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作用機理分析

時間:2022-06-16 05:00:00

導語: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作用機理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作用機理分析

作為經濟組織的非公有制企業建立黨組織的意義何在?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和理性反思,人們得出了這樣的共識:在企業發展的起始階段,黨組織更多地作用于督促企業合法經營、依法納稅;在經營發展過程中,政府逐步消除影響非公有制企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黨組織更多作用于為企業塑造良好社會形象、營造內部和諧關系;企業在做大做強的追求中,通過健全工會組織、黨的組織,從內部培植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驅動力。黨的十七大報告對企業黨組織做了概述,非公有制企業黨的建設既要反映企業黨的建設的共同規律,也要體現非公有制企業的特殊性。在非公有制企業黨的建設工作中,以黨組織的先進性推進企業的健康、持續、跨越發展。

一、從規范企業的外生性力量發展成為企業的內生性組織,黨組織以政治優勢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非公有制企業黨的建設的實踐表明,只有企業認識到黨組織的重要性,黨的建設的開展才能具有堅實的基礎。搞好企業生產經營,提高經濟效益,是企業發展的目標,也是黨組織與業主合作共事的最佳結合點。黨組織發揮作用的著力點,應該放在支持和促進企業經營發展上,換句話說,非公有制企業黨的建設只有找準了與經濟工作的結合點、并從結合上下工夫,才能有活力,才能有發展,黨組織在企業中的戰斗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也才能在實踐中體現出來。

從組織學的角度看,健康的組織,不僅在于其要素的健全、運作的有序,還在于不斷產生出新的生機。企業的資源、要素的完備、組織結構的合理和有效管理,解決的只是企業正常運轉問題,并不能產生企業發展需要的內在動力。就企業發展的驅動力而言,對利益的追逐是經濟主體持久的驅動力,同時社會與市場為經濟主體規定了逐利的合理范圍,即法制和規范的約束。在非公有制企業發展的初期,如果說法律和規范是從外部對非公有制企業從業的規范,那么健全的黨組織則是從內部規范企業的誠信經營。在我國的法律體系還不健全、非公有制企業良莠不齊的條件下,開展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非公有制企業步入健康發展軌道后,組織的規范和凝聚力成為更高層次的內生性的約束力和驅動力,這也是非公有制企業持續發展的另一層次的競爭力??梢?,黨組織的介入為企業的運轉帶來了新的驅動力。

同時,非公有制企業通過黨組織能夠更好地理解黨的政策走向,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能夠轉化為企業的發展優勢。作為黨的建設的基礎工程,無論是在國有企業還是在非公有制企業,基層黨組織的設置以及活動的開展都應當始終著眼于、服務于黨的建設總體目標的實現。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把上級的指示精神同企業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以實現黨的政治路線和黨的任務體現自身的組織優勢,以促進發展體現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黨組織把為企業服務、提高經濟效益作為企業開展工作的目標,使黨建工作與企業發展目標同向、思想同心、工作同步,使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轉化為企業的發展優勢。

二、黨組織引進民主決策機制和民主管理模式,以良性機制運行保障企業持續發展

不同于國有企業員工和黨組織參與決策的合法性,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和員工參與決策是一種博弈的結果。在一些非公有制企業,依靠傳統的家族式經營和個人打拼的積累,容易形成經營管理中的個人主義和決策中的一言堂,這樣的決策機制難以保障企業在現代市場競爭中的持續健康發展。一些成規模的非公有制企業家逐步認識到決策中個人英雄主義的弊病,意識到只有培養一種更加理性和民主的決策方式才能杜絕因盲目和隨意決策而帶來的問題。為此,企業管理層積極為黨組織的介入決策創造條件,要求黨組織為企業決策提供“不同的聲音”和更多咨詢。在黨組織的促動下,非公有制企業進一步擴大決策的民意范圍,實行職工民主管理,落實職工參與企業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以非公有制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形式,以集體的力量形成約束資本權利擴張的力量,以民主的方式表達每個勞動者的意愿和要求。民主決策和管理機制的逐步實施,提高了企業的科學決策和管理水平,提高了企業的綜合素質和市場競爭能力。

非公有制企業職工對企業事務的民主管理、民主參與、民主協商,正是勞資雙方合作的具體形式和保證。因為,非公有制企業的勞動雇傭關系容易使勞動關系短期化,非公有制企業在勞動力資源過剩的情況下容易出現對人的參與性的漠視。企業要謀求持續發展,職工與企業雙方不應當是商品交換關系而應當是合作伙伴關系。這種伙伴關系的成功保持,必須以相互理解、信任、依靠為堅實的基礎。只有加強企業民主政治建設,建立穩定協調的勞動關系,維護廣大職工的根本利益,才能調動職工的勞動積極性,促進企業的發展。在非公有制企業中實行民主管理是企業健康發展的內在需要,是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有效制度,也是實現共建共享目標的機制保障。

非公有制企業依靠黨組織對工會等組織的領導,通過建立健全職工的民主訴求機制,以構筑平等意識、增強相互溝通而達成共識、形成合力,促進企業的發展。黨組織依靠非公有制企業家的支持,通過領導工會等組織,使非公有制企業職工參與本企業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協調企業勞動關系,保障職工民主權利的實現,保證企業員工合法地位不受損害;通過制定組織目標、規范群體行為、優化組織環境等一系列活動,使黨員和一般群眾之間產生較穩定、持久的向心力和親和力,使他們團結在黨組織周圍;黨組織以黨內民主推進企業民主管理,引導企業由家族式經營向民主和現代經營管理轉型,不僅能夠直接推動非公有制企業的持續發展,也能更好地鞏固黨執政的群眾基礎。

