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實施方案
時間:2022-02-01 10:54:00
導語: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實施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總結我市醫藥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成果,借鑒國內外醫改先進經驗,著眼于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突出問題,以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公立醫療衛生機構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和突破口,加強政府主導和投入,鼓勵、支持社會資源參與,推動我市醫藥衛生事業科學健康持續發展。
基本原則:在貫徹落實國家、自治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總原則下,突出重點,明確任務,加大投入,分步實施,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
二、基本目標
(一)改革總目標:到2018年,我市率先在全區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城鄉居民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
(二)近三年工作目標:到2011年,我市初步建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制度框架。全市醫藥衛生基本制度、基層體系、基礎設施、基本服務得到完善、健全、普及,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取得突破和初步成效,人民群眾看病就醫問題得到初步解決。
三、主要任務
(一)全面實施基層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
1、重點完成政府舉辦社區衛生服務站業務用房建設任務。2009年,重點完成城市社區衛生規劃調整,科學合理布局服務站點。2010年開始,完成自治區、*市政府舉辦的3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租賃房屋購買,產權歸政府所有,或簽訂長期租賃合同,穩定房屋使用權。新建社區衛生服務站由政府納入新建小區規劃,并以建設成本價購買,房屋產權屬政府所有,衛生行政部門具體管理使用。企業轉型或社會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采取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的辦法予以考核補償。以政府購買基本公共醫療服務的方式,鼓勵有條件、有資質的社會力量參與舉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體現多元化舉辦社區衛生服務的要求。
2、全面加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2009年,調整我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規劃,立足現有醫療資源,在市轄三區分別設置一至二個功能完善、設施達標、規模適宜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重點滿足社區群眾常見病、多發病基本醫療需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技術要求。2010年開始,重點爭取國家、自治區建設項目完成興慶區玉皇閣北街、金風區北京中路、西夏區朔方路等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礎設施建設任務。通過轉型、依托等方式將分布在三區的二級醫院資源下沉,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醫療服務能力。積極爭取將自治區第三人民醫院作為西夏區社區衛生服務依托的二級醫院,將其服務功能下沉面向社區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積極支持長慶油田燕鴿湖醫院轉型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興慶區東部公共衛生基本醫療服務平臺,優化區域醫療資源。
3、全面落實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保健網絡基層設施建設任務。2010年開始,以縣(市)區為項目建設基本單元,重點爭取國家、自治區項目支持,完成兩縣一市縣級醫院標準化建設和全市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規范化建設。完成兩縣一市城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和體系建設。支持賀蘭縣推進縣鄉兩級醫療衛生機構人事分配制度、成本控制、政府增加投入等方面改革。永寧、靈武也要結合實際,積極探索、扎實推進本地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4、全面完成基層衛生機構基本設備配置任務。2010年開始,用兩年時間,按照衛生部基層衛生機構基本設備配置標準,爭取國家、自治區支持,市本級和縣區政府配套,完成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鄉衛生院、村衛生室基本醫療設備采購配置任務。
5、建立健全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完成全市計劃生育服務機構建設,實現與社區衛生服務計劃生育指導及技術服務資源共享,提高人口健康素質。
(二)全面加強基層衛生機構能力建設。
1、全面啟動城市社區衛生站基本醫療服務包。2009年先行選擇市轄三區1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啟動“基本醫療服務包進城市社區”試點工作。2010年起,擴大試點范圍,細化試點內容,實現市轄三區社區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包全覆蓋,年底實現城鄉基層衛生服務均等化。兩縣一市城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參照推進。
