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立足創新求變拓展社區工會工作領域
時間:2022-07-08 06:51:00
導語:如何立足創新求變拓展社區工會工作領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隨著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社區中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及其雇員、自由職業者、流動人員的大量增加,給社區工會工作帶來了挑戰,而《工會法》、《勞動法》的頒布為其提供了契機,如何發揮社區工會的作用,促進社區工會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十六大報告為我們開創了理論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的先河,這對我們研究新形勢下社區工會工作在觀念、機制、內容上的改進和創新,增強社區工會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關于社區工會的觀念創新
觀念的創新是做好社區工會工作的前提。為此,在實際工作中要確立“三種意識”:即前瞻意識、全局意識和服務意識。
1、增強前瞻意識。這就要求社區工會工作者有較高的敏銳性和洞察力,在社區建設中發揮作用。
由于社區物質利益關系調整的重心逐步下移,人們的社會生活空間也逐步向社區下移,工會工作也必須不斷拓展和強化社區工會建設,把社區工會工作的目光投向社區,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社區工會要在職工和會員中開展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使大家認清形勢,堅定信念。結合新的《工會法》,廣泛開展普法教育,提高廣大職工群眾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
2、增強全局意識。工會工作要主動介入,支持企業的發展。
社區工會要以積極的姿態,協調會員和企業的關系。既要維護職工的權益,又要促進企業的發展。我街道天目路社區工會在和社區內的餐飲企業簽定集體合同時,從實際出發,合同上明確規定餐館工作人員實行8小時工作制,服務員工資待遇400-600元,廚師待遇為600-*元,從而化解了企業和員工之間的矛盾。
3、增強服務意識。堅持以人為本,把社區工會會員當作自己的職工。重視和加強職工會員隊伍建設,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使職工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我們在成立社區工會的同時,還建立了社區職工之家,積極做好社區工會會員的服務工作。街道各社委會活動室辟出專門的空間,作為職工會員的職工之家,配有彩電、VCD、上千冊圖書、報刊雜志20多種,還專門配備播放員,每月定期播放健康教育等內容的光盤,舉行卡拉OK、80分比賽、勞動競賽和技能培訓等活動。
二、關于社區工會的體制創新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各類下崗、失業人員正逐步回到社區,基層黨組織如何切實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使他們過上安定的生活,直接關系到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系。因此,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探索,切實推進社區工會工作上臺階。
1、建立黨工聯席會例會制度。*年10月,街道成立了社區黨建聯席會,與省司法廳、省安全廳等84家單位黨組織建立了廣泛密切的聯系,社區黨建工作得到不斷加強。12月,街道社區工會委員會效仿黨建聯席會成立了社區工會聯席會。由社區黨支部書記擔任工會主席,定期召開社區工會工作聯席會,通報情況,研究問題。
2、建立與相關單位溝通的機制。社區工會要積極同工商、稅務、城管、公安等部門合作,建立信息網絡,及時了解地區單位、人員的變動情況,深入調查摸底,通盤掌握情況,為下一步吸納會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樣才能發揮地域優勢,整合社區資源。為此,我們選擇一些工會工作基礎好的單位與社區工會結對共建,與社區工會“手拉手”,共同開創社區工會工作的新局面。
3、建立社區工會志愿者隊伍機制。社區工會堅持以“黨建帶動工建,工建服務于黨建”的原則開展工作,推動社區工會的健康發展。堅持做到以黨建帶工建,通過工建為黨建創造條件,打下群眾基礎。街道的工會主席,在加強黨建工作的同時,在全面推進社區建設的過程中,要把工會工作融于其中,使之在社區建設中充分發揮工會應有的作用和力量。在各社區成立黨、團員志愿者隊伍的帶動下,社區工會吸納社區居民中的退休工會干部,成立一支工會志愿者隊伍,與社區干部匯集在一起,把黨的陽光送到千家萬戶,送到每個職工的心坎上。
三、關于社區工會的內容創新
社區工會建立后,工會干部牢固樹立”一切為了會員群眾”、“一切依靠會員群眾”、“從會員中來,到會員中去”的思想觀念,普遍建立了信息反饋渠道,反映會員心聲;建立了關愛工程,主動為職工排憂解難;建立了維權載體,協調各方矛盾。主動為職工解難,幫職工所需,維護職工利益。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進行社區工會工作的內容創新。
