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的思考

時間:2022-07-30 09:53:00

導語: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的思考

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要實現這一重大戰略任務,需要全黨、全社會、特別黨的領導干部不懈努力。當前尤其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進展:

一、增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首先,明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的必然要求。對執政黨而言,沒有鞏固的執政社會基礎,就不可能有長久的執政地位。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鞏固黨的執政的社會基礎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因為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把社會各方面力量凝聚到黨和人民的事業中來為基本價值取向的。因此,提高黨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是全黨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其次,明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我們黨執政的歷史任務已經明確。這就是:在本世紀前20年,全面建設黨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要完成這樣一個歷史任務,不僅需要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依靠全體人民的努力奮斗,同時,還需要有一個團結協調,穩定有序的和諧社會環境作為必要的保障,這是實現黨執政歷史任務的必要條件。因此,提高全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又是全黨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

二、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和特征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把握:第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順和協調,穩定有序的社會,但不是沒有矛盾或徹底消除矛盾的社會。它要求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活動要確保人民生活安康,人際關系融洽、社會成員和諧相處,確保國家法律、法規和各項制度規范有效實施維護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保障社會治安狀況良好,社會秩序正常、促進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各階層和諧共處。第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充滿活力的社會,它使一切創造激情得到充分釋放,一切社會財富得到充分涌流,一切積極因素得到充分調動。和諧,是前進中的和諧,發展中的和諧,創造中的和諧。第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之上的黨的堅強領導前提之下。就是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堅持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根本經濟制度的社會,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為核心價值取向的社會。

關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特征,可以理解為四個方面:第一、注重社會公平與正義。一個和諧社會,必須是一個不斷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的社會,只有公平,才有機會平等,只有正義,才有上進的動力。進而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融洽和協調,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整個社會才會和諧穩定。第二,注重社會各階層關系的整合。我國各種社會要素正處于不斷的分化和重組之中,能不能整合好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關系到人民的團結、各民族的團結,關系到黨的凝聚力大小和人心向背、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在多樣化的社會關系中,社會階層關系是最重要的一種社會關系,整合社會階層關系,就是要使各個社會階層的成員“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第三、注重各方面利益關系的協調。我國目前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根據國際經驗,這一時期是社會問題多發期。必須妥善解決各種利益關系。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高度重視和維護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糾正各種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第四、注重經濟與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發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調節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歸根到底要靠發展。

三、關注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焦點問題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涉及到各種問題。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就是要在解決這些方方面面問題的過程中。特別是在解決一些焦點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提高。這些焦點問題主要是:第一、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s小差距,是緩和社會矛盾,增進社會和諧的普遍做法。因此,要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實采取有力措施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第二、多樣化利益訴求問題。我國的利益格局正在進行深刻的調整。諸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樣化的利益訴求不斷涌現,這種多樣化的利益訴求關系錯綜復雜,是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矛盾。必須要認真對待。第三、影響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在土地承包征用、城市拆遷補償、下崗失業職工安置、保障農民工權益等方面存在的需要維護群眾利益的問題還非常突出。解決好這些問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四、創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運行機制

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必須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創立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運行機制。要建立激發創造活力機制。以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為指導,創立一切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的勞動都能得到承認和尊重的機制;創立每個投資者在我國創業受到鼓勵的機制;創立有利于吸引各類人才,有利于調動各類人才積極性的用人機制;創立勞動、知識、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機制。此外,還要完善利益協調機制,改革利益表達機制。建立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創新社會管理機制。

構建和諧社會工會在四個方面大有作為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和政府的光榮使命,同時,也是工會群團組織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何當好黨和政府聯系廣大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有新行為,關鍵是要發揮好“四個作用”。

一、構建和諧的發展氛圍

加快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保證。工會要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作用。首要的是增強服務發展的意識。各級工會組織不僅要準確地把握黨和政府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的中心任務。而且要善于在黨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下來思考和擺布工作。一要抓好引導,構建和諧社會,工人階級是一支重要的生力軍。工會是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有責任和義務把廣大工人階級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各級黨委的中心工作上來,落實到具體的工作崗位和創業實踐中去。二要抓好活動,要選準工會工作服務經濟發展的切入點。創造平臺創新載體,具有工會特色。在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上體現工會的行為。三要抓好精神。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昂揚向上的精神支撐,工人階級所體現出的先進思想和精神風貌是推進時代進步的寶貴財富。各級工會組織要積極宣傳工會的光榮傳統,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在全社會營造“工人偉大,勞動光榮”的輿論環境和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

二、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

勞動關系作為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是否和諧的晴雨表,風向標。當前隨著經濟社會轉型,勞動關系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呈現不平衡性。強資本弱勞動的格局,使就業的壓力長期存在,制約著職工利益的發展。二是非公比重加大。近幾年非公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改制,多種經濟成份的企業誕生。使如何處理好企業,經營管理者與職工群眾的關系成為新的課題。三是帶有政治色彩。由于黨政、政企不分的問題尚未得到徹底解決。勞動關系問題隨時可能引發政治問題。四是復雜多樣。職工流動加快,領域加寬和就業形式多樣化,使勞動關系呈現多樣化。五是趨向國際化。西方敵對勢力的滲透,使我國的勞動關系更加復雜化。勞動關系這些的新變化,導致勞動爭議逐年增多,這就要求各級工會組織要適應勞動關系的新變化,自覺地把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環節來抓。在工作理念上,要改變過去就協調談協調的老辦法。努力營造一種職工關心企業,企業關愛職工的和諧的、新型的勞動關系。在工作定位上,要成為企業發展的推動者,企業文化的建設者和勞資矛盾的協調者。在維權策略上,要堅持依法維護和以情溝通的統一,努力追求職工利益和企業利益的雙贏共進。在維權方式上要注重整合資源,發揮好政府,社會新聞輿論等方面的作用,共同打造良好的勞動關系,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三、構建和諧的社會群體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社會結構合理的社會。也就是整個人群構成為“橄欖形”。同時,構建和諧社會迫切需要減少貧窮弱勢人群,改善社會結構。促進社會公平,在這方面各級工會組織責無旁貸,從工作著眼點上看,當前主要是要解決好下崗失業人員,特困職工,困難勞模和進城務工人員四個群體的切身利益問題,既要滿腔熱情幫助他們解決好生活和就業方面存在的實際困難,又要積極與當地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聯系,千方百計為他們開辟增取渠道,使他們盡快走上富裕之路。

四、構建和諧的基層組織

工會作用能否達到切實發揮,關鍵在于工會基層組織能否有效擴大覆蓋面始終充滿活力。各級工會組織要強化“固本強基”意識,扎實搞好基層工會組織建設??偟脑瓌t是要堅持“兩手抓”即一手抓工會基層組織建設不放松,一手抓工會基層活力建設不動搖。在基層工會組建上,一是抓好非公企業建會工作,確保實現全覆蓋的目標。二是抓好新建企業工會的完善提高工作,實現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三是抓好改制企業工會組織整頓工作,確保改制企業工會組織有人理事,有人干事,有錢辦事。在基層工會活力建設上,一是要抓好載體,重點實施好職工素質工程,維權系統工程,工會組織基礎工程,愛心工程和機關標準化工程,通過“五個工程’’建設,激發基層工會活動力。二是要結合正在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加強工會干部的能力建設,為開創工會工作新局面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