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村民貧困狀況的調查分析
時間:2022-07-28 09:54:00
導語:對村民貧困狀況的調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開展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結合“下基層、心連心”工作,我們對聯系點衡山縣賀家鄉永坪村村民貧困狀況進行了摸底調查。通過對該村的調查分析,我們對當前我市農村貧困現象有了初步印象,認識到農民要從整體上脫貧致富奔小康,我們各級黨委政府任重而道遠。
一、永坪村經濟發展及貧困面情況
永坪村位于衡山縣東部湘江之濱的大源渡庫區,全村320戶1058人,有9個村民小組。全村地勢低洼平坦,土地肥沃,水利條件好,盛產西瓜、花生等。大源渡蓄水后淹沒稻田250多畝,全村現有稻田530畝,人均不足五分田。全村1000多畝旱地沒有進行規模開發,村里集體企業空白,村民生產增收門路不多,青壯勞力大都外出務工經商。*年村民平均年收入3000元左右,在全鄉屬經濟條件中上水平的村,絕大多數村民建有紅磚瓦房,溫飽問題已經解決。剔除在外務工經商,單純在鄉務農的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元左右,大多數村民家中存款不超過*元,貧困戶多數負債,多的達幾萬元。但是,組與組、戶與戶相比,發展不平衡,富裕戶家產超過100萬的有幾戶,生活困難衣食無完全保障的也還有69戶,占總戶數的20%以上,貧困面還比較大。
二、導致貧困的原因
總體上看,農村經濟狀況在改革開放以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多數農民群眾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逐步改善生活條件,有的過上了富足的生活。由于自然的、歷史的、人為的等各種原因,農民脫貧致富的步子還不快,由富變窮、窮上加窮的情況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因災致貧。我市農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弱,基本上“靠天吃飯”。特別是包產到戶后,集體公益事業無人組織興辦,水利設施年久失修,農業生產條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一遇大澇大旱,村民生產生活就遭受重創。永坪村*年遭受特大洪災,50戶無家可歸。經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支持幫助,有23戶倒房戶易地搬遷,當時每戶僅獲得建房補助4000元。盡管經歷了十年災后重建,由于傷了“元氣”,受災倒房的仍有10多戶經濟水平仍低于全村平均水平,基本上屬貧困戶之列。
(二)因病致貧。農村經濟條件和衛生條件有限,疾病預防保健體系不健全,一些村民小病拖成大病和大病拖成“沒命”的情況屢見不鮮。永坪村因病喪失勞動能力導致貧困的有13戶,所患疾病大都為可防可治的肺氣腫、結核病、肝炎、風濕病及糖尿病等。小病舍不得看,拖成大病花費大量的醫藥費,有的最終造成殘疾或死亡,有的雖然康復了,但經濟上負債累累,沒有資金發展和擴大生產,墜入貧困深淵。如九組村民陳交華,曾經在外務工經商,生活美滿。由于小病不在意,五年前肺結核、糖尿病兩魔纏身,喪失勞動力,先后花費醫藥費2萬多元。現大女兒12歲,小兒子才5歲多,一家生計全靠身單體薄的妻子一人撐持,生活十分困難。由于兩病治療措施相克,陳交華的病情至今無法逆轉,兒女面臨輟學危險。二組村民肖細蓮因丈夫患癌癥去世,欠債3萬多,兒女均失學打童工,生活困難。
(三)老弱致貧。農村經濟沒有總體上達到富裕水平,加之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機制,年老體弱的村民在子女經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如贍養不到位,則走向貧困。據統計,永坪村全村70歲以上老年戶大都按傳統家庭養老辦法,由子女供給稻谷700斤左右,再沒有其他生活來源,更談不上治病保養,生活十分困難。全村這樣的老年貧困戶有20戶左右。近十年來,因年老體弱貧病交加而自殺的老年人,全村有4人。
(四)智力因素致貧。由于社會歷史原因,農村文盲半文盲占有一定比例,部分村民一無文化二無技術,農業生產上不去,外出務工也賺不到錢,死守幾分田,致富無門。有的因文化素質低、頭腦不靈活,沒有發家致富的長遠計劃,不會打算不會勤儉持家,安于貧困現狀,過一天算一天,難有“翻身”之日。有的因素質低下、心胸狹隘、好吃懶做而造成家庭破裂。近十年該村有3戶因素質低下、家庭失和而自殺,導致家庭解散而貧困。據統計,全村有近20戶因文化科技素質低等智力因素而致貧。據村干部介紹,一位文盲村民去衡陽打工,因不識字不會坐車,竟然沿湘江翻山越嶺走路幾十里回家,成為一時笑談。
(五)超生致貧。受傳統傳宗接代觀念影響,個別村民想方設法超生、躲生男孩,最多的一戶生5胎。超生、躲生荒廢了生產又增加了經濟負擔,這部分村民大都陷入“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泥潭不能自拔。即使自身能力強,超生戶勉強能撫養超生的孩子,但降低了生活質量和人口素質,大部分超生戶子女輟學務工。同時,超生難以做到優生優育,該村有2戶超生戶出生智殘兒,人為增加了家庭負擔,導致貧困。
(六)智力投資致暫時貧困。在農村,有部分村民思想開明,十分重視教育培養子女,寧愿自己受窮吃苦,也要讓孩子讀好書。目前農村村民收入水平低,義務教育階段學費負擔重,非義務教育階段學費高,農民教育負擔沉重。據估算,目前農村培養一名大學本科生,從學前教育算起學費累計近十萬元。為了教育培養子女而忍受貧困“折磨”的,該村目前有9戶。有的村民為子女就學,負債5萬元以上,短期難以脫貧。
三、脫貧致富對策探討
我市的農業生產水平較低,農村經濟欠發達,農民的富裕程度還不高,正確認識“三農”問題,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速度,實現農民總體上致富奔小康,是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實現農村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引導扶持,需要“治窮先治愚”,需要科教興農,更需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脫貧致富又是一項長期的浩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循序漸進,在局部解決的基礎上實現總體突破。要以“輸血”治窮為輔,“造血”治窮為主,引導農民勤勞致富、科學致富,確保長富久富。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三農”工作的路線、方針、政策,充分發揮政府引導扶持的主導功能,實行讓利于民、休養生息,激發農民致富奔小康的積極性,以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為根本,以市場機制為導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建立和諧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為保證,逐步實現整體脫貧致富奔小康。主要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認真落實“三農”政策,構建農村經濟快速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國家富強必須以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富裕為標志,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國家的小康。