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發展規劃

時間:2022-07-28 05:11:00

導語: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發展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發展規劃

“十一五”時期是實現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時期。全省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要按照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繼續深化改革與發展,為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服務。

一、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發展狀況

“十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全省衛生系統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強化對疾控工作的領導。通過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制改革,加強了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隊伍建設,改善了各級疾控機構的實驗室和工作條件,提高了檢測水平和檢測質量;全省計劃免疫接種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兒童免疫規劃針對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保持了無脊髓灰質炎狀態;實現了消除絲蟲病的目標;非典防治工作取得了“三個零”的重大勝利;實現了結核病防治十年規劃的中期目標;艾滋病疫情繼續保持低流行的態勢;構建了五級公共衛生信息網絡,實現了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兩個百分百的目標;通過認真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全省法定報告傳染病總報告發病率較為平穩;各種傳染病疫情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制試點工作取得進展,群眾健康狀況得到改善,人均期望壽命得到提高。

雖然“十五”期間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結核病、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和發病人數呈上升趨勢,并開始從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擴散;各種新發傳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時有發生;免疫針對性疾病防治形勢不容樂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人數不斷增加,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負擔。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環境污染、職業衛生與安全、傷害、不良生活方式疾病的危害也將不斷加大。而現行公共衛生體系尚存在較大差距。集中表現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不夠健全,疫情信息監測和報告網絡有待進一步完善,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和應急救治能力不足,難以應對相對復雜的疾病流行局面和多重疾病負擔的壓力。尤其是人才隊伍建設、經費長效保障機制等問題將成為公共衛生體系能否充分發揮作用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二、指導思想和原則

“十一五”時期,全省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強化大衛生觀念,立足省情,深化改革,不斷創新,推動全省疾病預防控制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此,要堅持以下原則:

一是以體制改革為切入點,遵循“統籌規劃、整合資源、明確職責、提高效能、城鄉兼顧、健全體系”的要求,切實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

二是建立以疾控中心為主體,以健康需求為導向,防控、人才培養、研究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創新發展思路,拓寬工作范疇,提高服務質量。

三是在五級公共衛生信息網絡建設的基礎上,以疫情信息報告為抓手,推進信息化建設。

四是建立健全疾病監測體系,完善監測、預測、預警制度,以重大疾病防控為重點,提高應對各種新發傳染病的處置能力,實現工作重點由控制疾病向預防疾病的轉變,提高群眾健康水平。

五是以改善檢測手段為突破口,加強疾控中心實驗室檢驗檢測儀器裝備和重點實驗室建設,提升疾控工作能力。

三、總體目標

到2010年,全省疾病預防控制事業發展的總目標是: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260/10萬以下,社區慢病綜合防治工作得到推進,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提供有力的健康保障。

主要任務和工作目標為:

(一)艾滋病防制。認真貫徹《艾滋病防治條例》,健全艾滋病防制工作隊伍和網絡,實施自愿咨詢檢測和重點人群監測,提高艾滋病感染者發現率,加強對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管理,落實“四免一關懷”政策。到2010年,將我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控制在3萬人以內。性病年發病增長幅度控制在10%以內。15-49歲人口中艾滋病防治和無償獻血知識知曉率城市居民達到85%以上,農村達到75%以上。有效干預措施覆蓋9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動人口。為70%以上符合條件的吸食阿片類(主要指海洛因)成癮者提供藥物維持治療,受治者保持率達到60%以上。城市社區和鄉鎮衛生服務人員90%以上、鄉村醫生和衛生員70%以上接受過艾滋病防治知識和技能培訓。省級艾滋病確證中心實驗室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艾滋病篩查實驗室覆蓋縣以上的醫療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所有醫療衛生機構提供艾滋病自愿咨詢檢測服務。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發現率維持在15%左右。對發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管理率達到90%以上。符合治療標準的艾滋病病人8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療;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實施中醫藥對艾滋病相關疾病的對癥治療,優化治療方案,提供中醫治療服務;有治療需求的艾滋病病人90%以上得到相應的機會性感染治療服務。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產婦90%獲得母嬰阻斷服務。

(二)結核病防治。實施DOTS策略,加強肺結核病人規范化管理。堅持雙向轉診制度,肺結核病患者和可疑肺結核病癥狀者轉診率達到95%。提高病人發現水平,確保新發涂陽肺結核病人發現率70%以上。認真執行督導化療制度,傳染性肺結核病患者治療全程督導覆蓋率達到85%,傳染性肺結核病患者的規則治療率達到95%。新發涂陽肺結核病患者的治愈率達85%以上。通過規范化治療和管理,為實現2015年涂陽肺結核患病率和結核病死亡率在1990年的基礎上各下降一半的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流感、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防治。擴大全省流感監測網絡,加強流感實驗室建設,加強疫情報告和主動搜索工作,提高快速檢測和預警能力。加強人員的技術培訓,提高現場處置能力。加強物資儲備,加強與農業、林業等相關部門的協調溝通,做好疫情應急的各項準備工作,做到及時報告、快速診斷、果斷處置,確保疫情得到及時有效控制。

