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創新的理性思考

時間:2022-05-21 03:32:00

導語:教育創新的理性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創新的理性思考

摘要: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深化教育改革在于加強教育創新。教育創新是時展的需要,是實現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顧明遠教授教育思想體系的一條主線就是教育創新。教育創新是培養創新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顧明遠教授認為,必須辯證地看待教育創新,正確認識教育傳統和文化傳統,高度重視教師在教育創新中的根本地位,牢牢抓住教育思想觀念創新這個關鍵,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育創新的重點。他的教育創新思想富有全面性、發展性、現實性和世界性。

關鍵詞:教育創新;教育傳統;文化傳統;教師;教育思想觀念;素質教育

顧明遠教授始終站在時代和學科的前沿進行理論研究工作,在其主攻方向宏觀教育學以及比較教育等方面進行了長期的系統探索,形成了鮮明的學術觀點和學術體系,對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教育理論的發展繁榮作出了卓越貢獻。顧先生的教育思想是相當豐富、相當全面、相當深刻的。應該說,教育創新思想是顧先生教育思想體系的一條主線。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是學習化社會的一個核心特征。面對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已顯端倪、信息社會雛形初具、經濟全球化浪潮洶涌而至的強有力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創新能力提高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因此,顧先生指出:“教育創新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迫切要求。”[1]可以說,創新的時代呼喚教育創新;只有教育創新才能培養創新人才。隨著知識的生產、傳播與創新正日益成為社會的核心生產部門和發展的動力機制,教育創新就變得越來越迫切了;否則,我們創新型國家的建設目標就無從談起,就不能在國際競爭中獲勝。

一、論教育創新的前提是正確認識教育傳統

教育傳統不同于傳統教育。傳統教育是指從歷史上承襲下來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即在過去教育實踐中形成并得以流傳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體系。而教育傳統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特有的教育體系,它包含了該國該民族的傳統教育的因素,同時又具有現時代的新的因素。顧先生對傳統教育和教育傳統都有一系列精辟的闡述。顧先生認為:“傳統教育是歷史上長期積累形成而流行的,具有影響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盵2]“教育創新要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盵3]

關于傳統教育傳統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傳統教育是指一種舊的教育體系,包括舊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狹義的傳統教育是指教育發展史上特定的一個教育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顧先生認為:“第一種理解的范圍比較廣,它包含了歷史上流傳的一切教育傳統。我們今天所要改變的陳腐的傳統教育思想,當然不能只特定的某一派,不能只指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因為阻礙我們今天改革的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一切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思想,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他的教育思想也不是都不可取,其中有許多合理的東西,需要作具體分析?!盵4]他說:“對于傳統教育中符合教育規律的優秀思想、制度和方法,我們要繼承,并且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揚,賦予新的思想內容,成為新的教育傳統?!盵5]因此,對傳統教育本身不能簡單化和一刀切,籠統地加以肯定或否定。

教育傳統的含義顧先生認為:“教育傳統是指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而形成并繼承下來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即在過去教育實踐中形成并得以流傳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體系。教育傳統是民族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它有一個形成發展過程?!盵6]一定的歷史時期就有一定的教育傳統?!埃骋粫r期的)教育傳統是受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影響而形成的,同時也是對過去的教育傳統的繼承和發展?!盵7]他還更進一步斷言:“舊的制度破滅了,就有新的教育思想來代替它,而形成新的教育傳統?!盵8]鑒于此,顧先生對我國當前的教育傳統進行了恰切的分析。他說:“我們今天的歷史條件下,就有今天的教育傳統。這個傳統是在新中國建立以來政治經濟發展的條件下,繼承過去的教育傳統以及外來的教育傳統的基礎上形成的。我們繼承了歷史上優秀的教育傳統,但由于種種原因,也繼承了一些不好的教育傳統,同時也有些優秀的傳統沒有被繼承下來,半途喪失了;我們學習了外國的好經驗,但由于我們沒有經驗,也吸收了一些不符合我國國情的教育經驗?!盵9]

