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食品高質高效發展實施方案

時間:2022-04-26 11:48:29

導語:綠色食品高質高效發展實施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綠色食品高質高效發展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省委十屆十一次和市委五屆十一次全會作出的“以綠色發展落實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部署要求,加快打造“全域綠色食品”,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貫徹落實在閩工作期間及到調研時作出的“要抓住閩北特色,大力發展‘綠色食品’,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綠色食品是的優勢,也有一定的規模,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是會有效益的”等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圍繞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二)目標任務。到2025年,全縣綠色食品規?;⑵放苹?、智能化、集約化、綠色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布局更加合理,結構持續優化,業態多元融合,質量安全可追溯,全縣“武夷山水”農產品全部達到綠色食品標準,初步實現全縣農業主導產業“武夷山水”綠色食品全域化、產品主要品類綠色食品全域化,“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全覆蓋,產地環境條件達到綠色食品標準的生產基地11萬畝以上,形成“10+N”“武夷山水”全域綠色食品發展新格局。

(三)基本原則。以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協調推進為基本原則。建設具有特色的綠色農業標準化體系,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管理,合理規劃布局,以綠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引領,注重發揮市場對綠色農產品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補齊綠色農業創新發展短板,營造全域發展綠色食品的良好氛圍,形成社會協同共治,主體分類推進的發展格局。

二、主要措施

(一)良種創新推廣工程。建立種業科研創新平臺,推進主導產業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快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建設,強化種業科技創新,加快培育一批水稻、茶葉、蔬菜綠色新品種。

牽頭單位:縣農業農村局

責任單位:縣發改和科技局、林業局、茶業管理中心,各鄉(鎮、街道)

(二)綠色基地創建工程。加大推廣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能和發展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的“五節一循環”技術模式;嚴格管控外源性污染對農產品產地侵害;以種養多元、質量調優、做出特色為方向,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流轉土地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機械化、智能化、綠色化的食品加工原料生產基地。到2025年,圍繞茶葉等特色農業主導產業,創建1個以上“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產地環境條件達到綠色食品標準11萬畝以上。

牽頭單位:縣農業農村局

責任單位:縣生態環境局、林業局、茶業管理中心,各鄉(鎮、街道)

(三)龍頭帶動示范工程。堅持龍頭帶動,扶持一批主導產業突出、一二三產業融合、適度規模經營多樣化、自主創新能力強、市場前景好、與“互聯網+”緊密結合的食品加工業新型經營主體,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向前端延伸帶動農戶建設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設物流營銷和服務網絡,聯合打造一批省市級以上綠色食品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推動綠色食品產業化,農業產業綠色化。到2025年,培育食品銷售收入超1億元以上的食品加工龍頭企業達到10家以上,規上食品加工企業總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從事食品加工的新型經營主體達到300家以上。

牽頭單位:縣農業農村局

責任單位:縣發改和科技局、工信和商務局、銀監辦、林業局、茶業管理中心,各鄉(鎮、街道)

(四)食品園區創建工程。按照“一縣一主導產業一方案”培育目標,圍繞地方特色主導產業發展,打造食品加工園區;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優勢資源要素向優勢企業配置,優勢企業向優勢區域集聚,在園區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加工業,在農產品生產優勢區域形成綠色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和專業的綠色食品加工園區。到2025年,打造5個地方特色主導產業食品加工園區,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

牽頭單位:縣工信和商務局

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發改和科技局、市場監督管理局、林業局、茶業管理中心,各鄉(鎮、街道)

(五)冷鏈物流建設工程。建立完善農業農村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重大項目儲備庫,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中心建設項目,加速全市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布局,為冷鏈物流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建立全國性和區域性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與監控平臺,明確冷鏈物流信息報送和信息交換的責任機制,提高政府監管部門的冷鏈信息采集和處理能力,提高行業監管和質量保證水平;鼓勵農產品的生產者通過冷鏈物流公共管理平臺外包冷鏈服務需求,將“保質保品保追溯”的產品通過現貨市場或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銷售。到2025年,全縣創建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中心10個以上。

