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有效地規劃和啟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時間:2022-03-27 07:16:00
導語:扎實有效地規劃和啟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這是適應時展要求的必然選擇,也是農村工作整體布局中的重要步驟,抓住了“三農”問題的核心,抓住了農村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抓住了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根本。結合白銀實際,啟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做好一項基礎工作,抓好兩個切入點,突出三項主要任務,建立四項保障機制。 一項基礎工作:就是科學制定建設規劃,確立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新思路。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涵蓋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建等各個方面,是全面發展的總體部署。我們必須把新農村建設作為“十一五”發展的重要內容,按照“全面規劃、分步實施、典型示范、穩步推進”的原則,加強調查研究,突出發展重點,注重科學論證,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科學制定出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包括農業產業發展規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規劃、村鎮住宅建設規劃、農民教育培訓規劃等方面。在新農村建設規劃中,確立符合時展要求的新思路,明確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是發展農村生產力,堅決避免將新農村建設簡單地等同于新村莊建設的傾向;強調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在符合農民意愿、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有序啟動、穩步推進。通過制定規劃,真正做到細化目標,實化任務,硬化措施,強化責任,區分輕重緩急,突出建設重點,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任務。 兩個切入點:一個是選點試驗示范,積極探索能夠代表新農村建設要求的新模式。一個是加強教育培訓,努力造就能夠承擔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重任的新農民。 樹典型、抓示范,是重要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只有做到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才能有效地推動新農村建設。啟動新農村建設必須把典型示范作為一個切入點,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選擇一些基礎設施條件較好、農村生產力相對發達、農村社會事業有一定基礎和村級領導班子戰斗力較強的村進行示范建設。白銀市將從今年開始,在全市每年確定10個—15個村進行試驗示范并逐年增加,到2010年全市示范村達到100個以上。示范村要在抓好農業產業發展、基礎條件改善、社會事業建設和農民教育培訓的同時,突出村莊民宅的規劃建設,逐步達到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整潔,從根本上解決臟亂差的問題。 中國的問題關鍵在于農民,農民的問題關鍵在于技能,技能的問題關鍵在于培訓。只有使絕大多數農民都有一技之長,穩定解決收入和持續增加收入的問題才能有望解決。大規模、成建制培訓和轉移農民,是推進城鎮化、工業化和建設新農村的必然選擇。因此,要把教育培訓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切入點,下功夫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教育培訓機制,切實搞好對農民的技能培訓,按照不同行業、不同工種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努力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職業轉換能力和創業能力。白銀市將從今年開始,力爭五年內使初、高中畢業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普遍接受培訓。同時,要引導農民增強自我發展意識,樹立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新思想。小陳老師工作室出品 三項主要任務:一是突出農村經濟這個中心,構筑支撐農村發展的新經濟。 二是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這個重點,創造促進農村變化的新條件。三是突出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這個關鍵,形成承載農村文明的新風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以農村經濟發展為中心。只有農村經濟發展了,才能實現生活寬裕,才能為實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提供物質保證。構筑支撐農村發展的新經濟,必須著力抓好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化發展和農民增收。從白銀實際出發,在農業結構調整上,要形成合理的區域結構,并通過加快發展草畜業推進農、林、牧大農業結構調整,通過推廣標準化生產推進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上,依托現有基礎,重點建設瓜菜、草畜、馬鈴薯、優質林果、制種、小雜糧等產業基地,形成支撐作用顯著的戰略支柱產業、帶動能力明顯的區域優勢產業和品質優數量多的地方特色產品,做大做強蔬菜加工、洋芋淀粉、啤酒麥芽、雨潤食品等一批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小陳老師工作室出品 在增加農民收入上,要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建立輸出基地,擴大輸出規模,提高輸出效益,力爭每年輸轉20萬人次以上,逐步達到農村戶均每年輸出勞務1人,收入逐步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一半以上。同時,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增收,使瓜菜、草畜兩大戰略支柱產業占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穩定在50%以上,使林果、小雜糧、馬鈴薯、制種等特色優勢產業的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每年提高兩個百分點,使黑瓜子、枸杞、中藥材等為主的地方特色產品的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 在農村大規模地開展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可以改善農村落后的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民的生活環境,而且能夠增加農民就地轉移就業的機會,增加農民收入。