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促進經濟社會既快又好發展

時間:2022-08-01 04:56:00

導語: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促進經濟社會既快又好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促進經濟社會既快又好發展

循環經濟是國際社會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種實踐模式,對發達國家提高資源利用率、緩解資源緊缺、減輕環境污染壓力等方面已產生顯著效果和豐厚的物質利潤。它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與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單向式經濟增長模式不同,循環經濟運用生態學規律把經濟系統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流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最大限度提高資源環境的配置效率,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

一、充分認識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意義

*正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最好時期,也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時刻,如何處理好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是我省“十一五”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

1.發展循環經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

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和我國的發展歷程已經表明,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以資源能源大量消耗、環境遭到破壞為代價,向自然過度索取,導致生態退化和自然災害增多,會給人類健康帶來極大的損害。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不斷增加,水、土地、能源、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形勢還會日益嚴峻。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鮮明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其核心和本質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五個統籌”,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我們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人的發展,為了人的根本利益,為了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要促進經濟增長,還要促進社會和自然協調發展;不僅要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還要講求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緩解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因此,摒棄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走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和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

2.發展循環經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途徑

黨中央在全面總結我國工業化進程、深刻洞察信息技術演進趨勢的基礎上,在黨的十六大上明確提出要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新型”的重要特征,就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要有效節約資源、保護生態、改善環境,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投入和環境代價,取得盡可能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新型工業化為我國的工業化之路指明了方向,但用什么樣的具體模式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則是需要深入探索的一個重大問題。從循環經濟的理論和一些發達國家及我國的實踐來看,發展循環經濟能夠有效解決新型工業化所要求破除的兩方面重大問題,一是工業化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產生的壓力與破壞,二是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對工業化的持續支撐,從而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納入到統一的框架中取得“共贏”。因此,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途徑

3.發展循環經濟,是促進*“十一五”經濟社會既快又發展的戰略選擇

新世紀以來,我省堅持以工業化為核心、以大開放為主戰略,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來壯大工業經濟總量、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工業競爭力,目前*工業主導型經濟增長格局已基本形成,開放型工業的架構已經搭建。但是,工業的快速增長在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是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差距大。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相當于城鎮的三分之一,并且近幾年差距持續擴大,工業在增加農民收入中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二是資源約束更加嚴峻。石油、煤炭等能源和鐵、銅等重要礦產資源短缺的矛盾將更加突出,國內外重要資源性產品的供需形勢更趨緊張,我省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鐵礦石80%以上需要省外采購,煤炭一半左右依靠外省調入,尤其電煤對外依存度達到70%,一些主要礦產資源的開采難度增大,開采成本增加,供給形勢越來越嚴峻,電力供應也持續緊張;三是環境污染、生態惡化有加重趨勢。生態環境對工業化的承載能力正在減弱,全省每年排放工業廢水近5億噸,工業二氧化硫30多萬噸,工業粉塵30萬噸?!笆晃濉笔?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工業化、城市化都將處于加速發展階段,也勢必進入資源緊缺、環境污染和生態保護壓力加大的時期。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依靠資源的高消耗去支撐工業快速增長,不僅資源將難以為繼,環境也將不堪重負。因此,要實現省委十一屆八次全議提出的“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全省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發展”的要求,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使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由“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單向式傳統模式向“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反饋式循環模式轉變。

二、*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建議

“十一五”是實現*崛起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極為重要的歷史時期,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新型工業化要求,把發展循環經濟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工作中去,使循環經濟成為政府、企業和公眾的自覺行為,通過政府的主導、企業的行為和公眾的廣泛參與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推動循環經濟深入發展。

1.積極轉變觀念。這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前提。一是切實更新發展觀。要辯正地認識物質財富增長和人全面發展的關系,轉變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要辯正地認識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轉變把增長簡單地等同于發展的觀念,樹立綠色GDP的發展理念;要辯正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轉變單純地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觀念。二是大力加強生態道德觀念建設。發展循環經濟不僅需要政府的倡導和企業的自律,更需要提高廣大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要積極開展循環經濟的宣傳、教育和培訓,把與發展循環經濟密切相關的生態環保和資源節約活動逐步變成全體公民的責任意識和自覺行為,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樹立可持續的消費觀,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

2.切實開展循環經濟規劃的研究和編制工作。一是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編制全省“十一五”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切實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各類規劃的編制。無論是總體規劃,還是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都要把發展循環經濟放在重要位置;二是在規劃編制過程中,要加強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專題研究,加快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循環經濟發展重點領域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三是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近期應著手解決影響城市生態的突出問題,實施高起點、效益好和見效快的示范項目,中遠期應以建設循環經濟產業、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建成生態良好、布局合理、人與自然和諧的循環經濟生態省為目標,盡快編制*省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3.加快研究制訂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制度。一是建立科學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加快制訂以資源生產率、資源消耗降低率、資源回收率、資源循環利用率、廢棄物最終處置降低率等為基本框架的循環經濟統計制度及政績考評體系,在此基礎上研究提出全省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目標及推進計劃;二是著手制訂促進綠色消費、資源循環再生利用、節約降耗以及鋼鐵、有色、電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紡織等重點行業在資源回收利用方面的規章制度,并加大執法監督檢查的力度,逐步將循環經濟發展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三是研究制定財稅、投融資、價格等相關經濟政策,對采用清潔生產工藝和資源循環利用突出的企業給予減免稅收、財政補貼以及信貸優惠,在征地、審批和投資環境方面予以傾科,形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

4.著力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能源結構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一是要加大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繼續淘汰和關閉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后工藝、設備和企業,采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調整改造能耗高、污染大的傳統產業和傳統工藝,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節能、降耗、減污的產業和產品;二是在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和工業園區過程中,要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優先發展循環經濟項目,相對集中或優先安排能將上游企業的“廢料”成為下游企業原材料的項目或企業進園區,并給予相應的優惠支持,通過副產品、能源和廢棄物相互交換,形成比較完整的循環工業系統,達到園區資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將污染減少到最低程度,提升園區的發展水平;三是要加大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積極推廣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大力推廣“豬、沼、果”等生態農業模式,實施綠色村鎮、綠色社區計劃,推廣使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四是要加大能源結構調整力度,組織實施重大節能技術示范,加快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推廣應用,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