牽頭單位:縣農業農村局

責任單位:縣發改和科技局、工信和商務局、林業局、茶業管理中心,各鄉(鎮、街道)

(六)產品認證提升工程。建立健全綠色食品認證機構,配齊配強專業技術人員,按照“管好一批、認證一批、培育一批、儲備一批”的思路,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產業聯合體,對聯合體生產的產品,打包捆綁申報綠色食品認證,最大限度降低小農戶認證成本;推進綠色食品認證與“一品一碼”追溯并行制度,將符合綠色食品標準的“武夷山水”品牌農產品全部納入綠色食品認證管理,做到“應納盡納”。到2025年,綠色食品認證機構建立健全,綠色食品認證數達到30個。

牽頭單位:縣農業農村局

責任單位:縣工信和商務局、市場監督管理局、林業局、茶業管理中心,各鄉(鎮、街道)

(七)市場營銷拓展工程。支持供銷社、郵政快遞企業等延伸鄉村物流服務網絡,使綠色食品直接進超市、進社區、進機關、進學校;在基地建立數字網絡,運用“物聯網+區塊鏈技術”,實現從種養環節到餐桌的溯源防偽;在武夷新區全力打造建設中國南方地區“武夷山水”“全域綠色食品”交易平臺。到2025年,“武夷山水”區域公用品牌授標農產品全部達到綠色食品標準,切實推動好食品賣出好價錢。

牽頭單位:縣農業農村局

責任單位:縣工信和商務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改和科技局、林業局、文體旅局、供銷社、茶業管理中心,各鄉(鎮、街道)

(八)綠色金融扶持工程。引導金融機構用好省市級綠色金改試驗區政策,將全縣綠色產業、綠色企業、綠色項目統一納入綠色資源庫管理,并將資源庫資源信息與各類金融部門互通共享,優先優惠享受金融政策;創新各金融機構貸款方式,探索綠色食品證書質押擔保方式貸款,合理執行差異化審批;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撬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源投向綠色食品企業,通過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等平臺給予扶持。

牽頭單位:縣銀監辦

責任單位:縣財政局、農業農村局、工信和商務局、林業局、茶業管理中心,各鄉(鎮、街道)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h政府成立由縣長任組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的縣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成員由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改和科技局、林業局、財政局、工信和商務局、文體旅局、供銷社、銀監辦、茶業管理中心以及各鄉鎮、街道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農業農村局,負責日常協調溝通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商協調會,統籌推進工作,并建立“三化”運作、專班推進、掛圖作戰、“四單”管理的閉環落實機制。

(二)強化政策支持。充分利用“武夷山水”區域品牌專項資金,支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加強綠色食品檢測認證監管,強化中國白茶城、農產品檢驗監測中心建設,配備專職人員。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建設和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等項目資金要優先用于發展全域綠色食品產業。各鄉鎮人民政府也要結合本地實際,出臺相應獎補政策,引導金融資本和工商資本投資綠色食品產業,對獲證的綠色食品的生產經營主體(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進行扶持。

(三)強化產業招商。重點圍繞綠色食品主導產業,實施重大綠色食品產業項目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強化縣鄉聯動,重點引進一批國內外跨國公司、中央企業、食品加工行業龍頭企業等投資我縣綠色食品產業,新上一批發展前景好、產業集聚度高、鏈條完善、牽引帶動能力強的綠色食品產業項目,形成一批以行業龍頭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引領全縣綠色食品產業發展。

(四)強化氛圍營造。要充分運用報刊、電視、廣播和網絡等媒體,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向全社會倡導新發展理念,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全域綠色食品”行動。選擇高速路口、城市主干道等最佳路段,重要電視頻道的最佳時段,抖音等新媒體的最佳頻段,多維度對“全域綠色食品”進行廣泛宣傳推介。

(五)強化考核激勵。各鄉(鎮、街道)要將全域綠色食品工作列入年度目標和績效考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