顧先生指出,我國當前的教育傳統不是無緣無故地產生的。他認為,我國當前的教育傳統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因素:幾千年來封建社會的傳統教育的影響,其中包含著優秀的教育思想和封建主義教育思想的殘余;以來的科學和民主的優秀教育思想;老解放區干部教育的思想、制度和方法;建國以后學習蘇聯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若干年來,特別是近些年來西方教育思想的影響。[10]

顧先生認為,上述幾點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在這些因素中包含著優秀的教育思想,也包含著陳舊的教育思想?!斑@些因素在我國當前的教育傳統中也不是等量地在起作用,而是有主有從的。應該說,建國以來,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我國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在主導方面是先進的、優秀的。但是,毋庸諱言,我們的教育傳統中還殘存著不少落后、陳腐的東西。特別是經過十年動亂,我們曾經有過的某些優秀的傳統也喪失了?!盵11]

影響教育傳統的因素顧先生認為,一個時期的教育傳統總是受到外部和內部兩種影響。外部影響就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的因素;內部影響即是先前的教育傳統。他把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特征認定為影響教育傳統的決定因素。他說:“國家的經濟特征,必然會影響到教育傳統。早發內發型國家的文化傳統比較凝重與保守,教育傳統也就會保留更多的舊時代的特點。晚發外發型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必然吸收外來的技術和經驗,就會遇到本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這種沖突必然會影響到教育傳統,使它發生激烈的變化?!盵12]對教育傳統影響較大的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以及其他制度。

顧先生認為,對形成今天我國教育傳統的因素應該進行綜合分析,不能簡單地歸之于某個國家教育模式的影響;把中國高等教育說成蘇聯高等教育的翻版,這是不確切的。他指出:“建國后我國推行向蘇聯學習的政策,高等教育也照搬蘇聯的模式,但是我國高等教育傳統中還滲透著我們自己的傳統。這種傳統是長期積淀而成的?!盵13]他還引用英國教育家阿什比的話說:“‘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傳和環境的產物。’遺傳是指本身固有的傳統,包括本民族的文化傳統,環境是指時代的影響,外部條件的影響。大學是如此,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傳統更是如此?!盵14]“教育傳統受到各個時代,各個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傳統的影響,是在不斷變革中形成和發展的;一個國家的教育傳統可以說是這個國家原有的教育傳統遺傳和變異的產物?!盵15]

教育傳統優劣的區分顧先生指出:“就本國的教育傳統而言,其中有好的優秀的教育傳統,也有不好的或者已經過時的教育傳統。有些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符合人的發展規律,就是優秀的教育傳統,就會世世代代傳下來?!盵16]“教育傳統中有些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是落后的、腐朽的,或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進步的,可取的,但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落后了,今天就應該摒棄它?!盵17]“對優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要加以繼承和發揚;對陳腐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要加以改革;已經喪失的優秀的教育傳統,要加以恢復?!盵18]“傳統教育中有好的優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也有不好的或者過時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符合人的認識發展規律,就是優秀的教育傳統,就會世代流傳下來。例如我國古代‘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等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傳統教育中有些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進步的、可取的,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可能會變成落后的、腐朽的、不可取的?!盵19]

教育傳統的相對穩定性教育傳統具有一定的、相對的穩定性和凝固性,因此它總是落后于時代的發展。教育傳統可以分為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思想層面。物質層面表現在教育手段和設備、教具等方面;制度層面表現在學校制度、管理制度、考試制度等等;思想層面表現在教育的價值觀、人才觀、教學觀、師生觀等等教育觀念。“在這三個層面中,教育思想起著主導作用,但它具有更強的凝固性。教育制度的改變雖然也要經過激烈的沖突,但它比教育思想的改變容易得多?!盵20]

教育傳統的發展性教育傳統是動態的、不斷發展的,而不是靜止不動的。其自身處在“不斷的傳遞、選擇、發現和創造的過程中”。[21]所以,教育創新的過程,就是教育傳統新陳代謝的過程,就是優化舊的教育傳統和創造新的教育傳統的過程。