三、黨組織塑造員工團結協作意識和歸屬感,為企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

企業不僅是由現代技術和現代管理支撐的經濟實體,而且是具有現代素質的員工結合的組織。而企業組織模式、行為規范、價值理念、管理科學、創新能力、企業文化、品牌戰略、企業社會公信度、企業內外部環境和諧指數等被稱為“軟實力”??梢钥闯?,建立在員工技能素質基礎上的行為規范、價值理念正是“軟實力”的基本要素,是現代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問題。如果對企業管理做進一步分析,就可以發現,培育員工的行為規范、價值理念,恰好是非公有制企業借助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獨有的政治優勢。

在人力成為企業發展越來越重要的資源的今天,如何形成企業的人才優勢,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內聚力,是直接影響企業競爭力的環節之一。通過建立黨組織,使黨員有了“家”的歸屬,通過黨組織對員工的真誠關懷和尊重,把員工凝聚在黨組織的周圍,逐步建立起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這是在無法變更資產和勞動關系的前提下緩和勞資關系、凝聚人心的最佳途徑。

在非公有制企業的后續發展中,如何不斷提高員工素質,顯得更加重要。從理論上講,人是生產力中的決定性要素;從管理角度看,企業發展的最大動因是人的素質的不斷提升。由此,如何在物質條件和福利待遇有限增長的基礎上提高人的素質,是困擾現代企業管理的世界級難題,也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而在物質技術和人的業務技能素質既定的前提下,通過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恰好是黨組織發揮作用的空間。從提高員工素質角度來認識黨組織的這個傳統優勢,它就是企業競爭力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非公有制企業在增強市場競爭力上的重要環節。發揮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就是在員工基本業務技能素質既定的前提下,提高人的政治覺悟、精神境界和認識事物的能力;在物質待遇有限的前提下,通過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心理需求以抑制物欲,這種激勵對發揮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具有更加長久和深刻的作用。

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通過培植企業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激發企業職工強烈的內在動力和高度的工作熱情;通過培育健康向上的企業文化,加強對職工的教育引導;通過培育企業精神、塑造企業形象、美化企業環境等精神文明建設活動,逐步形成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理解人、關心人、凝聚人的工作機制,增強黨組織的吸引力,團結帶領廣大職工同心同德辦好企業。

四、協調勞資方利益關系、塑造企業社會形象,為企業的發展營造和諧的環境

在促進發展、維護和諧的前提下,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與黨的建設的目標、方向是一致的。政黨以組織整合的方式來整合社會,即以黨的組織網絡和組織領導來整合社會資源,使社會趨向高度的組織化,理順黨組織與經濟、社會、群眾等組織的關系。

在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到底代表何方的利益,成為一個重要話題。經過多年的探索發現,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不是以某方利益的代表者身份,而是以利益協調者的身份出現,通過理順各種關系促進企業和諧。比如,黨組織通過相應的載體或活動促進不同管理層之間的溝通和意愿表達;再比如,黨組織能夠更好地了解員工的政治和利益訴求。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通過營造組織內部和諧互助的人際關系和積極向上的奮斗精神,通過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提高人們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釋疑解惑防患于未然、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成為企業構筑和諧發展的穩定劑和解壓閥。

對利益關系特別是重大利益關系做出必要調整,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突破口。當利益群體的利益要求缺乏正常的表達渠道時,便化為牢騷不滿彌漫于全社會,有時因政府機構處理不當,還會釀成不良社會政治行動。非公有制企業的黨組織要通過經常性地將改革的正確認識告訴不同利益關系方,溝通不同利益方的利益要求,帶動員工有序參與企業內部的和諧建設活動以及所在地區的社會活動。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就是通過堅持為民辦事,協調不同人群之間的利益關系,實現黨組織與群眾的經常性溝通,以促進企業和諧,增強自身的凝聚力。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同時它又在社會這個有機體中獨立承擔著一定的責任,以維護社會有機體的正常功能。在非公有制企業發展步入健康軌道后,更多的業主意識到企業不但要發展自己,而且要回報社會,自覺承擔各種社會責任和義務,在社會公眾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從而為企業在競爭中提供強大的“形象優勢”。適應這種良性發展的需要,一些成熟的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及時提出以人品打造品牌,以黨組織的形象樹立企業的形象,以黨員的示范作用帶動員工的作用,這樣企業的發展就有了更加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更加明確的社會責任。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注重良好形象的塑造,為企業的發展贏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由此帶動了眾多非公有制企業的效仿。在這種企業——社會的良性互動中,黨組織和黨員的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得到充分的展現,黨組織的活動具有了新的時代特征。

當然,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也為黨的建設提出了新問題、新挑戰,這就內在地要求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進黨的建設,即改變基層組織的設置、活化黨組織的活動方式、增強黨組織的生機。黨的建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解決黨員群眾的思想困惑,也才能增強黨組織自身的凝聚力、戰斗力和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