塊配合,使政府的觸角延伸到社區的方方面面。切實貫徹“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原則。建立政務承諾公示制,將為社區居民服務的政府職能部門的職責、投訴電話公示于社區,接受居民群眾的求助和監督,保證政府工作真正落實到社區。認真開展行風評議活動,集中開展社區“摘牌減負”行動,規范政府行為,做到任務進社區,包袱出社區,切實減輕社區負擔。
第四,和諧社區建設必須以社區文化建設為靈魂,著力塑造社區居民的文化認同和精神支撐
良好的社區文化氛圍,既能潛移默化社區居民的言行,又能增強社區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家園歸屬感。我們將和諧社區建設與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結合起來,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活動。舉辦全市性的社區文化藝術節和社區體育運動會,開展**市“十大賢媳”、“十佳小公民”評選活動,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展覽中心,展示優秀民間藝術,挽留城市“流動的記憶”,形成了良好的社區文化工作機制。
第五,和諧社區建設必須以群眾滿意為標準,正確評估社區建設的績效
維護和增進社區廣大居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是衡量和諧社區建設的最高標準。在實施“社區建設883行動計劃”過程中,始終強調群眾滿意的標準,堅持將社區成員受益率的高低、受益面的廣度、受益的程度和頻次、受益項目的重要性等,作為判斷和諧社區構建工作成效的檢驗標尺。將“883行動計劃”冠以“行動”,意在強調社區建設工作必須務實和落實,而不是停留在“講故事”、“搞表演”上。**是內陸中心城市,城市建設欠賬較多,社區建設要從**市情出發,在建設模式上強調因地制宜,分類推進,著力解決與居民群眾密切相關而又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我們強調社區建設“為民”“普惠”標準,就是要通過扶貧幫困、排憂解難,讓廣大群眾從社區建設中感受改革發展所帶來的實惠?!盀槊窠ㄔO社區、社區建設為民”,政府工作必須貼近群眾,真正把社區居民放到決策者、參與者、評判者和受益者的位置。為此,我們將和諧社區建設的標準細化量化為10大項1000分,請群眾對社區建設打分測評。
**百步亭花園等社區受到、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和民政部等部委聯合推介,成為全國社區建設的一面旗幟。
三、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
不斷創新社區建設工作
和諧社區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程。隨著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面推進,**市社區建設將邁入新階段。**市委、市政府將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不斷把“883行動計劃”引向深入,讓市民享受更民主、更舒適、更和諧的現代生活。
一是大力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滿足社區居民的需要,為社區居民提供綜合性公共服務,既是政府的基本職能,又是社區建設綜合性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以切實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的意見》為契機,我們將抓緊制定《社區建設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建立健全決策與監督、設施維護與管理、利益關系調處等方面的制度,實現社區建設的制度化、法制化、規范化。著眼于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以政府為主導,大力發展社區就業、社會保障、社區救助、社區衛生、社區教育、社區科技、社區體育、社區治安服務,進一步明確市、區政府之間,政府各部門之間,政府與社區之間的職責關系。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不斷改進政府公共服務方式,充分發揮政府、社區居委會和各類社會組織在社區服務中的作用,整合資源、創新形式、拓寬領域,加快社區工作者專業化、職業化建設步伐,積極探索政府購買社會公共服務的新舉措,不斷提升社區服務功能和水平。
二是深入推進社區民主自治建設。堅持組織性動員和群眾路線是社區建設的重要方法。推進社區民主自治既是居民的法定權利,也是和諧社區建設的方向。推進社區民主自治,需要進一步加強黨委政府對社區的組織領導,努力培育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引導居民參與管理社區事務,積極探索建立民情懇談會、民事協調會、民意聽證會、民主評議會等“四會”制度,處理好社區居委會、物業管理機構、業主委員會等橫向關系,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的知情權、決策權、管理權和監督權,使社區文明程度在“四會”實踐中得到加強和提高。
三是全面推進社區管理網絡化、信息化。建立和完善以社區為基本網絡、以“四到社區”為主要內容、以信息化為有效手段、以專業化職業化的社區工作者隊伍為主體的社區新型長效管理模式。著力擴大“96956**社區在線”的品牌效應,推進“戶籍城管”進社區工作,建立社區聯絡員制度、社區巡查制度,健全社區預警應急機制和社區環境整治機制,促進社區建設和管理的層級化和快速化,變粗放管理為精細管理,變經驗管理為專業管理,變傳統管理為現代管理,提高社區管理效能。
四是推進和諧社區建設向農村延伸。和諧社會建設必須統籌城鄉發展,必須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農村。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方向,在做好110個建制村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將全面實施以致富門道明晰、基礎設施完善、社保體系建立、社會和諧穩定“四到家園”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家園建設行動計劃”,使**和諧社區建設延伸到廣大農村地區,惠及更多市民。
五是積極探索多樣化的社區建設模式。深化和諧社區建設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力量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科學的社區建設指標體系,積極探索多樣化的社區建設模式。實踐中我們既有傳統型政府主體模式,又有現代企業主導模式,還有多類主體共建模式,不同模式對社區建設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要制定和完善社區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進一步探索多樣化的社區建設投資主體模式,鼓勵民營資本甚至是外資等多種投資主體參與社區建設。
**是共和國工業發展史上的重要工業城市之一,在促進中部崛起的偉大實踐中,再一次站在歷史的抉擇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實踐中探索,在總結中提高,加快社區與和諧社會建設步伐,為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而努力奮斗。
- 上一篇:構建和諧社會方案
- 下一篇:構建社區黨建格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