總之,教育傳統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演化。今天認為優秀的傳統,明天可能會落后于時代的要求,又要不斷創新。“教育創新就是要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改革一切不符合當今時代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創造出新的教育傳統。”[22]

二、論教育創新與文化傳統

教育與文化傳統的關系是傳統教育理論較少涉獵的領域。這是顧先生長期關注的問題之一。他在《教育:傳統與變革》一書自序中說:“近十多年來,我最關注的是教育與文化的關系、傳統文化與教育現代化的關系,因此更多寫的是這方面的文章。”他認為,了解和認識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文化是認識和理解該國或該民族教育的鎖鑰。他說:“教育創新要吸納世界一切優秀文化成果。”[23]

他強調指出:“教育傳統既是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因此它同樣具有文化傳統的那些特性,即民族性、變異性、穩定性?!盵24]“一個國家的教育傳統與文化傳統一樣有其本身的特質,不能簡單地肯定或否定,它適合于該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傳統,但不一定適合于別的國家?!盵25]

顧先生多年來致力于從國際與比較教育的宏觀視野,來考察中國教育歷史傳統與教育創新問題,不僅主持了“民族文化傳統與教育現代化”等重點課題,而且主編或撰著了《中國教育大系》、《中國教育大百科全書》、《魯迅的教育思想與實踐》、《民族文化傳統與教育現代化》、《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教育:傳統與變革》等一系列著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對教育與文化傳統、教育與文化的傳遞傳播、教育與文化選擇、教育與文化變遷等問題,從各個側面與不同維度,進行了靜態的與動態的、歷史的與邏輯的考察和獨到的研究。他在這一領域內取得的系統的成果,為進一步深化教育創新與文化傳統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他說:“對教育傳統影響最深的莫過于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傳統。教育是傳遞、選擇、發現、創造文化的重要手段,教育離不開文化傳統,因此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方法上都會留下文化傳統的痕跡?!盵26]

顧先生指出:文化傳播和學術交流必然會帶來不同文化的沖突和交融?!斑@種沖突和交融本來是互為影響的。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就曾經給西方文化極大的影響。但是近二百年來中國的科學技術落后了。列強諸國利用堅船利炮轟開了我們的國門,把先進的科學技術送了進來,同時也帶進來了他們的文化。這些文化與本土文化有質的不同,要不要吸收,怎樣吸收這些文化,就成為爭論不休的問題。由于這些文化是外國人的大炮送進來的,中國人的心里總是不舒服,總想變個法兒接受它。于是出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用夷之技以制夷’等論調;要不就是‘中國古已有之’沒有什么新奇??傊?,總是有點阿Q的味道。其實人類自出現以后總是在交往中發展。有交往就有文化的交流……沒有互相交流,互相吸收,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發展。當然,殖民主義時代是文化的單向交流,是殖民者用強權推行他們的文化,企圖消滅本土文化,所以受到被殖民國家和民族的抵制,這是可以理解的?!盵27]

顧先生強調指出:我們不能因為怕被殖民化而拒絕一切外來文化,如果那樣做將是愚蠢的。他對魯迅的拿來主義進行了全面、精辟的闡述,認為魯迅的拿來主義有三個特點:“一是主動去拿,不是等人送來,它區別于‘送來主義’,當然,既然送來了,也就不必客氣;二是要有選擇地拿,拿對我們有用的東西,不拿腐朽落后的東西,對送來的東西也一樣;三是拿來的東西要改造,改造成有益的東西。”[28]顧先生特別強調要正確處理國際化與本土化的辯證關系,他指出:“所謂國際化,就是要把別人的東西拿來;所謂本土化,就是拿來以后改造成對我們有用的東西。在當代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形勢下,文化教育的國際化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把國際化、本土化結合起來,才能創造中華民族的新文化?!盵29]反對西方中心主義和反對殖民文化是正確的,但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滑入東方中心主義的泥淖。顧先生認為:“任何一個民族文化都是在與別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中發展起來的。在當今時代尤其如此。我們要反對生搬硬套別國的文化,但我們主張吸收世界民族一切優秀文化?!盵30]