(四)霍亂、傷寒等腸道傳染病防治。加強醫療機構腸道門診建設,開展疫情監測,做好外環境病原學檢索工作,一旦發現疫情,要按照“早、小、嚴、實”的要求,立即撲滅,力爭不出現二代病例。

(五)乙型肝炎防制。落實免疫預防為主、防治兼顧的綜合措施,優先保護新生兒和重點人群,以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狀態。到2010年,我省人群乙肝發病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有顯著下降,死于由乙肝導致的肝硬化和肝癌的人數明顯減少,5歲以下兒童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降至1%以下,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降至7%以下。新生兒全程接種率以鄉為單位達到90%以上;新生兒首針及時接種率以縣為單位達到80%;2002年后出生未接種乙肝疫苗的兒童,95%以上得到補種;人群乙肝防治知識知曉率達到80%以上。建立完善的乙肝流行病學監測和實驗室檢測網絡。

(六)慢病防制

加強慢病防制能力建設,各設區市疾控中心設立慢病防制科室,建立慢病防制專家指導隊伍,開展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的預防與監測和與慢性病有關的行為危險因素的調查研究,加強對基層慢病防制工作的技術指導和培訓,縣(市、區)相關工作人員培訓率不低于90%。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加強對社區居民健康檔案、高血壓及糖尿病高危人群與病人的管理,到2010年社區居民對高血壓、糖尿病、牙病知識的知曉率達60%以上,管理率不低于35%。“十一五”期間,各設區市至少設立一個慢病綜合防治試點縣(區、市),并逐步擴大試點范圍。

(七)學生常見病防治

貫徹執行《學校衛生工作條例》,逐步建立健全學生常見病監測體系和學校疫情報告制度,不斷加強學校防病工作的技術指導,完善學生常見病防治的衛生保健服務,督促各級各類學校落實防病措施,提高學生體質,降低學生常見病的發病率,及時控制突發疫情。

(八)免疫規劃工作

認真貫徹執行《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落實相關保障制度;全面落實《預防接種工作規范》,鞏固和提高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繼續做好疫苗針對疾病的防控工作。以預防接種規范化門診建設為突破口,進一步規范預防接種行為。繼續維持全省無脊髓灰質炎狀態,做好AFP監測,各項工作指標達到WHO的要求,提高對輸入脊髓灰質炎野病毒的發現與反應處置能力。推廣安全、有效、經濟的疫苗,力爭將流腦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管理,預防和控制麻疹暴發,進一步降低白喉、百日咳等疫苗可預防疾病的發病率。實行安全注射,預防接種及醫療注射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材,實施國家免疫規劃預防接種使用一次性自毀式注射器材。到2007年,完成全省所有預防接種單位資質認定和預防接種人員培訓工作,到2010年,全省實現以鄉為單位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率達到90%以上的工作目標;以縣為單位,新入托、入學兒童查驗接種證率≥95%,應補種兒童完成全程補種率≥90%;白喉發病率控制在0.001/10萬以下;以縣為單位適齡兒童麻疹疫苗常規免疫2劑接種率達到95%以上,麻疹疫苗強化免疫接種率達到95%以上,麻疹發病率控制在1/10萬以下;百日咳及乙腦發病率控制在2/10萬以下。

四、工作策略

(一)開展公共衛生監測

(1)疾病監測

根據疾病發病規律和流行特征,建立覆蓋全省涵蓋主要病種的疾病監測網絡。制定全省疾病監測工作規劃,強化對監測工作的管理。不斷加強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開展監測內容、方法、效果的研究,提高監測水平,對部分重點疾病建立預測預警分析模式,制定動態預警閾值。到2010年,對國家規定重點監測的法定傳染病全部實現實驗室診斷級別的監測,做到每周預警預報。逐步開展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監測,通過生活方式與發病規律的研究,指導群眾科學防病。

(2)健康水平監測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建立若干個健康水平監測點,通過對出生率、死亡率、期望壽命等指標的監測,對全人群的健康狀況進行評價;建立若干個學生健康水平監測點,通過對學生的生長、發育以及因病缺課等指標的監測,對學生健康狀況進行評價,科學指導防病工作的開展。建立若干個居民營養狀況監測點,開展營養狀況與健康水平的監測,引導群眾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3)健康危險因素監測

