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黨組織工作創新思考

時間:2022-09-13 02:43:00

導語:基層黨組織工作創新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層黨組織工作創新思考

當前,面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形勢、新任務,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工作中出現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影響基層黨組織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領導核心作用的發揮,如何不斷推進基層黨組織工作創新,使基層黨組織緊跟形勢,適應要求,切實發揮引領和促進作用,是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不斷調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的課題。

一、存在問題

調查發現,當前農村黨組織工作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影響和制約基層黨組織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領導核心作用的發揮。主要存在著“四個不相適應”。

1、農村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不相適應。近年來,我市在發展黨員、加強黨員教育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黨員隊伍現狀仍不容樂觀。一是文化偏低。我市共有黨員23752人,其中,大專以上僅5293人,占黨員總數的22.3%,初中以下11211人,占黨員總數的47.2%。二是年齡偏大。全市55歲以上黨員10191人,占黨員總數的42.9%,其中60歲以上黨員達到6860人,占黨員總數的29%。三是性別失衡。無職女黨員只有1475名,僅占黨員總數的6%,特別在農村,個別村黨支部根本沒有女黨員。四是活力不足。一些黨員觀念比較保守,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眾,甚至還不如一般群眾,缺乏致富能力,更談不上帶頭作用。還有一些黨員,只想著自己致富,對帶領群眾致富則勁頭不足。這些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無從談起。

2、農村基層干部的整體素質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不相適應。一是村級班子結構不合理。具體體現在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我市共有20個鄉鎮街道,308個村,**年村兩委換屆后,村兩委干部共有1673人。從年齡結構上看,46至55歲640人,占總數的38.25%;56至60歲159人,占總數的9.5%;60歲以上12人,占總數的0.72%。從文化程度上看,初中以下885人,占總數的52.9%。二是后繼乏人。當前,伴隨經濟社會發展,農村有文化的青年外流嚴重,人才相對匱乏,一些在職干部受既得利益和宗族觀念的影響,對培養后備干部又態度消極,村干部隊伍后備人才青黃不接現象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三是能力偏低。在后繼乏人的情況下,部分村干部是在“矬子堆里拔大個”的情況下選出來的,從自身能力到工作方式方法都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變化,缺乏發展和服務能力。一些連選連任的村干部,習慣穿舊鞋,走老路,不能實現由“指揮命令型”向“指導服務型”的轉變。四是熱情不高。稅費改革后,村干部工作量相對增加,工資水平低和村級經費緊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村干部崗位的吸引力越來越小,付出與收益反差太大,一些村干部感到政治上沒奔頭,離崗后生活沒保障,一些后顧之憂難解決,臨時思想比較重,沒有長遠打算,工作推著干、干著看、得過且過。

3、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設置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不相適應。突出表現為一些農村基層組織的設置方式滯后于形勢發展的要求。一是滯后于黨員隊伍變化的新要求。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村級黨組織所屬黨員增多,從事第三產業以及外出務工黨員數量增加,黨員從事產業呈現多樣性,流動的范圍越來越廣,給黨員教育管理增加了難度。二是滯后于農村經濟組織形式的變化。近年來,農村出現了多種形式的合作經濟組織,我市僅黨員合作社現在就有70個,社員7000人,其中黨員650名。農民黨員的活動越來越多的突破村組的范圍,形成了新的人員組合。特別是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出現了不少跨鄉、跨村的經濟聯合體,原有的黨組織設置已不適應黨員活動與加強管理的需要。三是滯后于新經濟組織的發展。近年來,農村新經濟組織發展迅猛,農村非公有制經濟比重越來越大,相當一部分經濟組織中沒有黨員或僅有個別黨員,不具備建立黨組織的條件。有的建立了黨組織,但黨組織活動情況也不理想。

4、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缺少必要的經費支撐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不相適應。幾年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為了減輕農民負擔,實行了村財鄉管,村級在經費使用上失去了自主權,同時,稅費改革過程中,鄉鎮黨建活動的經費沒有列入鄉鎮財政預算,這樣,致使近年來鄉村開展黨建活動失去了經濟基礎。就目前來看,鄉村辦公經費連維系正常運轉都很艱難,在黨建工作上作出投入很難辦到,許多村黨支部書記組織黨內活動必要的費用開銷都要個人墊付,然后再想辦法解決,處境十分艱難。作為黨的組織,農村的領導核心卻無錢辦事,這極大地影響了黨組織在黨員和群眾中的威信。

二、主要對策

針對以上新情況、新問題,如何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真正發揮黨在農村的領導核心作用,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是當前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這需要我們在基層組織工作創新上下功夫。

