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村級組織建設的有益探索是什么
時間:2022-08-12 11:00:00
導語:新形勢下村級組織建設的有益探索是什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鎮并村工作的幾點做法
*鎮針對村多、村干部多、人浮于事、農民群眾負擔重、農民增收難等一系列實際問題,從鎮情出發,把全鎮25個村一舉合并為現有的14個村,減少村兩委基層組織22個,村干部由原來的93人減少到現在的54人,村民組長由102人減少到33人,僅村組干部工資一項每年節約12萬余元,大幅度的減輕了農民負擔,提高了村兩委班子的集體素質和工作能力,為農村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一、并村的原因
我鎮原有25個行政村,102個村民小組,最大的村為*村,有3500余人,最小的村為街子孫村,有520人。合村前共有村干部(包括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村委會副主任、計生專干)93人,組長102人。
稅費改革推行之后,全鎮在發展中出現諸多問題。一是農民增收難。*鎮屬于典型農業鄉鎮,產業結構單一,增收渠道較窄,村轄面積小,不利于規模化、專業化經營,影響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二是村干部工資籌集難。該鎮村干部工資主要來源于農業稅附加,由于村小人口少,農業稅附加數量相應較少,既使正常到位,也入不敷出。如原街子孫村,該村每年要負擔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會計、計生專干四人工資,共計約7200元,該村2003年的農業稅附加足額到位后為6600元,與保障村干部工資的正常發放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正常的辦公經費更無從談起。據調查,過去18個面積較小的村中有80%存在拖欠村干部工資現象,有的村拖欠干部工資長達3—5年,嚴重挫傷了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三是公益事業舉辦難。村干部工資尚不能保證,更無力搞一些村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修建村級道路、植樹造林等公益事業。尤其是水利設施建設滯后,在連續5年的大旱中,原兩灘、王化等村一直處在“水中旱”狀態。四是合適的村干部推選難。由于目前農村干部工資待遇低,事務繁雜,黨員年齡偏大,再加上許多有組織能力和經濟頭腦的農村青年外出務工,造成能夠適應農村工作需要的“雙強”干部(即自身致富能力強,帶領群眾致富能力也強的干部)難找。五是管理協調難。我鎮原有的25個村,分散了鄉鎮工作的精力,管理協調不便。鎮黨委、鎮政府積極應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果斷決策,全力開展并村工作。
二、具體做法
1、理清思路,確定原則。
在并村前,鎮黨委、政府按照領導包片、干部包村的方式,組織鎮干部深入各村,開展了全面系統的調查研究,重點掌握群眾的思想動態、宗族關系、家族關系、干部素質、債務構成等情況,吃透下情。通過調查研究,明確了下一步并村應堅持的“四項原則”,一是人口在千人以下的村可以考慮合并;二是具有一定歷史淵源,過去曾屬一個大隊管轄,群眾之間具有一定感情基礎、思想基礎的可以考慮合并;三是經濟基礎相當,群眾收入差距不大的村可以考慮合并;四是本村無合適干部人選或人選少,但相鄰村具有合適人選的村可以考慮合并。
2、發動群眾,統一認識。
鎮黨委、政府認真抓了群眾的思想發動工作,并村工作從2002年冬季正式開始,到2004年1月結束,歷時15個月,用于做群眾思想發動工作的時間長達10個月。鎮干部到各村先后組織召開了兩委班子成員會、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等會議,認真聽取他們對并村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和他們面對面對比算帳,采取出黑板報、張貼標語,出動宣傳車逐村宣傳等形式,強化正面宣傳,努力使全鎮干部群眾從思想上達成“并村比不并好、早并比晚并好”的一致共識。
3、試點先行,投石問路。
2003年8月,我鎮首先在原西賈、新民、廟王、三橋、兩灘、東堯、灘李、張二冊等八個村(這八個村可分為好、中、差三個層次,將其作為試點,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典型性)進行并村試點,為全面并村探索經驗。通過試點工作的開展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受利益驅動,部分離任干部移交的資料不全、印鑒不移交、做假帳等。針對存在的問題,鎮黨委迅速召開會議,研究改進措施,決定由鎮農經站具體負責,對擬合并村的帳務、印章和其它相關資料一律封存保管,暫時停止村務運轉,待新的村支部和村委員班子選出后,再理順關系。實踐也證明了這一應對措施是積極有效的,堵塞了漏洞,彌補了不足。
4、突出重點,選好干部。
選好干部是并村的關鍵。我鎮著力抓了兩方面工作,一方面先召開黨員大會選舉產生村黨支部,然后由支部牽頭,組建選委會,籌備村委會選舉工作。選委會成員主要由村支部成員擔任。在選舉中,他們及時向支部并通過支部向鎮黨委反饋選舉情況,加強對選舉工作的指導,為村委會選舉工作能夠體現黨委意圖打下了堅實基礎;另一方面嚴格按照“兩推一選”程序進行選舉。充分尊重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監督權,并將其落實到干部推選程序上,做到了擬任職務的條件和資格公開、候選人的基本情況公開、具體操作辦法公開、推薦結果公開。由于整個選舉過程透明度高,從而贏得了群眾的支持,18個合并村的選舉過程未發生一起“鬧選“現象。
