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方式的變革促進革命老區經濟

時間:2022-04-05 10:41:00

導語:發展方式的變革促進革命老區經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方式的變革促進革命老區經濟

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經濟欠發達老區。近幾年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一個“轉”字解放思想,引領各級干部下決心與粗放經濟決裂,正確處理“舍”與“得”的關系,敢于舍一時、得一世,舍小利、得大利,舍生產、得生態,舍“三高”、得“三低”,舍經濟效益、得社會效益,舍數量、得質量,舍顯績、得潛績,站在對現實負責、對歷史負責、對長遠負責的高度,抓調整、促轉變,使發展方式轉得主動,轉得有效,轉得有力,轉得堅定。

提升產業促轉變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繼市場經濟改革之后,經濟領域的又一次深刻革命。其核心在于結構升級、產業升級、技術升級。我們按照“提升一產,做強二產,做大三產”的思路,牢固樹立產業第一的理念,堅持戰略性調整與適應性調整并重,存量調整與增量優化并重,產業結構優化與產業層次升級并重,著力構建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

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上,堅持工業強市不動搖,大力實施“六個一百”工程,初步改變了我市工業無龍頭、無塊頭的局面,工業經濟三年在全省進了三位。一是大力推進產業集群建設。通過培植特色、壯大骨干、承接轉移,初步形成了醫藥化工、紡織服裝、汽車配件、食品飲料、建筑建材、機械制造等特色產業集群31個,聚集企業1750家,已有7個產業集群進入了全省重點行列。二是抓園區建設,構建產業發展新平臺。推進優勢企業向園區集中、優勢資源向園區集中、要素保障向園區集中,把工業園區逐步打造成企業聚集區、城市新城區、“兩型”示范區和區域經濟增長極,打造成調結構、促轉型的示范區。目前全市擁有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30個,規劃面積25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91平方公里,入園規模以上企業912家。黃梅大勝關山工業園、羅田經濟開發區、英山怡蓮工業園被列為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武穴田鎮工業園被列為武漢城市圈循環經濟試驗區,團風工業園被列為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三是抓改造提升,著力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傳統產業是我市工業經濟的主體,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我們圍繞推動產業規模、科技含量、產品附加值、品牌、節能減排、競爭力等“六個提升”,做強傳統產業,重點抓好紡織、建材、食品三大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像紡織產業,我們不是發展傳統意義上的紡織業,而是不斷調整紡織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型特色紡織業。比如龍感湖的霞客公司、力達紡織、允勝紡織、卓爾公司等企業,大力開發環保色紡、花式紗、棉綸混紡、高精梳純棉紗等新型紡織品,改變了傳統紡紗的單一特征,著力構建加工、紡紗、織布、成衣一條龍的產業格局。

城鄉統籌促轉變

我們把加快城鎮化建設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和關鍵環節來抓,充分發揮城鎮化的雙向帶動作用,推進城鄉一體轉型發展。

一是堅持“三化”互動,建設新型城鄉關系。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創造供給,城鎮化創造需求,我們按照“工業化致富農民、城鎮化帶動農村、產業化提升農業”的發展思路,推進“三化互動”,始終堅持產業興城,以新型工業化帶動城鎮化、以農業現代化推進城鎮化、以現代服務業提升城鎮化,建設新型的城鄉關系、工農關系。統籌推進城鎮帶與產業帶協調發展、相得益彰,大力推進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的有效對接,著力推進城鄉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政策措施、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一體化,實現城鄉在政策上平等、產業上互補、國民待遇上一致,做到共建共享,使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是堅持建管結合,進一步完善城鎮功能。牢固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在盤活城鎮建設的資本、資產、資金、資源上做文章,走多方融資之路。加大了城建投入力度,突出抓好城鎮基礎設施的改造和提升,科學規劃城區的工業區、商業區和住宅區等功能區,把城區建設與園區建設結合起來,老城區改造與新區建設結合起來,推進老城區與新區對接、城區與園區融合,進一步增強了城鎮的承載功能和輻射功能。開展了“四城聯創”活動,城市管理水平不斷上升,被評為“省級衛生城市”。

三是堅持城鎮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進一步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突出規劃引領,統籌做好城鄉建設、村莊建設和風景名勝區規劃,著力打造長江沿線、大別山腹地沿線、京九沿線以及公路沿線等各具特色的城鎮帶,突出抓好一批重點集鎮、口子鎮和中心村建設,推進城鄉聯動。認真辦好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加快全市新農村建設步伐。大力推進特色村莊建設和重點貧困村的整村推進工作,啟動了200個特色村的示范工程,完成了846個重點貧困村的整村推進工作,共改造農村危房8600戶,有57.96萬貧困人口實現了穩定脫貧。積極探索村莊建設整治的模式和方法,農村面貌有了新的改觀、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升。

擴大消費促轉變從長遠看,轉變發展方式就是要從現在的投資驅動型轉向消費驅動型。這幾年我們在擴大消費上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增收,一手抓市場體系建設,保持了消費市場繁榮穩定。

在抓城鄉居民增收上,通過落實各項惠農補貼政策、就業和再就業政策、出臺優惠政策推進全民創業等措施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著力解決無錢花、不敢花等問題,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在全省首家實行個體工商戶“零費登記、政府買單”,并出臺了為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業、下崗職工自主創業減免有關稅費、提供小額擔保貸款等優惠政策。從年到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03%,達到413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7.43%,達到11336元。

在抓市場體系建設上,突出抓好城市商業體系和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引導和扶持龍頭企業發展連鎖超市、專營店、購物中心等現代商貿業態,不斷完善以鄉鎮、社區、行政村等為基礎的城鄉流通服務體系,發展了一批鄉村超市、社區超市、連鎖便利店和專業店等。在城市商業體系建設上,新建改造了一批大中型商業設施項目;在農村市場體系建設上,市政府連續4年把實施“萬村千鄉、雙百市場”工程列入為群眾所辦10件實事之一,并把“農家店”建設任務納入政府考核目標,農家店村級覆蓋率55%,鄉鎮覆蓋率達89%。大力開展家電、農機、摩托車等下鄉活動,促進了消費市場持續走旺,零售、餐飲業銷售保持增長,保健品、服飾、家電等商品銷售形勢喜人,房產、汽車等大宗消費品勢頭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