長期計劃經濟使中國農民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在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發展到現階段的條件下,必須以工業反哺農業為突破口,對農業和農民實行全方位優惠政策,發展高效優質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各級政府特別是縣鄉兩級政府要以免征農業稅為契機,大力增強引導、扶持、服務功能,從根本上實現由“索取”向“給予”的職能大轉變。要牢固樹立民本思想,每一項涉農政策措施都要充分維護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激發農民增產增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做到幫富和扶貧統籌兼顧,重點引導農民中的弱勢群體,樹立脫貧信心,增強致富本領,先富帶后富,后富趕先富,形成濃厚的發家致富氛圍。要逐步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實際的農村養老、醫療保險體系,消除農民的后顧之憂,充分發揮創造財富的潛能,全面提高農業經濟實力,走出農業“簡單再生產”惡性循環,朝著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目標邁進。
(二)全面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為脫貧致富提供智力保障。貧困與愚昧是孿生兄弟,農村貧困人口絕大多數文化科技素質極低。勤勞只是致富的一個方面,依靠較高科學文化素質致富才是長久之計、治本之策。提高農村人口的素質要“從娘肚子里抓起”,把優生優育政策落實到千家萬戶,努力減少農村先天肢殘智殘人口比例,減輕農村殘疾人口給農民家庭及社會帶來的經濟壓力。要繼續改善農村教育條件,確保義務教育階段農村適齡兒童入學率。要增加對農村教育投入,盡可能減輕農民教育負擔,讓所有農民的孩子扎扎實實接受義務教育。要根據農村人口基數大,接受高等教育的條件有限的實際,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使完成義務教育的農村學生大部能學到一門職業技術,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素質保證。要對農村學生接受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制定優惠政策,努力擴大各種非義務教育在農村的普及率。農村成人掃盲及科普教育要經?;?、持續化,并建立考核機制,作為建設農村和諧社會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要強化以農業技術為主的實用技術培訓,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幫助低素質農民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致富技能。積極探索和實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思路新辦法,努力提高農民群眾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破陋習、樹新風,遵紀守法,建設尊老愛幼、鄰里和睦、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只有以教育、培訓、引導為主要手段狠抓農民素質的提高,農民脫貧致富才真正打牢了基礎找準了方向。
(三)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農村之窮有的不完全是人為的窮,惡劣的、落后的生產生活條件,使農村抵御自然災害和疾病的能力很低,發展生產改善生活能力受到很大制約。“要致富,先修路”,改善農村交通條件,逐步實現村村通油路;“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加強農村水利設施的建設和維護,確保旱澇保收增產增收;逐步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加強疾病預防知識宣傳,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互助”,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有條件的地方要建立農村文化活動場所,豐富農民業余文化生活,引導部分村民戒除打牌賭博等惡習,一心一意提高脫貧致富技能。
(四)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全面實現農民增產增收。在農產品供給充足的新形勢下,農民增產增收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更重要的要靠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了優質高效的規模農業效益,使農民從中得到更多的收益。要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依靠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調整種植、養殖結構,改良品種,提高深加工能力,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積極培養農業龍頭企業,采取公司+農戶模式,形成規模效應,提高農民種養收入。要采取各種形式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走務工經商發家致富之路。要破除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的各種政策障礙,使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建設、第三產業等領域成為就業主體之一,平等享受勞動收益,改善經濟條件,逐步脫貧。
(五)建立健全農村社會救助體系,幫助貧困農民解決實際問題。農村貧困人口很大一部分難以在短期內依靠自身力量解困,需要政府及社會各界力量的大力幫扶。對因自然災害致貧的,政府要啟動救災扶貧的各種機制,實行對農民災民的傾斜扶持。救災救濟要著眼長遠,把發展生產的困難作為重點解決對象,增強災民生產自救、脫貧致富能力。對因病致貧的要在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尚未建立之前,建立過渡性的大病扶助基金,讓最需要幫助的貧困農民早日擺脫疾病困擾,早日脫貧致富。對智力因素致貧的,可以采取農民對農民“一幫一”、干部對農民“一對一”幫扶等辦法,因人制宜“各個擊破”,不斷增強這部分農民的自我解困能力。對老弱致貧的,在農村養老保險體系尚未建立之前,一方面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穩定家庭贍養體制,提高贍養水平;另一方面,具備條件的可以創辦農村養老所,探索農村社會化集中養老途徑,使自身養老條件差的貧困老弱農民晚年生活條件有所改善。對于教育投入致暫時貧困的,要逐步建立農村扶貧助學基金,實行無息借貸,緩解這部分農民暫時困難,集中精力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