顧先生指出:“一定的歷史時期有一定的文化傳統,必然就有一定的教育傳統。”[31]“在全球化、國際化的浪潮中,各國教育更需要歷史的、文化的自我認同。要借鑒別國的經驗,首先對自己要有清醒的認識。就像移植人體器官一樣,首先要檢查自己的身體,有沒有接受別人的器官的能力,有沒有排異現象。歷史的、文化的自我認同也是在比較中認識的。例如東方文化的特點,必須在和西方文化相比較中才能顯現出來?!盵32]

顧先生認為,曾幾何時,中國一度停滯和閉關自守,在科技和經濟發展上落后于西方國家,是后發外發型國家,“因此長期以來把西方先發內發的現代化國家視為自己的榜樣……較多地注意研究和介紹別國的教育經驗,卻對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認識不足?!盵33]“改革開放以后,猶如一下子打開窗戶看到外面五彩繽紛的世界,因而迫不及待地把它們介紹到中國來。近些年來我們開始反思:國外的經驗都是好的嗎?能不能適合中國的國情?和中國傳統文化如何結合?我們能不能創造出自己的經驗?”這種反思就要求人們認真研究中國的文化傳統,然后再與別國作比較。只有這種比較才具有深刻性。[34]

三、論教育創新的根本在于教師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顧先生一貫重視教師的作用,認為教師是教育創新的主體;廣大教師,要率先垂范,做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弘揚者和推動者,做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努力成為無愧于黨和人民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呼吁教師要不辜負人民的希望和重托,牢記神圣使命,志存高遠,腳踏實地,默默耕耘,做愛國敬業的楷模,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做學生的表率。他撰文號召向抗震救災英雄教師學習,做到生命不息,學習不止,嚴謹篤學,與時俱進,做終身學習的先行者。

顧先生是教師出身,至今已經從教60年。1949年考進北京師大之前,他就在上海當過小學教員。他在江蘇南菁中學六年的學習生活對他終身選擇教師職業產生了重要影響。他2005年在《顧明遠教育口述史》一書的前言中說他自己是“一個平平常常的教師,雖說工作了五十多年,但也就是備課、講課、寫作,都是一般老師要做的工作?!边@當然是顧先生的自謙之語。事實上,他先后在國內外著名高等師范院校學習,畢業后又先后在著名中學和大學工作;1991年他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9年又榮獲“人民教師”稱號。綜其數十年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和教育理論探討,他深刻地認識到教育創新的根本在于教師。他在自選集《教育:傳統與變革》一書的多篇文章對此都有論及。他通過對中國師道尊嚴教育傳統的辯證分析,對西方教師角色論爭的經驗借鑒,并對兩者進行了理性比較和闡釋,從而提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最主要的要素,兩者缺一不可;不能強調一方面的作用,而忽視另一方面的作用。正確的師生觀應該是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起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不能當旁觀者,而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學習,要嚴格要求學生,使學生獲得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得到較好的訓練。因此,新型的師生觀對當代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備教師的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要有較強的業務能力;要具有較好的心理素質和思想素質。只有如此,才能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皼]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這是顧先生一貫倡導的至理名言,可謂言簡意賅、內蘊豐富、含義深刻。

人員、財物、結構、信息等教育系統四個要素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但它們的地位和作用并不一致。“從四個要素來分析,則人員要素處于主導地位?!盵35]顧先生主張教育創新的根本在于教師,這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教育創新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途徑。教師對推進教育創新、培養高素質人才任重道遠。廣大人民群眾對教師期望殷切,要求很高。顧先生意味深長地說:“我們這一代教育工作者處在一個繼往開來的時代……作為知識傳播者和人類文明火炬傳遞者的教師,可以說生逢其時。我們要責無旁貸地投入到教育創新的大潮中,投入到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解放思想,大膽開拓,做教育改革的先鋒?!盵36]

