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實踐
時間:2022-06-30 11:06:00
導語: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文化創新是新形勢下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內在要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文化創新的指導思想和衡量尺度;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著眼于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前沿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對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實踐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任何社會都是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統一體,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既應該有高度發展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也應該有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幟、進行文化創新與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不矛盾、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任何文化都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不同時代的社會實踐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時代特點、創新不可能憑空產生,它不但需要以實踐為基礎,而且要吸取前人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實行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不僅適用于經濟建設,也適用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體材料請詳見:
“必須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的要求,結合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努力繁榮先進文化,把億萬人民緊緊吸引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偉大旗幟下。”在“五三一”重要講話中,他再次強調: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著眼于世界科學文化發展前沿,積極進行文化創新,不斷增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志關于“積極進行文化創新”的思想,是基于對當今世界發展趨勢與特點、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形勢和任務進行客觀分析而提出的,對我們黨在新世紀更好地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全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文化創新是新形勢下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內在要求
任何社會都是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統一體,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既應該有高度發展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也應該有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在新世紀,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文化對經濟建設和整個現代化事業的影響和推動作用日益凸現。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而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以國民素質和智力為核心的人力資源成為國家最寶貴的財富。在這種情況下,先進文化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文化落后勢必影響和制約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因此,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積極進行文化創新,搞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是保持我國經濟增長后勁、提高綜合國力的內在要求。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都要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發展不僅取決于物質,而且取決于精神。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不斷創造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用先進文化取代落后文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化創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進兩個根本性轉變,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使人們的精神世界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們的自主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進一步增強。隨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廣大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情況下,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黨要帶領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通過積極的文化創新,繁榮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取切實的文化利益。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文化創新的指導思想和衡量尺度
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幟。我們黨是以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黨,我們國家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文化建設和文化創新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老祖宗不能丟,否則,我們的事業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靈魂而迷失方向,就會歸于失敗。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文化創新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
進行文化創新與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不矛盾。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理論體系。從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到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每一代馬克思主義者都從時展和實踐需要出發,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為馬克思主義思想寶庫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在文化建設領域,同樣不能只是守成而不創新。歷史證明,沒有馬克思主義這一先進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和創造性運用,就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沒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新文化體系的建立,就沒有全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根本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它同馬列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指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強大理論武器。文化建設和文化創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就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為統領,把是否體現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衡量文化創新性質、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符合“三個代表”要求的就支持、鼓勵,不符合的就實事求是地加以糾正。
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
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黨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中國最廣大人民謀利益。在文化創新中堅持群眾觀點,首先必須把人民群眾作為創新的主體。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不僅是物質生產實踐的主體,也是精神生產實踐的主體,文化建設和文化創新的主體。人民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和無窮的創造力。進行文化創新,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充分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挖掘廣大群眾的創新潛力,鼓勵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積極探索,勇于創新。
在文化創新中堅持群眾觀點,必須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文化創新的根本價值取向,把服務群眾作為文化創新的價值目標。社會主義文化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先進文化,進行文化創新,必須著眼于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必須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出發點和歸宿。
社會主義文化在我國已經居于主導地位。但由于各種復雜的原因,社會上還存在一些落后文化,廣大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還很不平衡。在進行文化創新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阻力和客觀條件的制約。這就需要我們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堅持“三個有利于”標準和貫徹“三個代表”要求,敢于突破思想障礙和條條框框,不斷探索,開拓創新,大力發展先進文化,不斷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對于客觀存在的落后觀念和意識,要通過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強教育、管理和引導,努力加以改造,切忌簡單粗暴。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是文化創新的立足點和落腳點
任何文化都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不同時代的社會實踐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時代特點。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在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偉業。這樣的偉大實踐必然會對文化的存在和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對文化建設和文化創新提出新的要求。正是實踐中提出的各種新的文化問題需要回答,涌現的各種新的文化現象需要概括,萌發的各種文化新芽需要培育,文化創新才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和無限豐富的資源。文化創新只有立足于生機勃勃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才能獲得鮮活的素材,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進行文化創新,不是為創新而創新,而是為了使文化更貼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更好地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文化對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推動作用,在于它能夠通過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激發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在于它能夠通過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開發人的智力資源,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進行文化創新,就是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把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和行動統一起來,把力量凝聚起來,幫助人們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為此,要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科技相適應的政治、法律、道德體系,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為社會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風尚營造思想道德基礎;進一步普及教育,發展科學文化事業,提高全社會的科學文化水平;不斷創造出健康向上、豐富多彩、具有中國風格、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產品,增強先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從思想上精神上正確武裝起來,積極投身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去。
著眼于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前沿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
創新不可能憑空產生,它不但需要以實踐為基礎,而且要吸取前人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進行文化創新,既要繼承和發揚一切優秀的文化傳統,又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和創造精神,使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吸取新的實踐經驗、新的思想成果而向前發展。中華民族向來具有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和氣魄,在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中,中國人民以卓越的聰明才智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為人類的發展和世界的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國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教育水平顯著提高,這為我們進行文化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僅為我國經濟在更深層次更廣范圍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也為我國的文化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梢哉f,當今的中國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去追趕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先進潮流,實現中華民族的更大發展。
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實行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不僅適用于經濟建設,也適用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博采世界各國文化之長,繁榮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各國人民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科學技術、積累起來的各種有益知識和經驗,都是我們應當吸收和學習的。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情況下,我們更要注意及時了解、吸收國外先進文化成果,跟蹤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這樣做,就會使我們在文化建設上有一個高的起點,盡快接近和達到世界先進文化的水平,搶占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制高點,繁榮和豐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推動我們的事業更快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