2、積極推進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基本模式?,F已建成的社區衛生服務站不與原舉辦醫院剝離。今后新組建的站由轄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級綜合醫院)派出,由中心(派出醫院)對本轄區社區衛生服務站進行統一管理。2011年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全市二級以上醫院雙向轉診和分工合作機制,實現完善我市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目標。
3、探索建立以轄區為單元的醫療服務聯合體。從2010年開始,重點調整三區醫療衛生資源,按照資源共享、屬地化管理的原則,對三區現有醫療資源不分隸屬關系,以轄區為單元構建醫療服務聯合體,每個區確定一家三甲醫院作為龍頭,轄區二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參與,組建醫療服務聯合體,實現轄區居民就近獲得社區衛生全科服務到二級、三級醫院專科服務的一體化就醫新流程,提高居民對社區衛生資源的利用率。2010年先行選擇一個區進行試點。高度重視中醫藥(回醫藥)改革與發展,推進中醫藥“三進、三名”工程。
4、擴展完善鄉村衛生機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試點工作。2009年,重點完成五個試點縣(市)區實施的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試點項目工作,全面總結試點成果,科學研判試點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完善試點實施方案。2010年開始,全市六個縣(市)區鄉村衛生機構全面推進公共衛生服務包和基本醫療服務包服務新模式,在總結完善鄉村兩級衛生機構實施的公共衛生服務包和村衛生室開展的基本醫療服務包基礎上,探索在鄉衛生院實施基本醫療服務包的方式和內容,科學合理擴大村衛生室基本醫療服務包內容和標準,提高參合農民對鄉村衛生資源的有效利用率。
5、科學確定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功能定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重點解決城市居民常見病、多發病基本醫療服務和轄區范圍內公共衛生服務技術支持,基本醫療技術限定在二級醫院以下基本診療技術范圍。社區衛生服務站重點解決城市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小病基本診療(30至50種常見病,診療技術限定在無創技術范圍)。縣級醫院重點解決本地區城鄉居民常見病、多發病基本醫療服務和提供急危重病人搶救等急救服務,基本醫療技術與二級甲等醫院診療技術相適應。鄉鎮衛生院重點提供農民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病基本醫療服務,基本診療技術限定在淺表有創技術范圍之內。村衛生室重點解決本村農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小病基本診療(30種最常見小病,診療技術限定在無創技術范圍)。
6、建立基層衛生服務對口支援協作機制。2009年,重點完成市轄三區1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與本轄區二、三級綜合醫院對口支援任務,全面總結近三年*地區24家二級以上醫院對口支援全市27所鄉鎮衛生院工作,完善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對口支援基層衛生機構工作制度和規范。2010年開始,市轄三區范圍內各類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必須選擇2至3所社區衛生服務站(已經舉辦了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醫療機構以內部支援為主)、1至2所鄉衛生院(二級醫院不少于1所、三級醫院不少于2所)作為對口支援單位全天候實施人員培訓和技術支援指導,協助提高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落實對口支援制度,嚴格執行衛生部關于二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專業技術人員晉升中級、高級職稱前必須到基層衛生機構服務半年和一年的規定,保證對口支援質量。
(三)全面加快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
1、擴大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2009年,城鎮職工參保率達到84%以上,城鎮居民參保率達到90%以上,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3%以上。
2、建成城鎮醫療保險市級統籌機制。2009年,按照分級管理、分開經辦、一卡結算的運行模式,實現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
3、不斷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2009年,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政策范圍內的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到70%、50%,最高支付限額分別提高到自治區上年社會平均工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農合政策范圍內縣、鄉醫療機構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提高到45%以上和50%以上,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倍以上。2010年,各級財政對城鎮居民醫保的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
4、積極爭取中央和自治區資金支持,解決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和困難企業職工參加醫療保險問題,實現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醫療保險待遇與企業繳費脫鉤。探索解決鄉村醫生養老保險等問題。
5、提高基本醫療保障管理服務水平。積極建立醫保經辦機構與醫藥服務提供方的談判和付費方式改革機制,合理確定藥品、醫療服務和醫用材料支付標準,控制成本費用。
(四)全面推進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啟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實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負責人公開選拔聘任制和社區衛生機構工作人員全員聘任制,全面實施崗位工資制和崗位績效考核辦法,拉開分配檔次。