顧先生在多篇論文中反復申述這樣的觀點:教師職業應具有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說教師是專業工作者。教育創新要緊密聯系教師專業發展,要貼近教師工作和生活的實際,深入研究解決教師面臨的各種問題,超越以往的舊思想、舊模式,創造符合時展的新思想、新模式。他認為,教師教育現在正面臨轉型和創新的新時期。“教師已經不是像幾十年以前那樣,有知識就能當教師、當一名教書匠,而是要有淵博的知識、高尚的品質、高超的教育藝術,做一位研究型、反思型、創新型的教師?!盵37]顧先生呼吁廣大教師:“積極探索教育創新的途徑和措施,努力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有所作為、有所創造,開創中國教育創新的新局面。”[38]

四、論教育創新的關鍵在于教育思想觀念創新

顧先生認為,教育創新的關鍵是教育思想觀念的創新?!霸谏鐣×易兏锏臅r代,特別是在當今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生產增長方式轉型的時代,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在國際激烈競爭的時代,我們更應該重視傳統觀念的轉變……”[39]

我國悠久的教育歷史上有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有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活動,涌現了一大批光照千秋、影響深遠的教育家。我國歷來就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也有許多優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學方法。但也毋庸諱言,由于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長期處于一種小生產的封閉社會,再加上教育制度和人才選拔制度的結合,形成了一種封閉的狹隘的教育思想觀念,至今還影響著我國廣大教師和家長。顧先生認為,當今亟待需要轉變的主要有如下一些教育觀念:狹隘的教育價值觀;因循守舊的人才觀;重學術輕技術的觀念;片面的教學觀和教學質量關。[40]

顧先生指出:“任何改革都要以一種思想為指導,教育改革也不能例外。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確立新的教育思想,改變舊的、陳腐的傳統教育思想。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首先就要弄清楚什么是傳統的教育思想,哪些是舊的、陳腐的傳統教育思想?!盵41]我們要改革的所謂陳腐的傳統教育思想是指一切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相適應的教育思想,而不是指所有的傳統教育思想。他說:“每一個社會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教育傳統,但是它們之間又有繼承關系。后一個社會的教育繼承了前一個社會教育傳統中適合于該社會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揚棄了不適合于它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盵42]要改革陳腐的傳統教育思想,就要分析我們現在的教育傳統(即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是怎樣形成的,也就是說:“要弄清我國的教育傳統是怎樣發展過來的,今天的教育傳統從歷代教育傳統中繼承了什么,形成了什么特點。”[43]

顧先生強調:改革陳腐的傳統教育思想是針對著當前存在的教育傳統而言的,不是無目的地去批判歷史上曾經存在過而且目前已不復存在的教育思想。我們今天存在的教育思想傳統不是過去的教育思想傳統的簡單重復,而是經過改造了的。“今天我們要摒棄陳腐的傳統教育思想,當然要追本溯源,才能了解陳腐的傳統教育思想的由來及其危害;但是,著眼點在于說明它在今天能夠得以存在的歷史背景及其對當前教育改革的影響?!盵44]

顧先生認為,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三類傳統中,“教育思想是最不易改變的,但又是最重要的,它指導著每個教育者的行為,指導著新的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制定和執行?!盵45]教育思想往往根深蒂固?!坝行╇m然不適合時代要求的教育思想也會用某種新的形式殘存下來。”[46]例如,我國的科舉制度作為一種制度已經消失了,但是與科舉制度相伴隨的教育思想作為一種傳統的教育思想卻仍殘留在人們的頭腦中?!斑@就說明,傳統教育思想的改變要比傳統教育制度的改變困難得多。這就是為什么在教育改革中要特別重視教育思想轉變的原因?!盵47]因此,顧先生在總結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30年的成就時深有感觸地說:“正是在思想解放的前提下我們對教育的本質和功能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認識。”[48]

