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更要提高企業文化力

時間:2022-08-31 12:23:00

導語:民營企業更要提高企業文化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營企業更要提升“企業文化力”

企業文化力是作用于企業內外部的一種強大的驅動力量,它是無形的,潛移默化的,它可以起到統一員工思想,激發員工斗志,增強企業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推動企業不斷向前發展的作用。一個沒有優秀文化的企業,難以自立自強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同樣,作為民營企業,如果沒有先進的企業文化作指導,也很難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生存。進入新世紀,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中國加入wto的新形勢,民營企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和發展機遇。培育和構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民營企業文化,是保證民營企業進入市場、駕馭市場的戰略舉措,是促進企業快速發展的動力源泉。

一、市場經濟的需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需要先進的企業文化理念。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人們在物質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之后,文化和精神的需求就會成為時尚,并日益注重其個性特色。因此,企業的性質和地位也發生了變化,除經濟功能外,還承擔了更多的文化的社會功能。到目前為止,我國絕大多數民營企業的企業文化都屬約束型模式,未離開人們傳統的跟蹤型的被動思維模式,適應市場變化的程度較低,難以使物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盡管某些民營企業,特別是較大型民營企業對自身的文化系統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提高了整體文化素質,與物質生產力發展的連接度有所增強,但從總體看,企業文化力量仍存在根本的不足。如今,民營企業從計劃經濟狀態進入市場經濟狀態,特別是要和國際市場接軌,文化對于企業生存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塑造與現代企業制度相匹配的民營企業文化,是民營企業發展的關鍵。

二、企業管理的需要。西方學者曾把企業管理稱為“行為科學”。按生物學角度分析,行為受大腦的支配,而大腦指令又取決于意識。在日本的企業文化理論中,學者們反復討論三個問題,即企業管理中如何對待人、集體和精神因素。這三大因素可以概括為“精神力量”。因此從本質上說要加強企業管理,就要重視精神因素,只有使員工擁有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與正確的價值觀,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企業發展所需的其它必備因素,企業內部組織才會更加一體化,從而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并將保持持久的競爭力。因此,民營企業要結合本地、本企業、本行業的實際,大力弘揚不自滿、敢于爭創一流的精神,敢于冒險、敢為人先的沖天干勁,以振興家鄉為己任、致富不忘回報國家、家鄉的精神境界。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當前,民營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這需要各民營企業必須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走出新路。企業文化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兩者是相通的、互補的,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企業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是,企業文化可以更大的領域里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觀念、價值、精神表現的形式與載體;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業文化方式,可以不斷豐富內容、深化工作效果。企業文化通過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手段的綜合運用,把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內容轉化為企業的價值觀,進而增強企業的凝聚力,發揮職工生產經營的積極性,為企業和國家多作貢獻。

縱觀世界成功企業的經營實踐,我們往往可以看到,一個企業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常勝不衰,歸根到底是因為在其經營實踐中形成和應用了優秀的、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為此要提高民營企業競爭力,必須提升民營企業文化力:

一是圍繞經濟發展,形成有效的文化支撐。促進企業發展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根本要求。企業生存于社會大環境之中,承接著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的積極影響。任何企業經營理念、發展目標、保障體系都不能超越大環境而獨立生存。當前民營企業要緊緊圍繞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圍繞黃金市場的進一步放開,把企業文化建設貫穿到企業發展的全過程。要落實“三全”:面向全員,即面向所有的員工,取得員工的認同;貫穿全程,即貫穿企業改革發展的全過程;體現全面,即要體現在企業管理經營的各個方面。從而激發職工熱情,形成企業發展的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深入推進誠信建設,樹立企業良好形象。創建誠信企業,樹立良好企業形象,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民營企業領導者應清醒地認識到現在已經到了品牌革命時代,企業必須努力提高職工整體素質,激活員工的創造力,創造出企業優秀的品牌。中國的知名企業“海爾”認為:一個企業如果不把創國際名牌作為出口的目標,僅僅是賣貨,沒有品牌意識,貨就越來越賣不動。對于我們企業來說,加入wto后,名牌是企業走向世界的“通行證”,因為今天的市場是品牌競爭的市場,誰擁有名牌誰就擁有了市場;而我國企業由于沒有世界名牌,因此許多企業只能為跨國公司打工,為人家生產世界名牌產品。故此,如何讓自己的突破過去那種零散、不成規模的“一籃子士豆”現象,打出自己的品牌,成為民營企業努力的目標。同時,要以品牌文化建設為契機,帶動企業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尤其是人的綜合素質的提升,確保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更有活力、更靈活、適應性更強。

三是著力增強企業凝聚力,培育和塑造企業精神。企業精神是企業員工對企業的信任感、自豪感和榮譽感的集中體現,是企業發展的精神支柱。培育企業精神首先要培植好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當前民營企業要以十六屆三中全會和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賦予企業價值觀以市場觀念、競爭觀念、誠信觀念、創新觀念等新內容。其次要突出特色,結合企業的實際,形成自己獨有個性的企業精神,并使之成為廣大干部職工共同的思想和意志,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動力。如:海爾的“敬業報國、追求卓越”的精神、美國的惠普公司“自己就是企業”的精神都很好地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四是樹立典型引路,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優秀企業文化一般都較注意發現和推崇身邊的典型、樹立榜樣。這樣可以集中體現企業文化的魅力,使企業文化人格化、模特化,使員工能看得見,學有榜樣,比得上,效仿有型;另一個關健在于,所確立的企業文化的具體內容,如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信守的諾言、制定的制度,領導者必須帶頭嚴格遵守,身教勝于言教,“桃李不言,下自為蹊”。如此才能得到員工的敬佩和支持,才使企業文化的推行得以順利進行。另外,企業文化是務實而不是務虛,也不是一般的政治宣傳,而是企業管理的一項根本措施。企業文化的推行結果,要為企業發展、員工利益和社會帶來物質和精神利益,這是檢驗其績效的標準。為此,民營企業文化在實施中必須建立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這種機制包含著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通過激勵調動建設企業文化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企業文化開展得生動活潑,蔚然成風,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