1、創新黨員教育管理方式,切實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必須從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高度,把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抓實抓好。一是創新黨員現代教育機制。改變以往開會念報紙、坐著聽講課的老方法、舊手段。在黨員教育工具、方法和內容上求創新,充分利用多媒體、遠程教育等現代直觀傳媒手段,使黨內教育始終站在各種教育的前沿,促進黨員產生學習興趣。拓寬學習內容,采取“按需施教”的辦法,定期征求黨員的意見,掌握黨員現實需要。二是創新黨員發展機制。以改善黨員隊伍結構為目標,突出年輕化、知識化和技能化,重點發展政治素質、文化程度高的優秀青年;重點發展農村勞動致富帶頭人;重點發展村級干部和其他農村后備干部;重點發展婦女黨員;重點發展退伍軍人、打工返鄉創業者;重點在無黨員村民小組發展黨員。特別是要向農村新經濟組織中傾斜。三是要建立黨員關愛機制。在黨員就業服務、法律援助、特困救助、發展扶持等方面建立機制,充分體現黨員的優越性,使黨員始終保持黨員的榮譽感。

2、創新村級干部隊伍建設機制,努力建設高素質的農村基層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把村級干部隊伍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作,不斷建立健全村級干部隊伍建設機制。第一,創新選用機制。通過村兩委班子換屆,把一批年富力強、素質好、善管理、能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人推選進村“兩委”班子。在村級干部的選用上廣開視野,通過內選賢才、外舉能人、下派骨干、掛職鍛煉等方式,既推行不拘一格選人才,又嚴格堅持高標準,優化村級干部隊伍結構。第二,創新管理機制。制定相關方案意見,嚴格村級干部隊伍的管理,對村支部書記實行市、鄉兩級雙重管理,對其他村級干部實行鄉鎮管理,市級備案。對不稱職的村級干部及時進行組織調整或啟用罷免程序。第三,創新教育機制。充分利用市、鄉兩級黨校,積極組織村級干部培訓。利用市委黨校舉辦村黨支部書記全員集中培訓班,利用鄉鎮黨校舉辦村級干部全員集中培訓班。探索集中培訓結業考試、考核制度,把考試考核結果作為村級干部任職的重要依據,對連續兩次考試、考核不合格的,做出相應的組織處理。第四,創新約束機制。一方面,嚴格工作目標責任制,由鄉鎮黨委對每名村級干部確定任期工作目標責任制和年度工作目標責任制;另一方面對村級干部,尤其是村黨支部書記實行年度經濟責任審計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第五,創新儲備機制。對村級后備干部實行一職兩備或一職多備,實行梯次配備,動態管理。第六,創新激勵機制。在村級干部中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和公務員,讓村級干部在政治上有奔頭,工作中有勁頭。健全村級干部生活保障機制,為具備一定條件的村級干部采取市、鄉、個人各出一部分的辦法,辦理養老保險。

3、創新黨內組織機構設置,充分發揮農村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傳統單一按地域設置黨組織的模式,已難以滿足當前農村經濟成份和經濟主體多元化,以及人才、資金、技術和信息等生產要素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流動的需要。在具備條件的地方,積極對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的形式上進行大膽創新。一是建立產業黨組織。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在產業特點突出的村,把原有各村黨支部改建為黨總支,把所轄黨員,按照產業相同或相關原則、組織引導和黨員自愿原則、規模適度便于管理原則、有利于發揮黨員特長等原則,進行產業分類,組建產業黨支部。產業黨支部隸屬于村黨總支,對發生變化的產業黨支部內的黨員進行及時調整。二是建立行業黨組織。主要以行業協會為載體,把分散在廣大農村和城鎮的黨員,按行業分工組合起來,建立相應的黨組織。三是建立園區、小區黨組織。把進入鄉鎮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工業小區、商貿小區、工貿小區等園區和小區的黨員和個體工商戶黨員組建黨組織,納入統一管理。四是建立流動黨員支部。根據農民黨員的流動態勢及特點,在流動黨員相對集中的經濟組織或行政組織中,設置流動黨員臨時黨支部。

4、創新黨建經費保障機制,為村級黨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經費。黨建工作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在經費上需要有一個長期的保障。根據目前農村的基本情況,這個保障機制做到多渠道、多層次。一是政策保障。由我市市委責成我市財政和農民負擔管理部門,出臺相關政策,每年按計劃對村部的維修和管理,下撥一定數額的經費。二是提出要求。要求各鄉鎮從行政經費中拿出一定的資金,保證黨建正常工作需要,并定期檢查落實情況。三是激發內力。通過村級黨建工作示范點等載體活動,激發經濟基礎較好的村,每年從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在黨建活動上增加投入。