1、增強工會的維權手段,延伸維權職能。
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是我們社區工會的基本職能,為此我們應該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各社區工會應普遍加快推進集體勞動合同的力度,讓集體合同成為保護職工利益的第一道“保護傘”。我街道天目路社區工會的集體合同的簽定基本達到了100%。二是積極探索維權的新模式,如成立“職工維權協會”,專門接受職工的申訴,并和調節勞動糾紛和勞動爭議結合起來,切實維護職工的權利。三是加強社區工會工作者的法律知識的培訓,建立起工會和一些社會機構聯手的合作維權機制。在加大對工會干部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以外,還要建立起工會開展工作的依托力量。隨著社會化分工的細致化,工會干部不可能“包打天下”,因此一定要培育工會工作的依托力量,如和律師事務所建立合作,聯合為職工維權;和大學、研究機構合作,對當前新型勞動關系進行研究探討等。作為社團組織,工會要善于團結和利用工人隊伍中的專業人才,建立起和專業人才長期合作的關系。
2、增強工會凝聚力,多層次、全方位深化“幫困關愛”工程
一是面對下崗職工。職工下崗,不僅給他們的家庭生活帶來了暫時的困難,而且也可能影響社區的安全與穩定。社區工會成立后,將幫助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作為為職工服務的重要內容。要利用上門入戶的機會了解界下崗職工的情況,向樓棟長們打聽下崗人員的信息,建立起下崗職工求職檔案。同時,與駐區的大單位聯系,為下崗再就業尋求找機會。二是面對外來人員。從事社區服務的職工中,有一部分是來自外省、外市的農民工,他們從事的是社區內苦臟累工作,而他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依靠自己是無法解決的。社區工會成立后,應把他們作為重點關心的工作對象,盡力地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社區工會的真心服務,必將換來了職工和會員的信任,下崗職工有困難主動找到工會,外來工加入工會感到自己有了依靠?,F在要求加入工會的外來工越來越多。三是面對困難群體。工會要大力開展幫困送溫暖活動。由黨支部牽頭,社區工會發動社區單位和群眾向貧困家庭捐款,建立扶貧幫助資金。同時還分批走訪了在城里無依無靠打工的會員,為工會會員免費體檢,和生活困難的會員結成幫困對子,通過聯席會、社區服務中心和街道的勞務公司等中介渠道,優先為特困會員介紹就業,從各方面照顧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工會“娘家”的溫暖。
在多層次、全方位深化“幫困關愛”工程工作中,社區工會要做到“三依靠、一加強”,即:依靠黨的領導,當好黨的“助手”;依靠行政支持,當好行政“伙伴”;依靠會員的參與,當好會員的“娘家人”。同時要加強工會組織自身的建設,工會工作要以會員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工作的標準。
3、開展豐富多彩的工會活動,推動社區工會工作的前進步伐。
一是提高會員參與民主管理的積極性。組織會員參與“學習型社區”的建設。結合實際,對會員進行“三觀”、革命傳統、公民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同時利用黨建工作上的思想政治優勢,對會員進行新時期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的集中講座培訓。二是積極參加工會活動。如組織會員進行拔河、80分大賽、卡拉OK等文體活動,參觀長江二橋、祿口機場等,諸如此類的活動每年不少于兩次。三是強化主人翁意識,參加示范社區創建活動。幾年來,在會員中努力強化“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創示范社區,營造美好家園”等觀念,喚起會員服務社區的自覺意識,其中以志愿者服務最為典型。會員中有很多人有理發、修家電、修自行車等特殊技能,在社區組織的每月一次的義務服務中他們總能為社區居民提供免費優質服務。
*年4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華總工會主席尉建行來我街道天目路社區視察工會工作,充分肯定了社區工會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并對我們的工作給予高度評價。當然,社區工會作為社區建設的重要部分,還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在推行集體合同上,雖然已經簽了,但大多都是非常原則性的條款,有的甚至是《勞動法》的“摘抄”,沒有多大的實用性;又如,從業于社區服務的勞動者以個體為主,無用人單位可言,這就使社區工會的經費的渠道還有有待于拓寬;再如,隨著社區功能不斷增強,進入社區的條條工作也不斷增多,而社委會人員編制少,工作頭緒多,以社委會為依托的社區工會工作難免會受到影響,適應社區的工會組織形式有待于探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