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加強黨政機關干部的政德建設
時間:2022-04-24 03:40:00
導語:試論加強黨政機關干部的政德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德作為黨政機關的職業道德,是黨政機關干部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由于黨政機關干部既是眾多政策、法令、規章制度的重要制訂者和執行者,又是群眾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黨政機關干部政德建設的好壞,不僅直接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威信和領導作用,而且對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風氣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導向作用。實踐證明,加強黨政機關干部的政德建設,既是加強全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上一個新臺階的關鍵環節。
政德是個不斷發展著的概念,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而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要求。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加強黨政機關干部的政德建設,必須注意把握好以下五個方面。
一、強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素養
只有理論上的清楚,才有政治上的清醒;只有理論上的堅定,才有政治上的過硬。黨政機關干部所處的特殊地位和在社會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決定了他必須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觀點和高度的政治紀律性、政治鑒別力、政治敏銳性,這就意味著必須要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即必須能夠準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解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現實問題。一個黨政機關干部如果沒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就很難有政治上的敏銳性和鑒別力,就難以通過事物的表面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難以把握事物的內部聯系和客觀規律性。那么,他就有可能迷失政治方向,在政治問題和原則是非面前缺乏辨別力以至模糊、動搖;或者只是陷于日常事務和應酬,滿足于表面工作而不能深入一層,不能有所創見,久而久之,就可能會使自己成為一個“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人??梢?,具備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既是黨政機關干部政德建設最起碼、最基本的內容,也是對黨政機關干部最重要的素質要求。因此,我們在政德建設的實踐中,要依照江總書記提出的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要求,積極組織黨政機關干部從繁忙的事務中解脫出來,發揚“擠”勁和“鉆”勁,認真刻苦地學習馬列主義、思想,學習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特別是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完整、準確地理解和掌握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和精神實質,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廣大黨政機關干部的思想不斷適應發展變化的形勢,增強分清理論是非與政治是非的能力,緊緊圍繞和服從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提高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從而增強工作中的計劃性、預見性和創造性,提高黨政機關的工作水平。
二、確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是對黨政機關干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檢驗,也是政德建設的核心所在??梢哉f,“為人民服務”是衡量黨政機關干部政德水平高低的最基本準則,“全心全意”則是黨政機關干部政德建設的最高境界。離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根本原則,也就抹殺了黨政機關干部政德建設的階級性與黨性原則。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要求我們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改革開放,特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時期,黨政機關干部能否始終如一、言行一致地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驗。這些年來,少數黨政機關干部的人生價值觀之所以會發生滑坡、偏移、扭曲和錯位,未能經受住資產階級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誘惑,在權力、地位、金錢面前打了敗仗,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忘記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淡化了公仆意識,淡漠了與群眾的感情。針對這一現實,我們在政德建設中,要緊緊抓住黨的宗旨教育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這一核心,組織黨政機關干部開展重溫同志《為人民服務》和《紀念白求恩》光輝著作活動,通過在報刊、電視上開辟“公仆談政德”專欄,召開政德建設研討會、座談會,圍繞“過去我為人民做過什么,現在為人民在做什么,將來還準備為人民做些什么”展開熱烈討論等系列活動,不斷強化黨政機關干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使廣大黨政機關干部都能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使各級各部門也都能積極想辦法、出主意,關心群眾生活、解決群眾困難形成人心齊、民氣順的良好局面。