從當前宏觀經濟運行看,還有利于創造新的社會需求,消化已經和即將出現的水泥、鋼材等產業的過剩生產能力。從長遠看,拉動經濟增長的潛力和空間很大,將成為今后很長時期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要把農村作為全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力爭通過“十一五”時期的努力,使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有比較明顯的變化。尤其要針對白銀農村一些地區灌溉難、飲水難、行路難、燃料難的問題,切實抓好“四項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建設,重點在景電、靖會、興電大型灌區實施節水續建配套工程,爭取建設西格拉灘、引洮等生態灌溉工程,實施引大入秦延伸工程,5年內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0萬畝。同時,要以梯田建設為重點,并與小流域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整村扶貧開發、種養基地建設相結合,提高旱作農業水平。加強農村人飲解困工程建設,力爭新建一批覆蓋面大、供水質量高的人飲工程。加快鄉村公路建設,采取財政補助、以工代賑、群眾投工投勞等辦法,到“十一五”末,基本實現鄉鄉通油路、50%的村通油路或水泥路。 加快農村能源建設,積極推廣沼氣、秸稈氣化、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力爭5年內使農村戶用沼氣達到適用農戶的20%以上。 把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作為夯實農村發展基礎的重要內容和關鍵措施,作為消除農村貧困落后狀況的治本之策,不斷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提高農民文化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鞏固“兩基”成果,全面落實九年義務教育,積極興辦學前教育,努力擴大高中教育,加強職業教育,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影工程,發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以“神農通”為基礎,5年內建成全市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網絡。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加強以鄉鎮衛生院、村衛生所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和醫療救助體系,使農村群眾有地方看病、有醫生看病、看得起病。認真實施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落實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救助辦法。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為農村弱勢群體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小陳老師工作室出品 四項保障機制:一是建立健全領導機制。二是不斷完善農村自治機制。三是逐步落實投入機制。四是形成全社會支持機制。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大任務。我們要加強統一領導,明確職責分工,搞好配合協調,建立健全“市上指導、縣區組織、鄉鎮主抓、村組實施”的工作機制。市、縣區都要成立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全市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指導、協調、督查和考核,重點加強政策資金扶持、村鎮規劃編制審核、主導產業培育發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工作。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每年為農民辦幾件實事,特別是綜合部門、基礎產業部門和公共服務部門,在制定發展規劃、安排建設項目和事業經費時,要更多地向農村傾斜。 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加強農村法制建設,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增強農民依法維護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加強基層黨風廉政建設,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妥善處理農村各種矛盾,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為新農村建設創造優良的社會環境。 繼續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加大力度整合支農資金,切實加強對財政資金、基本建設資金和農業綜合開發、以工代賑、扶貧開發、農村社會各項事業專項資金的統一規劃安排,統籌管理使用,加強協調監督,堅決防止和糾正截留、挪用。根據新農村建設規劃重點項目,按照“統一規劃、統籌安排”的原則,堅持以縣區為主和多級次相結合,以規劃引導、項目帶動為手段,加強資金協調,集中資金投向,優化支農資金使用辦法,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積極運用稅收、貼息、補助等多種經濟杠桿,鼓勵引導各種社會資本投向農業和農村。小陳老師工作室出品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動員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各行各業都要關心支持新農村建設,為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充分發揮城市帶動農村的作用,大力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加大城市經濟對農村的輻射力度,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資源對農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醫療等方面對農民的服務。各級領導干部要深入農村開展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加強服務指導,幫助解決新農村建設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結合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引導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濃厚氛圍,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認識和共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