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實施方案范文

時間:2022-01-20 10:27:00

導語:整合實施方案范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整合實施方案范文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市場運作與政府調控相結合,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通過收購、參股等方式對礦產資源整合,盡快實現規模化、集約化開采,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布局合理,促進我市小康社會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科學規劃、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整合工作按照礦產資源規劃和現有的礦山實際情況,正確處理整體和局部、當前和長遠的利益關系,積極穩妥開展工作,維護礦山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2、堅持市場運作和政府調控相結合的原則

遵循經濟規律,加強政府對資源的管理和調控,運用法律、經濟手段按照市場規則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3、堅持扶優扶強、集約高效原則

推動資源開發向以規模大、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高、經濟效益好、資源利用率高、有安全保障能力的優勢企業為主體的方向發展,整合其他礦山企業。

4、堅持和諧穩妥、公開公正的原則

依法保護采礦權人的合法權益,同時兼顧各方利益,公開整合過程,廣泛接受社會監督,以公開促公正、公平。

5、堅持依法行政的原則

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規章的權限,按新設置采礦權的程序和要求進行審批登記、頒發各類證照,堅持資源整合審批會審制度。

二、整合目標

(一)礦山布局趨于合理。依照礦產資源自然賦存狀況和地質條件,合理規劃,重新劃分礦區范圍,一個礦區只允許設置一個采礦權。

(二)安全生產條件明顯改善,礦山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依法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礦山企業。按照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保局《關于逐步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制機制的指導管理》(財建〔20*〕215號)要求,建立健全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制訂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治理方案。

(三)礦山企業數量明顯減少。通過資源整合,使礦山企業數量由20*年8月持采礦許可證的41戶減少到22戶,壓縮46%。

(四)礦業權設置科學合理,礦山企業采權明晰,礦區范圍明確。整合后的礦山企業具有相應的資質條件,礦山開采規模與資源儲量規模相適應,達到省規定的最低開采規模標準。

三、整合范圍

(一)在我市行政區域內開采的建筑用石、建筑用砂、磚瓦用粘土的礦山企業,凡達不到省要求的最低開采規模的,均在整合范圍內。

(二)現有礦山企業生產規模低于以下標準的:建筑用石料2萬立方米,建筑用砂2萬立方米,其他乙類礦產3萬立方米,粘土磚1500萬塊;在一個整合礦區范圍內高于以上標準的礦山也應納入整合范圍。

四、工作安排

(一)資源整合總體方案

我市開采的都是乙類礦產,包括建筑用石料、建筑用砂、磚瓦用粘土及公路用養護料等。20*年8月持采礦許可證的礦山企業為41戶(其中:礦泉水生產企業一戶),通過整合資源,把相鄰的開采規模小的礦山企業整合到一起,關閉一批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礦山企業,完成市局下達關閉礦山企業46%的工作指標。

1、具體整合方案:高臺子文生建材廠同公路養護隊整合一起;東蛇山子黃金樓子采石場與史家窯石場整合一起;東蛇山子采石場同盛達石場、金境石場、利源石場整合一起;大同采石場同億方石場、崢嶸石場整合一起;興隆采石場同興達采石場、玉石采石場整合到一起;梁山采石場同北荒采石場整合到一起;胡臺鎮河套磚廠和*市興隆橋磚廠整合到一起。

因資源枯竭已沒有土源,但采礦許可證截止日期為2007年12月31日的下列企業采礦許可證到期后不予延續,擬報關閉:

*市興隆堡磚廠、*市興隆鎮雙廟子磚廠、*市機匠磚廠、*市法哈牛鎮桲林子村磚廠、*市巴圖營子磚廠、*市永發磚廠、*市金五臺子新金紅磚廠(遼新高速公路在此磚廠通過)、*市洪源磚廠、*市胡臺鎮侯三家子磚廠(廠址臨近京沈高速公路)、*市法哈牛鎮五道溝磚廠(廠址臨近102線國道)。

2、對礦山設計年生產規模低于本實施方案要求的礦山企業,下達書面文書告知采礦權人,其采礦許可證到期后不予延續,但允許同其他開采同礦種礦山進行資源整合。2007年末礦山企業總數壓縮到22戶(其中:礦泉水生產企業一戶)。

(二)方案實施

按照批準的礦區整合方案,確立整合后的主體,明確擬設置采礦權的礦區范圍,按照基本建設程序編制礦山整合技術改造設計方案,重新編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我市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由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實施,要切實加強組織協調,及時研究解決整合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各成員單位要認真履行職責,各負其責,通力協作。

(二)加強輿論宣傳工作。整合資源調整布局工作是促進礦產資源合理開發有效利用的重大舉措,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工作難度大,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媒體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資源整合的政策,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