三、取得的成效
1、有利于農民減負增收。
并村后,我鎮干部職數大幅度縮減,農民負擔明顯減輕,村干部由93名減少到54名,村民組長由102人減少到33人(村干部實行交叉任職,同時兼任組長),每年可減少村組干部工資支出12萬元。合并后的村除了保障村干部工資外,把剩余的一定數量資金投入到村組基礎設施建設上,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如南李村合并后,先后通過一事一議的形式,籌集資金8萬元,修路6條2000余米,增設變壓器一臺,架桿架線1000米,修U型渠500余米。同時,大力宣傳推廣養殖大戶的經驗,使該村養豬專業養殖戶從1戶發展到現在的20余戶近千頭。
2、加強了基層組織建設。
合村后,村干部的工資得到了有效保證。如原街子孫村和渠家村合并為渠家村后,兩個村的農業稅附加2萬元,改變了以前入不敷出的現象(該村以前的農業稅附加為6600元,村干部工資負擔為7200元),充分調動了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并村后,14個村沒有出現一例村干部“撂挑子”現象。行政村的合并進一步擴大了村干部的選拔范圍,優化了村干部資源配置,使過去出現的合適村干部難推選現象得到了緩解。如張二冊村與東堯、灘李合并后,順利選出了黨委滿意、群眾稱心的村委會班子,維護了農村穩定,使各項工作步入了正軌。
3、加快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合村后各村的土地面積相對擴大,使過去小村的“塊塊田、片片田”多現象得到了改觀,適應了農業現代化和專業化對土地提出的規模經營要求,也為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有效對接提供了有利條件。如原南李村、清涼寺村、佛張村三個村合并后,村干部擯棄過去的“村子小舉辦蔬菜協會不合算”的思想,積極籌劃建立村蔬菜協會,引導、扶持更多的菜農發展蔬菜產業。
四、幾點啟示
1、領導重視是保證。
鎮黨委、政府一班人把合并村工作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對待,精心安排部署,認真組織實施,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節,都能集體研究討論,尊重群眾意愿,正確決策,在實施合并村過程中始終把握工作主動權,加強工作的協調指導,保證了鎮黨委、政府意圖的貫徹落實,使合并村工作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2、保持穩定是前提。
在合并村工作中,我鎮沒有發生一起因合并村而引發的群眾上訪事件,這與鎮黨委、政府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是分不開的。所合的大多數村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同屬一個老大隊,原本是“一家人”,群眾在思想上有著深厚的歷史感情,加之所合并村經濟條件相當,差別不大,成為合村的有利條件。針對這種情況,在合并村的每個環節上,注重做好黨員干部群眾的思想發動工作,使合并村得到了黨員群眾的支持擁護。合并村后,鎮黨委、鎮政府一班人對于落選的原任村干部,及時做好思想工作,在各個方面予以照顧,在去年春節前對“下臺”的村干部逐一上門拜訪,暖了人心,穩了人心,保證了合并村工作中干部的平穩過渡。
3、選好村“兩委會”班子是核心。
合并村的目的不僅在于減少干部的職數,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合村工作,真正把哪些思想品質好,能夠帶領群眾致富,有闖勁、敢作為、年富力強的“能人”推選到村級領導崗位。在合并村前鎮黨委、政府深入分析原村“兩委會”班子成員現狀,十分注意選強配硬村“兩委會”班子成員,對于合村后可能沒有挑大梁干部的村子不合,對于村中硬幫干部多的村子不合。實踐證明我鎮充分尊重民意,按照有關規定程序選出的村“兩委會”班子是比較過硬的,特別在今年的農業稅征收工作中經受住了考驗,得到了鎮黨委、鎮政府和群眾的認可,更進一步證明了合并村后的村“兩委”班子具有處理復雜局面和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
4、妥善處理村上遺留問題是關鍵。
鎮黨委、鎮政府充分考慮到在合村工作中關鍵性的問題就是如何妥善處理村上的遺留問題,如果處理不恰當,就可能產生不穩定因素。針對合并村前部分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債務這一情況,在合并村時,根據所合村人數的多少,在村民代表中推選出不同人數組成的民主理財小組,要求各村制定《村務公開細則》和《村民代表會議議事規則》,明確理財、清土和處理遺留問題的職責要求,對債務雙方以及群眾是否認可方面做了大量細致耐心的工作,統一群眾的思想,達成共識,消除誤解,使債務雙方消除后顧之憂。在合并村前夕對所合村的帳務及時查封,進行審計,并向群眾公布債務情況。合村后,及時清理農民關心的財務、土地等問題,逐村解決一些多年來棘手的遺留問題,對群眾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及時采納,并承諾解決問題的內容時間,讓群眾放心滿意,使合村工作取得的成果得到不斷鞏固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