教育思想觀念創新不是憑空就能完成的,既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條件,又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是顧先生特別強調的。他說:“就我國而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商品經濟的發展,就業門路的拓寬是根本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國際交流,擴大眼界是外部條件;隨著教育的普及,國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國民素質的提高是傳統觀念轉化的內部動力。同時教育部門不能坐等條件的成熟,需要主動地積極地推行教育改革,以促使人們傳統觀念的轉化?!盵49]

顧先生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再次強調了教育思想觀念創新的重要性。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改革開放30年最重要的成果是思想解放”;“解放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金鑰匙”。[50]

五、論教育創新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教育創新的重點是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因此,教育要深入改革,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就在于創新。顧先生認為:“要有創新精神。要做到與時代同步,就必須要創新。因為時代在前進,不創新就會落伍,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盵51]但他沒有把創新絕對化。他說:“當然創新并不是未來社會的唯一特征,創新也不是對人才的唯一要求,但創新無疑是21世紀人才必須具備的品質。教育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培養創新人才是時代對教育提出的要求。近年來,來自教育內部和外部的種種批評,使我們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國教育還沒有建立起一套比較成熟的培養創新人才的機制?!盵52]

素質教育就是以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為宗旨,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教育創新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素質教育是提倡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人便因此提出要由教知識變為教能力、由練知識變為練能力、由考知識變為考能力的觀點。必須指出,這仍然是一種舊的思維方式的延續。顧先生認為:要培養創新人才,就要讓學生主動地發展,不是被動地變掌握知識而為掌握能力?!耙驗椋瑒撔滦宰鳛槿祟惖念惐举|,是區別人與動物的標志,人可以制造工具,就表明創造性是內在于人的一種素質。摹仿和掌握外在灌輸的東西,雖然有時會有助于創新的發揮,但它本身并不是創新。任何創造都是主動的,我們的教育不是去教學生掌握一個固定不變的程序,而是要創造寬松的環境。只有讓受教育者自由、主動地進行自我發展,它們身上內隱的創造性素質才可能外顯出來。當然不是說學生不需要教師給他傳授知識,教他能力,知識和能力都是學生創造的基礎,但是更重要的是通過教育教學促進學生主動地發展,發揮他內在的創造潛力?!盵53]

顧先生一貫堅持教育創新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主張,認為面向全體學生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他大聲呼吁改變學生評價標準,取消已經變了味的評“三好學生”的做法,取消奧數學校。他說:創新并不只是少數人特有的素質,我們不能總是把眼光盯在少數尖子身上,不能只進行所謂的精英教育,似乎只有少數天才才能培養成創新人才,大多數學生是庸才?!爸恢匾暽贁等说慕逃侵舷撛煨缘慕逃?。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定的外部環境和條件,如果整個社會的氛圍是循規蹈矩的,如果大多數人的觀念是因循守舊的,那么特立獨行的人也很難脫穎而出,精英隊伍也只能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相反,只有真正激發每個人的創造力,整個民族的活力才能被真正地煥發起來?!盵54]

顧先生認為:要培養創新人才,培養本身就應該是創新的,就應該具有自我革新的內在活力?!敖逃齽撔卤憩F在根據時代的要求,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法。教師要大膽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例如許多教師總是把素質教育與升學教育對立起來,似乎推行了素質教育,學校的升學率就會降低??墒乾F實生活中有許多教師既創造了素質教育的新經驗,又提高了學校的升學率。更何況升學率并非衡量教育質量的唯一尺度??傊挥袆撔?,我們的教育才有希望,下一代才有希望,中華民族才有希望。”[55]

要進行教育創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必須進一步堅持和發展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觀和學生觀。顧先生說:“什么樣的人才算是人才?傳統觀念中‘學而優則仕’的人是人才,但是在今天這個社會需要多樣化、職業發展多元化的時代,只要有社會責任心,勤奮努力,為社會做出一定貢獻的就是人才。什么樣的學生是好學生?過去認為考試成績好的、聽話的就是好學生,但在今天這個創新的時代、激烈競爭的時代,沒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學生,恐怕不能算是好學生。所以教育觀念不創新,就不能很好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就不能培養出時代所需的人才。”[56]

