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淡民族院校在構建和諧民族關系中的價值功能

時間:2022-07-23 04:04:00

導語:淺淡民族院校在構建和諧民族關系中的價值功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淡民族院校在構建和諧民族關系中的價值功能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對于增進團結、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敝詫⒑椭C民族關系列入黨代會報告,就在于和諧民族關系對于我們這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來說顯得至關重要,它既是社會和諧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又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礎和前提。民族關系的和諧與否,不僅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而且還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穩定、統一和經濟的持續發展,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民族院校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獨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在構建和諧民族關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獨特的辦學性質是黨的民族政策的集中體現,為構建和諧民族關系創建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創辦民族院校,是中國共產黨成功解決民族問題、實現民族平等的一項前所未有的偉大創舉。新中國成立之初,黨中央就把創建民族院校放在幫助少數民族發展和建設、解決民族問題、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高度考慮,先后成立了13所民族院校,累計培養出了30余萬畢業生,占全國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少數民族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的21%,使許多少數民族從此有了本民族的第一個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民族院校成為了少數民族高級專門人才的搖籃。特殊的貢獻和作用使民族院校在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影響已超越了高校的一般功能,表現出很強的政治功能和社會影響。從實際效果看,民族院校已成為黨的民族政策的有效載體,通過民族院校的培養使廣大少數民族更直接地感受到黨的關懷和民族政策的溫暖,在少數民族心中產生了巨大的親和力和積極的心理影響,成為維系少數民族與黨和國家的感情紐帶,增強了多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為構建和諧民族關系創建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對民族理論和民族問題的深入研究為構建和諧民族關系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先進科學的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是實踐成功的保證。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成功處理好中國的民族問題,就在于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指導,與時俱進地制定出了一系列符合國情的民族政策,并得到有效貫徹和執行,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維護了國家穩定和統一,實現了各民族的共同發展、進步和繁榮。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將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存在著一些不和諧因素,影響到民族關系的和諧,需要民族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未雨綢繆,在認真總結構建和諧民族關系和民族地區和諧社會的成功經驗和教訓基礎上,加強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政策和措施的跟蹤調查,對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開展前瞻性的理論探索和研究,為構建和諧民族關系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弘揚和創新為構建和諧民族關系提供了強勁的精神動力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它包含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體多元”文化,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紐帶。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其中包含著各民族文化的和諧建設與發展。對于各民族文化既需要挖掘、保護、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同時也需要不斷地創新,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賦予新的內涵、詮釋和表現形式。民族院校是一個多民族文化共存、交流、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各顯異彩的“百花園”,相關學科的專業研究人員在發掘、傳承、弘揚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與時俱進地對各民族文化進行著新的整合和創新,既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又促進了“一體多元”的中華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和和諧發展,推動了民族文化的創新,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促進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為構建和諧民族關系提供著強勁的精神動力。

多民族的學生構成增進了民族間的交流,為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營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圍

民族關系是在民族交往中形成的具有民族性的社會關系,和諧的民族關系以平等為基礎、以相互尊重和友好交往為前提,彼此間需要交流和了解、消除誤解和偏見。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活動區域在不斷擴大、流動性在增強,各民族成員間交往在增多,因對彼此的文化和風俗缺乏了解或尊重不夠,有時就可能成為影響民族關系的重要因素,民族政策、民族常識的普及教育顯得非常重要。民族院校是一個多民族的校園,學校在對學生實施專業教育的同時,還開設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教育,使各族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56個民族血濃于水的兄弟情結,了解黨的民族政策,樹立起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和國家觀,增強了他們維護民族團結、抵制和反對分裂的自覺性。另外,各族青年朝夕相處在一起共同生活和學習,在交往中使他們對兄弟民族不同文化和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有了更深的了解,消除了不應有的誤解或偏見,在溝通和相互幫助中增進了各民族青年的友誼,為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營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圍。

對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有效服務為構建和諧民族關系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撐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包括各少數民族和各民族地區在內的全社會和諧,不是局部的和諧。實現這一宏偉的社會發展目標,經濟是基礎,發展是前提。目前,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相對還比較落后,東西部間、民族地區與內地間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長期下去必然會影響到民族關系的和諧。加快民族地區的發展,不斷提高廣大少數民族的生活水平,是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的關鍵?!敖逃敲褡逭衽d的基石”,民族院校有著學科和人才的優勢,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是其辦學的宗旨,不僅能夠為民族地區培養出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永久型”人才;而且還能夠憑借自身優勢,有針對性地在諸如傳統食品、醫藥、服裝、工藝品等方面的市場化高附加值開發,以及先進技術的有效移植、小區域建設、小流域規劃、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等方面為民族地區提供強有力的技術和智力服務,促進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使各民族人民都能享受到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益處,為構建和諧民族關系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支撐,有效地促進民族地區的和諧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