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在新形勢下如何開展老年教育
時間:2022-02-21 09:39:00
導語:淺談在新形勢下如何開展老年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老年教育工作是老干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辦好老年學校是對老干部政治上關心,生活上照顧的具體體現。是一個時代社會進步的客觀反映。21世紀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網絡時代,也是長壽時代。隨著長壽時代的來臨,人生暇余時間延長,學習將成為老年人第一需要。老年學校教育的發展也有利于老年群體在學習型社會中獲得新的知識和追求,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一、當前老年教育存在問題
以當地老年情況為例,農場現有離退休職工1678人,占人口總數的11%,已成為農場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農場從本場實際出發,積極為老年教育創造條件,改建活動中心面積達2000平方米,并利用現有的設施和設備,積極探索老年教育各種新途徑,以增添生活情趣,陶冶道德情操,完善自我價值實現為目標。使老年同志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維護社會穩定,融入新的群體生活,掌握創新知識、技藝,追求益智強身之道,緊跟時代前進步伐,使老年人進入第二個青春期,邁入人生第二個起跑線,真正做到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們從書法班開始,逐步增加了健身、合唱表演、秧歌、太極等活動,學員人數也從最初的20多人增加到120多人。雖然我場在老年學校上作了一些探索,但這與實現終身教育的任務還有很大差距。如不加快老年教育發展,要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是不可能的。主要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一是觀念滯后。老年同志離退休后,從原來有規律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一改過去每天按時上下班的節奏,全身心放松下來,不按時起床,有的聚在一起打打麻將,玩玩撲克,大部分在家中無事可干,一時找不到生活的基點,有的甚至引發各種家庭矛盾的爆發,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因素。農場在全場范圍開展老年情況調查中發現,有近70%以上的老年人有再學習的愿望。年齡在65歲以下的老年人對學習的渴望遠遠大于65歲以上的老年人。女性再學習渴望的比重大于男性。但也有的老同志認為自己歲數偏大,學不學無關緊要,不是生活必須,舍不得自身的教育投資,甚至認為是浪費。二是學習內容單一。學習科目的單一也是影響老年教育的因素之一。只有適應老年人的要求開設不同科目和不同層次的豐富多彩的老年課程才是老年教育發展的方向。借鑒大城市老年大學的辦學經驗,適應老人的不同要求,設置各式各樣的學科,如:文學、詩詞、歷史、外語、寫作、攝影、手繪、篆刻、烹飪、面點、花卉、編織、工藝制作、縫紉、中醫基礎、飲食保健、自然療法、推拿、拳、劍、歌、舞、服裝表演、電子琴、二胡、計算機等多種門類的幾十個專業。多數老人來老年學校學習是為了增加點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有所得也就滿足了。但是也有一部分老人希望獲得比較系統的科學知識或比較深的藝術功力,越學越上癮,要求鉆研得深一些,甚至期望在某個專業上學有所成,實現他們更高境界的人生追求。這就勢必要開一些"提高班"、"研究班"等較高層次的班。既要有下里巴人,又要有陽春白雪。三是師資力量不足。由于師資力量的薄弱,致使一些科目的學習開展不起來。無法滿足老年人學習的需求。而從事老年教育的人員缺乏,老年教育資料的短缺,都是制約老年學校教育的主要因素。要使老年教育的發展呈欣欣向榮的局面,應該有熱愛老年教育事業的工作人員和教師隊伍。努力探索老年教育規律,抓好信息、資料和圖書建設,力爭逐步把有關老年教育學的基礎資料積累的比較全一些,配合新聞媒體和有關網站,搞好老年教育的宣傳;組織對各老年學校工作人員的培訓。
二、創新思維,牢固樹立終身教育理念
一要明確終身教育的必要性。終身教育理念是我國今后老年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依據和理論支持。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要求,這給老年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終身教育涵容幼兒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老年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離開了老年教育事業的存在和發展,建立終身教育體系便是一句空話。終身教育意味著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人生過程都要不斷地學習,意味著每個人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要進行不同層次、不同形式和不同內容的學習,老年人的學習理所當然地是終身學習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階段。目前,60歲以上老年人和一部分提前離崗的人員退休后平均至少還有16至20年的生存期,約占一個人生命期的1/5至1/4。如果一個人生命期的后1/5或1/4不參加學習,那么終身學習就無法談起。