三、完善和落實各項工作制度和行為規范
政德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漸進的任務,它既需要主體自身的努力學習,以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能力;也需要外在環境的監督約束,使之所作所為有章可循,有則可守。政德建設的成果如果沒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作保證,就不可能得到長期的堅持。通過制定官員的道德規范來制約官員的從政行為,加強官員的政德建設,這在我國古代和一些西方國家早有先例。如在我國古代有一種稱為“官箴”的著作,主要講的就是為官之道與從政之法,即古代官員的行政道德。一些西方國家針對公務員的道德建設,大都制定了“道德法典”、“政府道德法”等規范,有的還專門設有“政府道德辦公室”,負責道德法律的頒布和監督法規的執行等。可見,加強黨政機關干部的政德建設,僅靠宣傳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建立、健全各項工作制度和行為規范。因此,我們在政德建設中,應逐步建立健全以下幾項制度:一是服務承諾制。即黨政機關各部門、單位結合自己的工作職責和業務職能在辦事程序、辦事效率、辦事成效方面向社會及廣大群眾作出明確承諾,并切實抓好踐諾工作。二是政務公開制。公安、工商、稅務、交管、物價、土地管理、財政、審計等行政執法部門應普遍推行“兩公開一監督”制度和優質高效一條龍服務,公開辦事程序,縮短辦事流程,大大方便群眾。三是審批限時制。黨政各部門根據自己工作特點,明確辦文辦事的時限。對下級遞交的請示、報告,凡是在規定時限內沒有及時予以答復的,一律視作同意辦理,并要具體辦事人員和單位領導對此作出解釋和說明。四是事項報告制。黨政機關干部,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不管是公事還是私事,凡有重大問題,都必須向上級有關部門及時報告,以強化對黨政機關干部的監督,防止以權謀私現象的發生。
四、處理好權力與權位等各種關系
政德不是一個超然于社會之外的獨立體,它與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尤其是政德建設作為職業道德建設中的一項特殊內容,能否正確處理好與之相關的問題,對政德建設能否收到實效,能否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將起到關鍵的作用。一是要處理好權力與權位的關系。政德建設的對象主要是黨政機關的領導干部及其工作人員,他們手中都或多或少擁有一定的權力,因此,講政德必須與正確地使用權力聯系起來。權力是一柄雙刃劍。有權便于辦好事,好事得到權力的支持辦起來更有力度。但是有權也便于干壞事,如以權謀私,貪污腐敗。所以加強政德建設,必須處理好權力與權位的關系,必須明確權位是為人民服務的崗位,權力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只有擺正了位置,黨政機關干部才能一心為公,把權力真正用在為人民謀利益上。二是要處理好做“官”與做人的關系。共產黨的干部無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的一分子,在人格上與普通老百姓沒有高低和貴賤之別。所以做“官”必須先從做人開始。一個黨政機關干部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如果連做人都做不好,他就絕對做不好“官”。正如江總書記所說:“領導干部首先要堂堂正正做人”。做什么人?這就是同志在《紀念白求恩》里所說的,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三是要處理好他律與自律的關系。深化機關干部的自我修養和外部監督是辯證統一的,這就要求必須處理好他律與自律的關系。所謂他律即一個人被迫或被動地遵守道德,其特征是服從。所謂自律即一個人主動或自愿地遵守道德,其特征是從道德義務向道德良心的轉化,并能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慎獨。綜觀當前腐敗現象的產生,法律不完善、機制不健全固然是其主要原因,但某些黨政機關干部道德水準不高,則是一個更為直接的原因。因此,能否正確、公正地行使權力,不僅有賴于健全的法制,而且也有賴于黨政機關干部自身的自覺、自律,靠其所具備的慎獨精神。四是要處理好廉政和勤政的關系。廉潔奉公是黨政機關尤其是領導干部取信于民的重要基礎,這里就有個廉政和勤政的問題。廉潔就要求我們黨政機關干部必須潔身自好,拒腐蝕,永不沾,不以權謀私,保持一腔正氣。奉公就要求我們在其位、謀其政,樹立“以民為本”的思想,一心一意為黨干事、為人民干事,干得越多越好,越勤越好,真正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梢哉f,一個黨政機關干部只有切實做到既廉政又勤政,他才能真正獲得群眾的擁護,才具備其獨特的人格魅力。
五、選擇好切實可行的載體和抓手
政德建設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工作,它不能僅僅停留在一般的口頭號召上,也不能任其淹沒在日常事務中。實踐證明,加強黨政機關干部的政德建設,需要有一定的活動載體,借助一定的活動形式。近年來,在實踐中涌現的“說辦就辦,說到做到”活動,有效地促進了政德建設。這項活動一是從黨政領導干部“一把手”抓起,注重發揮領導干部的示范帶頭作用,取信于民。對于黨委政府提出的工作,不論是哪一屆提出來的都要抓落實,即使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也要堅持一而再、再而三地咬緊牙關辦下去。并反復督辦,使一些欠拖未決的老大難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從而贏得群眾的信賴。二是從機關作風抓起,力求在轉變機關作風上取得實效。通過查漏洞、擺情況、找問題等自查自糾方式改變那種“一杯茶、一張報,說說笑笑下班了”的現象,形成“不負使命,埋頭苦干,抓落實,見成效”良好風氣。三是從群眾關注的問題抓起,堅持為民辦實事好事。黨委政府要本著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想問題、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針對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每年都抓好一批為民辦實事的項目,從而讓人民群眾看到“說辦就辦,說到做到”活動的實際成果,確立黨政機關干部在群眾中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