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1世紀建筑設計應走和諧發展的道路

時間:2022-08-07 04:46:00

導語:關于21世紀建筑設計應走和諧發展的道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21世紀建筑設計應走和諧發展的道路

21世紀的建筑相較于過去的建筑應該會有一個新的飛躍,應為我們所掌握的技術材料,信息理念的交流都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但是如何把各種基礎的優勢發揮到具體的建筑上,就是對于當代建筑設計最大的挑戰。理念當前,建筑的發展會向著更為廣闊的方向去發展。到底什么又是建筑設計的方向呢,我做一個大膽的預測。

一、應該走和諧發展的建筑設計道路。具體來說就是在進行建筑設計時首先要研究生態環境狀況,考慮解決好與周邊環境的協調,解決好自然能源的利用,自然材料的合理利用、采光照明設計,內部空間物理性能調節設計,建筑裝飾、裝潢,室內設計中盡可能的多利用自然元素和天然材質,創造出自然質樸的生活工作環境。建筑應盡量減少能源消耗,開發資源和材料再行利用,按“綠色建材”概念裝修房屋,改變人們現存的世俗審美觀判斷標準。不搞病態空間,不搞過渡裝飾,減少視覺污染,減少人力、物力的濫用和浪費,使建筑更貼近自然,使能源利用和景觀創造都達到新的高度。

二、努力做好面向未來的設計。建筑設計應具有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兩面性,設計在滿足物質功能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滿足精神功能的要求,要創造出風格,意境和情趣來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形象簡潔,造型親切,經濟透明,功能多樣,材料自然,無毒無害和可再生性以及細部設計要達到細致入微才會受到人們的歡迎。

21世紀的建設是個大問題,它的發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應該走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設計道路。21世紀是信息時代,更應該是生態文明時代。人類運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產和生活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按照國際社會所承認的原則進行設計。

2、重結構體系將要以框架結構為主,眾所周知目前大量的住宅均以磚混結構為主,這種建筑結構體系有很多的缺點,如抗震性能差,總高度受到施工限制,機構化程序難以提高,作業量大,施工質量難以保證。住宅采用框架結構之后有利于新型墻體材料的推廣應用,提高了住宅的抗震性能,并可以為住戶提供自由分割的空間,豐富住宅的立面造型,使用面積系數也可提高自重,比磚混結構的輕,單位面積造價與磚混結構持平,由此可見,框架結構是住宅在承重結構體系上的一大發展。

3、建筑時空的延續性。關懷自然,就是關懷人類本身,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就在于此。因此,“以人為本”的住宅建筑有相當一部分就是強調其自然方面的因素,由其自然性引發出其在時空中的循環延續,進而成為一個整體,使得建筑生命周期(life-cycle)構成設計工作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住宅建筑中時空的延續性,就是要求在住宅創作中,在遵循自然因素的前提下,從傳統居住形態中汲養分,提取要素,結合當代住宅科技特點和居住需求,創建的再現建筑地域空間文化特點,以尋求住宅建筑的個性表達。這種延續形式的傳統居民模式中的要素運用現代建筑語言創新的再現,其再現可以是局部或全部,有形的或無形的,均可兼而有之,目的就在于給傳統居住形式一個延續和生存的空間,并使之與時代同步與傳統居住文明相輔相成。

4、住宅建筑時空的全面性“以人為本”的住宅建筑,時空的延續性使其具有了某種低于建筑空間文化的特質,實現了抵御建筑空間文化創新的再現,豐富了當前頗為雷同的居住模式。然而,僅有時空的延續性,并不能符合現代人的要求。為此,還必須考慮其時空的全面性。在完成了人性空間與自然空間的合理結合之后,需將適合現代化社會發展的人類自身生活方式的一些必要因素考慮到其中,主要包括住宅建筑的舒適性、適應性、生態性、信息性、文化性和智能型等等。

其中生態的建筑設計應該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尊重設計地段內的土地、環境及植被的特點,因地制宜。

2、整體、全面的考慮設計區域內部與外部環境關系。

3、強調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不可分割。

4、設計過程的多學科綜合性為實現這些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有效途徑:

(1)開發地下空間解決城市用地緊張的途徑有兩種,一是向城郊發展,會導致耕地面積減少,生態平衡破壞,城市化程度增加。二是向高空發展,往往導致人口密度增加,空氣污染嚴重,交通更加擁擠。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①節省土地資源,減少對城市土壤的破壞,減輕地面上住宅,交通生產和生活服務,社會活動的相互干擾。②節約能源,土壤具有隔熱和蓄熱的雙重功效,據測地下建筑比地上建筑可節省熱能25-*%。③有利于生態平衡,不破壞植被,不侵占農田,有利于美化環境,凈化空氣,改善小氣候。④防塵,防毒,下下空間無大氣污染。⑤利于儲存蔬菜、水果、糧食,地下環境相對濕度適宜,避免鼠害蟲害。⑥抗震性能好,維護費用低。

(2)物質能量循環利用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已經有了相當大的進展,各種生態住房,低能耗住房大量興建,將來的房屋建筑對能量的利用將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

①自然能(太陽能、風能等)的直接利用。直接利用各種技術裝置如風車,太陽能收集裝置,將太陽能、風能轉化為人們生活的動力來源。

②太陽能的間接利用——生物能循環。*年9月,美國亞利桑那州沙漠進行的生物圈計劃,八個人與3*0多個物種在一個建筑物內生存了2年,室內有微縮的沼澤,海洋、草原、沙漠、熱帶雨林等生態系統,空氣、水、營養物質將在其中循環,以取得生物能循環的經驗,生物能循環的簡單形式是立體種植,通過綠化可以美化環境,利用空間,增加產量,同時又可以起到保溫節水,凈化空氣,調節室內氣候等效果。

(3)加強綠化設計城市與建筑的綠化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綠色植物有時放氧,具有凈化空氣、殺菌、調節空氣等作用。要提高環境的綠化覆蓋,增加綠地面積。還可以立體發展,向空中拓寬,采取屋頂綠化,窗、墻垂直綠化等手段。日本的“與環境共生的住宅”中,屋頂種植有地錦植物和蔬菜,在提高級綠化率的同時,加強了建筑的隔熱功能。有效地防止了熱輻射,改善了夏季室內環境,陽臺上采用垂直綠化。同時裝飾了中庭,用生物氣候來調節室內氣候。

(4)智能型建筑*世紀*年代以來,電子科技高度發達,通信技術迅猛發展,信息高速公路的開通使智能建筑應運而生,人們的夢想成為現實。智能建筑是把現代的高新技術——智能型設計機,多媒保安,環境監控等技術與建筑藝術相融合在一起,通過對設備的自動監控,對信息資源和對使用者的信息服務及其與建筑優化組合,使人獲得投資合理適合信息社會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適、便利,靈活的建筑空間。

在未來的建筑設計中,我們要向著以上4個方面去創新。注意設計本身的同時要緊密結合其他學科的發展。可以利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最新的材料,最新的理念應用到建筑設計中。運用新的元素在材料和結構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采用一些大膽的設計。比如現在北京奧運會正在建筑中的鳥巢和水立方,以及德國世界杯的漢堡體育場都是很杰出的大膽創新設計。對于今天的建筑設計,無論是在建筑藝術上,還是在設備上,都應有超前意識。隨著生態意識的普及和可持續發展的深入人心,設計師們的設計應該向更加和諧,更加智能的方向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