二要明確終身教育的可行性。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形成的總體素質存在著各種潛在的能力,把潛在能力轉化成現實能力是老年教育的主要任務。大多數老年人曾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做出過重要貢獻。他們閱歷廣,經驗豐富,悟性好,有較大的智能優勢。不少老年人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并非人退心休,他們仍有一種強烈愿望,希望自己能適應社會,跟上時代,健康長壽,高品味享受生活,老有所為,終身發展。老年人是十分寶貴的人力資源,忽視老年人群的作用和全面發展,會導致人才的極大浪費,影響社會資源的持續發展。如何將他們轉化成老年人力資本,使部分具有勞動力的純消費者再創社會價值是社會責無旁貸的任務。小康社會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結合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全民參與,群策群力,艱苦奮斗才能實現。老年教育是“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重要環節,老年人通過老年學校、遠程教育、新聞媒體和家庭學習等形式,把老年人潛在的智能發揮出來,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才能加快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老年群體不僅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不斷發展的推動者,這些人知識淵博、科技含量高,能帶來高附加值的人力資本,他們具有成本低,來了就能用的特點。幫助這些老年人不斷學習,更新觀念,增進知識,掌握技術,奉獻余熱,服務社會,他們必將能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做出新的貢獻。
三要明確終身教育的社會性。在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時,我們應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刻領會和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大力宣傳和實踐終身教育,加強對老年教育研究組織和科研隊伍建設,加強對終身教育理論研究,以終身教育理念認識老年教育,重視老年教育,指導老年教育,發展老年教育,使之成為社會的共識乃至自覺行動,在全社會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終身教育氛圍,從而為實現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應成為“人人皆學之邦”任務的目標。
三、緊跟形勢,適時開設新型課程
人類已邁向知識型經濟,學習型社會的新天地,科學知識的發展非常迅速,更新非常頻繁,適時開設新型課程是傳授新知識、進行文化熏陶和開發老年人潛在智能的重要途徑。教學工作是老年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學為主”是學校必須遵循的原則。教學工作的好壞,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著老年教育的成敗。課程設置是教學工作的主體,老年學校在辦學中應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要根據學員需求和社會發展實際開設專業課程。我場老年學校開設了書法、保健、合唱、等內容,這些內容有的是我國國粹,博大精深,有的有益于健康,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深受老年人歡迎。這些專業課程都是老年人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極佳選擇。隨著辦學的深入,學員人數的增多,又開設了舞蹈、拳劍、健身等興趣型專業。這些專業給學員帶來歡樂和健康,愉悅與活力,吸引了不少老年人來校學習。隨著形勢的發展和時代要求,特別是近年來學員中低齡化出現,老年人群的比例也會隨著增大,他們一般情況身體健康,文化層次較高,求知欲強,渴望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他們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職業結構以及對老年教育的要求都在不斷發生變化,希望能緊跟時代步伐,適應時代需要,融入時代潮流。學校除繼續開設知識型、興趣型等專業課程外,還注意開設與時代變革,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計算機、電子琴等新興型專業。將這些新興型課程不斷植入老年教育領域,引向老年課堂與網絡信息的時代同步,這樣既符合時展,又適應了現代老年群體不斷提高完善自身素質的需要。
未來社會將向更高、更現代化的方向發展。老年學校課程的設置,也必然要適度地相應調整,要借助網絡平臺和有線電視逐步使教學課程網絡化、社區化,以保證教學常教常新,切合現時生活,滿足學員多元化需求,使學校真正充滿生機與活力,進一步提升老年學校辦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