設立健康危險因素監測點,以健康相關產品監測、水質監測、病媒生物監測為切入點,逐步擴展到職業危險因素監測、傷害監測、心理-行為監測等,進而建立健康危險因素監測體系,及時發現有關健康危險因素,為群眾提供健康安全警示。

(二)加強健康教育

圍繞疾控工作的重點,積極爭取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的支持,采取各種適宜的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項疾病預防知識的宣傳,提高群眾自我保健意識,通過各種有效的干預措施引導群眾改變不衛生的個人行為,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衛生素質,增進健康。

(三)推進信息化建設

建立省、市、縣三級VPN專有網絡,健全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平臺,完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系統,基本滿足疾病預防控制的日常辦公、疾病監測、應急反應和檢驗檢測的需要。抓好公共衛生公益電話12320的建設,發揮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方面的作用,設立群眾舉報平臺,鼓勵群眾積極參與到疾病控制工作中來。建立健康信息制度,發揮預警和健康提示的作用。加強疾控系統辦公信息化建設,規范業務處理流程,促進各項管理工作的規范化。

(四)提高檢驗檢測能力

加強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建設,努力達到實驗室面積占總建筑面積的比例省級不少于41%、市級不少于40%、縣級不少于35%的標準。加強實驗室規范化管理,建立以計量認證/審查認可和國家實驗室認可為基礎的實驗室管理體系,完善實驗室基本功能。重點建設微生物檢驗、理化檢驗、艾滋病監測確證、脊髓灰質炎監測等實驗室,形成省、市、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的實驗室檢測體系,到2010年,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常規工作所需儀器設備的裝備率達到100%,國家規定的檢測項目能100%開展檢測。

(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圍繞培養、吸引和使用三個環節,采取全員培訓、短期培訓和進修培訓等繼續醫學教育的方式,加強對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人員的培養。各級醫療衛生單位要強化在職衛生技術人員疾病預防控制知識的全員培訓。每年培訓不少于2期,每期不少于4個學時,重點培訓不同醫療衛生工作崗位對疾病預防控制,尤其是重大傳染病防治所需的基本技能??h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組織開展對鄉、村防保人員的短期培訓工作。每年不少于2期,每期不少于2天,著重提高基層防保人員的業務水平。省、市疾控機構要有計劃地接收下級疾控機構專業人員的進修培訓,重點培養現場流行病學和疾病檢測、衛生檢測專業人員,爭取在5年內對相關專業人員輪訓一次。

(六)加強學科建設,開展科學研究

以流行病學、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疾病監測、疾病檢測為重點,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領先學科建設。加大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力度,建設一批省級、市級領先學科,培養一批學科帶頭人,力爭1-2個學科進入國內先進的行列。以群眾的健康需求為導向,結合本省實際,大力開展防病,尤其是重大疾病預防控制技術的研究,重點開展乙肝、結核病、艾滋病、職業病以及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技術的研究;開展重大疾病早期預測、診斷技術研究,積極探索疾病預防控制的新方法、新思路。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對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領導

堅持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強化大衛生觀念,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公共衛生工作的意見》,切實加強對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領導,加強部門間協調與配合,建立健全重大疾病防控工作領導責任制度,全面落實防病工作職責。加強對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調查研究,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疾病預防控制方式、方法,適時調整工作策略;積極爭取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逐年提高對防病工作的經費投入,建立穩定的疾病預防控制經費保障機制,為疾控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保證疾病預防控制事業的持續發展。

(二)加強疾病控制法制建設

認真貫徹《傳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依法加強對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監督檢查,提高我省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法制化管理水平。進一步明確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疾控機構、醫療機構、衛生監督機構以及其它有關部門和單位疾病預防控制的職責和任務,嚴格依法辦事。

(三)深化疾病預防控制體制改革

認真落實《關于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若干規定》,健全以各級疾控機構為主體、以鄉(鎮)衛生院(防保站)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為基礎、各級醫療機構為依托的疾病控制體系,明確各級疾控機構和醫療機構的職能定位。適應群眾健康需求的發展,拓寬疾控服務的范疇,創新服務模式。通過落實工作責任,完善運行機制,提高疾控體系的整體服務能力。重點圍繞職能定位、人員配置標準、機構建設裝備標準、工作規范、績效評估、考核標準等,加強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規范化建設。

(四)健全規劃管理機制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加強對各地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技術指導,提高實施本規劃的工作水平。大力開展調查研究,及時總結工作經驗,調整、充實、完善本規劃,不斷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開展規劃執行情況的績效評估,通過考核和檢查,督促各地各單位認真履行職責,促進本規劃的貫徹實施,推進全省疾控工作的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