2、調整全市鄉鎮衛生院分配方式。嚴格落實鄉鎮衛生院人員一年一聘工作制度,激活分配機制,拉開分配檔次。
3、修訂完善全市基層衛生機構及人員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確定以醫療服務質量、服務數量和群眾滿意度為基本考核評價指標。落實每半年綜合考核評價工作制度。探索建立政府購買公共衛生服務機制,對公共衛生項目考核實行費用總額預付制。
4、建立基層衛生機構及工作人員社會評價考核機制。建立鄉鎮(街道)人大、人代會和村委會(居委會)及村民(居民)定期評價基層衛生機構、鄉醫村醫、社區醫護人員制度,通過群眾參與、群眾評價,獎優罰劣,優勝劣汰,逐步探索建立政府購買服務、衛生服務機構退出機制。
(五)探索建立公立醫療機構經費保障機制和醫療費用支付機制。
1、探索建立政府舉辦公立醫療機構財政經費支持保障機制。改革財政現有公立醫療機構撥款方式,取消按在編人員撥款模式,探索實施按照項目撥款支持機制。政府財政主要承擔公立醫院基本建設、大型設備購置、重點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退休人員工資保障、承擔處置公共衛生事件所需費用等五項內容支出。衛生、財政部門負責核定醫療機構年度工作任務,在公立醫院推進核定收支、以收抵支、結余上繳、虧損補助管理制度。醫療機構要全面實施成本核算,糾正醫療機構收入增長型運行模式,建立公立醫院成本控制型運行機制。
2、探索建立全市新農合等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按病種付費及基金總額預付機制。按照統一籌劃、探索總結、分步實施的基本思路,2009年,完成賀蘭縣、鄉醫療衛生機構新農合付費機制改革試點,并及時總結試點經驗。2010年開始,擴大新農合付費機制試點縣(市)區范圍和醫療機構、按病種付費范圍,提高報銷比例,降低自負比例,實現參合農民住院費用報銷名義補償比和實際補償比統一,切實解決參合農民住院大病費用負擔過重問題。組織專家測算、制定適合我市城鄉居民和各級醫療機構的“疾病分類診斷分組付費模型”,探索建立我市按病種付費信息管理系統。2011年,在總結新農合付費機制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全市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與付費機制改革試點工作。
3、探索建立新農合等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門診就醫支付新模式。2009年,總結完善村衛生室利用新農合基金實施基本醫療服務包的探索經驗,選擇市轄三區1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啟動“四級包進城市社區”試點。2010年開始,市轄三區擴大試點范圍,44所社區衛生服務站利用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全面推進基本醫療服務包試點工作。2011年,總結試點成果,科學合理調整基本醫療服務包服務項目和基本醫療保險經費支付結構。通過改革看病付費機制,減少醫患之間看病現金支付機會,逐步增強基本醫療保險機構對定點醫療機構宏觀費用控制能力,建立就醫新模式和新秩序。
4、全面實施醫療服務監督管理。對全市各級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實施經濟業務核心指標控制機制,核定任務和業務收入合理增長比例,限定藥品占總收入比例,制定大型醫療設備檢查檢驗結果陽性率控制指標,控制各級公立醫療衛生機構業務收入不合理增長,減輕患者就醫負擔。建立醫療服務信息定期公開公示機制,動員全社會參與,科學引導群眾合理就醫。
(六)全面促進我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1、執行落實好自治區2009年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完成我市15歲以下兒童乙肝疫苗補種、農村婦女“兩癌”篩查、農村婦女孕前孕早期補服葉酸、農村改水改廁、百萬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工程等五項任務。
2、2009年重點做好、做實HPSP試點項目,推廣試點項目成果,率先實現城鄉居民公共衛生一至三級服務包和基本醫療四至五級服務包的服務內容和項目全覆蓋,三年內基本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城鄉一體化。
3、落實國家65歲以上老人健康體檢建立健康檔案、自治區婦幼衛生“四免一救助”政策。三年內全市城市居民健康檔案建立率達90%以上,農民健康檔案建立率達60%以上。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公共衛生經費補助,2011年全市城鄉居民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達到國家標準。2010年在*電視臺、電臺開設健康專欄,提升全民健康促進和教育的層次與質量。
(七)全面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
1、2009年,重點做好藥品“三統一”政策與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銜接工作,做好基本藥物和非基本藥物的配送、臨床使用、監督管理前期各項準備工作。
2、2010年開始,嚴格執行自治區基本藥物制度,全市各級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全面落實國家基本藥物使用比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并使用基本藥物,二、三級醫療機構使用基本藥物比例嚴格執行自治區規定標準。
3、2011年,完成全市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管理信息化全覆蓋。
(八)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1、強化區域衛生規劃,探索建立屬地化全行業管理機制和區域范圍內的醫療服務聯合體。2010年開始,調整修編我市區域衛生規劃,重點加強城市社區衛生資源、鄉村衛生資源的配置和優化。合理布局和調整三區衛生資源,重點增加金風區衛生資源配置,優化興慶區、西夏區衛生資源。鼓勵支持社會資源進入衛生服務領域,重點進入公立醫療機構占絕對數量和優勢的范圍,在醫療服務領域形成公立和民營競爭的局面。充分實現各級各類衛生資源共享,逐步建立屬地化全行業管理機制,為全市城鄉居民提供多層次醫療衛生服務。
