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皮克馬利翁效應
時間:2022-02-24 10:31:00
導語:淺談皮克馬利翁效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皮克馬利翁效應又稱教師期望效應,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期望能引起“實現預言效應”。即教師根據對某個學生的認知而形成一定的期望,促使該學生朝著期望的方向發展,而最終使預言成為現實。它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在1986年發表的《教室中的皮克馬利翁效應》一文中率先提出的。皮克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的國王,他迷戀上自己精心雕刻的一尊女神的雕像,他的深情和熱烈的期望果真使雕像激活成人,他如愿以償地和女神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心理學家借用這個神話說明:教師的期望足以影響學生的行為,并產生傳奇性的教育效果。
1968年,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在舊金山市一所學校進行教師對學生期望效應的實驗。實驗對象是該校1到6年級的學生。學年開始時,全校學生接受一次“弗拉納根一般能力測驗”。實驗者告訴教師這是一次“預測末來發展的實驗”。實驗者隨機抽取20%的學生,故意告訴教師這些學生都有“最佳的發展前途”。8個月后,實驗者進行了第二次同樣的測驗,一年后又進行了第三次同樣的測驗。結果表明,這些被隨機抽取的具有“最佳的發展前途”的學生真的比其他學生有了更大的提高。實驗者認為,教師受到實驗者暗示,對這些具有“最佳的發展前途”的學生抱有希望,從而產生了“實現預言效應”。
和其它事物一樣,教師的期望效應是作為一個過程而展開的,有一個實現過程。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期望效應是在師生相互作用中實現的。由于教師之間的心理素質、教學觀點以及教學態度存在著個別差異;學生之間的智力水平、學習動機、學習成績、個性特征以及對教師期望敏感程度存在著差異等因素,這就使得教學期望效應變得更復雜了。筆者認為教師期望效應的實現應包括以下環節:
一、教師期望的形成。教師對不同的學生形成不同期望是實現教師期望效應的首要環節。教師根據來自各方面的信息進行過濾、評價和組合,對不同的學生形成不同的期望。教師通過觀察、談話、查閱資料、訪問等多種途徑去獲得信息,而輸入信息主要包括學生的外貌、行為、學習成績以及家長的社會經濟地位等。以此形成對學生的主觀印象,產生對學生行為和成績的不同期望。一般而言,教師更喜歡聰明伶俐和漂亮、整潔的學生;女學生比較聽話,學習努力,遵守紀律,易于教育;學生學習成績優秀,智力水平高,容易給教師留一個好印象;教師往往對家長的職業、經濟狀況有偏見。教師期望的實現過程是從教師對學生的行為形成期望時開始的。
二、教師期望的傳遞。教師根據對學生形成的不同期望,確定自己不同的行為傾向,具體表現為:1、教師按照學生學習能力優劣來進行分組。2、教師與學生接觸的頻率不同,教師往往更多的關注成績好的學生。3、教師往往給成績好學生難度大的題目,使他們的成績提高更快。4、教師對心目中的“好”學生表揚多,而對心目中“差”學生批評多。5、教師對期望高的學生鼓勵和提示更多,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而對低期望的學生則很少有具體的要求。6、教師對聰明的學生有更多的點頭、微笑和直接的關注,而對遲鈍的學生則相反。以上這些在教學實踐中表現出來的態度、行為,傳遞著教師對學生不同的期望,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學生的行為。
三、學生內化教師期望,調節自己的行為。學生會根據教師的不同期望而產生不同的反應。成績好的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更好地集中注意力,經常正確回答教師的提問,努力學習,獨立完成作業,他們盡量使自己的行為跟教師的期望相符合。在他們的心目中,教師的可信度較高,所以他們容易接受教師所傳遞的期望。當然,教師恰當的、有激勵作用的期望也容易被不同層次的學生所接受。學生一旦肯定和接受教師所傳遞的信息,就會自覺地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期望,這種自我期望是學生進步的根本動力,從而影響學生的行為。
四、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維持或調整原來的期望。作為教師期望效應結果的學生行為,為教師提供了新的信息,教師據此證實、維持或調整原來的期望,再去影響學生。因此,教師要對學生輸出信息進行及時評價,使學生好的行為得到強化,不良行為得到糾正,產生良好的傾向反饋,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形成新的期望,使之處于良性循環中。
以上幾個構成皮克馬利翁效應實現過程的各個環節是互為因果,緊密相聯的。在其循環過程中,各個環節之間應該是暢通無阻、首尾相接的,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皮克馬利翁效應。
為了保證皮克馬利翁效應的順利進行,首先,教師應該具備較高的認知能力,如觀察力、注意力、思維能力等。因為教師要通過教學觀察等有效途徑,對來自各方面的信息進行過濾、評價,從而對不同的學生形成不同的期望。較高的認知能力會保證這項工作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其次,教師要有正確的教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以及照顧全體學生和考慮個別差異的關系。要保證教師和學生的兩個積極性,堅持正確方向上的主導作用的充分發揮和學生潛能的最大發展。要注意啟發教學,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因材施教。教師只有對全班學生的指導是因材施教的,才能為每個學生樹立可接受的適宜的目標,并且實現這個目標。教師對每個學生都要抱有期望,那種對優生抱有期望,對差生缺少期望,甚至在教育上形成空白區的現象是錯誤的。再次,教師要有適宜的教學態度,在教學中,教師通過不同的方式向學生傳遞期望,學生也在接受、內化教師的期望,而這種住處的交流是在感情交流的“氛圍”中進行的。所以教師要積蓄可親,,熱愛、尊重、信任學生,特別是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要多關心,要多于他們交往,親近他們,鼓勵他們,給他們創造有利的學習條件和環境,幫助他們進步。教師要善于運用表揚和批評,要明確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需要鼓勵和稱贊,對學生的進步要及時給以肯定。教師態度適宜與否,關系到學生怎樣對待教師期望,關系到皮克馬利翁效應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