倡導教育創新、切實推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加強教育經驗總結和理論研究,發揮理論先導和引領作用?!敖逃齽撔码x不開已有的經驗,要認真總結我們已有的經驗,發揚我國優秀教育傳統,根據新情況不斷改進和完善教育內容和方法,創造新的經驗?!盵57]“進行教育創新,就要開展教育研究。教育理論工作者要把教育創新作為今后教育理論研究的重點,把教育創新與當前的教育改革結合起來,爭取在教育理論上有所突破?!盵58]他在《李吉林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共8卷)首發式和敢峰教育思想研討會等會議上都發表了同樣的看法。他稱李吉林是素質教育的一面旗幟。

六、顧明遠先生教育創新思想的特色

上述我們分類別群所梳理的顧先生教育創新思想各點都是息息相關、一脈相承、相輔相成的。顧先生教育創新思想有以下特色。

(一)全面性

教育創新與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具有同樣重要的位置。教育創新是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的基礎,是知識和人才的基礎。而單獨講教育創新,也要全面地規劃和具體實施,既要有教育思想觀念、教育理論體系、教育方式手段的創新,又要有教育體制機制制度創新。

顧先生認為:教育改革在于創新,要有一些新思路,要有一些超常規發展。“要創新,就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恐怕首先要在觀念上創新、在制度上創新,特別是制度上要創新?!盵59]教育創新的重點是教育制度創新。要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健全和完善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教育體制和機制?!拔覀冃枰芯拷裉煊心男┲贫茸璧K著教育發展;怎樣排除這些障礙;如何建立學習型社會的終身教育制度?!盵60]教育制度創新要求我們必須掃除制約教育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努力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益,優化教育結構,擴大教育資源,充分滿足學習化社會人民群眾終身學習的需要?!盵61]

顧先生說:“教育創新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扎扎實實地工作。創新離不開實踐,要認真研究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深入探索新形勢下教育發展的規律?!盵62]“傳統需要繼承和創新。沒有繼承,形成不了傳統;沒有創新,傳統就會失去時代的意義?!盵63]因此,必須在保持自己的優秀傳統的同時不斷創新,才能具有活力,永葆青春。

顧先生教育創新思想的全面性還體現在他大力倡導教育創新要堅持硬件、軟件兩手抓,特別強調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現代化水平。他說:“當前,各地都在積極推進信息技術教育,但注意硬件建設較多,軟件建設還跟不上。需要抓緊在軟件建設上下功夫,包括課件資料庫的建設和教師的培訓?!盵64]“教育創新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用教育信息化來帶動教育現代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推動農村地區、西部地區的教育發展。”[65]

(二)發展性

顧明遠先生的教育創新思想是建立在其長期研究和積累基礎上的,是不斷發展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顧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和國際知名比較教育學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世界比較教育學會兩主席之一,現任中國教育學會會長、中國比較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等。顧明遠教授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教育理論家的杰出代表。他在長期的教育理論研究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治學嚴謹,學風正派,學術思想開放。他敢于堅持真理,堅持科學精神,并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針。改革開放30年來,他一直關注與現實有關的重大教育問題的研究。在顧先生的自選集《教育:傳統與變革》中,可以明顯地看出,顧先生的教育創新思想既是脈絡清晰、一以貫之的,又是不斷發展、與時俱進的。該書是國家“十五”出版規劃重點項目《中國當代教育論叢》的一種,收錄了顧先生1987年以來與“教育傳統和教育變革”這一主題有關的學術論文、演講、序跋等約計60篇,是顧先生長期以來教學和科研成果的結晶,反映了顧先生教育思想體系特別是其教育創新思想發展的清晰脈絡。該書揭示了我國近現代教育的優良傳統,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教育改革和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提出了在世紀之交教育領域反思傳統、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宏觀思路,論述了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新方法、新舉措,反映了教育學術界對教育傳統與教育變革關系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涉及教育學、比較教育、教育史等學科的產生與發展,高等教育、師范教育和基礎教育的演化,課程教學改革、教師培訓與繼續教育、教育碩士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嬗變等各個方面。