2、2009年下半年完成市屬醫療衛生機構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實施方案。2010年開始,選擇部分市屬醫療機構,推行崗位管理,建立以崗聘人、競爭上崗、雙向選擇的人事制度,扎實推進全員聘任制。改革現行工資分配制度,實施公立醫院職工工資總額控制,保留檔案工資,逐步取消獎金分配制度,探索實施在編職工與合同制職工同崗同工同酬,實行崗位責任、技術含量、風險程度和服務質量等要素為主的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建立以崗定薪、崗移薪變的分配制度,激活市屬醫療衛生機構發展活力,提高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爭取國家、自治區改革試點項目支持,選擇一家公立醫院啟動改革試點。
3、制定執業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推進高年資醫師下基層、下社區進行多點執業,解決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人才短缺和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
(九)全面啟動基層衛生人員培養培訓選聘計劃。
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基層衛生人員培訓項目,依托自治區全科醫師(護士)培訓基地和醫科大學成教培訓基地,全面啟動我市基層衛生人員培訓培養計劃。2009年完成首批培訓任務,提高社區及鄉村衛生人員的執業層次和水平。2010年開始,探索以項目方式公開招聘基層衛生服務人員,實施項目合同管理體制,解決基層衛生人員能進能出問題,提高基層衛生人員工作積極性。
(十)完善建立全市醫藥衛生信息化體系建設。
1、完成全市醫藥衛生、基本醫療保障、大病救助信息化建設規劃,依托信息軟件專業公司,開發適應全市醫藥衛生、基本醫療保障、大病救助信息化建設和居民健康管理軟件,在全市范圍內分步推進覆蓋城鄉居民健康管理信息化工程和市與轄區、市與基層衛生單位互通聯動、資源共享的信息化工程。
2、2009年完成上述軟件的前期研發和試點工作,并總結經驗,2010年在全市醫藥衛生、基本醫療保障、大病救助和居民健康檔案層面全面推開。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各級政府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必須切實加強領導。調整強化我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由市政府常務副市長擔任,副組長由政府分管副市長擔任,各有關部門和縣(市)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市發改委,辦公室主任由發改委主任擔任,常務副主任由衛生局局長擔任,市發改委、財政局、衛生局分管領導擔任副主任。各縣(市)區政府也要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
(二)強化責任,形成合力。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各相關部門、各縣(市)區政府要密切配合,大力協作,形成合力,確保此項工作穩步推進。領導小組統籌組織實施全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并負責制定我市與國家、自治區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意見和實施方案相銜接的具體操作方案和實施辦法。各成員單位要按照職責分工,制定相應配套實施方案。
市發改委負責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常工作,重點做好全市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規劃、中央、自治區專項資金爭取及項目督導督察等工作;制定完善相應工作配套實施方案。
市衛生局負責做好醫改近期重點工作實施方案的制定、政策研究、組織協調等工作,完成全市城市社區衛生發展規劃調整、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包進社區、醫療服務按病種付費機制改革等具體工作實施方案。
市財政局落實各項改革配套資金投入、相關資金管理及項目資金審核撥付等工作;制定相應工作配套實施方案。重點聯系協調自治區財政廳支持我市今明兩年實施的重點項目經費。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重點做好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進社區基本醫療經費籌資和監管工作,協助衛生局完成基本醫療服務包進社區工作實施方案。做好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職工醫保、城居醫保)工作;制定完善相應工作配套實施方案。
市編辦、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重點做好公立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公共衛生機構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崗位設置工作;配合衛生部門制定相應工作配套實施方案。
其他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照本部門的工作職責做好配合、協調工作。
建立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合作聯動機制,定期召開領導小組會議,研究改革中遇到的重大問題,研究和制定重要方案、措施,對改革進程中各成員單位承擔工作任務進行考核評估,形成推進改革的工作合力。
(三)突出重點,爭取試點。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堅持近期重點任務和實現遠期目標相結合,從基本、基礎、基層入手,力爭在三年內完成確定的五項任務目標。積極爭取列入衛生部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以試點推進我市公立醫院盡快進入改革程序,為提前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爭取時間和奠定基礎。
(四)加強宣傳,正面引導。宣傳部門和各成員單位要自覺履行工作職責,通過各種方式宣傳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及我市改革的具體措施,積極引導廣大群眾特別是醫務人員積極投身改革大潮,增強社會和群眾對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信心,使這項惠及百姓的重大改革深入人心,為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爭取全社會的支持、理解和參與。
- 上一篇:醫藥事業發展實施方案
- 下一篇:市食品安全整頓工作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