(三)現實性

顧先生緊密結合中國現實國情,對教育創新理論進行了創造性的發展。其獨樹一幟的教育創新思想大大地豐富了中國當代教育理論寶庫,也促進了中國教育創新的實踐。他非常重視歷史,重視在歷史的長河中把握現實的問題,以形成自己的認知。他回望歷史的落腳點是教育創新,不是為了發思古之幽情。他不只是停留在單個事實或事件的精確描述上,而是把具體問題置于宏大的歷史語境中加以考察,以獲得關于現實問題的全面而立體的解讀。正如西方歷史學家克羅齊所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鳖櫹壬慕逃鲋辛魈实氖且粭l“活的”的歷史長河。為探究現實的教育問題,他尤其重視挖掘歷史的價值。“缺乏歷史感的人,相對來說,可能是一個比較膚淺的人;缺乏歷史底蘊的學問,相對來說,恐怕也是比較膚淺的學問?!保妮峥壬Z)這種厚重的讓歷史告訴未來的現實意識在其著述中躍然紙上。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將比較教育學與教育歷史學融為一體,用自己的思想賦予教育事實或事件以生命靈動。

教育創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教育走向世界的使命所在。為了實現教育創新,我們需要關于教育創新的理論支持,也需要中國學派的現代教育創新思想的建設。堅持教育創新是顧先生一貫的學術思想。傳統教育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教育是在中國整個社會變革中不斷演變和逐步形成的。教育創新需要穩步推進,不能一蹴而就;教育創新應是一個歷史過程,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過程。教育創新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轉化的過程。這種轉化,并不是把傳統教育拋棄掉,空中樓閣似地去構建一個現代教育,而是通過對傳統教育的繼承、選擇、改造和發展來實現的。文化教育傳統與教育創新之間,既有矛盾,又互相依存。中國教育創新,一方面要接受符合時代要求的先進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包括外國的和中國自己創造的;另一方面又要正視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的影響。顧先生提出,在教育創新過程中,既不能簡單“泥古”,又不能盲目“崇洋”,必須在堅持民族特性的同時,重視傳統觀念的轉變,以較快地適應時代要求。對于如何實現中國教育創新,顧先生明確提出,應以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為指導,以全時空的教育觀變革封閉式的學校教育觀;以正確的多層次人才觀變革封建傳統“高官厚祿”的人才觀;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觀念變革教師有絕對權威、學生僅僅是教育對象的片面觀念;以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相輔相成的新型教學觀變革唯知識論的傳統教學觀。

(四)世界性

顧先生的教育創新思想具有世界眼光。他從比較教育的學科發展史入手,探討了比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及其表現,對文化的概念及其特點,強調既要反對西方中心主義,又要反對東方中心主義。顧先生提出,教育既是文化的產物,同時又是科學的產物;文化是有個性的,科學卻是不分國界的。比較教育的應用研究就是借鑒。在國際化和多元化時代,沒有借鑒就沒有發展。教育創新必須面向世界,了解別國的教育情況,吸收世界各國的教育成果。顧先生認為,從來的創新都是在多元文化的互相沖突和互相學習中產生的;從來沒有毫無基礎的創新,沒有半空中掉下來的創新。而我國比較教育工作者若想為教育發展作點貢獻,就要認真研究別國的教育,吸取一切有益經驗,為教育的改革創新提出建議。

總之,顧先生認為:“教育的發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創新?!盵66]“教育創新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改革是永恒的課題……改革就是創新,就是要推陳出新?!盵67]他努力建立一種屬于我們自己的具有民族氣派和開放襟懷的教育創新思想體系。顧先生的教育創新思想具有獨創性和啟發性,開闊了教育學者的視野,拓寬了我們的思路,豐富了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實踐,值得我們進一步學習、總結和研究。今天,我們仍然面臨著如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創新理論體系的重大命題,從顧先生的教育創新思想中我們可以獲得寶貴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